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课稿:以“第二个结合”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同志们:
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它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它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成提供价值引导与精神动力,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文化形态形成。理解“第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需要深刻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路向,深刻把握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融通、彼此成就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第二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这些文化因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内在特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并在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这一独特发展历程展现出中华文明的民族性、开放性与包容性。因此,在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其与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历史进程结合,正确把握全球化进程中人类文明发展要求,运用“第二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展现的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价值具体体现在特定时代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中,只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才能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化文明的融合创新和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激励作用。立足“第二个结合”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方面,要注重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智慧与力量,另一方面,经由“第二个结合”形成的新文化将建筑起具有人类现代文明意义上的文化新形态。我们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第二个结合”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各种文化的激烈交锋,我们要深刻把握和更好推进“第二个结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自信心、增强本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不断提升新高度。
二、“第二个结合”明确中华文明发展方位与全新视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第二个结合”融民族性与时代性于一体,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于一体,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确立了基本坐标,我们必须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的核心价值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文化精神的基本内涵。“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这一重要论述立足于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上,不仅拓展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视域,并且从实践路径上指明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方向,确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这些特征也展示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特征。
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民族精神,已经成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课题。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结合时代精神和世界潮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的现代力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鲜明的文化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第二个结合”视域下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第二个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一种文明形态进入另一种文明形态必然要经历深刻的文化转型,运用“第二个结合”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连续性、创造性、统一性、包容性以及和平性,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要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与人类文明融为一体,展示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明时代特征。“第二个结合”作为一次思想解放,其推动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是多元文化互动形成的一种关切到全人类共同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只有包容共存、交流互鉴,才能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挖掘、传承、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三、“第二个结合”促进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深度融合
“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根本遵循。当代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各民族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烈的融合现象,全球文化发展是共生的,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人类文明的进程是不同文化碰撞、交流、交融的进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将中华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我们要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贯通起来、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准则融通起来。在五千多年历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仁爱”“民本”“大同”“和合”等理念,以其标识性、延续性、超越性塑造了中国的自信、包容、开放等正面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尊重、理解和支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包含着民族性和时代性维度上的规定,它在民族性维度上凸显民族的主体性,在时代性维度上凸显中华文明由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转型。在这个意义上,“第二个结合”可以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深厚历史内涵和坚实思想基础。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在“第二个结合”中提升自身文明的价值,亦通过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提供一种思维范式的转换,在全人类文明共同发展语境中探索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前景与发展方式。
在“第二个结合”促进下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向世界的开放交流中,不仅能够促进世界文明的繁荣发展,不断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形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追求和文化选择,而且能够让自身得到丰富和完善,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更新并保持活力。“第二个结合”在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拓展的历史进程中,通过推动文化整合和文化创新,凸显现代中国文化要素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建立起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的文化建设战略,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提升全民族道德、理想、信念和精神境界,努力建构由国家制度的吸引力、社会价值的感召力和民族形象的亲和力为主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吸引力和价值影响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置身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与世界交往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因此,深化“第二个结合”的积极意义在于其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土发展的同时,展示出人类文明的普遍性特征,促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文明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将现代文明中主体性、创新性、开放性等核心价值纳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系之中,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统文化价值和现代文化价值形成相互补充又相互制约的张力机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深化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融合创新路径,努力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