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样例【精彩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样例【精彩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一篇】
p13例6(0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3、复习巩固《四则运算》的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上周一直在学习四则运算,主要讲了四则混合运算,不知道你们的掌握情况怎么样?现在我们就来做几道题。
课件显示:
(2)8×7÷2。
(3)2+3+6×5。
(4)72÷9-1×3。
(5)(9+11)×5。
做好评比!
(二)回顾四则运算的概念、运算顺序。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然后课件再次显示关于四则运算的概念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加法。
减法。
乘法。
除法。
四
则
混
合
运
算
没有括号的。
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
左
右
加减乘除混合:
先乘除,再加减。
有括号的:
先算括号里面的。
文本框:四则运算。
(三)新授。
1、引入。
(1)快速口算。
排火车进行快速口算。
课件显示:。
(1)100+0=(2)0+56=。
(3)0×78=(4)154-0=。
(7)0÷76=(8)235+0=。
(11)0×29=(12)9×0=。
(2)举例总结关于0的四则运算,在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课件显示。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100+0=100。
0+56=56。
154-0=154。
99-0=99。
0×78=0。
29×0=0。
0÷23=0。
0÷76=0。
(3)0不能作除数。
课件显示:
0不能作除数。
18÷9=?2×9=18。
36÷6=?6×6=36。
6÷0=??×0=6。
6÷0是不可能得到商的,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6。
0÷0=??×0=0。
0÷0是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0乘以任何数都得0。
(4)巩固运用0不能作除数。
考考你!判断对错。
课件显示:
(1)128+0=128(2)0+45=45。
(3)88+0=0(4)1×0=1。
(5)0×97=0(6)0÷56=0。
(7)16÷0=0(8)60-0=60。
(9)0÷76=76(10)10÷0=10。
(四)巩固练习。
1、应用题的解答。
课件显示:
寒假中,小明3天完成87道口算题,照这样计算,他6天能完成多少道口算题?
2、判断并改错。
=75。
240÷40×3。
=240÷120。
=2。
让学生先判断再自己改错,提醒注意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
(五)做课堂练习,结课。
做书《练习二》的第二题,以巩固。
五、作业设计。
1、背会《四则运算》的概念及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做《学习之友》单元测试题。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二篇】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发展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助精神,在拼图的过程中感受图形的美。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四边形关系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模具各一个。
学具:三角尺,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师:我们以前已学过很多图形了,请认真观察下面图形它们是由几条边围成的?(课件出示)。
生:四条。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由四条边围成的这些图形叫四边形。
师:在这些四边形中,你最熟悉的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
师: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
生: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对边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
生: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对边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得真牢固!正方形是长方形吗?
生:是。
师: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我们也可以说长方形包含正方形。
师:你们认识得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又有什么特点呢?现在我们用学具分别量一量它们的边、角各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像这样写下来。并相互说说你是怎样发现的?四人小组活动开始。
生: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二)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汇报发现。
师:谁来大胆汇报自己的发现?你是怎样知道的?
(指名说说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师:谁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2、?验证结论。
师:刚才有的同学找到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是互想平行的,我们一起来验证吧,请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方法:用直尺、三角尺平移验证)。
3、总结概念。
师:(边操作边说)这组对边平行,这组对边也平行,两组对边都平行。
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怎样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吗?(指名回答)。
师:请打开课本71页,找找课本是怎么说的,画起来齐读一遍。
揭示概念:[课件展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并板书)。
4、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
师:在这定义中,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重点?
生:两组,平行,四边形。
师:你真会找。我们把重点词读重音,齐读一遍。
生:学生读。
师:下面我们男女同学比赛,看谁读得好。(男女分别读)。
师反问:要想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5、穿插练习。
请判断下面图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打“”,不是打“”。
(三)认识梯形。
1、汇报发现。
师:梯形的边又有哪些特点呢?
生: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师:你们都有同样的发现吗?(板书)。
生:有。
2、?验证结论。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师:(边操作边说)这组对边不平行,这组对边平行,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3、总结概念。
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怎样的四边形叫“梯形”吗?
师:请打开课本71页,找找课本是怎么说的,画起来齐读一遍。
揭示概念:[课件展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并板书)。
4、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
师:在这定义中,你又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重点?
生:只有一组,平行四边形。
师:你找得真准确,我们把重点词读重音,再读一遍。
师:下面我们来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读得好。
师反问:要想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梯形,必须要符合什么条件?
5、穿插练习。
请判断下面图形是梯形的打“”,不是打“”。
三、教学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的图形了,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课件出示四边形的集合图)。
师:我们先看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边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两组对边都平行。
师: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四人小组讨论)。
师:指名汇报。
师总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们特殊在哪里?
生: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梯形有没有两组对边平行?
生:没有。
师:所以梯形自己为一类。
教师总结:所以在四边形这个大家族中[展示:四边形集合圈],有平行四边形、梯形、一般四边形这几个家庭组成[展示:平行四边形、梯形集合圈],在平行四边形这个家庭中,包含有长方形这个特殊的小家庭[展示:长方形集合圈],长方形这个小家庭中又包含正方形这个特殊的成员[展示:正方形集合圈]。
师:现在我们对照课本71页的这个集合图,同桌互相说说这些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生:学生活动。
师:谁来说说它们的关系。(指名说)。
四、质疑。
师:请打开课本70--71页,看书有没有要问老师的呢?
五、巩固练习。
1、判断: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
(4)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师:你们判断得真准确。其实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就在我们的身边,你们在哪里看到过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呢?(指名说说)。
师:好,老师现在带你们去校园找找,看这美丽的校园哪里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呢?(主题图)。
师:谁愿意上来找找?
师:同学们真会找,我们在生活中也要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老师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和梯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欣赏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生:想。
3、拼图。
师:拼图要求:用学过的图形,拼出你们喜欢的图画。
(1)找图形(2)小组拼图画。(3)展示作品。
生:学生动手拼。
六、总结:谈收获。
师: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篇】
一、填空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平行四边形。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梯形。
3.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这点和()之间的()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4.在梯形里,()的一组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较长的底叫()。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
5.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
6.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画()条高,一个梯形可以画()条高。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第四篇】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复习课)。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所有例题,以及相关习题。
教材分析:
现实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类似的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由于它们之间都存有共性:都隐藏着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抽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植树问题”,作为数学模型研究,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是把所有类型的植树问题归纳在一起,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公式,最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2、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
难点: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巩固练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直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复习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2、出示复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常见类型:
(1)、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2)、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
(3)、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4)、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出示例题:
例题: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上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你能想出几种植树方案?
2、学生自主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合作交流。
4、全班交流。
特点棵树间隔数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方案1两端都栽54棵树=间隔数+1。
方案2两端都不栽34棵树=间隔数-1。
方案3一端栽,一端不栽44棵树=间隔数。
方案4封闭图形44棵树=间隔数。
5、总结学习方法:
植树问题有高招,做题之前先分类。
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
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
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树=间隔数;
封闭图形,棵树=间隔数。
三、巩固提高、发展创新。
2、两座楼房之间相距56米,每隔4米栽雪松一棵,一行能栽多少棵?
4、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200米,每隔10米栽一棵柳树,需要树苗多少棵?
以上四道题为基础巩固题,下面两道为拔高题。
5、一根木料锯成4段要12分钟,锯成10段要几分钟?
四、全课小结。
你在这一节课里学习了什么知识?
师: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五篇】
教学内容:p9:例4“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12+4×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6×2。
=12。
3、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96÷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96÷[(12+4)×2]。
=96÷[16×2]。
=96÷32=3。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第六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一、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二、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七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小数的读写法,理解小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情感目标: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长方形、正方形的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升。
为达成以上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这一环节分两步,第一步观察情境,读写小数。
课件出示信息窗,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各种鸟蛋的质量,接着追问:你是怎样读写这些小数的?学生试着读写小数。教师随时订正学生读写小数的方法。因为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位小数的读写方法,在此不必做过多讲解,放手让学生在读写的过程中总结出小数的读写方法,完成知识的迁移。
第二步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千克中的表示什么意思?千克中的表示什么意思?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这一环节分两步,第一步认识两位小数的意义。
这一步分四个小环节,第1个小环节,首先引导学生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表示什么意思,首先要弄清表示什么?(板书)。
先请同学回答,学生应该知道与1/10的关系,再让学生慢慢过渡到与1/100的关系。
(师板书:——1/——1/100)。
在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就是25/100,也就是25个1/100。
板书:/100。
第4个小环节,小组讨论: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让学生先小组交流,请不同的同学说出自己想法,再进行全班交流。
提高教学效果的四年级数学教案【第八篇】
我所教的四年级一班有74名学生,学生思维都比较活跃,上课气氛很好,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比较粗心,计算比较容易出错,对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理解能力不够。所以,在复习时应该重点放在计算能力的培养和对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理解上,对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也需要进行复习巩固。而有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这就需要在复习时对他们这部分学生加大难度,进行有难度的训练。
1、学习习惯方面。90%的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自觉、保证质量的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10%的学生习惯不好,表现在课堂上爱做小动作、不能集中注意力、完成学习任务拖拉、作业马虎等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在复习中加强对学生的要求。
2、解决问题方面。本学期主要学习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多边形的面积计算,90%的同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10%的同学不知道如何下手,对于这部分学生要加强辅导。
3、操作方面。本学期学习了对称、平移与旋转,以及画折线统计图。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作图方法,但是容易出错,需要加强指导。
二、活化复习形式,提高复习兴趣。
以练习为主的知识复习,形式比较单调,学生往往会觉得很乏味。在复习时需要创造多种形式,采用各种电教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复习课不枯燥。
还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知识框架,然后再交流。
另外,可以采取一些竞赛的形式,可以是生生之间的竞赛,同组之间、男女生之间,还可以是师生之间的竞赛。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评价。在复习时,让学生们相互做小老师相互交换批改作业,学生在批改别人作业的同时,交流反省,收获正确,摒弃错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关键的地方,教师再重点讲评,以起画龙点睛、总结提升的作用。
三、鼓励主体梳理,重视主导提升。
复习课是一个梳理知识、总结方法、形成技能、提升认识的过程。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同时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加系统化、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那么无论怎样复习,都必须经历一个对旧知识的梳理过程,关键是怎样梳理(a分类复习:按知识领域的不同或知识点的不同复习;b按难易程度复习: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c按知识的呈现形式复习:填空、选择、计算、解决问题)由谁来梳理(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与复习、教师牵引着学生师生共同整理与复习)怎样引导学生来梳理、形成技能?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同时,梳理的目的不仅仅是把旧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整理,还应该在学生梳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疑惑的问题,从而通过合作或者讨论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适时点播,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一步融会贯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和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