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范例【优推4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范例【优推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第一篇】
随着信息技术和时代的高速发展,涌现出了更多的思想和文化。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之根本,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工作尤为重要。为了让大学生在面向社会时能把握初心,拥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我们需要在高校内进行更多的思政教育。本文简单探讨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一、相关概述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各门课程中,通过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的形式,共同促进教育,达到“三全育人”目的。课程思政这一教学理念由上海市教育部门最先提出,随后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了紧跟党的号召,各大高校纷纷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研讨工作。
(二)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在高校,如根据各专业课时计算,专业课教师大约占教师總人数的70%左右。这充分说明,专业课教师是与大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接触空间最广的群体,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转变。
***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作为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倡导高校教师挖掘学科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将其有机融入专业课课堂教学。课程思政是时代发展和现代教育的需要。
二、课程思政的应用现状
目前,课程思政已被很多高校、很多学者进行研究,但仍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在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专业课教师对自己立德树人的意识还存在欠缺,部分教师对自身政治纪律的要求不高,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专业课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钻研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缺乏对育人素材的挖掘和运用,与思政课教师缺乏合作,协同育人机制还需要进一步落实等。
三、课程思政的实践方式
(一)提升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观念
根据目前课程思政所面临的问题来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专业课教师自身的意识不够。课程思政的首要内容便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教师能够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更加重视课程思政的应用。
一是高校将现代教育有关文件及信息,通过网络、会议、教研活动等形式,不断向一线教师广泛宣传,使教师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意识,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的自觉理念。
二是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地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三全育人”,将德育纳入考评范围,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强化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意识。
(二)加强专业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立德树人,首先要求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面对部分教师对自身要求不高这一问题,要切实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开展有关教师行为规范的学习。方式有请进来、走出去,集体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有关讲座活动,要求教师定期学习前沿的政治、法律基本理论知识,评选、宣传、学习最美教师、师德师风典型事迹等,使教师能够正视、规范自身行为,为学生做出很好的榜样,引导教师将课程育人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奖惩机制,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三)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技能
1.定期对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技能培训
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方案,如多参加或组织课程思政的教学比赛,坚持以赛促教,评选、推广课程思政先进典型,将校内外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广泛在教师中进行宣传,让教师进行观摩、学习、交流,使教师通过借鉴先进经验,结合自身教育形式,凝练、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思政教育具体手段,更好地将课程思政教育方法应用到专业课教学中。
2.结合专业课特点优化教学组织
教师要遴选、使用优秀的专业课教材,组织好教学内容设计,专业课可为课程思政提供大量素材和切入点,要将挖掘出来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中,要找准切入点,从学科内在逻辑出发,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课堂授课要注意讲究时机,注意语言艺术,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通过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让课堂“活”起来,发挥隐性教育作用,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不断启发中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实现润物细无声。
3.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会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各行各业中都有职业榜样。我们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在课堂中积极引入一些与专业内容相关的职业案例或素材,将榜样的力量传递到学生心中,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达到学以致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拥有一份社会责任感,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4.紧贴时事,全面发展
德育没有界限。在本专业范围内需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是综合教育。教师可以在本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紧贴时事,引入更多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正确前行。
(四)搭建课程思政交流平台
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便是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相互融合,要想进一步加大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力度,必须强化协同育人理念。
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指导性作用。术业有专攻,不同教育岗位上的教师,侧重的信息与知识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我们要搭建课程思政交流平台,整合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队伍,组建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团队。组织课程思政教研活动,通过教师之间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保障课程之间的“同向同行、协同效应”。
四、教学模板——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课前准备:首先要了解思政课教师目前的教学内容,最好将思政课教学内容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其次要准备一份完整的教学课件,在课件中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两份案例,另外准备一个能够引入课堂的视频片段。课件设计应当紧抓学科特点与思政元素的切入点,使思政元素能够融入教学过程中。督促学生准备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时政要闻,提前一周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预习。
课堂教学:首先通过一段视频资料来引入课堂内容,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对近期的时政要闻进行播报,在播报结束后,为学生总结新闻中的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紧接着引入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完成课堂教学,结合思政课上近期所学的知识,对思政元素进行合理的渗透。
课堂活动:课堂活动主要以角色扮演、辩论赛和新闻播报的形式进行,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对物流管理在工作中所需要规范的地方更加了解,清楚各项行为会对企业和大众产生怎样的后果,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教学效果。
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来完成,首先可以与思政课相结合,通过对某一案例的分析来递交案例中所涉及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也可以是传统的书面作业,设置与思政教育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能够在日常考核中明确哪些行为是正确的。
五、结语
总的来说,育人是目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的力度,我们有必要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积极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专业课成为思政教学的阵地,将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教学、相互促进,实现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贾若雨.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15):123-124.
[2]熊芳芳.专业课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探究:以公共关系学课程为例[J].湖北开放職业学院学报,2021(2):83-84.
[3]张莉.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院校思政与专业课相融合的实践探究[J].经济师,2021(1):198-199+202.
[4]褚银菲,邵娴.融于专业课的思政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为例[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99-102.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第二篇】
摘要在提倡“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高校专业课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作为有着重要教学角色地位的专业课教师,应该与思政课教师发挥联动作用,形成合力,促进专业课教学多元化育人功能的实现。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育人功能
对于高校课程建设,“立德树人”已经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育人目标,而是各个学科应该把握的教育原理。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有效融合,以“课程思政”为契合点增强教学的育人功效,与此同时,加强专业课教师角色转变,发挥与思政课教师联动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融入育人方案之中,。
一、专业课构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是寻找思政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改革融合的契合点,进一步完善育人功能。因此,“课程思政”对完善专业课架构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立德树人不仅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还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课程思政”明确提出在知识传授中注重素质培养,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发挥高校立德树人主阵地
实施“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在高校,面对当前教学过程中的“两张皮”现象,高校应承担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责任。对于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课程思政”的有效构建,既能促进高校全面育人工作,同时也能优化专业课建设,促进教学、课程、学科之间的相互协调。
(三)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保障
专业课教师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力军,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所授课程也是学生认同度最高的学科,专业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育人优势。在“课程思政”的引导下,专业课教学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专业教师参与构建“课程思政”能够更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丰富课堂内容、发掘思想资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专业课育人功能的优化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课程思政”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它推动专业课育人功能的优化转变。
第一,专业课构建中,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还有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既要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学习,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主体性发展;又要不断增强专业课的理论厚度、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第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充分实现育人功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观点来指导教学,将其融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而更为有效实现专业课教学的育人作用。第三,思想政治理论的融入,能有效促进专业课的全面构建,同时对于高校思政课程的建设也大有助益。
三、实现专业课的教学改革
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根本点是要求高校课程要突出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功能。从这一点出发,要求专业课具有多向维度的育人功能。作为高校教师,担负着传授专业技能的任务,从传统讲授、单一讲授的方式转变成为多元化教育渠道,实现育人的全面性。在专业知识传播的同时,让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头脑中,“入脑入心”。因此,专业课教师就需要更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在平时准备的教学工具、教学案例和教学实践能与思政课教学目标相辅相成,体现丰富的德育内涵,凸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是所有教师履行职责、承担使命的重要表现,当前高校中,如何将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发力、助力课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对于高校而言,应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措施,融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于一炉,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共同发力,实现两者互补有无。“课程思政”意味着所有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专业课教师所扮演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明确思政课的内容要义。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时,教师应时刻牢记自身的育人职责,增强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应坚持以育人为依托,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体现出教学的育人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师资方面,发挥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互动,促进双方教学能力的增长,有效完善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全面架构,也为高校多元化育人功能提供助力。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各学科是大势所趋,也是学生培养计划中十分必要的部分,在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其中的有效融合方式,对于培养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思.探討高校思政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纳税,2017(12).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
[3]高德毅.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第三篇】
摘要“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育的各方面、各环节,实现通识课、专业课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社会变革对未来学生人才提出更高要求,课程思政旨在培养出思想政治坚定、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观正确、本领技能高强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建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得重要手段,高校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和思想建设得关键阶段。高校学生能通过互联网多元化得接收外信息和思想观念。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课起着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得人生价值观和思想政治,同时肩负着推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进入课堂进的重要使命,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上,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下高校学生得思想政治教育,史艳芳教师认为高校所能做的就是教学改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管齐下,并“有效利用互联网这种新型的传播模式,创造机会接触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掌握他们所关注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课的教学工作,延伸思政课教育的时间与空间”。余欢欢则通过对课程教材现状、教师教学现状、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现状,提出了“教师要做好学生思想的引导者、要创新教学内容、在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上提升课程育人功能”的建议,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发展。
二、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对策研究
课程思政实质上就是隐性的德育课程,利用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课思政不仅指课程本身即课程内容所产生的道德教育意义,而且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诸种因素所产生的道德教育意义”。学生的在校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教学中度过的,所受到的道德影响也多来自课堂,知识学习与道德教育是不可分的一体两面,在课程的学习中蕴含着大量的道德教育资源。通过专业课程中通过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巧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学习到专业知识,而且深刻地感悟到做人的道理。在专业课堂上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坚持推动高校课程德育与德育课程的深度融合,有效整合高校德育资源,形成高校德育合力,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将高校立德树人的理念落到实处。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课程思政教学
互联网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可以极大的充实教学内容,相对与传统的教育内容来源与教材和思政教师的理解,在教学内容在能难在短时间内更新,思想教育课程相比于其他专业学科缺乏实践性和趣味性,内容也相对枯燥和乏味,单一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高校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互联网模式下的思政教育,根据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通过互联网平台寻找相关结合实际热点和背景的思政素材,将两者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进思政课题,通过教师与学生对素材的讨论交流来加深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培养,通过互联网可以不断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二)利用隐性课程教学方式开展课程思政
隐性课程是间接地、自然而然地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达到教育目的。以临床学习为例,此类课程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隐含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例如角色定位、规则、医德、等级制度,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或遭受压力烦恼时逐渐变得成熟稳重,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特别是在对待病患的时候。在隐性课程的价值观塑造过程中,重视知识学习中精神和心灵的丰富,从而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意志和性格,影响着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形成。让教学不再枯燥,而是充满生命力。他坚信只有培养出明辨是非、绝对坚定性格的学生,才是统一国家、壮大国家的唯一出路。
(三)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课程思政教学
案例教学法。在上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精编专业课程案例,找到专业课程与社会现实、学生思想动态的契合点。具体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组内成员分工合作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探讨的协作精神,实现思政内容的自我教育。最后在教师点评环节,再一次深层次地挖掘案例中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团队合作意识教育等。
四、研究意义
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同时,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功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课程体系。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育人功能,“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同时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五、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不仅是改变思政课程孤岛效应,有效提升思政教学的必要途径,也是探索创新、由本及里的教學改革应有过程。在新时代下应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围绕学生全方位能力素养提升,坚持正确理念,注重德业相授,树立价值观念,灌输职业精神,培育更多政治坚定、本领高强的有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韩洪杰,王振兴,钱彬,等.专业课课程思政有效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
[2]陈宏.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19(4).
[3]武娜.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对策研究[J].福建茶叶,2019(8).
[4]王立新,王英兰.“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学改革探讨[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重庆财经职业学院2019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项“课程思政”的嵌入和隐形渗透,培养正确的财务管理价值观——以《财务管理实务》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19KCSZ002。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第四篇】
一、研究目的
目前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研究性学习领域的实证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认为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研究性学习进行一次调查研究非常必要。一方面可以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特点及其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有效融合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建构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二、研究的基本过程及研究内容
该内容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找出思想政治专业本科生研究性学习的现状,笔者以国家教委直属的重点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综合性院校--华南师范大学、及以广州市为主要管理体制的广州大学为试点,发放问卷220份,回收问卷210份,经检验有效问卷为205份。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受测试人员的基本情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
三、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一)在被测试基本情况性别一项的调查中可以明显看出,女生占73%,男生占27%。这充分说明女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所占的优势,也反映了在对本专业的培养、研究以及学习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具发展潜力。
(二)对于国际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情况分析中,51%的同学认为只是听说过,而对于"知道"的则只有1%,这充分说明我们对于国际上所进行的教学以及学习方式不管是在老师层面还是学生层面都关注不够。这在随后的问题中也得到了证明,其中,只是听说过我国对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政策支持的占40%,而在受测试学校中没有听到过研究性学习讲座的占50%。当然,41%的学生也认为本专业的教学计划没有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有一半的学生反映本专业没有实施过研究性学习,甚至有45%的同学根本不知道国家教育部对本专业的指导原则在教学计划中是否得到了体现。仅有27%的人认为国家教育部对本专业的指导原则在教学计划中得到了体现。这种情况表明一方面国家在研究性学习的宣传与实施方面对本科生的影响不够深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今大学生对于国家在本专业的指导原则方面关注的欠缺。这两方面都需要我们加大力度进行研究。
在对于该题目的设计时,笔者主要从国际、国内、本学校、本专业的政策支持以及实施情况等方面进行研究。
(三)对于本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分析中,据调查显示,81%的同学赞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其主要原因是研究性课程可以扩大知识面,并且很实用,占了总数的54%;其次就是研究性课程促进了我对其它学科课程的学习,这说明研究性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式,在我国的大学生当中还是给予了很大的希望与信心,并且对本专业的研究性课程以及本专业与其它专业的研究性课程之间的关系上有所知觉,但是不够深入,仅占总数的16%。有6%的学生不赞同开设研究性学习,其主要原因是担心研究性课程中的内容太难,学习起来有难度,其次是研究性课程增加了学习的负担,影响了其它学科课程的学习。这在一定层面上说明,一些学生还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接受式学习为导向,没有树立起研究性学习与终身学习的理念。
有同学不喜欢思想政治课,其主要原因是教材内容比较深奥、枯燥。这反映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材存在着多方面与现时代不相融合的地方,主要是不能紧随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第二个原因是,与教材无关,只是不感兴趣,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问题;最后是课程本身实用价值不大,这说明了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所学专业对于以后的工作是否有用更是当代学生所追求的一个价值趋向。在有同学喜欢思想政治课的调查中,我们发现39%的同学认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7%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贴近社会现实问题,有时代感;19%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对品德培养有重要意义。这充分反映这部分同学能够很好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专业的内涵,并且就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面有自己比较深刻的感受与领悟。
对于"如果要考核本专业研究性课程的学习成果,你希望采用哪种方式"时,35%的同学认为教师规定题目,独立完成一项实践性作业是最佳选择,这说明学生的独立自主性有所增强,但是对于老师仍有一定程度上的依附。30%的同学认为按平时在学习中的表现和研究成果(调查报告、试验报告、一件小制作、演讲等);教师规定题目,独立完成一项实践性作业(如观察、查阅资料、社会调查、撰写报告);以及按平时讲课的内容出题、考试都可以,这反映出学生对于学习成果的考核方式仍然是停留在以前的经验与教师主导的方向上。
在设计该题目时,笔者在是否赞同本专业开始研究性课程之上谈到是否赞同的原因以及由此引申出是否喜欢思想政治课的原因分析,最后又提到了考核方式。
(四)教学方式方面,有56%的同学认为目前的教学总体上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这也证实了前面提到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专业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课题内容,35%的同学认为最好是师生共同拟定,而仅有9%的同学认为最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这也说明了某些学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但还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同学们参与讨论的情况,有时讨论的占近一半;基本不讨论,习惯听老师讲的占28%;21%的是经常讨论,但不太深入;经常讨论,效果很好的仅占4%。这也说明了当今的教育教学方式还主要是采用课堂为中心,仍是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接受式学习,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也仅仅是在形式上有所反映,如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同学们提出问题或是发表观点有一些机会的仅占到58%,机会很多的占21%,14%的同学认为机会难得,以及在对本专业学习时,课后作业的主要形式是55%的同学选择阅读资料或阅读图书。45%的同学认为本校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方面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但也有30%的同学不知道本校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方面是否提供了充足的资源,这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学生对于图书资源的把握方面有待提高。
(五)学习方式方面,35%的同学认为多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是他们希望今后上研究性课程的主要方式,12%的同学认为实验室应开放,多给他们研究的机会。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希望理论能够与实践相结合的强烈愿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收获,13%的同学认为在试验或调查中动手能力或社交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可以在社会中设计一些简单的试验或调查。10%的同学认为乐于并学会了与他人进行合作的能力。可见,同学们对于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期待。在谈到是否赞同国家或学校有关部门创办研究性学习的学刊来展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时,84%赞同的优势压倒了只有6%的不赞同。但是42%的同学只是偶尔参加思想政治课的课题研究或实践活动,33%的同学有时参加,17%的同学从不参加,仅有6%的同学经常参加,这一方面说明学校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方面有待改善,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长期传统遗留下来的学习方式还是占主导地位。这种现象在以下两个问题中也得到了说明,分别有63%与6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进行研究性学习与本专业的教师具有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但是真正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情况却是令人感到有些遗憾。
在最后一个开放题目"你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有什么意见与建议时",笔者归纳出一些主要观点:
第一,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当前国内外出现了许多重要时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种社会思想潮流、道德观念和社会时弊,以及当今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现实问题和思想问题。思想政治教课只有把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有真正的生命力。教师要启发学生自觉地联系社会和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实际。如果有些问题学生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老师与学生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一起讨论,共同提高。
第二,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并不意味着学习过程已经结束,学生的理性认识应该转化为实践,及时地提高自己在思想与政治方面的素养,才算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过程。这是思想政治专业课程学习过程的又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学生所学到的德育知识、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等,都应及时地转化为行动。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及时转化,严格要求自己,真正达到思想政治专业课程的学习要求。
思想政治专业的课程学习不能简单地套用一般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我们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具体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灵活自如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
不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在内容和形式的选取上对社会与学生周围的事与物有所考虑,但总的来说,脱离社会和学生生活,将思想认识、政治认识孤立于现实实践之上,而所追寻的思想和政治的认知,变成了一种纯学科的理论,而不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说教式现象还相当普遍。
第三,大力推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忽视学生自主性,仅仅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条条"进行背诵,这种说教式的灌输因缺乏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与自我感受,使得思想与政治教育的培养流于形式、空谈和无效。要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自我感受、体悟、研究,形成"深信"的思想认知和行为习惯以及正确的政治价值观。而不是老师以自己的思维辨别力、价值理解力、是非判断力来规范学生的思想和政治行为,缺少植根于学生现实的基础,这种对学生的一系列教育如同空中楼阁,天方夜谭。
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不能有效地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使其与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效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具有学科的基础性与整体性、专业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内容的政治性与教育性等特点,但是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对此方面没有进行很好的把握,更不用说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研究性学习方式方面的有机融合了。
第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基本形式等方面有待加强研究。
从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环境、教师的知识素养与学生自身能力以及本校图书资源方面进行说明实施研究性学习所具备的条件,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与非主干课程之间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方面进行研究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要内容。同时,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的研究也应成为我们进行探讨的一个焦点内容。
五、结论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性学习是否能够有效开展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内容、老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方共同转变的结果。在我们大胆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国家、社会、个人都不断提高自身的意识,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真正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才能真正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王而冶.研究性学习大有可为[N].教育信息报,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