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主题教育专题党课讲课稿
2023年4月,党中央决定开始在全党“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并对这次主题教育作出安排。这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其目的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学习领会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精髓要义,有利于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对党和人民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具有重要意义。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学习与工作体会。
一、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党的重大理论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六个必须坚持”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精髓要义。“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六个必须坚持”,共同构成了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
首先,“十个明确”是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构成了这一思想的“四梁八柱”。党的十九大首次概括了“八个明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八个明确”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概括了“十个明确”,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十个明确”有其内在逻辑,其“1+3+5+1”的逻辑结构,可以从四个层次理解。其一,“第一个明确”是根本性判断,它回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由谁来领导,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其二,“第二个明确”到“第四个明确”是总体性判断,分别强调了总任务、总依据、总布局(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第二个明确”回答了新时代党带领人民向哪里走,强调总任务。“第三个明确”回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依据是什么,强调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第四个明确”强调了新时代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布局,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三,“第五个明确”到“第九个明确”是重要性判断,分别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军队建设、外交关系等五个重要角度,明确了新时代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要求。其四,“第十个明确”是政治性判断,明确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政治保证,它与“第一个明确”相对应,体现了“十个明确”的完整性。
其次,“十四个坚持”是对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重大原则方针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十四个坚持”的内容,并进一步强调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有其内在逻辑,是总体方略与具体方略的统一,其“3+6+5”的逻辑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其一,前三条内容是总体方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从领导力量、政治立场、发展动力三个层面规定了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方法和策略。这三条总体方略是党和国家在各个领域都要坚持的内容,是认识和解决任何问题都要运用的总的方法和策略。其二,“第四个坚持”到“第九个坚持”是第二层内容。这六条内容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几个具体领域(其中“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都属于政治领域)强调了新时代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要求与策略。其三,“第十个坚持”到“第十四个坚持”属于第三层内容。这五条内容分别是从国家安全、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大国外交、党的自身建设等领域强调了新时代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平稳推进的方法与策略。此外,这“十四个坚持”既部署目标任务,又制定具体举措;既着眼未来,又立足现实;既讲原则性,又强调灵活性。它体现了战略和策略的有机统一,是我们党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重要体现。
再次,“十三个方面成就”是这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正式概括了“十三个方面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三个方面成就”“重点总结九年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这就表明,每一方面成就中的“原创性思想”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而每一方面成就中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既是这一思想指导实践取得的成果,又是这一思想创新发展的实践基础。这体现了新时代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十三个方面成就”的内容与“十四个坚持”的内容高度契合,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它是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为重要遵循,在指导具体实际工作中展开的。只有深刻理解“十三个方面成就”才能全面、完整地理解这一思想。
最后,“六个必须坚持”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精髓要义。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概括了“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它在“六个必须坚持”中起总领作用,是任何工作都必须坚持的总方法;“必须坚持自信自立”遵循了辩证唯物主义中内因对事物发展的决定作用原理,新时代党中央运用“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把握自身内在要求;“必须坚持守正创新”遵循了辩证唯物主义中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新时代党中央运用“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开拓党和国家事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遵循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论与矛盾论的观点,新时代党中央运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认识和把握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必须坚持系统观念”遵循了辩证唯物主义中联系与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原理,新时代党中央运用这一立场观点方法处理实践问题中的复杂矛盾;“必须坚持胸怀天下”遵循了辩证唯物主义中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新时代党中央运用这一立场观点方法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六个必须坚持”内涵丰富,内在统一。
因此,“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六个必须坚持”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十个明确”侧重认识范畴,体现了这一思想在观念层面的指导地位。“十四个坚持”侧重实践范畴,体现这一思想在行动层面的指导地位。“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分别回答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十三个方面成就”,是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为重要遵循发展的,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这一思想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而“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这一思想,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精髓要义。这四个部分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此外,全面学习领会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要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把握好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既要“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又要将其放到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去认识,从而整体把握其科学体系。
二、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即“六个必须坚持”。把握以“六个必须坚持”为重要体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利于领会这一思想的精髓要义。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它是在“六个必须坚持”中起总领作用的立场观点方法。
首先,“必须坚持人民至上”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党带领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过程中都必须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方面,只有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另一方面,只有尊重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将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党的二十大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作为推进理论创新的第一条内容,表明了其在“六个必须坚持”中的总领地位。其次,“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六个必须坚持”中的总要求,是新时代党带领人民治国理政过程中总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是,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全党同志要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二是,把握人民愿望,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三是,尊重人民创造,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始终坚信“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党的“根基在人民”;四是,集中人民智慧,强调始终“虚心向人民学习”,反映人民群众呼声,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将人民作为检验事业发展的根本标准;五是,维护人民利益,始终“以人民利益为准绳”,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六是,实现人民共享,始终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人民,使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中内因对事物发展的决定作用原理。新时代党中央运用这一立场观点方法把握党的内在要求。首先,“必须坚持自信自立”遵循辩证唯物主义中内因对事物发展的决定作用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事物发展往往以内部原因为根本,以外部原因为条件。“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正是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立足本国的这一根本。只有自身做到自信、做到自立,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充满信心,坚定地走独立自主的道路,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把握发展机遇。此外,“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是一个有机整体。自信是自立的基础,自立对自信有促进作用,自立的过程中要坚持自信。自信侧重对主体思想层面的要求,自立侧重对主体行动层面的要求,二者有机统一。其次,新时代党中央运用“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把握自身内在要求,可以从多个方面理解。一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二是,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对共产主义理想充满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充满自信,明确提出党的初心使命和奋斗目标。三是,坚定“四个自信”,坚定道路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理论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性充满信心。坚定制度自信,不断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制度优势,不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坚定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满自信。四是,坚持独立自主,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中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新时代党中央运用这一立场观点方法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首先,“必须坚持守正创新”遵循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其一,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指的是事物变化中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正是坚持在守正基础上进行创新,守正就是扬弃旧事物的过程,创新就是不断产生新事物的过程。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其二,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中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对客观规律的守正。另一方面,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坚持客观规律基础上,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去改造世界、推进创新。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其次,新时代党中央运用“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一方面,从国家建设角度,新时代党带领人民坚持守正创新,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前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同时在理论上,我们“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从党的建设角度,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并在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了对党的自我革命的规律性认识,成功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逐渐形成了“自我革命战略思想”。这一理论成果将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的伟大实践。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遵循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论与矛盾论的观点。新时代党中央运用这一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把握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
首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遵循了辩证唯物主义中认识论与矛盾论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问题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人们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原理决定,人们只有在进行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不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此外,从矛盾论的观点出发,问题即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问题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正是强调要把发现矛盾作为推动工作的突破口,以现实问题为抓手,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
其次,新时代党中央运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认识和把握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是从世情角度,我们聚焦国际变局重大问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立足国内优势,化解外部冲击,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二是从国情角度,我们聚焦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我们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三是从党情角度,我们聚焦党的建设突出问题,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遵循了辩证唯物主义中联系与发展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原理。新时代党中央运用这一立场观点方法处理实践问题中的复杂矛盾,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各种复杂关系。
首先,“必须坚持系统观念”遵循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其一,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中,联系与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总特征。“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强调将自然界和经济社会看成一个大系统,普遍联系地、全面地、系统地、发展地观察事物,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正是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中联系与发展的基本原理。其二,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对立统一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它揭示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种基本属性,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以及矛盾及其各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正是要求我们运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处理好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当前与长远、特殊与一般、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辩证关系。
其次,新时代党中央运用“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实践中的复杂矛盾,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是前瞻性思考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不仅规划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长远目标,而且针对未来五年做了阶段性的目标规划。二是全局性谋划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确处理国内与国际的关系。并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正确处理全面布局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在全面部署总体布局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基础上,又着力部署战略重点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三是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强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效果,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事业,要从整体上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而且正确处理整体推进与补齐短板关系,明确把明显滞后的“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遵循了辩证唯物主义中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新时代党中央运用这一立场观点方法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首先,“必须坚持胸怀天下”遵循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其一,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中普遍联系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内部、事物之间乃至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正是强调整个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将自身命运与世界人民命运紧密联系的世界眼光。其二,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中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和外因是构成事物发展的一对基本范畴,二者辩证统一。一方面,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另一方面,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原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正是强调我国发展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统一,既坚持独立自主,又强调借鉴各国经验、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其次,新时代党中央运用“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是从历史使命角度,我们不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且胸怀世界各国人民,强调“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使命。二是从发展原则角度,我们强调“同各国携手共进、共促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三是从大国担当角度,我们“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并且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一道……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四是在合作平台层面,我们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中国和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五是,从追求目标角度,我们着眼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致力于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因此,这“六个必须坚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而这一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内容。所以,我们要以“六个必须坚持”为抓手,准确把握并进一步丰富这一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而更好领会其精髓要义。
三、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各项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自觉用这一思想指导各项工作,就是要自觉用这一思想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熟练掌握其中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进而不断在这一思想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一)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改造主观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分为两种,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其中,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分为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就改造主观世界而言,提高认识能力和提升思想觉悟是改造主观世界的主要任务,完善世界观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与灵魂,而能否自觉改造主观世界直接影响着改造的效果。
首先,提高认识能力和增强思想意识是改造主观世界的主要任务。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改造主观世界”的任务。而改造主观世界又包含两个任务:一是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二是增强人的思想意识。其一,认识能力是指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能力。从认识的发展阶段划分,人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感性认识阶段必须具备观察感性材料的认识能力,即观察能力。在理性认识阶段必须具备分析处理感性材料、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即思维能力。此外,人在认识的过程中还需要将自身作为客体来把握和认识,即自我意识能力。基于此,提高认识能力指的主要是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能力。其二,思想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的思想意识主要反映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提升思想意识主要是提升思想觉悟的问题,即提高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觉悟。所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不仅要将这一思想作为认识工具,提高自身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把握事物的认识能力,而且要学习掌握这一思想中关于增强思想意识,即关于理想信念、思想境界、党性修养等意志品质的要求。
其次,改造世界观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与灵魂。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这次主题教育中党员干部要“主动把自己的思想摆进去”,“特别是要把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武器”。这一论述用“特别”二字强调了改造世界观的重要性。世界观、方法论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联系的关键。“改造世界观”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问题。一方面,人头脑中的观念只有上升到世界观、方法论层面,才能进一步指导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只有将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中的经验凝练成世界观、方法论,才能全面变革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所以,用这一思想改造主观世界、指导各项工作,核心就是要用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完善自己的世界观。
再次,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方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始就肩负起无产阶级政党改造世界的历史任务。经过百余年的不懈奋斗,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丰硕。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在推进社会革命的同时推进自我革命。坚持自我革命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一条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改造主观世界的主要方式。新时代,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要继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就需要我们党以改造主观世界的高度自觉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改造思想、推动发展。基于此,用党的创新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必须坚持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要求我们善于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智慧和力量。
最后,自觉性是影响改造主观世界效果的重要因素。马克思认为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他也曾强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的问题。也就是说,人无时无刻不在与他自身之外的对象发生着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无论人自己是否承认,这种对象性活动是客观存在的。由此可见,改造自己与改造世界之间的统一是一种客观规律。如果我们遵循客观规律,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主动地根据客观环境和时代条件变化改造思想,那么主观世界的改造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取得实质性进展。反之,思想改造就会变得盲目。因此,用党的创新理论改造主观世界、指导各项工作,首先必须增强自觉性。
(二)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改造客观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为,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所以,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还必须用这一思想改造客观世界。尤其要用这一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首先,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物都处于变化发展中。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这就决定,理论要想真正发挥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必须回应时代需要、完成历史使命。而回应时代需要首先就是要用科学理论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回答世界之问、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是党和国家积极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科学指南。新时代新征程,改造客观世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首先要用党的创新理论回应时代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其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我们党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方式。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自然界必然影响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社会革命又会进一步推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两者相互促进。改造客观世界最主要的是改造人类社会,即推动社会革命。当今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正在经历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带领人民长期探索的重要成果,是我们党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要方式。党的二十大重点作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号召,并“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新征程,将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就是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改造客观世界,就是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再次,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改造客观世界的首要任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必须始终将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受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制约,我国今后发展经济,必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将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本次主题教育的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表明了高质量发展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由此可见,用党的创新理论改造客观世界,首先要用其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握党中央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部署,增强系统观念、大局意识,紧盯问题短板和弱项,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最后,增强推动发展的能力本领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推动发展的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推动发展过程中才能学会和提高。同时,只有不断提高推动发展的能力本领,才能深入改造客观世界。由此可见,用党的创新理论改造客观世界,要把握实践规律,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勇于经受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锻炼,提升实践能力,增强推动发展的能力本领。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切实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的本领,练就处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的真本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真本事。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改造客观世界不是最终目的,目的是全党同志在真抓实干中真正增强推动发展的能力本领。
(三)熟练掌握党的创新理论中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还要落脚到方法中。要掌握改造主观世界的方法即思想方法,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即工作方法,以及体现二者统一的领导方法。
首先,熟练掌握党的创新理论中的思想方法。思想方法是我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根本方法。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并创新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形成了一系列指导我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方法。一是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观点,强调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认识分析问题、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继承和发展了实事求是方法。二是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基本观点,强调以联系发展的观点为指导推进改革发展、在对立统一中分析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继承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方法。三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论的观点,强调依靠反复实践获得真知,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统一,继承和发展了实践检验方法。四是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强调必须不断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推动社会发展,继承和发展了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强调深入群众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继承和发展了群众路线方法。五是除以上这些哲学思想方法外,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还强调了一系列思维方法,即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这些思维方法在治国理政中得到了充分运用,被实践证明是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其次,熟练掌握党的创新理论中的工作方法。工作方法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是思想方法指导各项实际工作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实际工作中总结概括了一系列工作方法。一是问题导向方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以发现问题为推动工作的突破口,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二是目标导向方法,强调善于对事业发展进行系统谋划,围绕明确方向前进,并且善于从目标倒推,厘清每个时间点必须完成的具体任务。三是顶层设计方法,强调从宏观着眼,自上而下地进行整体谋划、制定规划。四是调查研究方法,强调对实际情况的了解调查和分析研究,在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五是狠抓落实方法,强调持之以恒苦干实干、狠抓工作,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切实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最后,熟练掌握党的创新理论中的领导方法。领导方法是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作用于领导干部的集中体现,在方法中处于关键地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增强领导干部的本领和能力,提出了一系列领导方法。领导方法可分为领导思想方法和领导工作方法。其一,领导思想方法是领导干部改造主观世界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自觉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身,扎扎实实改造主观世界,职位越高,越要毫无私心,越要与人民心连心。基于此,他强调领导干部要掌握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群众路线等领导方法。其二,领导工作方法是领导干部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改革和发展的规律,以目标为着眼点,以问题为着力点,坚持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相结合,推动实践发展与社会进步。基于此,他要求领导干部要掌握目标导向方法、问题导向方法、调查研究方法等领导工作方法。党的领导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新时代领导干部在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各项工作时,必须熟练掌握其中的领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