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范例5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范例5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1
霍山县十七届人大代表仇多弟等反映,当前,脱贫攻坚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其中因病致贫的贫困户相对较多。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而乡村医生是最贴近农村村民健康的“守门人”,特别是在偏远山区乡村,面积大、人口少、居住分散,如大化坪镇面积230平方公里,是全县面积最大的乡镇,辖13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万,现有在职村医36人。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贫困人口的健康水平,也让贫困户少跑路、少花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进而确保健康扶贫效果。
当前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中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村医分布不合理
在一些经济条件好,人口较多的村,会有几名乡村医生,由于这些村室村医人数较多,若同时都上班,“僧多粥少”,难以维持生计,因此,通过分班制来维持卫生室正常运转,导致村卫生室每天仅有l名村医在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得不到保障。随着医改的深入,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零差率销售,加上务工人员外出,一些人口较少村,则长期出现乡村医生服务空白的情况。例如大化坪镇、东西溪乡、诸佛庵镇,都存在没有村医的村室。加之村医上有老下有小,村医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以及药品零差价补助收入(年仅2万元左右)难以维持生计,有的迫于无奈选择出门打工。
二、村医队伍断档
村医大多数是从过去的“赤脚医生”身份转变而来,但是随着年龄增长,部分村医退了下来,年轻医生担心收入增长赶不上社会平均水平,宁愿选择在城市“漂泊”,也不愿在农村行医,造成年轻村医出现断档。目前在岗村医年龄普遍偏大,导致很多村的村卫生室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例如,大化坪镇现有在职村医36人,其中50后5人,60后7人,70后21人,80后仅3人。
三、乡村医生身份尴尬
一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乡村医生多为男性,专职从事医疗服务工作,一直以来没有与政府或村集体签订劳动合同;二是工资收入低。在职村医都接受过正规的医学教育,基本与农田剥离,仅靠工资收入维持生活,但工资与打临时工相比都有差距;三是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因年龄问题退出医疗岗位的老村医,目前仅享受政府给予的330元/月的补助,相比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五险一金”而言,乡村医生只有一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四、乡村医生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不可或缺
目前村卫生室在健康脱贫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签约服务、健康体检等。从健康脱贫和签约服务上看,要求为贫困人口和签约对象进行上门服务,村医承担着很大工作量。而且山区人口分散,交通不便,抽调县、镇医疗力量,无形中增加了工作成本,也只有当地村医最适合,在没有村医的村,贫困人口就很难享受到很好的医疗服务。贫困户因病致贫人员中有近70%为慢性病患者,村医可以及时掌握患病人员患病现状,及时给于健康指导,避免延误病情。同时村医通过健康知识宣传,积极引导老百姓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提高防病抗病知识知晓率,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
为更好的稳定村医队伍,切实推动医改各项任务在农村的落实和医改目标的顺利实现,建议:
一要切实提高村医待遇。由政府财政承担村医的基本工资,建议为2000—3000元/月,同时为村医购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二要切实加强村医队伍管理。人口稀少的行政村卫生室,因为公共卫生服务人头经费过少和医疗收入过低,建议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签约服务、健康脱贫等工作的有效开展。
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2
乡村医生是农村留守儿童和老年人保持身体健康的希望,是广大农村地区救死扶伤的关键性人物。村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打电话反映生病,乡村医生总是第一时间赶到老人家中进行诊治,为患者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
现在,大部分乡村医生正面临老龄化窘境,同时一系列养老问题也困扰着他们。大部分乡村医生不熟悉电脑操作,在用电脑完善健康档案等日常工作中压力较大,同时,乡村医生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如果现在不培养、发展新乡村医生,今后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将难上加难。在此我谨代表广大群众,把收集到的建议陈述如下:
1.为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险的问题,建议以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为依托,将乡村医生逐步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身份管理,统一调配,并享受同等待遇及养老政策。
2.采取一些政策,鼓励并培养一些有资质的年青人进入乡村医生行业。比如可以像教师一样签订免费师范生服务年限合同,也可以和医学院的学生签订一些定向合同,等服务期限满后不仅可以调离原岗位,并且也可以为下一步的深造加分。
3.号召有志医务青年,到基层支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4.采取岗位轮换的方法,由有资质的乡镇卫生院的义务工作者轮流值岗。
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3
目前村医以及村卫生室在健康脱贫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签约服务、健康体检等。从健康脱贫和签约服务上看,要求为贫困人口和签约对象进行上门服务,村医承担着很大工作量。而且山区人口分散,交通不便,抽调县、镇医疗力量,无形中增加了工作成本,也只有当地村医最适合,在没有村医的村,贫困人口就很难享受到很好的医疗服务。贫困户因病致贫人员中有近70%为慢性病患者,村医可以及时掌握患病人员患病现状,及时给于健康指导,避免延误病情。同时村医通过健康知识宣传,积极引导老百姓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提高防病抗病知识知晓率,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但是,关于乡村医生的队伍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农村医疗服务水平的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1.乡村医生没有编制乡村医生的身份是农民,处于半医半农,平时在开展广大农村地区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工作的同时,辅以务农或零工维持生活。即医改后,乡村医生还是游离于卫生体制之外,没有工资、编制和养老保险,没能做到像乡村教师一样,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
2.乡村医生技术水平普遍低下乡村医生学历总体偏低,虽然大多数村医持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但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或护师的比例偏少,直接制约着乡村医生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抵御医疗风险能力的提高。
3.整体年龄偏大,后备力量不足由于条件差、待遇低,人员补充困难,特别是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到乡村行医,造成村医队伍年龄老化,缺乏年轻人,目前在岗村医年龄普遍偏大,导致很多村的村卫生室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不利于医学知识的更新和现代医疗技术的实施推广。
4.知识更新慢,工作能力不强现在医药卫生知识更新较快,而乡村医生普遍缺乏系统的业务学习与知识更新,基础理论薄弱,工作方法老化、单一,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广大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新需求。尤其体现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乡村医生对农村常见慢性病的治疗缺乏应有的知识和方法,工作显得被动,缺乏发实际效果。
二、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1.实现乡村医生职业化建议有关部门参照民办教师转制的成功经验,整合农村基层卫生资源,将乡村医生列入编制,实现乡村医生职业化。可先实行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政府制定政策,将年度个人综合考核及取得临床医职业资格证书定向培养的乡村医生纳入乡镇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享受事业单位人员待遇,再逐步将乡村医生纳入编制内。
2.建立激励高水平医生下基层的长效机制一是医学从业者在升职称时明确要求至少有几年的基层医疗经验;
二是对于在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村医将在晋升、身份和工资待遇等多方面给与关爱;
三是定向招录培养,参照大学生村官的做法,每年确定一定比例的乡镇卫生院聘用编制,面向医学毕业生进行公开招录,作为乡镇卫生院驻村医生。
3.培养新一批人才针对乡村医生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可采取“村来村去”的定向培养方式,委托医学院校,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高中毕业生进行免费培养,毕业后经考试合格,发给《乡村医生资格证书》,按规定程序注册上岗;
也可以结合实际,制定医学专业大学生到村卫生室工作的优惠政策,吸引专科以上医学生扎根基层,为乡村医生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增添队伍新的活力。
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4
乡村医生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我国正处于经济落后、农村缺医少药的特殊时期,绝大多数人员仅经过短期培训后,就承担起农村防病治病的任务,他们曾为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国家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农民卫生需求也不断增长,但是,笔者通过对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的在岗乡村医生队伍进行调查后发现:乡村医生队伍由于人员结构老化、专业技能缺乏、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致使越来越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急需加强乡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才能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和促进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
1存在的问题
队伍老化,后继乏人宜昌市夷陵区共有182个行政村,228个村级医疗机构,在岗乡村医生552人,35岁以下67人,占%;35-50岁197人,占%;51-60岁200人,占%;60岁以上58人,占%。由此可见,乡村医生队伍老化十分严重,超龄的因为老无所养不愿退,年青的由于以下原因进不来:一是待遇偏低,收入不高,且没有养老、医疗保障,工作环境大也多较差,导致年青的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不愿干乡村医生;二是风险较大,一旦发生医疗事故或纠纷,患者家属往往狮子大开口,经济和精神均要承受极大的压力,致使年青的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不敢干乡村医生;三是人才引进机制不畅,少数愿当乡村医生、也具备资质的人,不一定能被村委会聘用,一般乡村医生多是本村人,非本地人很难在异乡被村民接受,这也导致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不能干乡村医生。
学历较低,水平较差乡村医生的整体文化程度不高,从调查情况分析,夷陵区522个乡村医生中,初中及以下166人,占%;中专及高中328人,占%;大专28人,占%;其中具备执业医生资格的10人,执业助理33人,执业护士17人,三者总和也只占%。由于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自学能力、专业水平相应较差,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不足,且乡村医生本身是农民,部分人还要从事农业生产,没有精力也缺少时间学习业务。由于目前缺少政策上的保障,如果要脱产学习就会收入锐减的现实。在工学矛盾和生存需要的双重阴影下,他们只能选择以急功近利地“行医赚钱”来维持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学习,无从长远考虑,结果就是技术落后,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诊疗行为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受经济利益驱使,村卫生室“以药养医”、“重医轻防”的现象很普遍。进药渠道混乱,药品质量难以保证,药品乱用、尤其是抗生素滥用情况严重。乡村医生普遍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很多仅凭个人经验从业,并不按规范要求行医。这种纯粹以市场利益为导向的个体经营模式,容易给农民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
2对策
改革现有的机构管理模式,由政府主导设置村卫生室。村卫生室作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承担了大量的公共卫生职能和基本医疗任务,坚持公益性质是村卫生室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即村卫生室全部由政府公办,设立和运行由政府财政负担,明确村卫生室的产权归集体所有,坚持村卫生室的非营利性性质,由于历史原因,对乡村医生在兴办村卫生室中的个人投入实行“逐年折旧、离任退款、滚动运行”的方式进行投资回赎。
改革现有的人员管理模式,由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聘任。根据村面积大大小、人口多少和村卫生室的业务情况,设定岗位编制,加强乡村医生准入管理,杜绝不具备资质的人员在村卫生室执业。通过公开招考,由卫生行政部门择优聘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一方面是现有的乡村医生参加考试;二是打破区域限制,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加强与大中专院校的联系,由其推荐优质生源参加考试。
改革现有的分配方式,保障福利待遇通过考试合格,被聘用的乡村医生转为有编制的干部,享受相应的报酬和福利待遇,并承担相应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职能。实行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相结合的方式,基础工资按工作年限、技术职称发放,绩效工资按“医疗收入上缴,按比例返回,多劳多得;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购买”的方式考核后发放。为乡村医生提供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
强化继续教育,提高技术水平对在岗乡村医生切实加强培训,杜绝走形式,将继续教育纳入续聘范围。打破乡村医生终身制格局,可5年一续聘,不合格的清理出乡医队伍。
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5
村卫生室是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主要承担辖区农村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疾病的初级诊治。按政策要求,每个行政村建成一所标准化的村卫生室,并实行一体化管理。在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执业的村医数量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原则上每1000个农业户籍人口应有1名村医,村卫生室人员应具有执业(从业)资格,每个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至少有一名村医执业,但随着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目前农村村医队伍的现状与农村不断提高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已及不适应,已经成为制约农民医疗状况改善的主要瓶颈。
1、村医队伍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1.年龄结构老化。目前一些村医基本上都是有原来的“赤脚医生”转入,年龄偏大:50、60岁以上占多数,40岁以下占少数,甚至70多岁的都还有,例如一个上虞区丰惠镇8个村卫生室的村医70岁以上3人、60岁以上4人、50岁以上2人,其中在岗执业(助理)医师只有1人,其他部分村卫生室从业人员还因年龄原因退出后,由于缺少人员储备,出现村卫生室“断层”的现象。
2.业务知识欠缺。不少村医的医疗水平只是赤脚医生的医学知识基础,知识结构老化,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低下,缺乏对当代最新医学知识的了解,信息化水平更是低下。虽然大多数村医经过培训持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但取得执业(助理)医生的比例少之又少,直接制约着村医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抵御医疗风险能力的提高。
3.整体待遇过低。医改前村医主要收入来自药费差价,医改后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后,村医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补贴每年2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公共卫生服务参与者按实际绩效比例发放、门诊看病实行动态网络监控按每人次5元的补助,这样村医一年的收入平均在3-4万元,而村医又无法像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一样享受养老保险,按照政策规定,村医60岁退出后,仅仅享受每月300元的生活补助。
2、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针对乡村医生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可采取定向培养方式,参照大学生村官的做法,每年确定一定数量的镇卫生院聘用编制,面向社会公开考录,作为镇卫生院驻村医生;或者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高中毕业生进行免费培养,毕业后经考试合格,发给《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证书》,按规定程序注册上岗,并结合实际制定医学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的优惠政策,吸引他们扎根基层,为村医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增添队伍新的活力,同时对60岁以上人员给予退休金发放形式逐步退出。
2.加强学习培训,提升业务水平,通过短期函数学习、临床进修、参加专题讲座等多种培训方式,每年对村医进行以适宜农村的中医药和全科医学知识、技能为重点的免费轮训,在免费培训的基础上,适当给予误工、交通、食宿等补助,以提高村医参训率和培训质量。同时建立健全培训管理制度,用政策和制度进行激励和制约,促进村医培训。
3.提高村医的生活补助和社会保障,在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后,保证基本工资的同时,可以按照服务人口数量或者工作量制定补助标准,保证与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基本持平。通过财政预算投入和从基本医疗收入结余中支出的方式,保证多劳多得,才能有效地调动工作积极性。对于现有村医的养老可以参照企业职工缴纳养老保险的办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也可以采取个人、乡镇卫生院和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办法逐步解决。
村医是最基层的医务人员,提高其医疗水平和职业技能,不仅可以方便农民就医,减少农民频繁进城就医的成本,还可以有效加强农村的疾病预防,从而促进农村医疗条件实质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