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优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65082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优质5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篇1

从2015年开始,全县各行政村全面派驻“第一书记”。两年来,农村基层各项重点工作得到有序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多数“第一书记”也得到基层群众的信赖和好评。但是,由于“第一书记”来自市、县、乡三级选派,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履职和管理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驻村“第一书记”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存“差不多、过得去”的思想,遇事能避则避,能躲则躲,工作纪律性差。少数派驻单位对“第一书记”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有的“第一书记”无法做到脱岗驻村,在原单位还承担着较重的业务工作,两头来回跑,工作压力大,下村时间根本无法保证。有的乡镇存在“老好人”思想,对“第一书记”的工作很少过问,日常监督和管理不严格。

建议办法:1、组织部门要加大对“第一书记”的日常监管,经常性的深入基层听取村党支部和基层群众的意见,对到岗时间少,工作不作为的,要给予通报批评,并向派驻单位及时通报情况。确保“第一书记”肩上有压力、心中有责任。

2、要确保“第一书记”必须脱岗驻村,与派出单位工作脱钩,做到下得去,稳得住,干得好。派出单位要发挥后盾作用,对本单位下派任职干部予以全力支持,想方设法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坚强保障。对因岗位调整或身体原因等特殊情况不能再继续担任“第一书记”的,要及时进行组织调整。

3、乡村两级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第一书记”监督管理职责,推行村统、乡报、县督查制度,每月向组织部门报送一次驻村“第一书记”的到岗情况、工作成效等履职情况,做为干部提拔奖惩的重要依据。

4、为了减轻驻村“第一书记”的生活压力,建议各类补助至少要按季发放,并与“第一书记”到岗情况直接挂钩。

驻村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驻村工作意见和建议3篇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篇2

选派“第一书记”到村任职是统筹城乡资源、加快基层发展的有力举措。莘县从县直单位、乡镇(街道)科级干部中选派了193名“第一书记”,吃住在村,摸实情、办实事、求实效。为摸清他们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确保真正发挥作用,县委组织部与他们开展了面对面的交流、谈心,发现“第一书记”虽然干劲很大、信心很足,但也具体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顾虑,如果不能较好地疏导,就有可能制约“第一书记”作用的发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担心上级关于“第一书记”政策不持续,活动流于形式。

在以往的某个活动中,存在着前期重视程度高、后期放任自流的情况,虎头蛇尾,最终成效不够明显。部分“第一书记”担心政策走向或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有所变化,派下去以后,后续管理不到位,前后力度不同,长效机制和规划无法付诸实际,影响和制约“第一书记”的工作积极性,满足于做立杆见影的工作,实事办的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干的少。鉴于此种情况,各级党委要宣传好上级的政策和要求,形成长效机制,工作力度坚持以一贯之,用实际行动给“第一书记”吃一颗“定心丸”。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引导“第一书记”着眼于村级长远发展,做实做细基础性工作。

二是担心群众期望值过高,达不到村级要求,思想压力大。

有些第一书记反映,群众对选派第一书记非常欢迎,期望值很高,有的提出的要求过高,明显高于“第一书记”的能力或职责范围。比如相当部分群众希望第一书记能在修路、架桥、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有所作为,有的希望在短期内能引来项目形成集体收入,等等,凡此种种,虽然能够激励“第一书记”扎实工作办实事,但从另一个角度,也带来了很大思想压力。“第一书记”受条件限制,不可能全部满足要求,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办成一些项目,担心满足不了群众要求,无法向组织交待,在村级无法呆下去。对这种担心,要引起高度重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制约“第一书记”作用的发挥。一方面,通过与群众座谈等方式,适当给群众“泼冷水”,讲清“第一书记”的职责任务,降低些群众的期望值。另一方面,要搞好综合协调,调动派出单位及其他涉及部门的力量,对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尽量解决,以利于“第一书记”开展工作。

三是担心与村支部书记的关系处理不好,自身定位不准确,制约作用发挥。

有的“第一书记”反映,到村任职后,部分村支部书记理解不正确,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来了“第一书记”是对自己的威胁和不信任,是“抢班夺权”,存在抵触情绪;有的认为有上级部门派来干部了,所有事情由“第一书记”出面做就行了,自己“退二线”当“甩手掌柜”的。如何正确地处理好村支部书记与“第一书记”的关系,使“第一书记”融入到班子中去,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可能影响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要理顺二者的定位关系,进一步明确“第一书记”和村支部书记的职责,第一书记是帮助、指导、协调村级发展的,是“外援”,不是“抢权”,不影响村级正常组织生活,村里的正常工作仍以村支部书记为主,引导村“两委”班子和“第一书记”拧成一股绳,心向一处想,劲向一处使,共同推进村级发展。

四是担心精力投入到村过多,影响在本单位的“发展”。

“第一书记”任职为3年,吃住在村,每周都有驻村的硬性时间规定。有的“第一书记”担心在村级工作时间长、投入精力大,弱化了与本单位的联系,疏远了与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关系,无法及时学习、更新业务知识,从而在调整提拔、评先树优等方面受影响。心态不稳就无法安心工作,必须形成一种驻村工作与在本单位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将驻村工作实绩作为调整干部和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不好不一样,使“第一书记”能够安心踏实驻村工作。

五是担心群众不理解、不接受,无法融入到村级,担心被“架空”,唱“独角戏”。

有的“第一书记”在与群众走访交谈中,感觉部分群众对“第一书记”选派工作漠不关心,认为是“一阵风”或“作秀”;有的对“第一书记”不信任,表面上尊重,内心上疏远,不愿意坦诚地交流。对群众的这些认识,容易使“第一书记”心态失衡,怕融不到群众中去,担心群众对工作不理解,减弱了密切联系群众的积极性。对这种情况,要引导“第一书记”多从自身找原因,群众不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应时没找到正确的方式,用让群众理解的方式听得下去、听得进去,要多用群众的语言、放下架子,用真挚的感情,和群众做朋友,让群众看到、真诚和善意,感受到驻村工作实实在在的变化,这样,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赢得群众的支持和理解。

六是担心自身能力、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不够,工作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

选派的“第一书记”中,有的是从家门到校门、从校门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有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但基层工作经验少,对基层的了解少,怕达不到上级要求,找不准发展方向,理不清发展路子,怕无法与村级达到良好“对接”、形成“共振”,工作一开始劲头足、热情高,但遇到挫折就有无所适从,甚至可能打“退堂鼓”。要做好帮扶文章,从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结合所任职村情况,开展“适销对路”的培训,了解基层情况、规律、特点,掌握基层工作方式方法,增强抓党建、保稳定、促发展的能力。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篇3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持续推进,驻村第一书记的制度也越来越完善。但是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情况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要想使得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效果更加显著,必须要解决好出现的问题,让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更顺心。

一、定位难以把握。在《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中,第一书记的要求是,在乡镇党委领导和指导下,紧紧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工作,注意从派驻村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从目前来看,主要矛盾就是贫困问题。第一书记也应当将工作重心放到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然而部分地方的第一书记要做的工作几乎涵盖了村两委的主要工作内容,时间一长,第一书记淹没在日常村级事务中,抽不出身来解决最重要的贫困问题。

二、能力素质不匹配。在《通知》中,对派驻的第一书记的要求比较高。第一书记人选的基本条件是:政治素质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农村工作;有较强工作能力,敢于担当,善于做群众工作,开拓创新意识强;有两年以上工作经历,事业心和责任感强,作风扎实,不怕吃苦,甘于奉献;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单位在对第一书记的各方面审核中把关不严。甚至存在缺乏相关方面人才,只能“赶鸭子上架”的情况。部分第一书记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沟通协调组织能力比较差、对农村工作不熟悉、这导致了群众工作开展困难,驻村工作效果不明显。这也严重损害了有关部门公信力。

三、保障激励不足。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第一书记驻村期间,有着相应的生活补助。但是由于贫困村的地理位置各不相同、工作条件差距非常大、工作条件艰苦,导致了工作开支相应增多。使用统一的经费补贴保障标准,会导致部分第一书记的经费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2019年6月17日,广西百色市乐业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因公殉职。这也反映出了对第一书记物质保障上的不足。保障好第一书记的生活,让第一书记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对此,提出建议:

一、明确责任分工。地方政府应该明确好第一书记的职责,重点突出精准扶贫工作,让第一书记从日常村级事务中解放出来。梳理好第一书记的考核评估指标,将减少贫困作为考核重点,引导第一书记将工作重点放在脱贫攻坚上。

二、把好选派关,加强岗位培训。组织部门选派政治素质过硬、热爱农村工作、有事业心、责任感、不怕吃苦的干部到贫困地区工作。做到选出来的第一书记都是精兵强将,打好班底。对于工作中存在的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要做好培训工作。河南开展了全员轮训、推进经常性交流、加强对第一书记的教育培训。这使得第一书记的工作能力有了极大提升。

三、落实保障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各级职能部们要紧紧围绕脱贫攻坚这一主旨,在政策实施、项目投放上向派驻村和第一书记进行合理倾斜。对相关的政策措施要严格落实,切实完善对第一书记工作的保障措施。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篇4

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抓党建促脱贫,是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决策部署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三农”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当我市首轮“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告一段落之时,结合实践对“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进行思考,对进一步做好和深化此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实践的宝贵经验

过去三年的“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实践留下许多宝贵经验,成为做好今后“第一书记”帮扶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总结与重视。具有普遍性质的经验有两条:

(一)具备全面素质特别是强化“四个意识”是做好“第一书记”帮扶工作的关键

“第一书记”是单位担负帮扶工作的“先头兵”,处在帮扶工作的第一线,他虽有单位的后盾和支持,但多数情况下他既需要有贯彻派出单位党委(党组)工作方针的政治意识,更需要由随机谋断、决策指导的素质和能力。因此,“第一书记”全面素质是做好驻村帮扶工作的前提条件。综合考察“第一书记”帮扶工作案例,凡是成绩突出的,除了他们的全面素质高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四个意识比较强烈,在工作中体现的比较自觉。一个是责任担当意识。正如有的“第一书记”所说的那样,驻村帮扶不是工作岗位的调整,也不是通常下基层锻炼那种浅层次的任务体验,帮扶是组织对“第一书记”驻村的核心要求,因而“第一”意味着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必须勇敢挑起发展重担,当好“领头雁”。只有有了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才能坚定勇争一流、敢拿“第一”的信念。二是奉献基层开拓意识。“第一书记”所到的地方,都是发展较为滞后的地方。打开发展的瓶颈,需要有为百姓谋实事、因地制宜实现发展的开拓意识。只有开拓意识的及早注入,才能使第一书记及早地进入角色,担负起领导发展的重任。回顾我市三年来“第一书记”帮扶工作,凡是帮扶成绩突出的,也都是那些具有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强烈紧迫感和开拓意识的同志。例如我们研究室的三位“第一书记”都是如此,他们一个比着一个干,始终把发展社区经济作为重中之重,注意发现和发挥社区自身优势,组织引导居民发展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资步伐力度,积极引进适合社区发展的企业。三年来,经过不懈努力,共为社区引进物流、商贸、教育服务等项目18个,为社区增加经济收入200多万元。三是聚力服务基层的桥梁意识。基层的情况千差万别,工作复杂多样,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做好社区的各项工作不能靠个人单打独斗。一名称职的“第一书记”,要善于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既能巧妙借助好外力,又能有效凝聚起内力,汇集方方面面的力量推动社区发展。一要当好对外联络协调、争取支持的桥梁。二要当好社区“两委”干部沟通思想、凝聚共识的桥梁。三要当好融洽党群干群关系、拉近与党员群众距离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从而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四是不尚浮夸务实意识。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第一书记”能不能赢得信任,能不能在社区站得住脚,关键还要看能不能做出看得见、摸得着、利民生、利长远的业绩。所以,作为“第一书记”,要始终坚持俯下身子干事业,摸清底子、找准路子,低调做人、高调干事,用实事证明,用成绩说话。

(二)充分发挥派出单位后盾作用是做好帮扶工作的重要条件

做好驻村帮扶工作,不是第一书记的“独角戏”,而是派出单位共同的责任担当。只有充分发挥派出单位的后盾作用,帮扶工作才能取得实效。必须坚持把驻村帮扶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党委(党组)工作议程,定期专题研究,加强调度指导,及时解决问题,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支持。驻村帮扶前,要及时与第一书记谈心谈话,打消思想顾虑,及时解决后顾之忧,确保轻装上阵。驻村帮扶中,要发动机关各处室和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第一书记出主意、想办法、定措施,帮助第一书记尽快进入角色、打开工作局面、赢得群众信任。实践证明,派出单位只有当好第一书记的“指挥部”、“协调部”、“保障部”,成为贴心的“娘家人”,才能让第一书记安心基层、放手工作、推进落实。

二、来自实践的宝贵启示

实践证明,“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的开展,对于帮扶对象实现发展进步、“第一书记”个人成长以及“第一书记”派出单位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应当把“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作为党和政府的一项战略性工程继续抓紧抓好。

(一)“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是促进乡村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

***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最为关键、任务也最为繁重的就是容纳了亿人口的乡村地区,特别是2亿多人口没有脱贫的落后乡村地区。实施“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程,不仅给帮扶点带去了崭新的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促进了乡村面貌的改变,而且通过“第一书记”的桥梁作用和穿针引线,使落后乡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资源和条件,实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党的十八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实践告诉我们,“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纽带和一种直接表现形式。

(二)“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最直接地锻炼了青年干部,成为党培养后备干部的重要渠道

党的事业发展需要千千万万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在选派的“第一书记”中,大多数是来自机关单位的年轻干部,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为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创造了机会,也为其施展才华提供了平台。三年帮扶实践,使一大批平时默默无闻的年轻机关干部脱颖而出,他们在派出单位党组织精心指导和全力支持下,解决了帮扶点积累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整顿和巩固了帮扶点党组织,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治理了村容村貌,在深入调查研究中理出了发展思路,在一方热土上干出了实实在在的业绩。对于成百上千“第一书记”来说,驻村帮扶是对他们工作能力的全面锻炼,也是对他们思想作风的全面锤炼,在其人生经历中,能有这样一次基层工作经历,实实在在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将是其未来干事创业、成长进步的宝贵财富。

(三)“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为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注入强大动力

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伊始,机关各单位就按照市委组织部要求开展了“一对一”、“一对二”联户帮扶工作,建立起“大帮扶”工作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使机关党员干部走出办公室,与普通群众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和心灵的沟通,听到了来自基层的声音。在过去三年里,市政府研究室党组成员和副处级以上干部就先后近70次赴“第一书记”帮扶社区走访调研,为社区协调解决发展资金150万元,引进物流、商贸、教育服务等项目18个,为社区增加经济收入200多万元。党员干部分批进入社区贫困户走访慰问,捐献帮扶物款折合人民币达12万元。“大帮扶”格局的形成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相契合,对进一步转变机关党员干部作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深化实践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做好“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关键是要深化认识、夯实举措。具体来说,主要是:

(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深化认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为进一步开展好“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指明了方向。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今后一个时期“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深化“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抓手。应当紧紧围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思帮扶工作之实,助帮扶工作之力,以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实实在在的成就,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

(二)把“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与深化转变机关作风结合起来,实现双赢

伴随“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开展形成的上下联动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成为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转变机关作风的重要成就,我们必须坚持与光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把“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同正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三严三实教育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动、相得益彰。要把“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同用三严三实考察培养干部联系起来,而且要使之常态化、具体化,把“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经历纳入后备干部培养的硬性要求,实现“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与党的干部培养、深化转变机关作风的双赢。

(三)加强调研,提高精准帮扶力度,实现高效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推动建设农村小康的战略性决策,是实现高效帮扶的科学举措,理应成为我们今后搞好“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以及上下联动抓基层、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需要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摸清帮扶对象的底数,找准其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切入点,以提高精确帮扶力度,实现帮扶工作的高效。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篇5

摘要本文通过对陕北地区部分乡镇农村的走访和调查,对当前陕北地区“第一书记”扶贫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第一书记与村支部书记应相互依靠、相互帮助;加强第一书记委派的管控;思想教育和专业培训不能松懈;完善对第一书记的管理体系建设;开展“造血式”扶贫,追求长期效果。

关键词第一书记;精准扶贫;陕北地区;创新

陕北地区作为革命老区,扶贫道路时间紧、任务重。陕北地处陕西北部,特指榆林和延安地区。总人口超过580多万,其中农村人口占到了绝大多数,地形以黄土高原为主,农业生产以传统农耕方式为主,工业以石油和煤炭资源为主,工业基础整体相对较弱。陕北地区地域广阔,它的扶贫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陕西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义。陕西有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0个,其中陕北就占了十一个之多。

一、“第一书记”扶贫的意义

选派到村任职“第一书记”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安排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万个贫困村保证全部安排“第一书记”派驻,打赢脱贫攻坚战。“第一书记”制度实施至今已三年有余,20多万名第一书记奋斗在扶贫的第一线,在地方扶贫开发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二、“第一书记”扶贫的定位

第一书记是由上级党委选派、任命的公职人员下村任职所担任的职务。第一书记是农村党支部的第一责任人、第一领导人,身兼全村脱贫奔小康的重任,是精准脱贫的中间力量。

党支部第一书记和原支部书记一起主持支部工作。第一书记作为上级驻村干部,肩上的责任重大。第一书记有建强基层组织的职责,要指导村级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上级党组织指示;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协助加强“两委”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的工作,搞好班子团结;提高“两委”成员思想政治素质、文化技术素养和履职能力水平,培养后备干部;努力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第一书记下村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一名优秀的当家人,作为上级机关委派的干部,要大力宣传党的扶贫开发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对村民进行政策普及教育;组织和指导精准识别贫困户进入和退出,帮助“两委”制定和实施脱贫计划,组织落实扶贫项目,促进脱贫致富;注重扶智扶技,选准发展路子,争取有关部门和派出单位支持,推动扶贫项目资金落实;要有扎根意识,和农民打成一片,处理好和村委以及村民的日常关系。

三、“第一书记”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是通过走访实地调研陕北地区部分贫困村,发现一大现实问题就是第一书记和村支书共同工作中存在掣肘。村支书一般年长富有农村管理经验和威望,而第一书记一般具有高学历并且带有外来资源,但是对村里具体事务不熟悉,对如何开展工作无从下手。

二是部分第一书记自身综合素质不过关。陕北农村条件差,如果选派干部政治素质差、思想觉悟低,对于扶贫大业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已选拔上岗的个别第一书记缺乏吃苦精神,不能主动适应农村生活,工作中脱离群众,依旧是办公室里敲敲键盘的“官老爷”的姿态;此外,个别第一书记居心叵测,将第一书记作为职务升迁的砝码,工作的出发点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升官发财,更有甚者变相克扣扶贫资金,走向****的深渊,辜负了党和人民的信任和委托。

三是委派单位支持力度不够。在委派中,上级单位并没有向下委派真正优秀的干部,不能真正将德才兼备的人员派往贫困村,这就导致个别地区存在委派的第一书记综合素质不足,能力不够的情况出现。此外,委派单位后续支持力度不够,使第一书记很难开展工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第一书记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微小的,农村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只有得到单位的物质支持和资源帮扶才能切实为贫困村做出一些改变。另外,对于委派的第一书记,并没有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给予落实,这对第一书记的工作积极性也是一个打击。

四是依旧是传统“输血式”扶贫,轻视对村民的长期发展培养。思想上认为解决好贫困户的衣食住行就是脱贫,以救济和补贴为主要扶贫手段,追求短期内的贫困危机解决。

四、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帮扶作用的对策建议

1、第一书记与村支部书记应相互依靠、相互帮助

第一书记年轻经验不足,在管理方式和技巧上都需要向村支书学习。虽然支部排名在前但应保持谦卑学习的姿态,遇事多沟通,做事把握度,指导不指责,帮忙不添乱,与村支书共同管理、密切配合。村支书更应该摆正心态,通过第一书记的指导来提高、完善自己的管理水平,带领全村脱贫致富为全村谋福利求进步。

2、加强第一书记委派的管控

严把入口关是第一书记选拔的根本,上级单位的选派工作要保证做到优中选优,充分考虑人才的特点和能力,让年轻优秀的干部到基层的农村去锻炼和学习。

3、思想教育和专业培训不能松懈

过硬的思想素质是根本,扶贫的专业技能是保障。第一书记委派之前,系统的培训是必要的,扶贫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思想上要转变、专业技能上要加强。贫困村第一书记作为基层干部,思想首先要过硬,要严格律己,树立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驻村是带着艰巨的任务和伟大的使命下去的,要真心实意为农民做出一些事情。

4、完善对第一书记的管理体系建设

激励政策必不可少,第一书记孤身一人到村里工作,生活和精神压力很大,要保证第一书记的编制和待遇,在政治上给予关照,保证第一书记履职完成后的职务、级别等待遇不变;其次,经济待遇上给予相关的补助,保证第一书记的生活质量不受影响;最后,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给予第一书记工作的支持和尊重,形成对第一书记工作的认可和支持,让第一书记在工作中获得应有的成就感和认可度,提高第一书记工作的积极性。

5、开展“造血式”扶贫,追求长期效果

扶贫扶不了穷,只有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让他们突出贫困的牢笼才能真正将贫困的根子掐断。改变以往个别贫困人口“坐、等、靠、要”的局面,学会技巧性地与他们博弈,扶贫但不纵容自甘贫困,时刻对他们进行思想再教育,最终实现对他们自身能力的建设培养,确保委派工作结束以后他们不会重返贫困。

参考文献

[1]张志远、龚识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与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

[2]孙丰香.干部下乡:嵌入型村干部对村民自治的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

[3]王志恺.驻村“第一书记”要注意处理好三种关系[J].今日海南,2017.

[4]李聪.“第一书记”的扶贫经[J].河南科技,2016.

[5]吴振华.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17.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篇6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人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与党中央、省委、州委保持高度一致,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州的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坚决执行维护稳定决策部署,积极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稳定。始终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党纪党规,带头落实廉政建设相关规定。经过深入查找,认真反思,主要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政治敏锐性弱,觉悟水平低。一是学风不正,学习力度不够,每次的学习仅仅限于每周的二五学习会议,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从思想上松懈、麻痹;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力,自己很少主动学习党章,对每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甚至感到反感,作为党员,理想信念开始滑坡,对缺失党性言语有时还附和。三是警惕性降低。相对于我所在的辖区常年稳定,我作为司法员,警惕性减弱、思想麻痹,甚至缺乏长期开展维稳工作和艰苦斗争的准备。

2.履行党员义务、权利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没有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二是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差。

(二)干好本职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1、工作常态化措施落实不到位。一是没有坚持定期开展常态化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排查工作中也没有亲力亲为,往往是下发安排各村干部做好本村矛盾纠纷排查,在收集各村的矛盾纠纷排查情况时,各村干部也没有重视此项工作,往往没有开展排查工作就随口上报本村排查情况,导致一些不稳定隐患排查不及时,不全面。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不彻底;二是各村建立的法制宣传栏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完善了各村的法制宣传栏,建立初期比较重视,做好了每月一次的更换,但是在今年有所懈怠,法制宣传栏的更换不及时让法制宣传阵地形同虚设;三是亲力亲为做得不够实。重工作安排和任务交办,轻过程参与和督促检查。比如:人民调解工作中,群众到司法所要求开展调解,我没有仔细听前来调解的群众反映问题,只是简单的做好了登记,问明他所在的村,然后给村调委会打电话,安排他由本村调委会开展协调工作。在交代村调委会的时候,没有给村调委会法律支持和建议,也没有实际指导调委会开展工作,致使调解工作方法一直没有提高。

2、工作责任心不强。在驻村工作中,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其他驻村干部;在司法工作和维稳工作上依赖于领导和上级的安排,责任意识不强;爱汇报,少思考,不注重真抓实干;成了机械的政策的传递者,落实者。

3、工作方法简单。一是在工作方式、方法转变方面力度还不够。比如在调解工作中,心浮气躁,特别是面对部分群众在调解中无理取闹,我缺乏耐心。二是工作方法简单,在调查、了解情况方面还不够细致,未真正找准问题症结。特别是婚姻纠纷,乡调委会很难调解成功,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耐心。比如在家住知木林村的克金她和沙相波离婚案时,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在调解1次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建议双方当事人回去自我反省,自行和好,待两个月后在找调委会协调,结果两个月后双方矛盾更大,调解失败。三是在调解工作中死板,缺少创新。在调解中,往往是以法律为标尺,对当地的民俗了解不够。调解中缺少对当事人设身处地的思考。

4、深入群众不够。对村民群众的急难愿盼主动关心少,没有把群众的冷暖时时放在心上,了解群众困难、关心群众疾苦不经常。特别体现在我的驻点工作上,在下村中,群众或是村干部有时候提出问题和困难我记录在本子上,没有及时去落实,或是忘记去落实,很多时候是到了群众家门口突然想到群众提出的困难,才想起要赶快去解决,并且在帮助群众解决增收致富难题、民生诉求问题上我没有自己的意见,工作开展被动,比如:今年我驻点村进行了调整,把我调到核桃种植大村维多村,但是我只是做好安排的工作,没有带着真情去关心群众,我不够了解驻点村的村情,走村入户连大部分群众的名字也不清楚,更不要说去关系群众的疾苦,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群众心里没有完全满意。

5、进取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得过且过,不立新目标、缺乏新动力;混日子图清闲。工作不够主动、积极、怕吃苦、怕受累。奉献精神还不够,没有把百分之百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如在工作任务多时,存在敷衍的现象,对部分任务重视汇报材料,没有实际落实到位,或是完成任务没有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现象,影响了工作效果。

(三)严于律己方面存在的问题

1.遵守工作纪律、机关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不能很好的坚持各项规章制度。司法员为双重管理制度,在日常生活中我能较高的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但是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懒散的情况或多或少都存在,随着工作年限的时间增长,我对自我要求有所放松,自律下降,比如:乡政府要求职工严格做班制度,我又独立的办公室,相对比较自由,有时候上班时间我在自己家中,或者是在上班时间上网淘宝。

2.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思想上还存在腐败。比如到县上开会,希望单位公款支出吃饭的费用,不愿意自己开支,这也是党性不高的体现;二是存在纠错改错力度不够的问题。在一些工作接待上存在的浪费现象,闭一只眼,不及时指出,不提出意见。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篇7

自国家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以来,各地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贫困群众得到真正实惠。对于贫困村贫困户的有效脱贫,驻村第一书记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以下问题直接阻碍着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的有效开展。

(1)职责定位不明。根据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职责定位是“增强基层党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据了解,部分地方乡镇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根本没有将驻村第一书记职责区分和界定出来。由于驻村第一书记的考核受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管理,部分本应由乡干部和村干部完成的事务性工作,也一并交给其一肩担,导致真正沉入农村、投入精准扶贫中的精力被大量分散弱化。

(2)能力素质不高。对第一书记派驻条件虽有明文规定,各个具体派出单位对选派第一书记重视程度不够,在学历、年龄、性别、基层工作经验能力等方面要求把关不严。部分第一书记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沟通协调组织能力差、不熟悉农村工作,致使群众工作开展困难。驻村工作发挥不明显。

(3)人员到位不齐。按照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组建要求,每个贫困村均配置了由对口联系领导、帮扶单位、农技员、第一书记构成的驻村工作队。然而,对于部分联系领导、帮扶单位和驻村农技员真正到对口贫困村主动衔接工作时间少之有少,形同虚设;其次多数下派的第一书记工作方法单一,组织协调能力不强,加上少部分贫困户主观脱贫意愿不强,非贫困户的心理失衡、村两委关系不和等问题,更是加重了第一书记唱独角戏跑全场、疲于应付问题现象时有发生。

(4)保障激励不足。按有关文件要求,虽然第一书记驻村期间按照差旅费伙食补助费标准给予适当生活补助,但由于贫困村地理位置不同,工作条件差异较大。有的贫困村地处偏远,工作区域较大,工作条件艰苦,所以工作开支相应增多,而采用统一的经费保障标准,使部分第一书记经费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综合所述,为有效解决精准扶贫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存在问题并发挥积极作用,笔者建议从以下几点抓起:

一是精准选派,派好干部担任第一书记。认真统筹各个层级、各个方面人才资源,严把第一书记选派关,原则上选派具有一定基层工作能力、热心农村工作、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较强的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明确工作标准,建全“能进能出”机制,对不能干事、干不成事、群众不欢迎、工作无动力的驻村第一书记及时召回。

二是强化责任,明确第一书记的职能职责。进一步明确驻村第一书记主要职责,对于村两委和乡镇不能将与精准扶贫无关的其他日常事务强加于第一书记,对派出帮扶单位工作严格实行全脱产,明确摆正第一书记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绝对位置,让第一书记在不同帮扶主体中起好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对于工作考核应多注重在工作实绩方面,减少各种重复性表格填报和资料收集,统筹精简开会时间,真正让第一书记有更多时间深入基层开展扶贫。

三是加强宣传,做好第一书记能力培训。采取集中与分类培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第一书记的培训力度,重点就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扶贫支农政策、先进典型案例等内容进行集中综合培训;对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或新进的第一书记分类开展提升基层工作与联系群众工作的能力培训,对缺乏集体经济发展意识、基层党建管理经验的第一书记进行分级分类培训。村支两委可借助第一书记在资金、项目、管理及技能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提供有效场地或平台,加强对贫困群众精准扶贫政策宣传教育培训,切实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四是压实责任,加强驻村工作队人员监管。采取定期不定期抽检方式进行有效监督,对驻村工作队的考核应避免简单化、形式化,更加注重从驻村时间、集体经济发展、群众评价、第一书记评价、扶贫实效等方面进行。坚决防止第一书记唱“独角戏”、驻村工作队“搞回避”现象发生,切实发挥驻村工作生力军作用。

五是强化保障,健全第一书记激励保障机制。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第一书记选拔任用、表彰激励工作机制,将第一书记工作实绩作为选拔任用、表彰激励的重要依据。在同等条件下,对表现优秀的第一书记在晋职晋级、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提拔使用上优先考虑;其次是加大第一书记经费保障力度。对确因扶贫工作需要但政策中又没有包括而产生的额外支出经费应给予合理考虑,提高第一书记积极性。再次是要常态性开展组织关怀,通过定期培训、交心谈心、树立典型等方式,第一时间掌握第一书记思想动态,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实际困难问题,切实增强第一书记组织归属感、获得感。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篇8

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到最关键阶段。驻村第一书记作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关键人物,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担负着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也代表着党和政府在贫困地区的形象,其作用发挥直接影响到当地脱贫攻坚的成效。

作用发挥存在“四难”

1.职责定位“把握难”

2015年4月中组部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明确了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是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并且要求第一书记从派驻村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在当前情况下,贫困地区最主要的矛盾、最突出的问题是贫困问题,第一书记的重心工作也应围绕如何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问题来开展。然而在实践中,不少贫困地区将第一书记的职责定位为“宣传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协助制定落实扶贫规划,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及村庄整治”等,这些职责几乎涵盖了村两委的主要工作内容,时间一长,不少第一书记都迷失在日常村级事务管理中,而忽略了去解决突出的贫困问题。因职责定位的难以把握性,导致不少第一书记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抓住重点、解决突出问题,脱贫攻坚的效果不明显。

2.能力、素质“匹配难”

《通知》对派驻的第一书记有基本条件的要求,主要表现为政治素质好,热爱农村工作;有较强工作能力,敢于担当,开拓创新意识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强,作风扎实,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大多数第一书记都能符合上述要求,很多干部自从被选派当第一书记后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表现出领导干部优良的工作作风、政治素质和责任担当。但是在这些素质和能力之外,一些第一书记自身能力素质难以匹配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要求,如在产业扶贫方面,如何选准产业、壮大产业、分析市场供求关系、产品推广与销售等问题需要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在金融扶贫方面,如何引导商业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参与农村脱贫、如何利用银行信贷政策帮助农民信用贷款、如何选择保险产品规避农业风险等需要相关的金融知识;在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和就业扶贫等方面同样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脱贫攻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对第一书记的能力和要求是全方位的。

3.“双书记”关系“协调难”

《通知》要求第一书记要在乡镇党委领导和指导下,紧紧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工作。依据《通知》不难发现,第一书记和村支部书记两者之间并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由第一书记带领村支部书记开展工作,他们之间是相互依靠、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和内外结合的关系,共同肩负起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实践中,因为第一书记在争取项目资金、上级政策以及外部关系资源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导致村支部书记对第一书记形成一种依赖,如果这种依赖关系长期得不到扭转,在农村会形成一种“大事找第一书记,小事找村支部书记”的局面。而两者的权力博弈如果不是朝着一个方向用力,就很有可能影响脱贫攻坚的效果。

4.村民预期“满足难”

《通知》要求,第一书记的重要职责是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但在村民眼里,第一书记是代表上级政府派驻到村里的,有事就要找第一书记,尤其是在解决村庄水、路、电及村庄发展规划等重大村级事务方面,村民对第一书记的预期非常高。调研中发现,能够满足村民大部分预期的第一书记只占少数,更多的第一书记由于自身能力及背后帮扶单位等原因只能满足村民部分要求,若“万能”的预期和“部分”的要求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第一书记在村民心目中的威望,也会影响第一书记顺利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更好发挥作用的建议

1.明确职责定位,做到有的放矢

地方政府应根据贫困地区普遍贫困这一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来明确第一书记的职责,即在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和提升治理水平四项职责中重点突出精准扶贫工作,让第一书记从调节村民纠纷等日常的村级事务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心思放在脱贫攻坚工作上。同时也要相应地调整对第一书记的考核评估指标,应根据当地的村情以围绕减少贫困人口、提高农民收入、发展产业及带动就业等指标从纵向的角度来考核,切忌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2.把好选派关,加强岗前培训,做到精准选派

一方面,组织部门要把好第一书记选派关,要选派政治素质过硬、热爱农村工作,同时又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不怕吃苦的干部到贫困地区工作;另一方面,针对脱贫攻坚工作中第一书记普遍存在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对其加大培训力度。如采取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重视对精准扶贫政策、扶贫支农政策和先进典型案例等综合培训;另一方面,对缺乏经济、金融、法律和政治知识等的第一书记开展分类的专业技能培训,满足脱贫攻坚工作中各方面的职能需求。同时还要注重针对不同村情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如贵州的经验是“科技干部配产业村、经济干部配贫困村、政法干部配乱村、党政干部配难村和退休干部回原村”。

3.理顺关系,做到“双核驱动”

第一书记驻村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一名优秀的“当家人(班长)”,即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而村党支部书记则要借助驻村“第一书记”的指导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村党支部书记应出面做“当家人”,驻村“第一书记”则应充当好参谋和掌舵人的角色,从而实现“双核驱动”,共同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4.转变观念,做到“志智”双扶

地方政府应通过舆论宣传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对第一书记和解决贫困问题形成正确的看法,转变思想观念。要让他们意识到解决贫困问题不是第一书记一个人的事,而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动员贫困群众在第一书记和村支部书记的共同带领下,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针对部分贫困群众存在脱贫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一方面,第一书记要想方设法,创新工作方式帮助贫困群众更新观念,激励他们自我脱贫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为了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第一书记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做到“志智”双扶。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篇9

镇党委:

根据县驻村工作领导小组督查整改通知要求,我村严格对标对表整改存在问题,现将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请销假制度不规范问题。

整改落实情况:我村工作队员已严格按照《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严明驻村工作队、工作队员工作纪律的通知》要求,请假事由充分、具体,佐证材料足够,未出现工作队员以回单位开展单位工作为事由行请假,并按程序逐级审批。目前已完成今年3-10月的请假条的检查、复印存档、佐证材料的补齐工作。

二、工作履职不到位问题。

整改落实情况:1.我村工作队员积极发挥扶贫政策宣传员、脱贫致富组织员、脱贫攻坚战斗员、资金项目监督员、移风易俗引导员“五大员”作用,及时跟踪掌握**村3个易地搬迁点、CD级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实施进度,详细了解12个村民小组农户动态信息。

2.按照要求每周适时召开工作例会,9月中旬到目前已召开6次。3.实时记录工作动态并在综合服务平台上传工作日志30篇,党员驻村工作队员已参加所派驻村的组织生活会。驻村工作队员严明政治纪律,严守工作纪律和廉洁纪律,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八必须”“八严禁”纪律要求,未出现违纪违规问题,能够认真履行驻村帮扶职责。

三、日常考勤不规范问题。

整改落实情况:1.工作队员考勤由第一书记负责,由村党组织书记审核,无代签考勤,3至10月份每月在岗情况已由第一书记汇总并经村党组织书记签字后报镇驻村工作协调小组;工作队员驻村期间每天做好“云岭先锋”手机APP签到并有纸质签到。

2.每周以书面形式向镇驻村工作协调小组报告工作情况及需要上级帮助解决的问题困难。

3.已落实分片包组制度。3名工作队员分组联系村民小组,做到了定期到组到户走访,每季度遍访所负责村民小组贫困户不少于1次,每年遍访所负责村民小组非贫困户不少于2次。宣传政策、收集资料、落实帮扶措施、协调挂联单位干部职工深入贫困户走访,做好贫困户与挂包干部的联系沟通。

4.严格执行民主评议制度。按照镇党委安排部署,结合开展“三讲三评”工作,认真开展工作队员民主评议工作,正在做痕迹资料的整理归档。

四、开展“三讲三评”及民主评议工作不规范问题。

整改落实情况:按照镇党委统一安排部署,目前在镇挂包领导全程指导督促下落实“三讲三评”及民主评议各项工作。

五、痕迹台账不健全、不规范问题。

整改落实情况:目前,正在原有基础上认真收集整理相关文件、重要会议、请销假、日常考勤、民主评议、“三讲三评”工作日志、责任任务清单、工作报告、信息简报等有关驻村工作队员管理工作的痕迹资料,并进行规范存档,做到工作痕迹台账健.全、齐备、规范,确保村痕迹台账与县、镇两级一一对应。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篇10

一、真心投入,作风扎实是当好第一书记的前提“第一书记”首先要充满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奋发有为的热情,把进村入户,参与村级事务作为学习农村经验的机会,作为磨练意志、锤炼党性、增长才干的途径,以实际行动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

当好“第一书记”,就要把心贴近群众,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培养与群众的深厚感情。真诚与群众沟通,不摆“官架”,不说“官话”,与群众拉近距离,同时不忘虚心向群众学习,自觉用群众语言来传真情、送服务。

热心帮扶群众,真正把村里的事、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甘愿为了父老乡亲操心受累、任劳任怨、不计得失。当好“第一书记”,必须脚踏实地、耐住性子,既不能急于求成而做表面文章,也不能好高骛远而忽视群众疾苦,要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当成大事、要事来抓,不畏艰难,主动进村入户走访调研,深入查找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及基层组织建设的问题,敢于直面群众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努力为任职村的发展找突破口。

二、摸清实情,坦诚交流是当好第一书记的基础我们大多数干部虽然从小生活在农村,有的父母都还生活在农村。但是,工作后一直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对如何做好农村工作、如何处理三农事务,没有任何经验。

怎样把工作做好,做到“既能尽快进入角色,积极发挥作用,又不为基层添乱”,最好的方法就要积极向村干部学习,向乡镇干部请教,把村子当故乡,把村民当亲人,真诚谈心交朋友。去年,在书院街道前瓦村担任第一书记时,通过与村干部交流谈心,通过走访老党员、老干部、困难户,迅速了解了村级班子状况和村里的基本情况,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今年,在旧县四街通过开展“村情大调研“和“户户走访”活动,我们走访了村民家庭,了解了农户基本情况,很快熟悉了村情,摸清了现状,了解了需要。淳朴的村民觉得我平和、务实、好交往,不像干部像朋友,从心里接纳了我,很多心里话也都愿意跟我说,我工作起来也得心应手。

三、集思广益,团结协作是当好第一书记的途径农村工作事务性强,涉及面广,接触面宽。要开展工作,单靠第一书记和村助理肯定不行,必须想方设法取得村干部的支持,将新村“三大员”与老村“三大员”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调动“村支两委”和村民群众的积极性。

交往中注重把位置摆正,把关系处好;工作中注重广泛讨论,集思广益。既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发挥引导、示范和协调作用,又注重把握方式方法,不过多参与村里具体事务,多提出和理化的建议,赢得了村干部的支持,形成了融洽和谐的工作关系。

要通过召开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群众代表会议,制定定既符合村民意愿又切实可行、力所能及的和帮扶重点,工作目标要按照“第一书记”作为党建工作指导员、群众信访代理员、经济发展领航员、农民教育教导员和支部书记工作监督员的工作职责,既有基层党建和村级管理方面的理论学习、村务公开、创先争优、党员发展等内容,又有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方面的知识技术培训、农田水利建设、培育致富项目、农村社区建设等内容,既有服务群众和解决问题方面的、建设农家书屋、文体健身、道路配套设施等内容,又有农村稳定和文明和谐方面的编制村规民约、开展法制教育、环境卫生整治、评选文明家庭等内容。按照工作目标,列出时间节点,一项一项抓好落实。

四、履行职责,真抓实干是当好第一书记的关键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第一次踏上小岗村的泥泞路,就发誓要为群众多办实事,不搞“面子活”,不走“短平快”,6年里不仅完成了铁路上的“断头路”接头,解决群众行路难,还大力招商引资让群众腰包鼓起来,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尊重和拥护。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一个干。

“第一书记”要赢得群众,只有像沈浩那样,通过实际行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问题,才能真正和群众建立“鱼水之情”,也才不枉驻村初衷。“第一书记”要把服务群众作为“第一宗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通过提供致富信息,引进致富项目,发展致富产业,并做好贫困户社会保障工作,有效解决农民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上学难、就业难、活动难等突出问题。

同时,按照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要求,实施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要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防线”,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当好矛盾纠纷的调解人。

大力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民主治村(居)新路子。开展好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帮助查找和解决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及时做好矛盾疏导和化解工作,努力做到“大事小事不出村”。

抓好农村综治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多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要把抓党建工作作为“第一责任”,结合开展创先争优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当好党建工作的引路人,指导所驻村党组织抓好自身建设。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2565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