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范例(精选5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范例(精选5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
摘要:创设良好的户外环境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阐述了乡村幼儿教师要努力挖掘自然资源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价值,发挥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有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关键词:乡村幼儿园户外体育自然资源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0-0225-01
《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他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教师要努力挖掘自然资源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价值,发挥乡村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有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1因势利导,创设优良的户外体育活动场所
创设良好的户外环境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相较于城市而言,乡村有着天然的自然环境优势,要开展有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必须充分发挥自然环境资源的作用和优势,改善优化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场所,回归自然,释放孩子们的天性。
依托自然资源,优化活动设施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乡村有着更为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园内体育活动场地的创设可以依托自然资源进行改建优化,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比如在适宜高度的大树上垂下麻绳便成了一处攀登设施,孩子大胆地往大树上攀爬;在大树上垂下一些高高低低的麻绳,挂上小球便成了一处跳跃设施,孩子们可以选择适宜高度的小球进行跳跃抓取的游戏;将横倒的树干放置于场地上,便成了一处平衡设施,孩子可以通过站或爬等方式平衡地通过“独木桥”……
走进自然乡野,解放活动空间
《纲要》指出“要重视培养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进行锻炼,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并体验运动的乐趣”。孩子们是好奇好玩的,多彩多样的自然资源会激发孩子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性游戏,田野中的小水渠会变成需要跳跃穿梭的大河,突起的田脊会变成平衡场地,泥土中的石头也会变成“宝藏”……孩子们在创造性的游戏中既发展了身体的各项技能,又提高了创新精神,体验了体育活动的乐趣。
2就地取材,提供丰富的户外体育活动材料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教育和玩具”。乡村有着丰富的自然材料资源,泥土、稻草、麦秸、棉花、玉米秸、竹子、柳条、丝瓜筋、木桩等材料,有效利用这些天然环保的自然材料更能丰富孩子们的户外体育活动。
有效利用自然材料
自然材料的投入更能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搬运的游戏中投入木桩和石块,在搬运的过程中锻炼孩子们的平衡能力和上肢力量;又如在跳跃活动中投入蛇皮袋,帮助幼儿体验别样的跳跃感受,发展集体平衡性;再如在投掷游戏中投放丝瓜筋,柔软的丝瓜筋可以保护孩子的安全,也能帮助孩子练习投掷长条状物品的技巧。
智慧改造自然材料
对自然材料进行适当的改造能使之更符合孩子们的现有水平和发展的需要,吸引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以稻草为例,将稻草做成草球,孩子们可以用他进行推、滚、踢等游戏;将稻草做成草垫,安全又舒适,孩子们可以进行爬行翻滚的游戏,必要时也可作为安全器械使用;将多根稻草棒组合在一起可以制作成跨栏,进行钻爬或跨越的游戏……孩子们在利用自然材料进行游戏的过程中能发现自然材料的重要作用,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节约资源、废物利用的良好品质,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
3量体裁衣,拓展特色的户外体育活动内容
乡村的传统习俗保留较多,乡土民俗是巨大的文化财富,乡村幼儿园应该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的民间游戏资源,借鉴和引用乡土体育游戏项目。教师应當根据当地的民俗文化,量体裁衣,拓展特色的户外体育活动内容,在挖掘乡村户外体育活动的特色的同时,丰富传统文化民俗,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将生活内容带入户外体育活动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生活即教育,开展有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需要结合乡村所特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提供乡村生活用具开展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如踩水车,幼儿能在踩水车的过程中发展下肢力量,也能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提供小铁锹,幼儿能在种植的过程中发展身体机能,也能体验劳动的艰辛;提供小扁担,鼓励幼儿在挑担的过程中体验角色扮演的趣味,发展平衡能力……
将民间游戏融入户外体育活动
乡村有许多流传甚广的民间体育游戏,乡土气息浓,趣味性、娱乐性强,开展有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需要将传统的民间游戏融入户外体育活动。多数民间游戏材料简单,玩法有趣,不受场地的限制,既能发展幼儿相应的动作,又能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情况适宜地引入民间游戏,如“撞钟”、“跳皮筋”、“老鹰捉小鸡”、“老狼老狼几点了”、“贴膏药”、“丢手绢”等。教师也要允许和鼓励幼儿对既有的民间游戏材料和玩法进行新的探索,这样,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将不仅仅起到锻炼幼儿体能的作用,还会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总之,教师要努力挖掘自然资源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价值,发挥乡村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量体裁衣地开展有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在人类的相像中是一个没有硝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今地球母亲在哭泣,虽然人类的社会进步了,但并没有正真的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今天,我们拥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好的生活,但也面临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费,大量的野生动物被猎杀……头顶的天空不像以前那么蔚蓝了,脚下也再不是一方净土了.水龙头里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会干?多少濒临灭绝的动物朋友还正在挣扎?人类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人类的生存须要依赖自然,我们是否该给她多一点关心,爱护呢?我们和自然必须平等对待,必须和自然结成一体!我们砍一棵树就栽一棵树.要尽我们一切力量来补偿以前的过失.善待身边的一草一木,不伤害我们的好朋友—动物……
要想长久地生存在这美丽的地球,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善待地球,这是你我的责任.最后,让我们一起:“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
摘要:一年四季各种瓜果蔬菜、植物种子、农作物、树叶等常年不断。这些形态质地各异的自然物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它给了幼儿充足的创造空间。结合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利用“四季”自然物引导幼儿进行创意构建活动,让幼儿从来自生活的创意活动中,既丰富科学知识,又锻炼“三创”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创作构建以及创造生成能力。
关键词:四季自然物;创意构建
创意构建在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同时,又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促进幼儿左右大脑的协调发展,手脑并用,激发好奇心、自信心、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作用。本文所指的创意构建,不仅局限于以往狭隘的、纯粹的搭建、建构活动,它是以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为目的的构建活动,就是将创意元素融入到构建活动中去。
一、四季自然物创意构建活动的意义
自主——幼儿幼儿是自主的,活动始于春季,幼儿园的户外如同“小花园”般开满了鲜花,每次散步时,幼儿总对散落的花瓣感兴趣,创意构建活动可让幼儿自主摆弄喜欢的自然物。
开放——材料材料是开放的,选择的活动材料:花、草、树叶等都是纯天然的自然物,随季节变化随处可收集。幼儿在不定时、不定点收集材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收集习惯,并尝试判断材料的可用性。
生态——环境环境是生态的,幼儿园的户外场地可满足幼儿利用丰富的自然物随意构建,发挥想象。同时,多与绿色植物亲近,也有利于强健幼儿的体魄。
灵动——教师教师是灵动的,通过多元策略激发幼儿自主学习、自然习得。同时也是贯彻落实《指南》,深化幼儿园特色活动建设的需要。
二、四季自然物创意构建活动的方法
1.使用“加减法”对自然物进行加工
引导幼儿利用花瓣、石头、树叶、树枝、树皮、沙、水等自然物,根据已学过的技法进行构建活动。减法:即对自然物本身进行剪、挖、切等加工;加法,在自然物上面进行贴、粘接、镶嵌、插接、盘绕、组合等加工,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创意作品。
2.探究“四季”自然物独特的构建方式
根据四个季节独有的自然物,衍生出特有的构建活动。春季:花瓣拼贴、扎染;夏季:树叶贴画、自然手环;秋季:果皮贴画,果肉拼搭;冬季:雪的构建、耐寒植物。
3.提供多样化的辅助材料
幼儿利用多维的辅助材料发挥更多创意。包括:点状材料,如颗粒、瓶盖、钮扣、珠子、瓜子壳、石子等;线状材料,如毛线、小棍、牙签、吸管等;面状材料,如旧挂历、碎布、糖纸、羽毛、贝壳、彩色纸、竹片等。
三、四季自然物创意构建活动的实施过程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给了幼儿充足的创造空间,教师应合理利用自然物质,让幼儿体验创造乐趣,提高动手能力。
(一)生机勃勃春季篇
春季篇(天然小花园):利用春季特有的花瓣、树叶、树枝等自然物,生成制作自然手环、树叶拼画、花瓣扎染等自主性游戏
1.花瓣
摘要:威廉·莱斯认为,“控制自然”的观念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控制自然”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通过控制自然从而达到控制人的目的。“控制自然”的思想存在着自身的矛盾,有其进步和退步的双重意义。控制自然是控制包括人在内的自然,将其当作欲望的材料加以操作,而人的需求和欲望是无法满足的,最后必然导致人和自然的毁灭。因此,要建立一个人和自然互利互惠的环境,应该纠正“控制自然”的观念,把人的欲望和非理性的破坏性置于控制之下,发展伦理和道德,而不在于科技的革新,这种重新的理解为“自然的控制”。
关键词:控制自然莱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自然的控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8-0217-03
“星球的运动已经变得很清楚,但对芸芸众生来说,他们主宰者的运动却是无法预料的。”[1]这是《自然的控制》一书开篇引用的语句,说明了人们可以在某一方面控制自然,但是无法摆脱控制人的统治者,由此引出了莱斯的生态学批判。
一、“控制自然”观念的由来
威廉·莱斯在《自然的控制》一书中对“控制自然”的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做了全盘的考察。他在序言中指出:“控制自然这一观念是自相矛盾的,它既是其进步性也是其退步性的根源,研究它的历史起源和后来的演变,可以揭示这一概念的内在矛盾。”他对“控制自然”的观念做了历史的考察,先后从神话、宗教起源到培根,又到了17世纪以后的哲学家,对“控制自然”的观念进行了溯源,然后加以批判。
(一)神话和宗教世界观起源
希腊神话中的代达罗斯发现自己的才能,通过制作机械带着自己和儿子伊卡洛斯逃脱监狱,儿子由于未掌握他制作的工具的技巧,在出逃的途中遇难。代达罗斯的发明创造可以说是控制自然的雏形,但他控制中却带有很多不道德的因素,创造出的机械并不是很容易控制的,让他尝到甜头的同时也失去了更重要的东西。这个神话还引起了哈尔丹和罗素的争论——我们如何理解和控制现代科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冲击?莱斯还讲述了一个双头鸟被恶魔附身的孩子的故事,孩子用熔铁制作机器人杀死自己的母亲,又引发战争的悲剧。从这些神话中可以看出,古代的控制自然的创造性活动从起源时就不是完整的,科学技术往往都带有巫术的光环。
在***的《圣经》里,人是被上帝授权来管理世间万物的,因此人被描述成地球的主人,这就给“控制自然”以宗教的支持。莱斯认为,在现代社会,控制自然失去了在宗教观里的地位,但是扩展了人在世界的力量。
(二)文艺复兴的重要来源
文艺复兴是现代控制观念的重要来源。文艺复兴时期肯定人性,对人的形象给予重新评价。文艺复兴提高了人们的劳动兴趣,开始了对自然的重新探索,“豐富的思维畅想转变为宇宙学系统,同时,建立在熟悉工匠手艺基础上的一种技术文学开始传播”。这些都增强了人类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的信心。控制自然观念中的各种因素都能从文艺复兴的各种观点中找到,宇宙学、炼金术、占星术等自然巫术理论无不体现着这一观念。文艺复兴时期,数字被人们当作打开自然的神秘钥匙,是巫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语言用来描述自然科学。这个时代的思想家也热衷于描述人类以何种形式控制自然,形成了人与自然的新的相处模式。
(三)培根的控制自然观念
莱斯在《自然的控制》中,用单独的一章介绍了培根。莱斯认为培根比以往任何人都清楚地阐释了控制自然的观念,重新恢复了神的遗产。培根主张科学和宗教在做着共同的努力,补偿人类被逐出伊甸园后所受到的伤害,靠宗教和信仰来恢复自己的清白,靠科学和技艺重新掌握对创造物的统治。在培根以后的著名思想家中,没有一位对控制自然的观念给予如此多的关注……从培根以后至今的关于这一概念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出一个由培根的主题演变而出的问题范围。
“控制自然”的观念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莱斯认为这种观念有着积极和消极的两重作用。一方面,通过控制自然的行为来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另一方面,人们把科学技术当作工具会引发社会冲突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莱斯主张批判这种“控制自然”的观念,并重新做出解释。
二、从“控制自然”到“自然的控制”
(一)对“控制自然”观念的批判
1.“控制自然”本质上的批判
控制自然的观念具有欺骗性和隐蔽性,表面上是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实质却是隐藏在背后的一部分人控制另一部分人。在“控制自然”观念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人类按照自己的需求建构非人类的自然,使其满足人类活动所需的资源和环境。在这种意义上,“控制自然”就是控制整个的自然(包括人的自然),必然引发自然的反抗和人的反抗。
自然的反抗是人类文明的必然结果,在现代性的背景下,其影响更为广泛,自然已用多重方式反抗人类对其破坏,而且愈演愈烈,后果往往是毁灭性的。自然的反抗表现为:水土流失、海啸地震、大气和水污染、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人的反抗也日益明显。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国际战争祸乱不停。人与自然的反抗正是说明“控制自然”这个观念本身存在着极限,解放自然和解放人性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2.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批判
莱斯在《自然的控制》一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讲述马克斯·舍勒的控制学的观点,舍勒指出控制学是专门反映控制自然的意图的,从而控制学就主要表现为科学。理性产生于人控制自然的冲动,人们也倾向于把科学技术的提升看成是控制自然的能力的提高,但是科学并不真正具备控制自然的能力。莱斯也对此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科学只不过是在生态环境危机中被当作了人类的“替罪羊”。
莱斯指出,科学技术以工具的方式存在,而人的欲望和需求才是控制本身。为实现“控制自然”而利用科学技术,并不是人类的共同努力,而是一部分人的利益,目的是对另一部分人进行合理的统治。人为了实现自身的需要借助于科学技术,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科学是无关的。莱斯将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研究与对控制自然观念的批判有机结合,不但重申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性,也进一步揭示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后果与自然后果。[2]资产阶级运用科技理性控制自然实现人的需求,不可避免地产生因过度生产与异化消费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平衡等生态危机。 (二)控制自然的应有之义
莱斯认为控制自然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是当代有影响的意识形态。长期以来,控制自然的观念产生的消极影响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个观念的错误,作为反控制自然意识形态的“解放自然”观念开始出现。
控制自然的观念必须以这样一种方式让人重新理解,即它的主旨在于伦理道德的发展,而不是科学或技术的革新。莱斯提出控制自然的进步就是解放自然的进步,从控制到解放涉及的是人性的自我理解和训导,控制自然的应有之义是将人性的欲望和非理性置于控制之下,这样方可达到人性的解放,亦即自然的解放。
“控制自然”转化为“自然的控制”,莱斯也以此为著作命名,他是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自然。自然的控制就是要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控制人的非理性和破坏性的一面,控制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平衡。
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把尊重自然作为前提,自然是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共存而发展的。自然的控制不是对自然不采取任何措施、让其任意发展,而是限制自己在操纵自然的能力。同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的人也应该尊重其本性,尊重人的不完美和自身局限,提高道德和伦理水平,完善人格。
三、对莱斯生态批判理论的一点评价
(一)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莱斯赋予控制自然以新的解释,通过道德和伦理的进步来解决生态危机,并设想建立一个易于生活的社会,这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哲学的理论。“自然界的财富是有限的,终有枯竭的一天。”[3]莱斯认识到了这一点,给资本主义过度开采、过度生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生产方式以深刻的批判和揭露,分析了“控制自然”观念的意识形态作用,导致全球生态危机。
莱斯主张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也正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当代乃至未来仍有重要意义。他主张建立生物多样性道德规范,把人类自身的需要和不包括人类的自然的需要联系在一起,坚决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虽然这样的主张在世界范围内还不能实现,但是可以从转变小区域内的人们的观念开始,尊重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
(二)科技理性向生态理性转向
莱斯反对“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两种极端的态度,认为这是十分荒谬的。他承认科学技术的进步性,企图利用科学技术控制自然的进程是不切合实际的,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发展是得不偿失的。
近代科技革命之后,人类中心主义不断膨胀,通过科技改造自然界的呼声越来越高,科学理性不断地为人类描绘了一幅美好世界的画面。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已经对科技理性进行了批判,莱斯更是特别指出科技理性要向生态理性转化。莱斯特别指出,科技和伦理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二者可以互相依赖而共同发展,科技进步要以伦理道德为指引,伦理道德在科学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莱斯认为当代的任务是发展能够使用的现成的技术手段,来提高生活的能力,以及培养和保护这种能力的社会制度。“负责任的技术手段”是指不危害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技术,这些都标志着莱斯的自然观与控制自然观念的不同,意味着他从科技理性向生态理性的转变。
(三)对马克思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
莱斯在《自然的控制》中特别介绍了马克思的自然观,并毫不避讳地认为他的自然观是对马克思的继承和发展。莱斯曾直接地说,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过时了,但是他的生态观并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
莱斯和马克思都认为人和自然是统一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提到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和“人化自然”的观点,莱斯也认为人的实践使人和自然实现了内在的统一。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莱斯阐释资本主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莱斯的生态批判理论也是在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展开的。由此看来,莱斯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一脉相承的。莱斯与马克思不同的是,他并没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解释社会的发展,而是从完善人性的道德方面,主张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
(四)莱斯生态批判理论的现实回应
莱斯作为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其思想的核心内容。莱斯的生态批判理论正是随着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的到来应运而生,他批判了过度生产和消费、以浪费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追求经济发展,批判了资产阶级以控制自然观念为中心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操纵自然从而达到控制人的目的,更批判了以控制自然观念的意识形态掩盖其剥削本性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理论必然引起现实的回应,以莱斯为代表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的生态批判理论,让人们看到现代工业文明的种种弊端,现代工业文明创造的炫目成就掩饰不了它导致的深重危机,我们将不得不承认,现代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而走向生态文明才是人类文明的唯一出路。[4]
莱斯在《自然的控制》中给予了控制自然观念以双重的解释,第一种是从否定的角度理解控制自然就是通过征服自然而达到有利于人类需求的目的;第二种是从积极的角度重新理解为自然的控制,控制人类的欲望,培养自身的伦理道德,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以莱斯为代表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深刻地批判了以控制自然为其意識形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要求转变过度依赖高消费和高生产的发展模式,以“稳态经济”取代高强度市场架构的发展模式[5],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问题。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出发,尊重自然的独立性和自身发展规律,“尊重自然意味着尊重我们自己的本性,同时也尊重我们本性的局限性”[6],以新的“自然的控制”的理念来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符合生态正义的原则,这才是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1]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2]张盾,祁松林.基于阶级立场的科技理性批判:对莱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解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6).
[3]埃里希·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4]卢风.关于生态文明与生态哲学的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4(3).
[5]祁松林.走向生态正义的自然概念和需要概念[D].吉林大学,2019.
[6]威廉·莱斯.满足的限度[M].李永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一篇】
摘要:古诗词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本文旨在通过古诗词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探索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奥妙,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境界,为人类搭建理想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古诗词自然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0-0186-01
古人认为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对天地自然充满虔诚的敬畏和感恩,从而心存善念,善待万物,以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在中国古典的诗词中,诗人们以精炼的语言、和谐的氤氲完美地体现出古人对真理的追求,蕴含著诗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观照思索合深刻体验,使人在顺应自然中真正领悟合感受到美的意境。
1.于自然中发现自然之趣
大自然是中国古代诗人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留下了大量对大自然的歌颂和赞美的诗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之宁馨恬静;“绿树村边和,青山郭外斜”之清新明丽,“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之活泼热闹;“竹外桃花三两枝,春将水暖鸭先知”的生机活力;“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绮丽曼妙等等。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自然和人、人和动物息息相关,是一个和谐共处的共同体,安然相处,互惠互利。这里似乎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绚丽生机。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灵动温情的自然万物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从而使诗人自己消融在大自然的本真之美中了。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诗人对自然万物的细腻的发现、观察和领悟,借助于和谐的音律,创造了一种清幽明净、闲适自在、天人合一的境界。
2.于自然中获得情感慰藉
中国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在古代诗词中即为古代诗人们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人的生命合二为一。山水之美,一时间竟与诗人心灵相互感应,与诗人成了一对心神相契的至友,这时不是诗人流连山水,而是山水娱乐了诗人,仿佛山山水水也有了生命,有了感情,从而使诗人完全超脱于功力世俗之外,获得心灵的慰藉和超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明月似乎是一个温柔多情、善解人意的使者,不辞万里带去自己对朋友的思念、担忧、同情。理想王国中的李白也是孤独的,于是他“举杯邀明月,对应成三人。”(《月下独酌》),此时的月亮是他的知音,能够理解他,所以无月的时候,他去赊月,“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他还将月看成亲人,想拥月入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花一草,一山一水在多情的诗人眼中,都拥有着丰富的情感和生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李白与敬亭山似乎是一对心心相印的知己,敬亭山懂得诗人所有志向才华抱负,也懂得清高孤傲的本性,在这份彼此的相知中,诗人的心灵找到了可以栖息的地方。辛弃疾在《贺新郎》中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更是把自己的激情全部倾注到了自然身上,人与青山互相观赏,互猜互解,互为知音,相互慰籍。
简而言之,在与天地自然相往来中,自然因人而富有生命力,人因自然而不再孤独。自然与人在相依相偎中互相理解、互为知己,从而消解现实烦恼,实现“独而不独”之乐。
3.于自然中寻觅人生哲理
自然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诗人在山水清音、草木枯荣中领悟自然法则和人生真谛,而自然万事万物也因此获得了与人类相对应的生机和生命意识。因此,在顺应自然,与道沉浮中,诗人获得自然的灵感,得到了心灵与生活的和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初入庐山胸中装满的是对庐山局部的认识,而遍游庐山后方看出庐山真面目,因此感慨身在此山反而不识山,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只有超越自身狭小和主观成见,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的真相和全貌。全诗道出的这一平凡的道理对我们认识任何事物都永远有指导意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一句在“无”和“有”之间道出了诗人在迷惘之际顿时豁然开朗,从而悟出了人生曲折入胜之谜;“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一句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是啊,新旧事物的交替更迭中蕴含着新生命的惊喜和希望。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与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由自然而及人,在自然规律的变化无定中领悟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至理,从而顺应自然,消弭遗憾。
诗中哲理由景而发,反映出文人们在面对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时,将自然视为取之不竭的生命源泉,努力地才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
漫步古代诗词的海洋中,我们欣赏着如花的风景,品味着悠远的意境,倾听灵魂身处的声音,让人陶醉无以自拔。“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诗词创作,古代文人们始终在以一种平等自然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亲近大自然,发现并理解大自然的美,是与人们的精神追求、生活追求息息相关的,自然与人类情感、道德操守、理想追求的共通之处使它成为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张健.中国古代文学人与自然关系刍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2]王社良.略论古诗中自然与人的生命共感向生命共存的转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二篇】
摘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探究的话题。近年来,生态美学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将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研究传统自然观念和现代生态美学观念的差异,最终得出只有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结论,明确指出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中生态美学指导性的意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理念。
关键词:生态美学;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全球变暖、水土流失、稀有动物濒临灭绝等一系列的环境的出现,使人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该如何与自然相处成了人类生存问题的重中之重。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因此,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要回归历史,分析不同时期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出现的不同思维方式,再以生态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段关系,从而发现人与自然是能够和谐、可持续的相处的。
一.传统观念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1.敬畏观
原始社會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只能依靠自然界中原有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来勉强维持生。在对自然认知水平低下、没有能力应对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这种生活必然受到自然的支配和摆布。在强大而异己的自然力面前,人类只能借助于想象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将种种自然力、自然现象和自然物赋予了某种神奇的力量,并在恐惧、敬畏的心理作用下,对这些神奇的自然力、自然现象、自然物顶礼膜拜。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时的人类敬畏自然,并且受自然的制约。
2.顺应观
随着人类支配自然力的能力的增强,神话也就消失了。农业文明时期,人们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对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思想文化上,古希腊哲学家认为自然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从中生长出了世界万物,被认为是“本源”性的存在。在中国古代道家和儒家的传统哲学中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顺应,强调二者的和谐共生。这种人与自然为一体的思想与当下的生态学理论有相同之处。
3.征服观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实践能力逐渐增强使得人类社会也出现了重大的历史转变。工业革命的产生使人类逐步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这时的人与自然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时的人们不再是大自然的“奴隶”,受大自然支配,反而成了自然的主人,这种观念必然会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不再是一个和谐统一体,自然被当作可以征服和改造的异己对象,人们只重视自然的工具价值而忽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和整体性。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自然观念下人类不是敬畏自然就是想要战胜自然,将人与自然分割为了两个独立的个体,即使有观点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是“顺从自然,凡事随缘”的心态。因此,在传统观念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平等,均不是理想的发展状态。
二.从生态美学视角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加拿大学者约瑟夫·米克1972年在《加拿大小说杂志》发表的论文《走向生态美学》是较早以“生态美学”作为标题的论著。1米克认为生态美学应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注重人类的生物性,根据当代生物学知识、生态学知识来反思并重构审美理论。因此生态美学也可以称为“生态审美学”。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下,笔者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总结出以下几点。
1.反对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中心主义顾名思义就是重点强调自然,人依托于自然而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对于自然而言,人并没有改造它的权利,更不能因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去破坏其它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人类中心基于理性主义和主客二分思想的发展,将人看作是世界一切的中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衡量一切实践活动的尺度变成了人的利益。米克从环境的长期稳性的角度批判了以人为中心的伦理传统与善恶标准,提醒人类重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他认为,对于生态系统最大限度的耐久性而言,最大限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最重要的,也即是说是否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该成为人类的价值准则。
笔者认为无论是自然中心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二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都具有时代局限性,不符合新时期的生态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美学的整体性原理促使我们将化境理解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人与自然并不是互不相干相互分离的实体,其内在是具有联系性的整体。
2.在生态学知识的基础上欣赏自然
中国学者程相占曾提出了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其中一条是:生态审美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生态学知识来引起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想象和情感,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就无法进行生态审美。2审美欣赏必须借助知识而展开。在艺术欣赏中,艺术题材的背景知识、艺术史知识为艺术欣赏提供了基础,也为艺术批评提供了参照系。自然欣赏与之道理相同,没有自然知识的积累,不了解自然,就无法形成正确的参照体系去认知自然、欣赏自然,更不用说与自然和谐相处了。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的指引,人类和自然之间就无法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美学强调生态知识不是关于某一物种自身的一般知识——这是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生态学所关注的主要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所以,生态欣赏所关注的应该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人类不正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忽视生态知识的重要性,那么错误的思维必会导致错误的行为和实践,进而影响到人自身和后代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只能是一种空谈。
3.相互交融,和谐共生
生态美学彻底摒弃了那种基于人与世界对立、主客二分的传统审美模式,代之以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审美交融”模式,认为在与人类需要和人类用途相关时,并没有独立存在于我们之外、与我们分离的环境。这说明环境和我们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是环境的一部分。哲学家恩格斯反复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这里,恩格斯告诫人们,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关系。人无论多么高贵、能干,始终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处在自然整体之中,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人必须站在生态美学的角度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一致,在发展生产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运用生态美学的知识来保持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生态美学在人与自然中的关系中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它能够引导着人类树立正确的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理念,从而使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的相处。与传统的自然观念不同,生态美学提倡用生态学知识来引导人们的生态审美,从而合理的改善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没有生态知识引导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持久的。因此,生态美学是只有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在当今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下,对于生态美学的研究还在继续,在今后也定会更加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程相占.生态美学与生态评估及规划.[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林玉春.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解读生态文明[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曾繁仁.新时期与新的生态审美观[J].文艺争鸣,2008(09):33-35.
注释
1.程相占.生态美学与生态评估及规划.[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程相占.生态美学与生态评估及规划.[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3.林玉春.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解读生态文明[D].福建师范大学,2008.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三篇】
从事林业工作30多年,陆奇勇始终关注着自然界里濒危的野生动植物,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跋涉在通道侗乡的群山峻岭、河湖溪流,只为发现和守护大自然里那些宝贵的生灵,让其自由繁衍生存。进入21世纪,时任通道县林业局分管资源的副局长陆奇勇,全身心投入到林业资源的调查和保护中。从2003年至2018年,他先后开展了苔藓植物多样性调查、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珍稀濒危动植物调查,以及万佛山丹霞地貌区湿地植被特征的研究。在县内首次发现了“湖南报春”等珍稀植物,观测到“白颈长尾雉”等珍稀鸟类动物,拍摄到100多张野生动物栖息生活和珍稀濒危植物的珍贵照片,为野生动植物监测保护和种群数量的扩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向外界展现了通道鲜为人知的野生动植物奇观。
通道地处湘桂黔三省交界,为长珠水系分水界,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湖南省生物多样性最热点的地区之一。陆奇勇认为,通道这块土地除了栖息大量的野生动物外,还应该有许许多多的濒危珍稀植物。2013年他组织开展野生动物普查,2014年又开展濒危珍稀植物种类普查。普查期间,他和队员们一道,足迹踏遍崇山峻岭,用艰辛的努力换来丰硕的成果:查实县内有高等植物251科981属2589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5种、二级保护的25种、湖南省重点保护的48种和兰科全科(62种),列入国家濒危保护的42种;有动物31目93科263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1种,二级保护的26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的25种,列入国家濒危保护的16种。
2014年,年已50的陆奇勇以超前的思维和长远的眼光,把生态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理念融合到乡村建设中。在一次班子会上,他大胆提出建立“湖南通道玉带河湿地公园”的设想。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说他没事找事,有人说他想出风头,各种各样的话铺天而来,一时使他陷入进退两难之中。但有幸的是他的设想得到许多有识之士和县里主要领导的支持。于是,几经周折和努力,“湖南省通道玉带河湿地公园”终于经国家批准创建。2014年7月,通道在玉带河湿地公园内建起第一个鸟类监测保护站,正式启动种群物种拯救保护。陆奇勇主动承担起《湖南通道玉带河湿地公园鸟类监测手册》的编辑工作,并积极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联系,合作开展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工作。湿地公园创建最核心工作是对物种的保护。为了做好监测保护工作,他和团队通过访谈,结合鸟类主要的生境类型和频繁活动区,在湿地公园及邻近区域共设置鸟类监测带17条、监测样点22个。野外监测从2017年10月开始,他和他的团队每天早早进入监测点,蹲点守候观测。为了完整记录某些鸟类的生活习性,无论春雨炎夏,还是秋凉冬寒,他们几乎踏遍了园内1500多公顷的土地和水域及周边一些地段,坚持蹲守在树丛下隐蔽监测,按了近万次相机快门,终于拍摄到各种鸟类及野生动物生活习性图片和珍稀植物图片,为记录、研究、宣传通道乃至更广区域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
在监测期间,他每天与鸟类近距离接触,早已建立了一种人与动物特殊的情感。他视这些鸟类为朋友,时刻用心去保护这些幼小的生灵。一次,一只受伤的猴面鹰掉落一农户房前,陆奇勇得知此事立即带领森保站工作人员来到现场,捧起这只猴面鹰仔细查看,发现一翅骨折,便小心翼翼地将其放入笼子里。经过两个多月的敷药治疗,猴面鹰再次飞进了大自然的怀抱,陆奇勇欣慰地笑了。
近年来,陆奇勇和他的团队在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形式多样地开展了一系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宣传活动,通过图片展览、文艺演出、发放宣传手册、湿地知识进校园等形式,把法制意识、环保意识和自然保护意识输送到千家万户和每个公民的心中。他们精心制作的《绿色通道》上传到微信平台后,点击率高居不下,深受人们喜爱。
莽莽苍山、涓涓湿地中深藏的许多稀有植物和动物,需要人类去爱护它、保护它。野外巡护是自然保护的工作重心。2015年,县里成立了野外义务巡护队,还聘请了500多名护林员专门对全县约5万公顷生态公益林巡山管护。陆奇勇十分关心巡护队和护林员的日常工作,常常深入管护区与巡护员交流,提出对巡护工作的建议。为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他起草了《湖南通道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完善了《护林员工作职责》,使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进一步量化。逶迤的山岭上,静静的玉带河畔,那些巡护人的身影,是侗乡大地上万物苍生的守护者。山因他们而苍翠,水因他们而清澈。在《护林员工作职责》里严格规定,护林员每月必须完成20次野外巡护任务。湿地巡护员在陆奇勇带领下每月对重点、敏感区域进行不定期的深度巡护。从创建湿地公园起,陆奇勇深入保护区巡护和监测就有200多天。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共同努力,现在的通道水清物丰,百鸟飞翔,山河秀美,景色如画。
由于挚爱及长期从事生态保护工作,陆奇勇得到群众的好评和上级的认可。近年来,他先后被国家林业局、湖南省绿化委员会、省人事厅等单位授予全国“科技服务先进个人”,省级“绿化先进个人”并记一等功,被怀化市人民政府记二等功,被通道县人民政府记三等功。
如今,陸奇勇已退居二线,但他退职不退岗。他常说:“选择了自然保护事业,就注定要与高山河流为伴,人活得充实,人生才有意义。”为了通道侗乡的青山绿水,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注定会坚持,陆奇勇表示,要永远当好自然物种的守护者。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篇: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四篇】
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重新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尤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学发展
前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面对种种生态危机的威胁,人类应该真正地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做到人与自然的平等协调发展。
(1)树立生态自然观念
首先要树立起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由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主导地位的形成,把人类看成为超自然的存在体,傲然凌驾于自然之上,将人与自然之间视“对立、对手、对抗”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类任意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对自然的极大破坏,导致了生态危机。今天,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反思,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起新的生态自然观: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他必须从自然获得生活的资源,时刻与自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度相关的统一体;人类必须跟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和谐相处,
自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调节者,使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
其次要树立起自然有限观。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于非再生资源,由于人类的利用,只会逐渐减少,不会增加。因此,人类对自然资源不能任意索取,低效利用,随意遗弃。也不能进行盲目地、掠夺式开发,造成资源的枯竭,应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维护生态潜力的范围内,以利持续利用。
三是要树立起自然伦理观。所谓自然伦理是把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传统道德的视野扩展到自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伦理关系来对待和把握,把人类涉及自然的行为作为伦理行为来规范。
(2)生态自然观中人与自然关系
在人类早期观念中,人与自然之间并不存在一种价值关系意义,无论是中国的儒教、道教和佛教,还是古希腊的哲学自然观,都以各种不同的理解或解释方式将人与自然纳入一个统一的整体之中。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古希腊人的“小宇宙”与“大宇宙”和谐一致的主张,都表达着人与自然本质同一的看法。古人的这种人与自然一体的人性见识,导致了“万物与我
齐一”和“顺应自然而生活”的价值追求,形成了与自然宇宙保持和谐一致。
人作为人的存在,不像动植物那样直接以其他自然存在物作为表现自己生命本质的对象,也不是直接成为其他生命表现它自己本质的对象,而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本质;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存在方式。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人类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给自然界,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同时也把自然界的本质内化为自我意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思想家、哲学家思考的最墓本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初就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次,劳动是人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控制。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既要归结于人是自然存在物,更要归结于人所具有的特性,即能动的自由自觉性和实践性。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第三,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社会关系为中介的,只有在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人们对自然界的关系。基于此,为了解决现代社会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两大变革”的历史任务,强调“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理想和解”。 自然的价值与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也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总体方向: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损害自然就是损害自己。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互惠互利的统一体。
(4)科学发展观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共处理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个基本特征之一,它和其它五个特征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 ,必将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经济无从发展,人民喝不上干净的水,呼吸不上清洁的空气,吃不上放心的食物,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按自然规律办事,科学地利用自然,使之长久地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生产方式。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核心,紧紧围绕两条基本主线展开,一是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二是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这与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思想的基本精神完全契合,二者都强调通过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下列解决方法
一.植树造林,故土养土,伐木需植树。植树造林,可以故土养土,慢慢解决过度地砍伐树木造成的森林快速减少、严重的'水土流失等问题,建立伐木需植树的机制,规划好木材砍伐区,砍一棵树,则要种植一棵新的树苗,这样,可以缓解自然的压力,并能够在几年、十几年时间,恢复原来树林的面貌。
二.禁止虐杀珍惜动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有些动物濒临灭绝,不单单是因为物种进化,更大的原因,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使得它们原本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加速了它们的灭亡;又或者是因为人类对其的过度虐杀,使得它们的数量快速减少!生物的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要禁止虐杀珍惜动物,严禁高价买卖珍惜动物。
三.废水废气的排放需经处理方能排出。自工业革命以来,废水废气时刻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充斥着自然界,污染着自然界,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健康。要严格规范废水废气的排放,必须经过严格合规的处理,才能排放到自然界,才能避免进一步污染。
四.垃圾分类回收。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进行垃圾的分类回收,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保护环境,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很好的一个途径!
五.使用清洁能源、开发新能源。人类每时每刻都消耗着能源,对能源的需求很大,所以,使用清洁能源、开发新能源,是势在必行的!
六.城市规划要得当。城市发展过快,城市建设用地的大量开发,使得原本就不多的森林、植被大量减少,动物们的居所被大量占据,不少动物就是因为生存环境的减少而面临灭绝的危机!所以,城市规划要得当,人类的居所和动物、植物的生存环境,要和谐分布。
七.海洋开发需适当。人类上天、下地,进行着人类的探索,而海洋,无疑是另一个探索的圣地。神秘的海洋,丰富的海洋资源,都吸引着人类去探索、去开发,可是,在开发的同时,也要注意适度开发,污染了海洋或者是造成海洋的破坏,最终迟到苦果的,也是人类自己本身。
八.制定严谨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对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和开发,先以有很多法律条文,可是,对于更加细致的、我们应该关注的方面,仍然要加强立法,并依照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确实保障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九.大力宣传环保知识、渲染环保氛围。公益广告的大力宣传,为环保工作做了很好的推销。而且,人人环保、人人参与,全人类的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为我们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结语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历史的宝贵经验,是人类肩负着的重大使命与职责。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相互促进发展、相互扶持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地球的青春活力,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五篇】
区域活动时,孩子们发现一直在用的听诊器不见了,怎么办呢?不少孩子建议:“我们自己做个听诊器吧。”虽然这听起来很难,但我们还是实施了制作听诊器这个方案,并结合班级主题元素“游学自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经历了计划、设计、尝试搭建、验证、调整设计、再尝试……最终完成了建构,制作了班级区域独有的“自然”听诊器。整个过程中接触了科学、技术、数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呈现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的典型特征。
情景1 消失的听诊器
区域活动时间到了,“野营救助站”(是班本户外野营实践活动后生发出的应急救助角色游戏区角)发出信号。
佳佳:老师,听诊器不见了。
教师:听诊器是借来的,我把它还给保健医生了(我有意将从医务室借来的真实听诊器撤出了此区域)。
乐乐:没有听诊器怎么给病人看病呢?
佳佳:对呀,没有听诊器我们就听不到病人的心跳声了。
文文:我今天还想当医生,可是没有听诊器……
几个人叽叽喳喳地交流着。
乐乐:不如我们自己做个听诊器吧,这样就不会被拿走了。
教师:这个主意不错,我们能设计出怎样的听诊器呢?
对爸爸妈妈说
在活动中,“听诊器不见了”这件事成为孩子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如何制作听诊器”成了热议话题。围绕这个问题,在教师的引领下,孩子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情景2 我们心中的听诊器
如何利用班级现有的“自然”材料制作出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听诊器?针对这个问题,大家展开了讨论。
教师:你们还记得听诊器长什么模样吗?
佳佳:有一根长长的线。
教师:长长的线是听诊器的传导部分,是用来传导声波信号的。
乐乐:还有一个弯弯的、硬硬的东西,可以插在耳朵里听声音。
教师:这是听诊器的听音部分,叫耳件,用来接收声音。
豆豆:有个小小的圆片,放在心脏部位可以听到心跳。
教师:这是听诊器的拾音部分,也叫胸件,用来接收身体传出来的信号。你们想做一个怎样的听诊器呢?
佳佳:我想做个有爱心的听诊器,这样看病的小朋友就不会害怕医生了。
豆豆:我的听诊器上写着自己的名字,这样就不会丢掉了。
文文:我要做两个听筒,让病人和我一起听心跳的声音。
……
对爸爸妈妈说
在这个环节,教师采用讨论的方式,带领幼儿回忆,巩固认识听诊器的形状特征。并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孩子思考:我要设计一个怎样的听诊器。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主动表达,为后面的设计环节做好铺垫。
情景3 大家一起来设计吧
在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了不同的听诊器,丰富了孩子对听诊器的经验,并引导他们将自己设想的听诊器画出来。接下来,孩子们将美工区的工具搬进“救助站”,他们尝试着画出心中的听诊器。
乐乐:我要将我的听诊器图纸剪下来,这样看得更清楚(其他几个孩子也拿起剪刀学着乐乐的模样剪了起来)。
当幼儿画好设计图时,新的问题又来了。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听诊器呢?
豆豆:木片是圆的,可以做拾音器。
乐乐:我们上次野营时分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范例(精选5篇)”,可以做传导线。
佳佳:树枝可以做听音器。
文文:我要用广玉兰的果头做拾音器。
……
对爸爸妈妈说
由于“游学自然”班本课程的开展,孩子们第一时间会想到借助班级的自然材料完成听诊器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自然融入了数学的形状、科学的软硬等领域内容,消除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发展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景4 尝试制作听诊器
讨论清楚后,孩子们带着自己的设计图纸来到班级材料库。大家一边看设计图,一边拿起材料观察对比,考虑材料是否符合自己的设计意图。选好材料后孩子回到“营救站”,开始制作听诊器。
豆豆:我的木片拾音器做好了。
乐乐:芦苇叶子传导线做好了。
佳佳:我的听音器是V形树杈。
慢慢地,一个“自然”听诊器诞生了:木片拾音器,芦苇叶传导线,树枝听音器,芝麻听音膜。
对爸爸妈妈说
这一阶段,幼儿进入了“工程”阶段。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设计图纸,选择了合适的材料对木片、芦苇叶和树枝进行改造,实现了对自然材料的控制和利用,以满足他们建构“听诊器”的需求和愿望,解决“救助站”游戏中没有听诊器的难题。
情景 我们的听诊器能用吗
初步完成之后,听诊器进入了试用阶段,新问题接踵而至。
乐乐:我的手一松,听诊器散开了。
佳佳:芝麻壳做的听音膜太硬,不光滑,会把耳朵弄疼的。
豆豆:我的树杈太小,没有办法戴在耳朵上。
文文:我的拾音器总是从双面胶上掉下来。
教师:怎样才能把听诊器做得牢固些呢?
乐乐:请力气大的小朋友帮忙把芦苇叶绑紧一点。
豆豆:芝麻听音膜可以换成软软的彩泥,“救助站”的纱布和消毒棉也可以。
讨论之后,孩子们继续制作。
对爸爸妈妈说
这一阶段是验证孩子们设计图的重要环节,是他们初次尝试建构后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再次建构的过程。在试用过程中,孩子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气大可以解决芦苇叶松动的问题,软的彩泥、纱布、棉球可以代替坚硬的芝麻壳。
情景5 我们成功啦
再次尝试后,一个个坚实牢固的“自然”听诊器完成了。老师将孩子们的作品展示在活动室里,孩子们非常自豪。历时近半月的“自然”听诊器活动告一段落。
对爸爸妈妈说
作品展示是对孩子的肯定,是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创新的动力。历时近半月的“自然”听诊器活动告一段落。“自然”听诊器顺利进驻“野营救助站”,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后期孩子对借助自然材料改造、替代“野营休闲吧”的乐器、“野营美食区”的传统节日美食、“野营装备区”的服装等STEM活动也充满了兴趣。
链接:STEM教育是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数学(Mathematics)四个相关领域整合的科學教育课程的简称,其中“STEM”是由这四个学科的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构成。幼儿阶段的STEM教育遵循游戏化课程的相关理念,关注幼儿的现实需要,以“科学”为核心概念,围绕一个真实问题,分小组开展项目式的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