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论文热选【通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论文热选【通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论文【第一篇】
摘要:模块化教学强调针对性、实用性、效益性和能力化,是一种优化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回顾模块化教学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不难看出其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但具体教学实践呈现出的问题也不容小觑。以黑龙江大学的经验为基础,我们对上述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修整和进一步的发展方案。
模块化教学方法的兴起始于二战后,主要有mes(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和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流派。mes最初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在借鉴并综合了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技能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培训模式,其从成人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出发,以现场教学为主,把提高受训人员的操作技能作为培训的核心,通过传授必备的专业知识,使学员用最短的时间和最有效的方法学到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与知识,达到就业或上岗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因其针对性、实用性和效益性而在企业的员工培训中受到欢迎。cbe最初来源于美国二战后对退役人员的转业训练,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职业技能培训将其推广到欧亚大陆,主要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培养目标,强调认知能力、活动能力的统一即知行能力的培养,它不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强调严格的科学管理和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由于这种教学方法重视实践中岗位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在西方职业教育体系中被广为采用。两种教学方法都强调针对性、实用性、效益性和能力化,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是cbe从职业化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和需求出发,关注职业基础通用能力的培养,而mes则从具体工作岗位的规范性要求出发,关注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从教学的本质上来讲,以两种流派为代表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是一种优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模块化教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模块化教学进入中国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由劳动部培训司邀请职业培训专家卑斯麦先生在天津和上海两个高级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系统地讲授了模块式技能培训方法和内容,并培训了中国第一批mes教师。其后随着教育部首批批准全国17所本科院校按照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开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快速发展起来。近些年来,模块化教学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已经成为一种吸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的典范式教学方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高职高专、专业技术学校领域内的模块化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探讨最多,同时在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如物理、电工学、会计学等领域内的模块化教学方法和观念的研究和实践也发展起来。每个模块的设计都有各自的培养目标能力的要求,如黑龙江大学在修订的最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实施以专业分类特色培养为核心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战略,以专业定位和特色为基础,合理构建教育平台,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计专业方向、特色课程模块”,全校76个专业设有近200个模块教学平台,每个模块都具有一定的特色研究方向,例如,在俄语专业中设有俄语语言文学、俄英双语、俄罗斯文学模块,在应用物理专业设有光子学与技术、传感与测试技术模块,等等,通过注重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突出创业教育特色。综合来看,其发展思路主要基于“宽基础、活模块”的教育模式,即基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依据大学正规教育的培养要求,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培养学生具有宽泛的人文素质和适应性强的从业能力。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20要达到4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翻一番,高等教育在学规模在年2979万人的基础上达到3550万人。《规划纲要》在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从中我们可以明确的是未来高等教育将具有普及性和大众性,但由于高等院校发展的阶段和层次不同,职业化教育对于许多地方性和专业性大学来讲是需要重点发展的内容。因此,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在一些大学中开展模块化教学,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培养21世纪“产业大国和创造大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教学,其施教取向将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绩效,而且影响着实习设备的配置和布局,影响着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形成以及发展和改革的走向,对于改善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的中国缺少大量的合格产业工人,短期来看,直接的反应就是“民工荒”与“雇工难”现象的产生;长期来看,国内产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分工中不利位置的改善不仅取决于技术创新推动的“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改变,也取决于中国产业工人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水平。另外,模块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了就会,会了就用”、“按需施教”、“学用一致”作为其基本原则,不仅提高了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也为缓解中国就业压力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目前中国的就业难主要体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企业失业人员与大学生就业三方面。从大学生就业难来看,劳动力供给方的学生与劳动力需求方的用工单位之间的不对接,供非所需是重要原因之一,而针对性强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对于解决该问题意义重大。
一是选用名家主编的教材;
二是选用自编教材。
其中的部分教材内容过深(超过本科深度)或过浅(不及大专深度),质量不尽如人意,不能够“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在模块化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应该是那些既熟悉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理论体系,又了解相关专业实践知识体系及实验技能的人员所编写的教材,目前这方面的适应模块化教学需求的教材比较紧缺。再者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问题。在全国大部分高校,模块化教学基本工作主要还是由学校各相关的院系承担,担任课程的教师大多是延续以往传统教学思维模式。这些教师尽管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因教学目标的改变还不能够完全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这些背负着教学、科研压力的教师又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补充新的实践教学经验。而那些乐于参与模块化教学又有着丰富经验但是缺少教师资质的校外人员在现有体制下又很难大规模进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一些学生还在“以考试为目标、以获得文凭为目的”的被动式学习方式下学习,缺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有教学成本问题。在高校的专业模块设置中,一般来讲当学生在选择了特定的专业模块后,该专业模块课程与其他专业模块之间具有较少的重合课程,当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想要改变学习模块时,则很难进行转换或者转换后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种现象与“一考定终身”相似,学生出现了“一选定终身”的现象。从教育学的教育规律来讲,模块化教学的知识比较单一,较容易导致学习兴趣和效率的下降。如何在一个模块内合理、科学地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进程,防止学习内容单调化则并非易事。最后是实验与实习问题。目前本科院校中的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还无法满足模块化教学所需。理科专业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是实验室设备陈旧、实验室资源无法保证大规模的'学生进行集中化专业实习;文科专业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是实习基地过少。按照“按需施教”的要求,根据模块要求到企业实习、实训是个重要的环节,如果不能建立稳定的企业基地,实习时学校与用人单位都具有“临时抱佛脚”的想法和做法,导致校企合作的实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针对未来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的要求,目前许多高校都在教学计划中纳入了模块化教学的内容,但在实质性的课程安排、计划进度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延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相比,最明显的区别是增加了模块图表的变化。这种做法或许是出于对模块化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许是出于以上所提到高等教育模块化教学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制约。应该说,高等教育模块化教学在我国还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按照《规划大纲》要求建立高校分类、分层次定位的发展思路,中国高等教育既需要培养创新型国际一流人才的大学,也需要培养应用型践行人才的大学。因此,不同类别、层次的高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和情况进行量身定位,不要好高骛远。从模块化教学的目标定位、教材选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任务与环节、实验与实习等方面来看,高校模块化教学发展中今后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学校要提高对模块化教学的重视程度。学校可以通过设立二级学院加强模块化教学的发展,如在本科院校开办以模块化教学为主的实验班教学,将各专业的实验班归入二级学院统一管理。结合黑龙江大学的经验来看,学校设立的创业教育学院将创业教育类“三个一”课程融入到各专业设置的模块化教学中来,有效地提升了学校模块化教学效果。另外,学校还要对模块化教学改革中的教材编写立项、教学研究立项、教学工作量计算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以充分调动参与教师的积极性。教学单位要注重对教材使用效果的评价和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反馈意见的收集与整理,以便为教材的更新和编写提供要求和目标。学校应该到行业和企业中去进行需求调研,在此基础上,组织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成立教材编写组编写有针对性的教材。学校要注重培训和引进适应模块化教学要求的师资力量,提供多种机会和渠道,鼓励和支持任课教师外出学习和实习,参加专业培训,拓宽教师视野,学习和交流先进经验,提升教学改革进度。同时,对于实践性强的模块内课程教学,可以采取外聘专家的形式,建立外部专家数据库,弥补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不足;还可以与政府和企业设立的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共享外部师资力量。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突出辩证的扬弃。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毕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综合人文素养提高是高等教育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但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突出专业性方向的改革尝试还是有必要的,高校培养方案中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也应该围绕当代社会发展要求进行适当改革,如在黑龙江大学进行的大学公共外语实验改革中,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殊性,以对外经贸语言课程取代传统的大学外语教学课程,既满足了必修课程教学要求,又突出了模块化教学所要求的专业性和适应性要求。教师要注重设计适应模块化教学要求的教学任务与环节。教师应该精编教学任务、精心构思教学内容、精心谋划教学讨论。教师要从教学任务中引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将学习知识技能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到教学任务的设计中来;教师要对教学任务和内容有着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对教学内容的传授要讲求方法,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要设计教学讨论环节,及时总结与学生交流任务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全社会要关注以模块化教学为引导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块化教学本身就在于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因此,以双赢原则为指导的校企教育合作是可以实现互利和稳定发展的。学校要与企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实施模块化教学计划、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过程,这既为企业解决了人才需求,又为学生解决了就业出路问题,也为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探索出成功的发展经验。
作者:孙勇徐美玲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z].。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论文【第二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发展教育是第一生产力的强大推动力。对于个人来讲,受教育程度关乎个人的前途命运,而对一个国家来说,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影响着整体的综合国力,进而关乎整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和发展。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以及整体国民收入水平不高,所以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享受到高等教育带来的好处。其中最大的困难于障碍就在于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能力负担的其高昂的学费。其中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就是向这些家庭和学生提供贷款,发挥金融市场的'资金融通功能。对于银行来说就是现时付出一笔费用满足学生生活和学习,在未来收回一笔费用,赚取差价作为回报。目前国家也在出台很多政策鼓励教育贷款的发放。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等教育贷款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就是教育信贷产品的设计不尽合理。
1.还款期限过短。
不论是国家助学贷款还是商业性质的助学贷款,它的还款期限一般在毕业后六年左右。而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的申请者,在毕业六年内可能面临着继续深造,找工作,建立家庭,生儿育女,赡养双方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而就业市场的复杂多变,竞争程度的激烈,以及自身能力和专业的限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还款能力,给他们毕业后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希望将还款期限拉长,而从银行的角度来讲,希望将还款的期限缩短。如何协调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一个问题。
2.利率太高。
学生教育贷款的年利率为6%左右。一般来讲,为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贷款利率。在贷款期间如遇到利率调整时,贷款期限在1年以下的(含1年),按合同利率计算,贷款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实行分段计算,于下一年年出开始,按相应利率档次执行新的利率。
3.社会对教育贷款还缺乏认识。
人们现阶段对于高等教育贷款的认识还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对于教育贷款的认识还仅仅是国家助学贷款。对于商业性质的教育贷款还缺乏认识。另外一方面体现在人们对于教育贷款的认识在学生和家长之间出现了分歧。在对浙江省的教育贷款的调查中,家长普遍对于教育贷款的认识还不足,不愿意负债的老观念一时还难以改变,另外他们更多的是考虑不愿意让孩子承担更多的责任有更多的压力,所以宁愿自己生活拮据攒钱供孩子上学,也不愿意通过贷款的形式进行融资。学生相对对于这种教育贷款的接受程度要好很多,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更愿意独立承担经济上的挑战,所以他们更愿意申请助学贷款。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学生考虑到将来的还款压力,主观上并不是很希望申请贷款,他们更多的希望通过课外打工的方式缓解经济上的压力。
4.银行贷款风险问题。
银行为了规避教育贷款的风险,设计的教育贷款一般期限短,还款利率高。这样的产品一方面使得能够申请教育贷款的人减少了,另一方面,则加重了已经申请到教育贷款还款者的负担,使得他们原本不高的还款能力进一步受到损害,从另一方面来讲,也使得银行的风险上升。另一个方面,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逆向选择,是因为,我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健全,对于个人信用的评价,还仅仅局限于“遵纪守法,无违法危机行为”“学习成绩较好,诚实守信”。这样的标准还不足以评价贷款人的还款能力。另外,由于我国的信用体系不健全,对于不还款者,或者拖欠者的影响还有限,对于贷款者的督促制约作用还有限。所以教育贷款的拖欠率还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最后,符合条件的教育贷款借款人一般都是家庭十分贫困,缺乏一定的还款能力,而另外一些有能力还款的大学生因为不符合条件,往往借不到贷款。这也构成了教育贷款拖欠率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
5.教育贷款的操作程序比较复杂。
教育贷款一般都需要担保而符合条件的贷款者一般都家庭贫困,不论是抵押担保还是质押担保都不具有能力。唯一可行的就是信用担保,而唯一可以为学生提供信用担保的就是所在的学校。学校为了避免贷款者拖欠贷款的麻烦,往往规定了苛刻的审查条件,使得真正能让学校为其担保的贷款者少之又少。另外,一些贷款者碍于面子,往往不愿意向学校求助。从这种意义上,这种繁琐的审核程序,严重阻碍了教育贷款的发放。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论文【第三篇】
时光荏苒,xx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作为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它充实了我的文化知识、改变了我的一些行为习惯,提升了我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自进入大学开始我一直以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工作热情投身于学习和工作中,争取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在政治上,我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积极上进,了解时事政治,关注国际政治发展动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
在学习上,凭着对未来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我一向严于律己,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为把自己变成一个掌握现代信息和职业技能的合格大学生,我牢固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工作上,除了积极参加学校、系、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外,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积极主动的完成本职工作,与同学老师相互配合,顺利的组织开展了校园企业参观和系列知识讲座等活动。
离开大学校园并不意味着我将结束自己的学习生涯,相反,它为我开启了另一扇求学的大门,即将步入社会大学的我,依然会孜孜不倦的学习,在这即将告别美好大学生活、踏上社会征途的时刻,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高度的责任感去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峰。
文档为doc格式。
。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论文【第四篇】
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发展来看,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最早应用于生产型企业,要求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面产品质量及服务质量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面质量管理被广泛应用,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也起到了积极影响。
根据对全面质量管理定义的研究,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主要是指全国各个高等教育组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及社会满意和本组织内所有师生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社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必须要引进全面质量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一)有利于教育产业的和谐发展。
1992年,我国政府就明确指出教育是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产业,但是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过相继出现教育经费不足、机构冗杂、专业设置冷门等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一方面促进了办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的和谐、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和谐、招生与就业的和谐、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的和谐,另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人才保障,促进了社会和谐。
(二)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要求对教职工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成果进行考核,此举能够让教职工在教育过程中主动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质量意识;实现学生满意人才培养方式、社会满意人才培养质量的双赢,实现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人才培养方式符合社会需求。
三、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论文【第五篇】
受传统科技管理体制和体系的影响,科技管理体制中僵化的现象仍然存在,科技管理体系中条块分割的格局还没有被完全打破。科技管理体系的不完善直接造成科技管理体制难于适应市场和竞争的实际要求,难于形成科技管理的良好空间与氛围,造成科技资源、管理重点的分配不公,出现科技管理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的下降,影响科技管理体制的建设,制约着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
市场机制和市场化是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平台与方向,与其他事业相比,我国科技管理体系发展的状态出现了明显落后和不足的问题。在科技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市场机制需要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但是目前实行的科技管理体制并没有将市场发展规律的指导性作用发挥出来,使得项目研发与成果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离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不能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科技管理部门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产学研究联系不紧密。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受科技管理体制落后的影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种问题将会使科研工作的.发展进入逐步下降的“死循环”,既形不成科研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也不能形成科技成果与商品的有效转化,使科技活动和管理工作失去社会的认可和市场的肯定,难于发挥市场资源的优势,形不成对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力支持。
新时期科技管理工作要实现观念的转变和理念的创新,特别是在科技管理体制的建设中,要将转变观念和创新理念列为头等大事。要从科技管理体制和意识两个重要层面入手,将科技管理工作的职能做到分解,实行决策权与执行权的有效分类,使科技人员、管理人员能够各司其职,真正将精力放在各自的本职工作中。此外,要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科技管理工作要主动利用社会上专业组织的优势,大胆将监督和评估职能让渡给第三方,这样可以有效集中科技管理人员的精力,落实科技管理的责任,在创新科技管理工作观念的同时,做到对科技管理工作质量和体系上的保证。
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针对当前存在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实际问题,应加速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进程,要将市场资源引入到科技工作和管理工作之中,建立科技管理与市场结合的新体制,以科技人才、学术成果作为资产,加深科研单位与市场的进一步合作和联系,使传统的、束之高阁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进一步推进市场化和商业化,在发挥科技成果经济和市场优势的同时,发展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和新体系。
建立和健全科技人才的评价机制。
建立科技人才的评估评价体系是当前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要针对当前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问题展开评价机制的创新,使科技人员的本职工作与日常其他工作相分离,将科技人员更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更多地投入到科学技术研究之中,真正实现对科技人才的约束、控制和激励,在正确评价人才、完善评价机制的同时,做到对科技人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保证,提升科技人员的原创能力和科研水平,为更高科技成果的诞生铺平体系性和机制性道路。此外,要通过评价机制形成科技管理工作的正确方向,使科技人才能够通过自身价值的体现来坚定科技事业的从业信心,取得外部环境和内部认知的双方面认可,做到对科技人员全面发展的有效保障,达到创新和改革科技管理工作的深层次目标。
3结语。
创新是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创新体系的建立是现代社会的根本标志,在变革和创新的环境中,应构建科技管理体制,适应社会新情况。新时期,要全面理解科技管理工作的真正含义,正确认知科技管理工作的真正价值,以创新思想和创新体系为平台,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信息管理体制,建立起科学、全面的科技管理工作体系,做到对科技工作创新和自主发展目标的有效维护和保证。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论文【第六篇】
所在单位姓名序号得分。
随着我国教育法制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作为以教育法为基础法规的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作用也日益明显,作为一名高教者,应该严于律己,严格用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师德、师风和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等教育教师。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要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有一个透明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培养人才。教师也要具备可树性,知识的更新,也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文化素养以及品德行为素养。同时还要兼备教育的政策法规和法律意识,在传道解惑的同时,严格规范自己,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下面就《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谈谈我自人的心得体会。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主要探讨了教育法学的原理、高等学校法律的重要性、高等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以及权利与义务、学生的法律地位以及基本权利义务、学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制度、高等教育督导与评估、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法律纠纷及权利救济。
一、教育法学是教育学和法学两门学科之间横向联系而形成的学科。它以教育法学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教育法的基本原理、教育法制、对国外教育法的研究为内容,通过社会调查法、历史考察法、比较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进行研究,揭示了教育法律现象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国家建立和完善教育法制提供理论依据;并通过研究教育法律规范在执行和监督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教育执法提供理论上的指导;通过对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教育法律文件、教育法制和教育法实施体制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为我国教育立法和依法治教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案和经验。
此外,高等教育工作通过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精神内容实质,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不断增长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从而提高依法治教的自觉性。
二、教育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地,“法是体现统治阶级集体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和严格程序的行为规范体系”。它与一般法律相比较,具有形式松散性,教育领域的法律问题,既可能是教育行政问题,也有可能是教育民事法律问题;教育对象、教育法调整范围以及法律关系的广泛性;法律法规的复杂性;法律纠纷解决手段的特殊性。
我们在遵循教育法的同时,一定要坚持教育法的基本原则:(1)保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始终不渝地贯彻实施,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2)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教育平等,一般包括起点上的平等,终点上的平等以及过程上的平等。(3)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教育法》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此外,教育必须为国家和人民负责;坚持教育事业的公益性。(4)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在行使权利的时候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在履行义务的时候也享受一定的权利。(5)教育与终身学习相适应的原则,保障每一位公民获得教育的机会。
三、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及社会责任能力。主要体现在:(1)高等学校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高等学校教育的法人地位,高等教育一定要经审批机关审批。(2)高等学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有义务接逐级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督和管理。高等学校是以行政复议申请人的身份进入行政复议程序或是以原告的身份提起行政诉讼。但高等学校同时作为行政主体,在依法享有并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同时,也要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组织。
四、高等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教师的法律地位,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教师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位置。这主要涉及到教师的法定身份,以教师为主体的法律关系的特征以及法律规定的教师的权利义务等问题。教师的法律地位是教师社会地位的具体体现。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就要依法确定和保护教师的法律地位。
高等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具体来说是通过教师所享有的法定权利与义务表现的,而法定的权力与义务直接来源于法律对教师身份的确定和相关的具体法律制度。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身份与地位,法律上尚未明确规定,加之处于转型期的高教体制,都对教师的权利义务有直接的影响。高等学校教师既不是特殊公务员,也不是自由职业者,在现阶段是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专业人员,拥有独特的权利义务,其职业具有公益性质。国家应弱化对教师的人事管理性,增强行业自律性管理。对高校教师的救济保障主要是通过教师申诉制度解决,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五、学生的法律地位。从法律意义上讲,高等学校是受教育者中的一个群体。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因此,高等学校学生就是在我国高等学校接受高等学校教育的学生。高等学校的学生也有参加教育活动权,获得学金权,获得公正评价权,申诉诉讼权,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权,组强和参加学生团体团等。同时,高校学生基本都是已满18周岁的公民,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寻衅滋事,严重破学校教育秩序,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都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高等学校也实施了一些管理制度,如高校学籍管理制度、高校奖惩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切实努力为提前学生素质服务。
六、学业证书制和学位制度。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学业证书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维护教育活动正常而有序地进行,保证教育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必须建立和完善学业证书制度。《教育法》出台的前些年,教育领域曾出现乱办学、滥发学业证书的混乱现象,一些单位乃至个人不经批准随意开办教育机构,不经批准擅自招生,对不符合招生标准、不符合教育质量要求的学生,也发给学历证书或其他学业证书。有些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擅自发放超其层次、规格或职能范围的学业证书。这些做法破坏了国家教育标准的完整统一,危害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获得某种学业证书,通常是个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或从事相应职业的必要条件,也是用人部门选拔和录用人员的重要依据,学业证书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高等教育督导与评估。多年的实践表明,教育督导与评估制度是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教育督导机构在推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和依法治教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具体体现在:(1)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督导与评估体系;(2)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是依法治教,保障素质教育顺利推进的迫切需要;(3)建立教育督导制度,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组成部分。此外,为了高校的发展,还要建立高校教育评估机构,对办学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实行长效的评估机制,稳抓落实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
八、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制度,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器,也是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和调整教育结构的要求。成人教育制度是指按成人教育活动的目的、方针、法律性规范及组织等运行的成人教育体系。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同等重要。通过培训,提前了工作人员以及未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养,为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九、高等教育法律纠纷及权利救济。教育纠纷是一种新的法律纠纷类型。过去,我们一直把教育机构作为事业单位看待,其纠纷也比照行政纠纷处理,因此,一般利用内部调解等手段解决。主要解决的是人身纠纷和财产纠纷问题。与此同时,学校要探索构建新的多元化的教育法律纠纷解决方式,充分发挥协调、申诉、行政复议等途径的作用,又要积极创新,创建新的有效的权利救济制度。
另者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依法必须履行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依照《教育法》、《教师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必须履行的责任,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它是由法律规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履行。(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很特殊,每一个都有自己独到的一面。因此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关爱、呵护。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
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并预防大学生犯罪。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我们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
总之,实践是检验真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同时,担负起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历史重任,全身心投入到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要加强自我约束能力,用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约束自己,树立法制观念、拓展法律知识、规范自己的师德、师风和行为,加强自我修养,努力磨炼自己,只有更好的学法,懂法,普法,时刻将自己的心和学生的心联系在一起,依法执教,依情依理,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等教育教师,从而为推进我国教育法制的建设和实施工作尽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论文【第七篇】
成人高等教育具有办学机构多样化、学习形式灵活性、教学内容丰富性和高层次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决定了必须对其在科学和动态理念指导下实施有效管理。权变理论是动态理念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环境和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权变”即为通权达变、权衡应变、权宜变通。时代的特点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灵活和动态发展的规律性,因此对其管理必须具有动态的理念,使之跟上发展态势。
一、贯彻动态理念的必然性分析。
1、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科技成果层出不穷,推广并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了人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在信息时代,各种资讯日新月异,要求人们转换思维方式,更新知识结构,保持动态性和灵活性,以适应迅速变迁的社会。因此,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也应该以发展、变化的态度来对待,按照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2、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成人高等教育以社会经验丰富、独立思考能力强、鲜明的个性的成人为对象,以具备时代性、实效性为教育内容,使用现代化的设备、手段,这都反映了其“变”的特征。权变理论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应的、最好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管理思想,提倡因人、因事、因时、因地等具体情况灵活管理的主张,因此,对成人高等教育不能局限于以某一固定的僵化模式来进行管理,而应坚持动态的管理理念,运用权变理论来实施有效管理。
二、贯彻动态理念的实践指导意义。
1、保证思维动态性。
要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有效性,管理者的权变理论即预测在不同的环境下,何种类型的领导才是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要有效地对成人高等教育进行管理,达到预期的目标,一是具有变革意识。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在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以及进行教学行政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否审时度势的估计涉及到成人高等教育各方面的因素,确保教育目的的实现,是管理者是否称职的关键。由于知识经济的.不断更新,成人学者不断的社会化,使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思维方式、管理模式。相反,应树立变革意识,以动态、发展的战略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找出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问题、探索成人高等教育新的前景,主动地改变原有的、不适应新形势的管理模式、手段、目标,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应站在时代前沿,时刻保持警惕意识和危机感,不断创新、不怕变革,这样,管理才能真正有效。
2、具备辩证思维。
动态理论的思维方式是辩证的和立体的。它对管理活动的总体考察是以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和联系的辩证思维方式进行的,它摒弃了僵化、呆板、孤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身兼提高全体国民教育质量和综合素质的重任,必须具备科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成人教育教师、学员、学习环境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辩证思考,一分为二。取得成绩时,应考虑管理过程中可能潜在的问题,是否采取其他方式可能取得的成绩会更大;从小问题或不良倾向中找出原因,分析原因,发现新生事物的源头,有助于总结管理中的经验教训,指导今后工作。
3、规划过程柔性化。
世界发达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规模、程度因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不同,呈现出不均衡性,但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规划中,一些共同趋势对发展中国家有启示,其特点是“柔性化”。实施柔性化原则,是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具体实践操作层面的要求。柔性是指动态管理行为所具有的可塑性或环境适应能力。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系统是教育系统中占有很大比重的部分,由于大量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成人的存在,管理者对其进行决策、实施管理时,很难精确预测管理目标的准确性和保证管理的有效实施。
因此,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规划、管理过程中必须实施柔性化原则。一要确立现代化管理的柔性机制。在管理时,以科学分析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涉及的各种因素变量的因果关系与预测其发展的方向、目标为前提,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手段和外推法、直观法、定比法、反馈法等预测方法,来确定适当的管理柔性空间与时间范围,站在可能性的高度,利用对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有用的诸多可能性,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战略规划,采取措施,确定最佳的路线或方式取向,确保成人高等教育规划管理的及时、高效性。二要采用机动灵活的方式。制定成人高等教育规划,必须采用机动、灵活的方式,来应付瞬息万变的现代化社会,以应付成人教育办学的方式、手段、主体多样化和阶段的特点,制定中、长期规划,推出短期计划,作为对总体规划的补充与调整。在对新情况进行预测时,应采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确保分析结果的精确性和规划的可行性、现实性。
4、管理规范化。
动态的理念保证了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灵活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变”则会影响管理的持续性;教育过程中的各要素发展必须要有规范性,如果缺乏统一的要求标准,即使规划再精确、再前瞻性,也会由于管理工作不规范、管理制度混乱而导致管理目标的失败。一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要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高效性,必须进行规范的管理规章制度,每个层级的管理人员要有明确分工与权责,预防权责不明、越权越位、办事推诿,影响办学和科研质量,造成人、财、物的浪费。二要留有一定的弹性。规章管理制度应留有一定的弹性,以应付突发事件或管理中出现的一些不可控因素,保证管理人员能够灵活、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地工作。
著名管理专家小詹姆斯提出“不同管理学派”的主张纳入到两个范畴:一是秩序、系统化、常规化和可预测性的各种因素。二是用来发展更大的开放性、参与性、创造性和个人主动性等要素,这个范畴被称为“开放系统要素”。该论点证明了动态性的理念,所包含的动与静的结合与互相不可分割性。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应该看到其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相似性和二者间存在的差异性,采用动态灵活的管理方式,也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成功的原因所在。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论文【第八篇】
自然状态下的国家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一方面表现为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弱化;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建设公共设施”;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政府职能主要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稳定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维护市场秩序。
2、国家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国家政府职能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也是公共行政的本质体现,直接体现公共行政的性质和方向;国家政府职能是国家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国家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行政管制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国家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国家政府职能的实施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
3、国家政府的基本职能。
政治职能,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主要包括:军事保卫职能;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政治建设职能。其中,以通过国家政府活动,推进国家政权完善和民主政治发展为目的的民主政治建设职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经济职能,主要包括: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管。市场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才能够有效运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也称为“法制经济”。
文化职能,主要包括: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社会职能,主要包括: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
4、影响与制约国家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
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环境变迁是决定国家政府职能转变的外在动因。
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国家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动力。要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要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和界定各级各部门的事权和职能分工。
技术手段的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是国家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举例:国家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可以间接、宏观地对市场进行调控;政治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使国家政府的机构设置和组织运作更加合理有效。
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传统行政文化是影响国家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因素。如何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克服传统行政文化不良因素所带来的惰性和惯性,是国家政府职能能否发生实质性转变的重要因素。
5、国家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国家政府职能转变,不仅包括国家政府职能内容的转变,还包括国家政府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变、国家政府职能的重新配置以及相应国家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国家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指国家政府将不属于自己的职能还给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防止国家政府职能的.“越位”,将属于国家政府自己的职能收回,防止国家政府职能的“缺位”。
国家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在纵向层级之间要按照必要的集中与适当的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国家政府的职能范围,明确各自的权力和责任;在横向部门之间要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划分国家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要在管理运行上按封闭原则进行分类。
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行政管理方式,即国家政府行使能的方式,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管理手段的转变,就是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行政手段,转向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