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艺术教育的教学策略(最新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14023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艺术教育的教学策略(最新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艺术教育的教学策略【第一篇】

口语是人类交往的工具,3到6岁是人一生中口语发展的关键期,如何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提及口语教育,一般人会认为就是讲讲故事、念念诗歌。可事实并非如此,大力开展口语教育,让幼儿从小就正确地掌握和使用口语是幼儿教育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对于幼儿来说,由于年龄较小,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也较弱,因此,对幼儿开展口语教育,必须采取富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下面就如何对幼儿进行口语教育来谈几点想法。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幼儿对口语的好奇心。

对口语的好奇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动力之一,在工作中我常发现:凡是对语言具有较强好奇心的幼儿,学习口语、探究口语的愿望都比较强烈,往往表现出对口语较强的敏感力和领悟力,学习口语的速度都比较快。因此,激发对口语的好奇心是对幼儿进行口语教育的首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幼儿对口语的好奇。

1.设置口语活动区,摆放幼儿感兴趣的玩具,让他们边探索边学习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功能;播放不同的口语录音带,让幼儿在比较中激发对口语的好奇。

2.带幼儿走出园门,去商店、公园玩玩逛逛,从多种场合观察、体验口语的神奇魅力,丰富和充实其经验,激发好奇心,增强表达的愿望。

3.鼓励幼儿相互交往,在交往中必然要使用口语。幼儿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可感受到口语的巨大作用,激发了学习的愿望。

4.多给幼儿讲故事,朗诵文学作品,让幼儿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表演中体验口语,培养兴趣。

二、倾听幼儿讲述,激发幼儿口头表达的愿望。

一般而言,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培养幼儿听的能力,教幼儿学会倾听老师的言语指令,却忽视了自己去倾听幼儿的表达。如“老师,我的画画好了”“老师,我吃饱了”等,这些幼儿总是跟教师重复的话,教师可能因为没时间甚至心烦而不注意倾听。而事实上,教师注重倾听幼儿的表述对于幼儿口语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此外,倾听幼儿讲述还可以了解幼儿的想法,掌握其思想动态,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依据。因此,对于小班幼儿而言,教师要学会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讲述,激发他们口语表达的兴趣,呵护他们口语表达的热情。

倾听幼儿的讲述,教师要注意把握好两点原则:

1.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有限,教师要学会接纳幼儿说话的错误,发现其积极的一面,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信任、理解和接受,从而树立表达的信心,增进表达的愿望。

2.坚持科学引导的原则。幼儿的口语表达毕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教师在倾听其讲述的同时,要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其口语表达不断完善和规范。

三、强化日常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幼儿的口语能力。

幼儿口语能力的提高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因此,注重平时的口语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一定要树立“功在平时”的观念,强化日常训练,在不经意间给小班幼儿口语的熏陶,渗透教育的内容,提高他们表达的能力。

1.做好示范表率。小班幼儿的模仿能力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幼儿有巨大的示范作用,因此,不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传授知识、做游戏时,教师都应该注意语句的简明、扼要,语气沉稳、柔和,速度平稳,吐字清楚,表意准确,给幼儿起到一种良好的示范表率作用。

2.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提问是刺激幼儿思考和口语表达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提问方式决定着幼儿思考和口语表达的深度,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采用什么样的提问方式至关重要,教师的问题要尽量做到没有局限性或没有固定答案。

3.把握幼儿的口语兴趣。教师要学会利用小班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适当进行教育引导,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幼儿说的愿望,而且可以极大地丰富其口语的内容。

4.随机开展交谈活动。教师可以多利用教学间隙时间,随意组织幼儿三三两两地进行交谈,谈感兴趣的事,谈家中的亲人,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这样能使幼儿学到规范的语句,并及时纠正幼儿口语中的错误。对小班幼儿而言,还能培养师生间的感情,消除刚入园的“不适应感”,养成与人交流的习惯,得到更多口语锻炼的.机会。

四、开展游戏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的口语水平。

适当组织开展常规性的专题口语活动,对于幼儿的口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小班幼儿而言,运用游戏的方式效果往往比较好。因为幼儿在与同伴一起游戏时,各自玩的兴趣都比较大,相互交谈的愿望也都十分强烈;同时,玩伴使用的都是幼儿阶段的口语和形式,能够彼此提供学习的机会,并练习他们在别处已经学会的口语,从而迅速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给小班幼儿多提供进行口语锻炼的游戏时间和机会,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小班幼儿认知和生活经验的、能激发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的内容,让全体幼儿参与其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我的妈妈”“周末趣闻”“美丽的幼儿园”等,都是小班幼儿喜爱的专题。还可以由教师给幼儿朗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或组织幼儿看电视、听广播、听故事等,从而不断丰富幼儿的口语积累。在设计小班幼儿口语活动时,要注意把握好两点:

1.游戏方式要简单随意,环境要自由宽松,让幼儿有自由表达的空间。为了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幼儿情感、智能发展达到和谐统一,在教学中,我按照小班幼儿的兴趣和实际水平,根据幼儿爱玩的天性,精心设计操作性强、形式新颖、小型多样的口语活动材料。如利用剪贴、手工、构造等与讲述活动相结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边做边看边讲述,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无拘无束、轻轻松松地在活动中勇敢地表现自己,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从“要我说”变为“我要说”。如,我班曾组织过一次听说游戏活动“我的小手真有用”,目的是要让幼儿讲出“小手能干什么”。在活动过程中,我首先带着幼儿玩手指游戏,变化多种手指造型,并用故事形式讲述,同时配以各种手工劳动的图片让幼儿观赏。手指游戏结束后,再让幼儿讲述小手的作用,这时,幼儿们说的愿望都非常强烈,而且说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如“我的小手能画画”“我的小手能帮奶奶梳头”,等等。

五、坚持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实践证明,幼儿口语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特别是小班幼儿,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口语表达的能力差别也很大。有的幼儿有较强的口语交流的兴趣,善于与人交谈,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不爱说话,说不清自己的意思;有的在口语上存在一些障碍或者特殊问题。作为教师来讲,要注重把握全班幼儿口语发展的状况,实施分类指导,帮助所有幼儿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1.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幼儿,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特点,提出较高的口语要求,可以让他们给大家讲故事,讲日常生活中的趣闻,进行儿歌表演,或者在游戏中扮演角色,这样可以让他们在有一定难度的训练中更快更好地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

2.对于口头表达能力一般的幼儿,教师要多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口语环境,寻找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有意识地与他们交谈,肯定他们口语中的积极因素,激发他们交谈的愿望,帮助其增强口头表达的信心和勇气,久而久之,他们的口语水平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3.对于口头表达能力较差或者有特殊问题(如口吃)的幼儿,教师要倾注更多的爱心和关怀,认真分析原因,实行“对症下药”,采取多鼓励、多引导的办法,帮助他们克服口语上的障碍,逐渐学会正确地使用口语,表达思想。

对幼儿进行口语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教师要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多倾注爱心。多动脑筋,多想办法,采取富有针对性的方法和途径开展口语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为其进入中班接受更高要求的口语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顺利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口语教育的目标。

艺术教育的教学策略【第二篇】

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启迪幼儿心智、萌发幼儿美好情感、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活动,其潜移默化的特点使幼儿园艺术教育以感染和熏陶为主。幼儿在园时间较长,在一日活动中各环节如晨间活动、游戏、做操、户外活动中,让幼儿沉浸在艺术氛围中,感受愉快、热情的情绪,对启迪幼儿的思维,陶冶幼儿情操,培养幼儿丰富的情感,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在晨间活动中,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

体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作品后无不赞叹,会情不自禁地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活动,用不着教师过多的准备,但却能引起孩子观察和说话的兴趣,既能很好的发挥语言表达交流的工具功能又能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二、在游戏活动中,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

学前幼儿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决定了其学习的特点:一切从兴趣出发。因此在艺术教育中把活动和游戏融合在一起,让幼儿在唱、跳、玩中去感受美、表现美,在玩中获得艺术的某种技能来提高艺术素质。如在美术活动《美丽的蝴蝶》中,教师用“三只蝴蝶”的游戏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观察蝴蝶、欣赏蝴蝶,激发起幼儿强烈的制作兴趣和表现欲望,教师为幼儿准备好各种材料,幼儿就会大胆地把自己心目中的蝴蝶表现出来。就是在线条与色彩的画画游戏中,幼儿不断感知和体验美术作品或自然环境中线条、色彩的表现性――线条的粗细、刚柔、虚实、疏密以及线条与线条的相互构建;色彩的冷暖、明暗、浓淡,色彩的相互组合??让幼儿从中进一步感知和体验运用线条与色彩,可以创造美,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幼儿在经常的不同的画画游戏中去感受美、探知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这样目的性十分明确的画画游戏,无疑会让幼儿的情感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既为画画游戏的进程注入激情,又能为幼儿的画画赋予情感,从画画情感中激发创造美的动力。

三、在户外活动中,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

《纲要》中指出:幼儿美术活动应以幼儿为本,应注重活动前的。

体验,让幼儿在实地、实物、实景、实情中进行情感受体验,发现环境、生活和艺术的美,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的感受力。

“天地大课堂,万物皆书卷。”平时,我注重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去看野地里的小草、天空中的小鸟、杂草中的昆虫,这些都会引起孩子们浓厚的兴趣。这时我就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引导,让孩子们用画笔、用歌、用语言把心中的愉快表达出来。幼儿园环境优美,幽静的小路、奇妙的假山、绿树成阴的长廊,这些无不让孩子愉悦。孩子在长廊间嬉戏、在草地上欢呼雀跃,每个孩子互相议论着,喊着同伴、老师看自己的发现,脸上的笑容是多么灿烂,孩子在与大自然接触中,深切感受到生活和大自然是无限的新奇、快乐和有趣,在此基础上,孩子捕捉到创作的灵感,自由挥洒、大胆创作、发挥才能,会有想象不到的收获。

四、各学科交叉融合,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

欣赏波提切利的名画――《春天》,让孩子认识了春天,知道了春天的艺术教育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的初探特征,季节与人和物的关系;同时幼儿通过感知、体验,激发创造性思维,画出了各种各样春天的图画;语言表达能力也进一步获得发展,能用“春姑娘穿着美丽的花衣在花丛中跳舞”等句子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幼儿艺术审美和表现能力获得更好的发展。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在自己心里唤起一种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情感,在唤起这种情感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情感,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情感-这就是艺术活动。”故此,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培养和提高人的情感体验能力。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渗透艺术教育,可以更好地提高幼儿艺术素养,发掘和培养更具艺术个性的人才。

艺术教育的教学策略【第三篇】

摘要:幼儿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通过音乐、美术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的教育。本文分析了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特征和意义,认为幼儿艺术教育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培养高素质、身心健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就应该从幼儿时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与新世纪的社会需要相适应。艺术教育是指通过艺术形式进行的教育,即以各种艺术手段感染幼儿,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创造美与识别美的能力,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幼儿审美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实施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儿童都是艺术家,这既是一个命题,更是一种诗意的描述,它并不是要在儿童与艺术家之间简单、生硬地划上等号,而更多的是说,每一个儿童都与生俱来拥有艺术能力。

对幼儿教育的目的就是用丰富、形象化的感悟语言引起儿童的兴趣,陶冶儿童的情操和心灵,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引导幼儿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为孩子创设轻松、平等的环境氛围,教师要鼓励孩子自由创造并适当进行艺术技巧训练,通过开展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从而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与疑问,如在唱“小树叶,飘呀飘”的歌曲时,有的孩子双手摆动,形象地表现树叶随风摇动的样子,有的孩子双手做小树叶状,放在胸前等。教师要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自由发挥,为歌词配动作。宽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发挥想象力,因此,在孩子们进行创编时,教师不能干预,打断孩子的思路,这样有利于保证孩子创编思路的完整性。假如教师不时让孩子停下来,纠正幼儿动作的准确性,幼儿的思路就会受到干扰,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刻意模仿老师的动作。教师要给孩子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样才能使他们大胆、自信地去想象、去创造。我们要注重孩子的创造过程,而不要太在意结果怎么样。例如: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可以手舞足蹈、自编自唱;在绘画中幼儿可以乱涂乱画,对此类情况不要以“不对”、“不行”等以成人固定的方式去限制他们,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选择恰当的方法,去发现幼儿的可塑性,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由想象,大胆思索,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人类审美的本能在儿童的绘画、舞蹈、音乐活动均有所表现,所以,教师要对孩子的这种无意识的艺术本能给予肯定,并加以启发、引导,要把幼儿这种对美的无意识表现积极地培养成为幼儿有意识的艺术展现,让幼儿感受到美的存在。

首先,教育通过各种活动,提供给孩子去创造、去感受、去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教师要让幼儿多看多听,丰富幼儿的感官,增长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眼界;其次,教师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培养孩子的感受美的能力。例如教师在美工区准备了供各年龄层次、能力层次不同的孩子的美工活动材料,供孩子自主选择,并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发现问题。当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对美有切身的感受,也会评价自己的作品,美好的一切会从孩子的作品中一一展现。如在音乐活动中,孩子在听、想、说、唱、动等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情感世界丰富和充实起来,从而产生主动感受、领略音乐美的积极心态,思维愈发活跃,好奇心更加强烈。

(三)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艺术活动符合幼儿富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孩子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用自己的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例如,在绘画中,幼儿的画与教师的示范画颜色不同或有的地方不太一样,这虽然不符合教师的要求,但孩子表现的却是自己眼中喜欢的色彩、线条,这正是孩子的“闪光点”。其实,也是孩子的表现风格和必然特征。教师不能扼杀这种真实情感的表达,而要加以肯定,并正确引导、启发,让孩子大胆探索,自由发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愿望。渐渐地,孩子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就会逐渐培养起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幼儿随心所欲地、快乐地陶醉于艺术活动中。因此,我们要多组织幼儿感兴趣的艺术活动,保护幼儿的各种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使幼儿充分表现自我。

艺术活动是幼儿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当这一兴趣得到满足时,幼儿不但学会了技能技巧,而且产生了成功感、自信感。成功的次数越多,幼儿对自己成功方面的评价越高,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在各方面及各阶段的能力,并以此来安排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例如,在舞蹈活动中,幼儿通过欣赏、感受音乐,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对歌词、舞蹈进行创编,教师要用赞许的目光、鼓励的微笑,使孩子充满自信地一一展现自己的舞蹈动作。当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时,教师肯定的口吻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从中获得更强大的推动力。那么,幼儿在实践锻练中,体验了成功,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就更加有了表现自我的欲望,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这种主体性在儿童那里是以“潜能”的形式存在的,这种“潜能”在适宜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得以显现、发展。也就是说,个体主体性有一个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这就使幼儿主体性在教育上成为可能。[3]幼儿艺术教育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过程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激发学习兴趣,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体验。

(二)激发幼儿的创造才能。

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幼儿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幼儿在观察和模仿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要注重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欣赏每一个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艺术教育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每个幼儿由于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因此对艺术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性格外向、喜欢表现的孩子,教师要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对于胆小、羞于表现的孩子,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要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不断创新。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其次,教学内容应更具时代特点,能反映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再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要为幼儿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要增强教学的选择性与开放性;最后,为了应答时代的挑战,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扩展和更新当代我国现有的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内容。扩展和更新后的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应包括“欣赏”、“表现”和“创造”三方面的内容。

艺术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孩子的情感、智能、社会性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幼儿园全面素质教育园地中一个颇具新意识的尝试。幼儿唱歌、跳舞、画画等艺术活动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成长。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艺术教育的环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艺术教育活动。

艺术教育的教学策略【第四篇】

本学期教材分析:本教材共有29课内容。其中歌曲有5首,绘画有12课,音乐游戏有5课,泥工、剪纸、创意画、手工制作等等每节课的生动有趣,对儿童有一定吸引力,便于教学的展开。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变化表现歌曲的不同形象、内容与情感,感受和表现二拍子歌曲的不同节拍感觉,学会在歌唱过程中等待和正确地表现出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奏;学习自然地与他人接唱和对唱,体验在歌唱活动中进行交流、合作的快乐。

2、学习分辨音乐中比较明显的高低、快慢、强弱、音色变化,体验这些变化所表达的情感;初步了解音乐结构中的重复与变化的规律;体验倾听和观赏活动的快乐。

3、能感知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喜欢欣赏美的事物;积极投入美术活动并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发展审美和创造能力;在小班的基础上学习绘画和手工制作的多种方法,养成良好的美术活动习惯。

4、尝试运用多种工具和材料进行操作,初步运用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表现自我和事物的变化;尝试用自己的作品美化环境或开展游戏活动。

我班孩子喜欢唱歌、跳舞,能用自然、正确的声音唱出自己熟悉的歌曲,还能随音乐做简单的舞蹈动作,能感受二拍子和三拍子歌曲的不同节拍感觉。孩子们认识简单的乐器,如碰铃、铃鼓,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进行演奏,但大部分孩子不能集中看指挥,按指挥进行演奏。孩子们能认真欣赏绘画作品,能在欣赏过程中形成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大部分能认识和区分颜色,能画出简单的图画,但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持续的时间不长,还有部分年龄偏小的幼儿不能很好的区分颜色,也不能按老师的要求进行绘画。根据班级幼儿的情况,制定了以下计划:

1、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内容与文字有趣,歌词内容能用动作表现,且有重复、发展余地的歌曲;选择一些适合幼儿音域范围的歌曲,选择一些不同题材、不同性质、适应多种演唱形式的歌曲。

然声音,以及结合生活专门创编的乐曲与歌曲,供幼儿感知音的高低、节奏与速度,音的强弱及音色等。

3、对幼儿的指导适时恰当,让幼儿大胆表现,让幼儿按照自主愿望加以肯定和分析,并给予创作上的提示和帮助,并及时注意幼儿的兴趣点,让每个幼儿的表现都能如愿以偿。

4、积极引导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注重知识的积累,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不断地培养其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艺术思维能力逐步得到锻炼和提高。

5、继续由浅入深地引导幼儿进行美术活动。根据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辅导,不可一刀切。在美术练习的难易程度上,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艺术教育的教学策略【第五篇】

在教育家黄全愈的著作《素质教育在美国》中看到这样一件事情:在中国幼儿园的美术课堂上,外教史密斯小姐让孩子画出一幅名为“节日快乐”的图画。画很快就画好了,史密斯小姐被看见的情景惊呆了,孩子们的画都画了一棵跟教室墙上的圣诞树一模一样的圣诞树。那是学校为了表示友好,专门为她贴上去的。她拿了一张不透明的纸把墙上的圣诞树遮了起来,继续让孩子们画。可是这些画画小天才们却你望我,我望你,不知道从哪下手。

孩子只是纯粹地模仿,离开了样本就无法下笔,儿童只是被动地跟着书本和老师的思路走,造成没有个性,只有共性的毫无创造性的作品。

我们的孩子们总体上求同性、保守性比较强,而西方的孩子独立性、批判性、主体性、求新求异性和创造性比较强。

责任不在儿童而在教育者,他们从小就是按照家长、老师的步伐在走,他们的学习只是纯粹地模仿,是教育者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枯燥和一部分老师、家长急功近利的不良心理的影响,最终导致我国儿童创造力减弱,想象力枯萎的局面。黄全愈的儿子黄况况在6岁的时候就能把国画竹子摹仿得惟妙惟肖,连精通中国国画的外国教授都以为是大师的杰作。这些现象无一不说明我国儿童的绘画思维已经被成人的观念所占领,成人正是利用儿童善于摹仿的特点,有意无意地教给他们一种思维定式,这恰恰成了抑制儿童创造力的紧箍咒。而这种沿袭了几十年的教育观念已经在大多数家长、老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这种观念造成了“传授儿童套路、先画哪里再画哪里的条条框框”的禁锢的教育模式。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早就抛弃了这种落后的单纯以灌输为主的观念和模式,他们善于引导儿童用自己的眼光和能力去创造他们心中的世界。这就是西方孩子为什么会在一幅画完成后问老师:“好不好?”而中国的孩子问的却是:“像不像?”的根本原因,也是儿童艺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致命伤。

(二)音乐舞蹈教育。

在《中澳幼儿艺术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指出:我国幼儿艺术教育的实践中长期以来重视音乐、舞蹈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对艺术的感受力、表现力的培养。比如,音乐教育中,仅仅只是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片面强调技能的训练,而不去调动幼儿的情感生活积累,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愉悦地体验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会走入机械学习的窄胡同,与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背道而驰了。

在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众多的模式中,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斯教学法占有主导地位。奥尔夫教学法的实质是通过节奏让儿童以此来创造他们自己的音乐。该教法不要求学生对一首歌曲或一个舞蹈去进行不折不扣的模仿,而是要求师生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共同来形成一些新的东西。达尔克罗斯教学法是一种以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及创造性为目的的教学法。在体态律动的课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学生通过走、跑、跳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在我国的幼儿音乐舞蹈教育中,我们过于偏重于音乐舞蹈艺术使命,追求“成品”的灌输,致使老师看不到幼儿在进行音乐舞蹈活动中的创造性潜力。我们总是刻意地追求一个乐句、一个动作的标准,单纯地重视表现技能和艺术活动的结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注意到应锻炼幼儿什么技能,没意识到要发展幼儿什么能力、形成什么态度,获得什么情感。结果是幼儿不主动,教师也感到音乐舞蹈活动难领导,导致在幼儿园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中只要有唱歌及舞蹈内容就行了,儿童的音乐品质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艺术教育的教学策略【第六篇】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拓展与深化,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社会与市场对幼儿艺术教育人才的强烈需求,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等一批培养艺术教育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或开设了幼儿艺术教育专业,或在既有的艺术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上增设了幼儿艺术教育方向,旨在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培养政治思想、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能力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具备幼儿教育专业知识,胜任幼儿园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性人才。独立院校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普通高校的优势办学资源与优质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办学机制的灵活性、与社会需求的紧贴性已成为独立学院办学的主要优势。目前,昆明地区的师范类独立院校为适应幼儿教育的需求,先后都开设了幼儿艺术教育专业或相关、相近专业。作为独立院校幼儿艺术教育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笔者一方面通过对昆明市独立院校幼儿艺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实践、学生学习情况、幼儿艺术教育观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另一方面对幼儿园的艺术教育状况进行分析,选取昆明市五华区、官渡区、西山区的几家市区公立、私立幼儿园以及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幼儿园,从办学条件、教育资源、教育观念、师资状况、艺术教育情况、教师艺术教育价值取向、教育需求等方面进行实地考察,并选择一些资深幼儿艺术教育专家、幼儿园教育管理者、幼儿园优秀艺术教师、文化层次不等的家长和幼儿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深入了解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真实现状,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研究与探索幼儿艺术教育中的新观念、新思维、新成就、新方法、新规律和新趋势,以期能及时发现、总结独立院校幼儿艺术教育人才培养与幼儿艺术教育改革相悖的问题,为上下关系主体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与策略,也为今后的幼儿艺术教育专业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对国民教育价值取向全面反思的基础上,素质教育逐步成为了90年代中国基础教育的新理念。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其研究与初中领域也逐步从基础教育扩展到整个国民教育。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了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与要点。在此背景之下,幼儿艺术教育在国家与社会的关心与关注之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近年来,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日渐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教育理想与现实的不对称,以及社会与学校、家长在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上的不和谐等原因,幼儿艺术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审美教育观的偏离,阻碍了幼儿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明确提出素质教育并逐步付诸实施后,审美教育理论就一直贯穿在艺术教育的各个领域,审美教育作为我国艺术教育重要的理论基础及政策依据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当前,随着社会生活水平、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拓展与深化,家长对孩子的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一股强劲的“艺术学习”热潮悄然兴起,席卷了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领域,并逐渐渗透到幼儿艺术教育之中。但与此同时,由于社会或一些权威机构的不良导向、家长与教师的功利驱使,幼儿艺术教育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渐背离了国家的教育要求,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纵观社会万象,社会艺术教育机构良莠不齐,百万琴童共赴艺术考级考场,儿童艺术才能竞技五花八门,考级证书为中小学择校、入校增添优势……。“知识+技能”的“应试教育”教育理念在艺术教育的滚滚洪流中正深度的歪曲着艺术教育的核心理念―审美教育。“是与非”“对与错”的自然科学教育法则充斥于整个艺术教育领域,幼儿与生俱来对美的追求与热爱,对艺术探索的好奇和冲动正一步一步地受到限制甚至被“扼杀”。毋庸讳言,审美教育观的偏离,严重地阻碍了幼儿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出现异化,学校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失去主动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幼儿艺术教育的主体除幼儿园外,社会教育机构与家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各主体在幼儿艺术教育的观念与期望上存在着差异,因而,幼儿园、社会教育机构与家庭在幼儿艺术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分歧。通过对幼儿艺术教育目的调查与分析可以发现,很多幼儿艺术教育由于社会、家长的功利性导向,逐步将幼儿练就成艺术技能学习的机器。家长不顾幼儿的生命成长规律,对艺术技能的学习“严密监督”“紧密相伴”,恨不得今天播下种子,明天就开花,后天就硕果满满。社会艺术考级证书的获得和孩子的艺术技能展示往往成为家长骄傲和攀比的资本。这种“拔苗助长”的背离教育原则与规律的幼儿艺术教育,逐渐演变成幼儿艺术的“职业教育”“应试教育”,与幼儿艺术审美教育渐行渐远。与此同时,由于部分家长或认为艺术教育“高不可攀”,或以为“无所谓求”,对幼儿的艺术教育“不闻不问”“顺其自然”“放任自流”。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艺术学习环境,这些孩子在懵懂中往往与“艺术美”擦肩而过。

4.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幼儿艺术教育区域差距明显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以及幼儿教育管理部门的教育观念和管理制度存在较大差异,各区域幼儿艺术教育资源极不平衡。幼儿教育不属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且缺乏明确具体的考评机制,部分管理部门和幼儿园存在着“谨慎对待幼儿安全,而教育教学无所谓”的“保卫式”“保姆式”教育思想,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仅停留在招生宣传的画册上,艺术教育资源匮乏。调查结果显示,在艺术师资的配备与教学场地和教学设备上,市、区直属公办幼儿园和一些条件优越的民办幼儿园艺术教学场地与教学设备较为完善,录用教师考核比较严格,艺术师资的学历学位、教育观念、专业能力、教学水平、艺术素质等方面明显较高,但也存在着部分艺术教师单项专业能力较强而综合能力偏弱的现象。另一些在地理位置上缺乏优势的公立幼儿园、农民工聚居区域的一些私立幼儿园,艺术师资素质相对较差,优秀师资流失较为严重,甚至还存在着一定比例的临时代课教师。其艺术教育场地简陋,教学设备严重不足。教育资源不平衡,幼儿艺术教育区域差距明显。

二、独立院校幼儿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分析。

笔者对昆明市区几所师范类独立院校的幼儿艺术教育专业或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艺术教育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详尽分析,并结合对专业教师与学生的实地调查与讨论,深入了解该专业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以及专业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情况,结果显示,培养方案是完善的,培养目标是明确的。各院校坚持贯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中能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实施分类教育、分层培养、因材施教,培养计划落在实处。其培养规格是掌握幼儿音乐、键盘、舞蹈、美术、语言文学等幼儿艺术教育技能与教学技巧,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较强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备开展幼儿艺术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培养规格符合国家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幼儿园对师资人才需求的标准。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部分院校在艺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沿用了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教学模式。也有一些院校根据培养方向、专业特点与人才规格的需求,大胆创新,形成了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综合素质课组成的新课程体系,并结合具体的时间规划,有效地将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融合起来。综合各院校的主干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结构,其基本结构如表1、表2所示(校级公共必修、选修课除外):

三、独立院校幼儿艺术教育专业与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适应性分析。

院校幼儿艺术教育专业与幼儿园艺术教育为上下主体关系,近年来,院校为了增强与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适应性,通过调研、互访、学生实习、见习、建立教育实习基地等途径,不断调整教育目标与培养规格,并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中逐步体现。其上下主体的适应性如表3:从表3可以看出,独立院校根据幼儿艺术教育对人才的要求,从教育能力、教学能力与教研能力三方面均设置了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上下主体之间是基本一致的。笔者通过对独立院校学生教育实习情况的跟踪与幼儿园新上岗教师的回访,发现独立院校在人才培养与幼儿园艺术教育之间也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教育能力相对较弱关于幼儿艺术教育,许多学生还停留在理论认识阶段,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较弱,在教学中遇到幼儿心理、性格或习惯上的不适时,缺乏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与途径。在幼儿艺术教育观念上,也常常是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合。

(二)教学能力不够实用一些院校在教学中过于强调某项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在幼儿艺术课堂教学中的实用性,一些应用性强的科目如自弹自唱、儿童歌唱训练、幼儿实用美术等未得到足够重视。如:在钢琴教学中,过于强调其专业性和学生个人技能的高低、难度,而造成一些学生个人专业能力较强而在即兴伴奏能力方面较弱,或不能自由选择调性,或不能自弹自唱。在声乐教学中,有些学生缺少对儿童声乐的教学意识,甚至用成人的声乐教学方式去给幼儿练声,或选择不适当的歌曲。一些学校在教学法课程的开设上未充分考虑到学生适用能力的培养,也未考虑到艺术教育中音乐、美术、舞蹈之间的差异,笼统的在学前教育教材教法课程中泛泛而谈,缺少对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专门教学法研究的课程。部分院校开设有现代教育技术这类应用科技类课程,但教学内容上缺少与艺术有关的内容,以致学生在教育实习或教学中缺乏音乐编辑、音频视频剪辑、简谱五线谱制谱、艺术类课件制作、电脑美术等方面的能力。

(三)教研能力缺乏锻炼通过调查,院校主要开设教育科研方法、幼儿教育评价这两门加强学生教研能力的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化倾向普遍较重,缺乏实践训练,学生几乎没有研究成果出现。其课程开设缺乏对幼儿艺术教育专业的实践针对性,其主要针对的目标就是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

(一)重视理论教育,树立正确的幼儿艺术审美教育观近年来,受浮躁的社会风气和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影响,“重实用、轻理论”“重技能、轻理论”的不良倾向在高校教育中蔓延,且在艺术这类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中尤为突出。消极的理论学习思想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思想素质、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教育能力、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提升,直接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幼儿是一个特殊人群,具有脆弱的生理结构与特殊的心理认知,使其接受艺术教育的理念与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高度关注。作为幼儿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母体,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如若在理论教育与理论学习中出现缺省,势必会形成只有艺术技能的、残缺的幼儿艺术教育。因此,要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理论学习,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良好的教育观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导。雷默说:“如果可以用唯一的、压倒一切的目的为当代音乐教育的特征,那就只能说这个领域正力图成为‘审美教育’。”

幼儿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开始和启蒙阶段,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斯托洛维奇指出:“人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但是不能不承认,艺术是对个人目的明确施加审美影响的基本手段,因为正是在艺术中凝聚和物化了对世界的审美关系。”由此可见,艺术教育理所当然成为了幼儿审美教育的.主要形式与内容,是幼儿审美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途径。因此,在独立院校的幼儿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首先要树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充分遵从艺术审美教育的客观规律和特点,从幼儿这一特殊群体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实际出发,构建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理念的教育体系。

(二)调整课程设置,加强职业技能的综合训练独立院校幼儿艺术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幼儿艺术教师,因此,要针对幼儿艺术教师的特色与要求有重点的开设相应课程,并且要以加强基础、优化结构、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原则来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既要保证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又要体现课程的创新性、多元性和可选择性;去除陈旧、次要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科前沿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比如:在实践性课程中,应加强教育见习与实习、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以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观念与能力。在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学习中,应根据幼儿艺术教育的特点,加强一些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的教学,如自弹自唱、电脑音乐、幼儿歌唱教学、童声合唱训练等。幼儿艺术教育专业既要强化基础,又要拓宽知识面,在加大知识技能课程比例的同时,还需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综合训练。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独立院校注重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全能型”人才。

(三)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增强幼儿艺术教育的适应性教学实习基地是指具有一定实习规模并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参加校内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习教学的质量,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独立院校幼儿艺术教育专业与幼儿园为上下主体关系,独立院校在幼儿园广泛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一方面缩短了学校教育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距离,学校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学校教育的方向与人才培养的规格;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理论联系实践的经验,清晰认识社会对幼儿艺术教育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内容,增强与幼儿艺术教育的适应性。院校在教育实习基地的选择上,不能一味选择那些位置较好、条件优越的示范幼儿园,也要选择一些条件不好、设备匮乏、艺术教育不够理想的幼儿园,这样可以让学生直接、主动参与到这些幼儿园的建设与幼儿艺术教育的开展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加快了学生组织能力、教学能力与创新能力走向成熟的步伐。

(四)融入本土艺术文化元素,重视地方文化传承20世纪以来,多元文化教育成为世界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多元文化教育不是简单的多种文化的教育,就音乐教育而言,它是以本国的或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为基础和主要内容,同时了解世界各个地区和文化的音乐,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本土音乐文化,并意识到音乐文化存在的多样性,在多种音乐文化中理解音乐。在这种文化教育发展的背景下,长期被忽视、被边缘化的本土艺术文化逐渐被我国教育界所重视,并在自高校教育至中小学教育中得到基本的落实与贯彻。但是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本土艺术文化的教育似乎尚未引起重视,究其原因,是教育者缺少对本土艺术文化教育的意识与观念,并缺乏这些方面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就云南而言,26个民族共同聚居在“彩云之南”这块有着独特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的红土地上,为了适应自然、把握世界、探求生命与生活,建构了不同的生存环境和文化体系,创造出了文化意蕴丰厚、浸透民族个性的本土艺术文化。目前,云南的本土音乐文化主要以自然传习、家族传习和师徒传习的模式进行传承,在政府、社会和学术界的关心帮助下已出现儿童的本土传习、民间办学和初等教育方式的传承,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些传承模式尚未形成规模。幼儿艺术教育是幼儿审美教育的启蒙阶段,在幼儿艺术审美教育课程中注入本土的、民族的、传统的艺术元素,不仅可以让儿童感受身边的美和熟悉的美,更重要的是可以对本土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在独立院校的课程教育中,应开设与地方民族音乐、民族绘画、民族工艺、民族舞蹈相关的理论与技能课程,使之与幼儿艺术教育中的本土艺术文化教育相适应。

(五)结合实际,创造性学习并运用国外优秀幼儿艺术教育方法从独立院校幼儿艺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国外优秀的艺术教育体系的相关课程已先后进入了课程教学计划,有的院校开设了奥尔夫教学法,有的院校开设了蒙特梭利教学法,也有院校开设了幼儿艺术特色教学法,内容主要涉及到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蒙特梭利教学法和铃木教学法等。奥尔夫音乐教育“诉诸感性,回归人本”的基本理念、“完整的音乐体验”的教学目的,柯达伊教学法推崇的“全民音乐教育观”、“民族音乐教育观”和“通向直观的”教学指导思想,蒙特梭利“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原则,都正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艺术基础教育。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这些课程学习中,虽然注重了理论、理念和一些基本方法的学习,却缺乏应用性实践,以致在实际教学中只能生搬硬套,无法灵活运用,缺乏一定的创造性。所以,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和熟练运用这些优秀的教育体系,更重要的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运用这些教学法的原理与理念,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风格。高等院校幼儿艺术教育专业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她的成长与发展紧系着世人的期待与关注。幼儿是一个特殊群体,幼儿艺术教育则是人生艺术学习的“摇篮时代”,这在赋予高等院校幼儿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以神圣的使命的同时,也对高等院校幼儿艺术教育专业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独立院校应充分运用其办学机制灵活的办学优势,正确、客观地审视自身情况,主动了解社会对幼儿艺术教育师资的需求,认识自身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将社会压力转换为研究和实践的动力,既为自身在社会竞争中稳步发展寻找充沛的动力,也为繁荣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事业付出不懈的努力。

艺术教育的教学策略【第七篇】

不少学校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艺术课可上可不上,随便对待,简单应付。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艺术课,但形同虚设,随意性较强,经常被主课占用,一学期没有上过几节艺术课,使学生不能接受应有的艺术教育,造成大多数的农村孩子缺乏艺术知识和技能,学生的艺术素养低。

2.专业师资队伍紧缺。

3.条件制约,教学设备短缺。

全国政协委员于海曾这样感慨:“我国有5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校,亿多中小学生,80%以上的学校没有艺术课的专用教室,因为没有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所以根本没有能力添置艺术教育器材。”学校对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甚少,艺术教学设备简陋、配置不足,有的学校能有电子琴、画夹、颜料等教学用具就不错了,更不用说能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有的学校管理不善、使用不当,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严重阻碍农村艺术教育的开展,更谈不上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艺术教育的教学策略【第八篇】

幼儿艺术教育是融多种艺术门类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的教育。它能够丰富幼儿童年生活;能怡情养性,优化其精神世界;能够使幼儿继承优秀艺术文化,提髙其艺术修养,终究提高民族的艺术情趣与艺术品味。它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有着特殊的功效。

但是,我们从素质教育角度来审视当前幼儿艺术教育的具体实践,就会发现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多数人已将幼儿艺术教育的基点定位在知识技能层面上,将艺术教育简单地等同于“技艺训练”,较少考虑艺术本身对幼儿内在成长方面的影响。功利性的追求替代了艺术教育的正确目标,幼儿艺术教育由此走人“纯粹艺术”的误区。

1.重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创造潜能的开发。

艺术教育的归宿和目的是提倡人的精神世界的自由与发展,并能够借助艺术手法自主地表情达意,使其创造潜能现实化。但是,在长期的幼儿艺术活动中,许多教师习惯了“我教你学”的权威性教学,习惯了“求同不存异”的规范性标准。绘画教学成了机械的临蓽练习,音乐活动成了单调的发音训练,舞蹈律动成了枯燥的肌腱运动。在“教师至上”“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影响下,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丧失了自如探索、自主感知、自我表现与自由创造的机会,他们不能也不敢用自己的感官、心灵去感受体验生活,只在记忆和训练中来完成教师分派的活动任务。从工具的操作使用到艺术符号的学习,无一不充满标准、机械、统一的“规范”和答案。他们只能把想像、创造、表现让位于规范、接受、模仿,他们的灵性、创造潜能渐渐湮灭了。

2.重艺术活动结果,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对培养人格、提升境界、提髙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审美主体在不断获得美感经验的基础上日渐积累起来的。可现实教学中,由于全面性审美教育观的缺失,许多教师常常片面追求艺术活动结果,而忽视了关键的过程:对艺术活动,教师所关注的是幼儿学会了哪些技能,舞步到位了吗?歌曲唱准了吗?构图合理、线条画直了吗?更有甚者,在一些节日或比赛中,幼儿园为了展示艺术特色,凸显其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于是乎全园皆兵大搞突击战术,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获得美的感受的初衷早被抛到九霄云外,取而代之的是一遍遍不厌其烦的演练。汗水、泪水换来掌声和称赞虽然暂时挥去教师、孩子们的一脸倦怠,但这种看似颇具艺术水准的文艺活动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带给幼儿生理疲惫,心理倦厌,造成艺术技能和艺术情感、态度相背离。

3.重分科教学,忽视艺术活动、形式之间及与其他领域的有机整合。

当今世界艺术教育的走向已指向综合性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目标整体化成了各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的新趋势。但我国现阶段的幼儿艺术教育多处于分科教学,音乐是纯音乐、美术是纯美术、文学更是纯文学教学,这些学科不仅各有独立的大纲、进度,而且模式也已固定化:歌曲教学一定是清音范唱——完整跟唱——分组练唱——小结点评;美术教学一定是出示范画——讲解示范——指导练习——评价作品。这种模式化、系统化的分科授课虽然有利于艺术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满足人类经验传承之需要,但由于幼儿的心智成熟度还不具备接受学科知识体系教学,还处于动作和形象思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也才刚开始萌芽,过早进行学科训练,极容易造成幼儿视野和思维的封闭和孤立定势,这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教育任务是背道而驰的。现虽有部分幼儿园也在尝试艺术整合教育,但多为拼凑式的组合,艺术活动、艺术形式与其它领域之间缺少有机、内在的联系。

4.重单一的评价方式,忽视艺术教育的多元化评价。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点明了人的五种需求,作为同样是人的幼儿也有自我表达、表现的需要,但由于个性、能力的差异,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深浅不一,所表达的方式与手段也就会有很大差异。

现实中我们成人喜欢用定型的艺术思维来代替幼儿的艺术思维,用统一标准的艺术模式来评价衡量幼儿对艺术的理解与感悟,绘画就看“像不像”,树一定是绿色的,月亮一定是银白色,幼儿的奇思异想往往被看作是“怪人”,幼儿的夸张表现则视为“调皮捣乱”。这种单一、固定的评价方式在挫伤幼儿自尊心积极性的同时,还极易造成思维的模式化,抹杀幼儿对艺术的天然感悟力,阻碍幼儿创造潜能的发展。

首先是艺术教育观的功利化。世俗的艺术功利心扭曲了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正确取向。利益的驱动使一些艺术教育工作者把情感的、愉悦的、创造的、非功利的幼儿艺术审美活动异化。他们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用艺术的漂亮外衣包装艺术的商业行为,只要能吸引生源能赚钱能得奖就行了,其它的再好,都不在考虑之列。利益原则压倒了艺术教育的正确原则,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被歪曲了。

一些家长文化程度挺高的,也有经济条件为孩子的艺术学习进行投资。可惜他们的艺术教育见解颇为浅薄,不太懂得艺术教育的根本原理,以为强填硬塞就可以早日造就一个个小小“艺术家”。他们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人格,高举着家长权威的鞭子,哄骗孩子进这班那个班学习艺术技艺。到头来弄得孩子怨声载道。功利的艺术教育观损毁着幼儿艺术教育的根系。

其次是艺术教育模式陈旧化。部分幼儿教师观念落后,固守陈旧的幼儿艺术教育模式。他们没有正确的幼儿艺术审美教育观,也缺乏幼儿个性发展观。他们既不明白艺术审美在生活日益髙节奏化、生存压力日益增大的社会里有疏解生存压力,发现生活价值的重大意义,更不了解艺术审美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格有着重大作用。他们认为,幼儿能学几首歌、跳几个舞,画几张画,这就是艺术教育了,家长也该满意了。于是这些“教书匠”们一笔一画、一字一句不厌其烦地教授幼儿,当一幅幅、一个个犹如印章扫过似的“仿真品”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几多欣慰、几多自豪。如此守旧的幼儿教师,将贻误艺术教育,贻误一代新人的艺术发展。

再次是幼儿艺术教育大环境的隐性劣化。乍看起来,社会上各类艺术活动、大小赛事和考级时常举办,各种艺术培训班和学习者也犹如雨后春拜般涌现,幼儿艺术教育真是一片繁荣呀,其实这多是敏感的商人在嗅出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艺术才能、能有一技之长、能在升学和择校上享受优待政策的一片苦心中所引发的商业卖点,他们看中的是家长钱袋里的钱,技艺第一,模仿至上,其它的就一概无所谓了。因此,我们在看到幼儿艺术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的同时,也要冷静看到由于市场力量的介人,幼儿艺术教育大环境的隐性劣化。

1.以正确的幼儿艺术审美教育观念为主旨,匡正错误的艺术教育理念。

要走出幼儿艺术教育的误区,关键是要排除错误的艺术功利观,树立正确的幼儿艺术审美教育观,立足于幼儿审美经验的积累和艺术素质、人格素质、创造素质的整体提高。

要主张在艺术教育中发展幼儿的个性,引导他们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大胆表现,摆脱技能技巧的束缚,按自己感觉的意象、独特的方式尽情地想象与创造;要帮助幼儿成为艺术活动的主人,努力提髙幼儿的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提髙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以升华其审美情感;鲁迅先生说得好:“艺术必需辅翼道德,艺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2.以培养敏锐的艺术感知力为基奠,努力创设审美感知的空间与环境。

马克思的名言“人须具有音乐的耳朵、艺术的眼睛”指出了艺术感知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审美心理学同样认为审美感知力是艺术欣赏和创造的基础与前提,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它需在生活实践中日渐培养。

要賦予孩子一双会选择的眼睛、会辨别的耳朵和能创造的双手,就要有一个宽松、平等、自由、愉悦的精神环境。要充分地尊重相信幼儿,鼓励他们大胆地发挥应有的主体性和个性。

要充分挖掘物质环境的艺术教育功能,如视觉环境:用各种艺术手段作为美化三维空间的主要形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三维空间环境的创设,在不断展示他们艺术创造和艺术表现的同时,幼儿的视觉感受也在不断接受剌激和熏陶中得到提升;听觉环境: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播放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中外名曲、童话故事,让幼儿随身、随时接受听觉刺激,教师辅佐语言提示。长期置身于这种听觉环境中的幼儿,不仅审美感知力得到提高,而且审美想象力更能得到发展;操作环境: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艺术活动中投放一些有助于审美表现的操作材料,如化妆台、服装柜、表演台、道具间等,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努力创新;亦可让幼儿走出班级,走人自然、走进社会,使他们在看、玩、说、跳、画的多彩活动中,有效发展审美感受力和动手能力。

3.以艺术创造为追求境界,正确处理创造力培养与知识技能学习的关系。

艺术知识技能是幼儿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没有一点的艺术知识技能就无法进行艺术活动,更谈不上艺术创造。这与幼儿与生俱来的艺术本能是不一样的,幼儿不可能永远靠本能来生活,随着理解力的增强,对艺术表现力就会有所要求,如果教师不适时地给予必要的知识技能就会挫伤幼儿的艺术兴趣和积极性。事实上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并不是一对矛盾体,一方面,创造性是幼儿艺术的灵魂,而艺术教育在对幼儿进行创造性培养的同时,幼儿的艺术技能技巧也会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技能技巧又是幼儿艺术表现和创造力提高的必要条件,没有一定的技能技巧,幼儿的艺术创造力就无从依靠就如空中楼阁,因此知识技能是创造力的载体,技能训练过程便是创造力的培养过程,二者的发展是齐头并进的。但相对而言,在新艺术教育观的指引下,我们应以艺术创造为追求境界,以发展艺术能力为重点,而艺术知识技能则应作为帮助幼儿保持活动兴趣和进行创造的手段。或是这么认为,当幼儿的自我表现遇到困难,受到最起码的技能技巧干扰时,如幼儿正欲进行爵士鼓练习却看不懂节奏谱或是正在剪纸却苦于剪刀用得不顺手而准备放弃活动时,知识技能的介人和帮助才是必要的。

4.以艺术综合活动为纽带,实现艺教综合性目标与多元化实施方法的互构。

艺术教育要实现与各领域的有机整合,就必须在目标上体现综合性与人文性,在实施途径上体现多元化、多渠道和多层次性,并以艺术综合活动为纽带,形成目标与方法之间互构互动关系。因此在开展艺术综合活动时应力争做到:

(1)教育目标整体化。

我们要从“纯粹艺术”教育中解脱出来,从提髙幼儿整体素质高度提出艺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并使幼儿在创造艺术形式的过程中获得美感体验。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艺术活动的有形结果,而是通过艺术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和实践能力,以利于幼儿积极灵活地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变化。

(2)教育内容综合化。

艺术教育内容的综合有两种:一种为艺术学科之间的整合,如音乐与戏剧、视觉艺术的联系或美术、文学与多门艺术学科的联系,这种联系不受时间、地界、国度的限制,即古今中外、东西南北的所有适合幼儿的多元化艺术作品都能适用。在这类艺术综合活动中,采用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是一种相互强化、统一促进的关系。另一种综合是艺术与非艺术学科之间的联系,如美术与科学、健康的综合,音乐与数学、生活的综合,这种联系能构成一种宽广的人类整体文化背景,幼儿在其中审视和赏识艺术,能认识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开扩眼界,能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学习迁移能力。但这里强调的综合绝不等于将艺术门类或艺术与其它学科简单地相加拼凑,而是应以某一艺术学科或音乐或美术为核心,有选择地借助其他艺术要素与自己的领域同化,或是借助非艺术的要素,加以艺术运用,使之转化成艺术表现素材。

(3)教育途径多元化。

渗透教育:借鉴并运用现代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把艺术教育目标有机地渗透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各领域中去,通过游戏、参观、操作等开放性活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了解感受传统工艺、民间习俗及中西文化艺术的魅力。

策略教育:在整合性的艺术活动中,教师可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明示策略和动作、表情等暗示策略,让幼儿运用听、说、做、画、动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体验艺术活动感知艺术作品,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帮助他们开通所有的学习通道,让幼儿在愉悦的艺术氛围中主动与艺术载体“对话”。

延伸教育:随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提高,艺术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或家庭能够解并支持艺术,因此我们可以把幼儿的艺术教育延伸到家庭、社会中去,充分挖掘其有利资源,使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实现家、园、社的和谐统一。

5.以幼儿艺术素质发展为目标,变单一的评价为多元的评价。

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会直接影响孩子对艺术活动的价值取向,以往单一的艺术教育评价因其只具备艺术親别的功能。所以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极不利的影响。在现代教育观特别是新《纲要》的指引下,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以幼儿艺术素质发展为目标变单一的评价为多元的评价。

一首先评价需坚持全面发展性原则,要从提高幼儿艺术素质人手,采用取质性的评价方式,通过幼儿成长记录袋的展示,全面评价幼儿的艺术探索和学习过程。这种取质性评价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即教师用描述性语言对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及各种综合能力能进行全面性评价,以肯定的鼓励性评价为主,辅以建设性要求。

其次评价需坚持尊重差异性原则,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和能力进行分析,切忌一刀切、一线画地评价,对个性及艺术表现独特的幼儿应采用针对性评价方式,通过个体的纵向比较,有效地挖掘其艺术潜能,促进其发展。

此外艺术教育评价还提倡从其它角度出发,如幼儿、同伴或是家长,通过幼儿的自评、同伴的互评、家长的鉴赏,使艺术教育评价呈现多元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

今天我们强调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多发现和培养艺术家,而是希望每个人都学会欣赏美、发现美;我们期盼孩子们拥有爱心和热情、学会关怀和尊重,让我们以健康的艺术之花,点缀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旅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231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