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短歌行教学设计最新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99341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短歌行教学设计最新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短歌行教学设计【第一篇】

1、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建安文学开创者曹操的著名作品,也是汉魏诗歌的杰出代表。这是一首曹乐府诗歌,全诗运用比兴、典故等艺术手法,抒情与言志相结合,表现了曹操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文的基本特征是意象明朗、语言精炼、情感真挚。这是1篇略读课文,所以教师应以点拨为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汉魏诗歌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视对诗歌大意的疏通以及对重点知识的讲解。

2、说学生情况。

中国古典诗歌对于学生并不陌生,从小学到初中都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许多著名作品学生都能吟诵,所以都有一定的古典诗歌学习基础。但是,汉魏诗歌时代久远,语言精炼,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时不仅要熟读、背诵,还要了解诗歌特点,领悟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新课标就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的功能。”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大意、掌握诗歌意象、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依据]:单元要求: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意象的意义,把握诗歌的情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鉴赏古典诗歌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表现手法,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蔡元培。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依据]:新课标“诗歌教学应注重意象、意境以及诗歌的语言美。”(只有加深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才能更好的领悟作者的情感,只有加强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学习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语言美。)。

四、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

[依据]《新课标》要求:诗歌教学要以朗读指导为基础,努力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境界。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主导,学生积极参与,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熟读涵咏,乘着歌声的翅膀远觞,超越时空,于千载之下和诗人达成心灵的默契,方乃培养读诗鉴诗的正确途径。)。

五、说教学过程。

1、教学思路:

1)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2)品读诗歌,领会感情;。

3)欣赏意象,体会语言;。

4)结合小结,拓展训练。

2、导入:话题讨论——中国古代帝王不同的“人才观”。

(通过对古代帝王“人才观”的讨论引出魏武帝曹操的对人才的重视,导入课文。)。

[依据]《新课标》要求:“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教育家皮亚杰。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托尔斯泰。

3、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朗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全诗的感情基调——“忧”。

2)在初步感知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后,带着“忧”的情感再齐读课文。

短歌行教学设计【第二篇】

1.知识目标:通过意象鉴赏并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诵读和鉴赏。

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关于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继承并发扬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始创“以古题写时事”的诗风,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

三、整体感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诵《短歌行》的相关片段。学生读诗、交流。

四、课文讲读。

导析: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

朗读、讨论、交流、明确:一忧“人生苦短”。二忧“求贤不得”。三忧“功业未就”。

析结构析诗句: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分解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激疑:在里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调(风骨)如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调悲凉,慨叹人生短促和年华消逝;更重要的是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及时努力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

警醒: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总觉得时间还很多,其实,人生苦短,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所以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好好创造条件,把握现在,服务明天。

分解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设疑:这里引用的哪些诗句?表达了什么内容?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朗读、讨论、交流。明确: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曹操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用典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竭诚待以“嘉宾”之礼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即含蓄的表达方式)。

分析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设问:这组诗句与前面诗段是怎样关联并发展诗意的?

朗读、思考、交流。提示: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继而多样解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第一种说法: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分析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设疑:前四句诗的内容可作哪些解读?

讨论、交流、小结: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

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设问:最后四句是怎样表达主旨的?

分析提示: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小结:《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酒所能消解。

这首诗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感情深挚,婉曲动人;引用《诗经》成句,自然贴切。风格则苍茫悲凉。

五、作业:《学海导航》习题。

短歌行教学设计【第三篇】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是高一新生继必修1第一单元学习中国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又一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而《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习者特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读法: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提问讨论:师生互动,解决反馈问题。

3.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一)快速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走进曹操。

(二)文本赏析过程。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再读诗歌,提出问题。

2.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3.设置问题,在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适时穿插进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与文本有效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曹操。

短歌行教学设计【第四篇】

2.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艺术魅力,在初中的基础上提升鉴赏水平。

教学设想。

1.从初中学过的曹诗入手,解读本诗;2.抓住“忧”字作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曹的思想感情的理解;3.反复进行朗读,帮助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步骤。

1.引入。

(幻灯1:封面)同学们在初中学过两首曹操写的诗,谁还记得呢?谁可以为大家背一背吗?(背完一首后分别切入幻灯3、4:《观沧海》《龟虽寿》)。

2.展开。

(1)这两首诗是曹操在早期写的,正当壮年的他,雄心勃勃,要实现他统一中国的梦想,诗中表现了他为实现伟大理想的坚定决心。

问:那么,这首《短歌行》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写的呢?

(幻灯2:写作背景)。

要读懂除了要了解创作背景之外,也需要多读的,只有读多了,才能真切的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请大家读一读全诗。读的时候总体的体会一下,作者在诗中流露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读诗,配乐)你能够用最少的字概括出来吗?(提问学生)一个字“忧”。

(2)(读1~8句)问:作者忧从何来?又如何解忧?(提问学生)。

分析:是感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作者说解忧“唯有杜康”,杜康真的可以解曹操的忧吗?曹操真的认为酒可以解忧吗?不是。分析赤壁之战的战败原因,缺乏辅助他成就霸业的人才。

落实字词:几何、去、杜康。

分析:巧用两个语典“青青子衿”和“呦呦鹿鸣”表达对人才的渴慕和呼唤,然后虚开一笔,想象四海之内人才聚集到他的麾下的场面,深切的表达出他对于聚天下英才的希望。(“辍”“掇”之辨,“辍”表达的是作者忧之深,而“掇”说更能表达曹操对人才的渴求)。

落实字词:苹、鼓(一鼓作气)。

分析:天下贤才啊,不要犹豫了,我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来欢迎你们,也会用真诚的态度来对待你们,快来吧,和我一起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吧!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语典一个事典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态度,也印证了他在《龟虽寿》的誓言。

落实字词:厌(学而不厌)、哺、存(有子存焉)。

3.深入。

(1)乐朗读全文。问:曹操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怎样的忧呢?我们又如何理解他的忧呢?我们在分析他的忧之前,不妨先看看其他诗人写的忧。在古代如海一般的诗歌中,写“忧愁”的不算少数,我们暂且粗略的把忧愁分为“亲朋离愁”“思乡之愁”“壮志难酬之愁”三大种,大家从初中学过的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来,可以吗?(幻灯5、6、7、8:愁的理解)。

(2)问:我们可以把曹操的忧归到哪一类或要另起一类呢?(讨论——探讨)。

古来诗人多忧愁。他们因爱而愁,

他们因情而愁,他们因欲旺而愁,

他们因志大而愁,他们因愁而悲,

因悲而痛,因痛而产生巨大的生命能量!

所以,

朗朗长空留下了他们留传千古的绝唱!

这就是——诗人。

4.教师配乐范读。作结(幻灯10:精华鉴赏)。

(1)全诗融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把对客观社会的描绘与主观思想上苦闷忧郁情绪抒发有机的结合起来,曲折有致的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立意深远,气韵沉雄,想象丰富,感情充沛,不愧为难得的上乘之作。

(2)用典贴切。事典语典交互使用,均能切合诗的主旨,并能贴切自然。

(3)毛泽东评价: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课后记。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当上完一节课,掩卷而思,总可发现许多的不足。在深入备教材时,愈发的发现课文有许多精采之处可以讲,因为总放不下“传授知识”的角色,总希望在一节课里解决许多的问题,真的搬上讲台不免琐碎,层次不高,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提高。本设计照顾到以下几点:一是把诗歌当作诗歌来教,那就是多开口读,借助读来领悟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美;二是解读时落实基础;三是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和必要的拓展;四是通过概括提高学生赏诗的水平。正如听课的专家、同行所提的,本课在师生交流、朗读的形式的多样性和对诗歌的多元解读还有所欠缺,尤其在重点中学,更应该大胆实践,把新课标的精神更多的在教学一线中体现出来。

短歌行教学设计【第五篇】

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运用典故等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一课时。

(课前板书标题)。

“挟天子以令诸侯”——玩权术,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我负天下人”——自私。

“京剧脸谱中曹操是白色脸谱”——奸诈,阴险。

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历史自有公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领略它作为文学家的风采,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1、解题:(点击幻灯片)。

“行”是一种文体。短歌行,汉乐府曲调名,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长歌”、“短歌”是针对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2、写作背景:幻灯展示:(点击幻灯片)。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83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赤壁之战前夕,曹操酒宴文武百官,饮至半夜,忽闻乌鹊鸣叫往南飞去,曹操深感此景,横槊赋诗《短歌行》。

预习过程中,同学们还有哪些字词疑问,一起来梳理一下,自由提问,一起解答。

1、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2、教师检查重点词语(点击幻灯片)。

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感叹句、陈述句一般读降调,问句一般读升调。请同学们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朗读体会。

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1)节拍:二二节拍(点击幻灯片)。

(2)语调(句式)(点击幻灯片)。

(3)教师范读。

(4)学生朗读。

进一步品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有些诗歌可以抓意象,有些诗歌可以抓诗眼,《短歌行》是有诗眼的,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呢?哪些句子写了“忧”,找一找。

1、听配乐演唱,把握诗歌情感——“忧”(点击幻灯片链接)(板书)。

2、品读含“忧”的句子(点击幻灯片)。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诗人在“忧”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有了结果后展示你的理解。

3、把握“忧”的内涵。(点击幻灯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人生短暂(板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人才难得(板书)。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忧功业未成(板书)。

2、曹操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当时时代精神展示,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人张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展现自己的个性才情,关注时代的发展脉搏,这种时代精神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很多后世文人志士都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曹操老矣,故人已去,而我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所以我们无须感慨人生短暂,只要好好珍惜当下。泱泱中华,盛世繁荣,国泰民安,直追盛唐。时代给了我们最好的机遇。同学们,让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努力学习,志存高远,张扬自己的理想抱负,展示自己的个性才情,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1、背诵诗歌。

2、课外查阅资料,阅读曹操的《蒿里行》,朱永嘉先生的《论曹操》,进一步了解曹操。

短歌行教学设计【第六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文。

2、感受诗人“忧”的情感基调和理解为何而“忧”。

1、背诵全诗。

2、理解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

1、诗中引用典故和引用《诗经》句子的艺术手法。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行说出自己最喜欢三国中的哪个人物,并简单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从而引出对《短歌行》作者曹操的介绍。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文学上有重要的成就,他能文善武,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他的诗歌现存二十多首,大都采用乐府旧题,明显地表现出对汉代乐府的继承。著有《曹操集》。(ppt展示)。

在此也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原本印象中对于曹操的看法。

首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三国中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进而引出曹操当时写作这首《短歌行》时候的相关历史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权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ppt展示)。

1、先播放课文录音,并提出问题:“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诗歌的诗眼是“忧”,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ppt展示)。

2、请学生回答诗中哪些句子含有“忧”字?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ppt展示)。

3、进一步提出问题,既然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诗人“忧”的究竟是什么呢?

1、让学生带着问题齐读诗歌,然后对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借此也对文中的重点字词的读音进行讲解。

2、分部分对诗歌进行讲解: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从而提出问题,从这部分中可以看到诗人“忧”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教师进行引导补充。

明确:借酒抒情,以悲凉的情调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ppt展示)。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部分引用《诗经》中句子是难点,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介绍,使学生能够有明确的理解,知道曹操引用这些诗句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贤才的渴望。

明确:抒发对贤才的渴望,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ppt展示)。

明确:继续写思念贤才的渴望,写“忧思”的原因。(ppt展示)。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该部分讲解曹操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引导学生得出诗人在这一部分用“乌鹊南飞”同样是用来比喻贤才。

明确:表明诗人虚心纳士,竭尽诚心,不遗余力的态度。(ppt展示)。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曹操这时候的年龄,让学生明确曹操最后“忧”的是天下尚未一统。

3、诗人“忧”的原因有:

一、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求贤不得:亲亲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三、功业未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ppt展示)。

4、艺术手法:再前面对诗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总结。

一、引用《诗经》成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二、比喻:明月比喻人才;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

三、引用典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ppt展示)。

这部分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部分,根据课堂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最后让学生齐读课文,对课堂进行小结。

短歌行教学设计【第七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一、导语: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历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了魏晋时期,中国诗歌史上又出现了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文学时期。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五言抒情诗,五言诗由此走向成熟,同时出现七言诗,更从促进了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在中国诗歌诗起到它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组织者,也正是这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

二。曹操简介。

三、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

曹操《短歌行》有二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四、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曹操宴请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有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千古名作——《短歌行》。

五、朗诵。

把握情感:慷慨、激昂。

六、解读诗歌。

1、“对酒当歌”

闲适轻松时:(教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

孤独寂寞时: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失意落寞时: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离别伤感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明确:“忧”

忧到了何种程度?(翻译相关句子)板书。

2、诗人在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明确:功业未就。

4、想要实现这种建功立业的包袱,需要什么条件?

天时地利人和。要有贤才帮助。

5、诗中有没有描绘贤才相聚的热闹场面?

明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一首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诗歌。

“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想象贤才归己时的热闹场面。

6、群贤毕至是如此美好,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更加急切,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比喻贤才?

明月、乌鹊(翻译这两句)。

不是。此刻,作者忧虑的是“求贤不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苦心。

作者此时,既是在感慨自己人生短暂,也是在概叹贤才人生短暂,同样功业未就,期望贤才们都一起来投奔自己。

“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里使用了《韩诗外传》里的典故,相传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里曹操既是以周公自比,也是以周公自励。

同样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七。小结。

1、回忆与酒有关的文学作品,以“文人与酒”为题,写一则小论文。

2、背诵全诗。

短歌行教学设计【第八篇】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1.读法: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提问讨论:师生互动,解决反馈问题。

3.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1课时。

一导入。

二读。

1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学生自由读,请一名试诵读,评。

2注意个别句子的处理:一般感叹句、陈述句读降调,问句读升调,老师范读。请学生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诵读体会。

3再请学生读,点评。

三分析。

1同学们再集体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

从哪里看出来?

生1:标题。

生2:意象词“酒”,还有诗中的“忧”字。

生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写实,结合背景分析。

明确诗眼“忧”,找一找。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诗人在“忧”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有了结果后展示你的理解。

生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人生短暂。

生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功业未成。

生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忧功业未成。

小结:诗人心中有忧,何以解忧呢?杜康能解吗?要解忧,必须求得贤才。同学们找找表明曹操对待人才态度的诗句,体会一下,曹操是怎样留人的。讨论两分钟。

生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待遇留人。

生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以情感留人。

生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事业留人。

四小结及课堂作业。

忧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成,所以此诗读来深沉悲凉。古人说“诗言志”,曹操在本诗中所言之志就是想求得贤才来一统天下,解百姓战乱流离之苦。有一股英雄之气驰骋期间,所以读来慷慨激昂。下来,就请同学试带着这份激昂的感情再一次诵读全诗,熟读成诵。

曹操。

本节课作为微型课来设计,我只选了两个方面作为教学目标,即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主要安排以不同的诵读贯穿始终:学生自由诵读、学生代表读、教师指导诵读、学生集体读等等。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渐悟出全诗的核心主旨。

引导学生读的过程基本顺利,但在问题的过渡上有些地方还是显得生涩,比如在安排学生几轮诵读之后我抛出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从哪里看出来?得出诗眼“忧”字之后,我说了一段过渡语,给人一种跳出诗境之感。在李社教和王卫涛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我明白了20分钟的微型课,快速切入主要环节是关键。比如在学生找出“忧”字之后,就应马上抛出“诗人忧什么?”的问题,得出结论后再问“解忧靠什么?”明确是“人才”

后马上再问“如何求取人才?”这样安排环环相扣,讲起来顺了许多。

另外,我之前的板书设计过于简单,主要是三个关键词“忧”“求贤”“一统天下”用两条横线贯穿起来,事后,李老师帮我重新设计了板书,让我明白了微型课板书并不是越简单越好,课堂上讲到的重点词还是得取舍有度地呈现在板书中,这样,整节课的重点内容看起来才能一目了然。

当然,除了两位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还有各位同行老师为我提出的宝贵建议,让我在这次微型课试讲中获益良多,受益匪浅,谢谢大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一定会以这节课作为范例,在一堂课的结构安排上,在重难点的取舍与把握上,在师生互动的处理上多下功夫研磨,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上出更优质的课!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2199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