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范例通用3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初中物理教案范例通用3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初中物理教案1
初中优秀物理教案
【篇1: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
岚城中学崔永明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以“提出问题”为重点的科学探究型课,内容则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插。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本节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于声音产生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有“与振动有关的体会”,并且在小学常识课中也已涉及过,所以本节开始即以上课铃声创造出声音的情景,让学生从好奇心出发,自然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入新课。在教学中充分体验与自然科学有关的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科学和规律的含义。着重强化过程,简化概念,着眼于用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插需要介质。
(2)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声音发生时的振动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对物理有亲近感。
四、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
五、教学准备:
(1)扬声器在外的录音机、纸屑、小鼓、音叉与小槌、盛有水的大烧杯、铁板琴;2带塞子的试管、注射器、音乐芯片(能放进试管里)、细线、、装有金鱼的鱼缸。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你们还在教室外快乐的活动,是什么信号使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呢?(学生回答:铃声)许多科学家都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对刚刚响过的铃声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选取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习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新课教学
(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第一个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①进行猜想:
让学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并说话,体会手指的感觉。并进行猜测:物体的发声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板书:“进行猜想:物体的发声似乎与振动有关。”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让学生进行实验:(自己没有器材的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其中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一,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二、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三) 。
实验一、把小纸片放在正在发音的扬声器上,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二、把敲响的音叉快速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三、将小纸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击鼓面,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分组汇报,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小纸片在发生的扬声器里“跳舞”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发生的音叉激起水花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小纸片在鼓面上做“自由体操”是因为发声的鼓面在震动。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④学生活动: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事例,如:二胡、提琴等乐器的发声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靠管内的空气柱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师敲击铁板琴并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铁板琴是怎样发出声音的?铁板琴发生时并不是
直接贴着你们的耳朵,为什么你们还能听到声音呢?(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①进行猜想: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进行实验:
实验一:(演示试验)教师把音乐芯片用细线吊在软木塞下,塞入试管中,芯片不能与试管壁接触。先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管底,再将针管插入软木塞内。缓缓向外抽出活塞,听到音乐声有什么变化?
设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见声音吗?
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二:(演示试验)将装有金鱼的鱼缸放在讲桌上,在一边拍手,观察金鱼的运动.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三: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把耳朵靠在课桌的一端。另一个同学用手轻轻敲击课桌的另一端,感觉声音的传播。(学生如果有更方便易行的实验方案更好)
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思想渗透:据说,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段,另一端定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命运》等一系列名曲就是这时候创作出来的。他这样做有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因为木、骨都是固体、都能传声。)师:同学们要学习贝多芬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优秀品质。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肯定有鲜
花也有荆棘,不论何时何地,希望同学们都能坚定、坚强的面对生活。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④学生活动:
同学们之间互相讨论.举出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声音传播的事例. 3相关知识介绍: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种类、温度的关系。
?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15℃)。 ?天坛回音壁的介绍。
3、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由学生自己小结)
4、拓展延伸
5、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温度有关。
4、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15℃)。
八、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首先利用上课铃声引入声音,然后用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
【篇2:初三上物理优秀教案】
2015----2016学年度初三上物理优秀教案 八开乡初级中学:张齐彪
第3节变阻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作用,能改变电阻的原理.
2.知道滑动变阻器所标规格的含义,会识别滑动变阻器规格,会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使之改变电路中电流.
3.知道电阻箱用途,会读出电阻箱示数.
4.知道变阻器和变阻箱电阻变化的区别和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电学仪器的技能和良好习惯.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重点:感知创新设计的一般方法,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难点: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从理论在实践应用出发,由一个实际问题的提出引入新课.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其使用,由于变阻器的部件较多,接法又有多种,因此变阻器是初中电学教学的难点之一,为此,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方案已作过调整,在电学问题中不出现变阻器三个接线柱同时接入电路的情况,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加以注意.
本节的另一内容电阻箱由滑动变阻器特点引出.
教法建议
本节宜采用联系实际,注意观察,对照和思考,仔细观察变阻器,做到实物、结构示意图和符号三者相对照.
教师引导、启发、示范,学生观察、亲自操作.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归纳出变阻器的使用规则.
引入本节课题时,创设奇趣的物理情境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突出变阻器的作用,有效地减小教学坡度,加深学生对变阻器的构造、原理的认识.可以由滑动变阻器特点引出电阻箱,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的特点等对比教学.
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新课
演示1 出示收音机,选择某一台,调节音量控制旅扭,音量发生变化.
为什么调节音量开关时,喇叭音量会变化?
1.旋电视机的亮度旋钮,荧光屏上的图像会变明变暗.
2.一幕话剧开始了,剧场里的照明灯是怎样由亮变暗?
演示2 出示滑动变阻器,告诉学生它叫滑动变阻器,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将滑动变阻器、小灯泡串联后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让学生观察小灯泡亮度,指出亮度变化都是由于滑动变阻器起作用.
教师指出:上述生活中例子,都有一个相当于滑动变阻器的元件.这节我们就研究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一、滑动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滑片移动可改变音量、亮度.收音机音量大小,灯泡亮度变化都是由于通过它的电流大小不同引起的,所以滑动变阻器是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元件.
我们知道,在电压不变的条件下,要减小电流,应增大电阻,要增大电流,应减小电阻.
滑动变阻器的构造
滑动变阻器是靠改变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电流的,那么滑片移动是怎么改变连入电路成电阻的呢?
让学生观察每组桌上的两组滑动变阻器,看谁能说明滑动变阻器构造.
教师出示观察提纲.
1.几部分组成,每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这些部分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
3.有几个接线往?连入电路后电流的路径如何?
4.它铭牌上标志有什么?
学生观察后,找同学表述,互相补充,后教师明确介绍滑动变阻器构造,明确各部分名称.
引导学生从构造入手分析滑动变阻器能改变电阻的原理,变阻器上绕的电阻线是固定不变的,那么怎样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呢?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因素是什么?
根据这些因素,可以有哪些方法减小电阻.
学生讨论:
总结出四种方法:减小导体长度,增大横截面积,选用电阻率小的材料,降低温度.
这四种方法中,哪种从实践的角度更简便可行?(减小长度)那么怎么减少?
演示实验3.
是根较长镍铬合金电阻线,其中是金属做成的触头,当向右滑动,
示数变小,当向左滑动时,示数变大.
同学分析:
这个实验是靠什么来改变连入电路电阻的(靠触头在电阻线上移动,来改变连入导线长度),教师指出这就是最简单的“滑动变阻器”.这种最简单的“滑动变阻器”与我们手中的变阻器有什么不同?实验中为什么用我手中变阻器,它有什么优点?让学生分析,总结(改变电阻效果明显,节省空间,减小仪器体积)
结构示意图和符号
概括上述分析,滑动变阻器原理是通过移动滑片与电阻线的接触点来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的.
根据上述分析,简单地说滑动变阻器就是一个带可滑动滑片的电阻,作为一个重要电学元件可用符号
表示,其结构可以简单示意为
滑动变阻器使用
滑动变阻器是一种重要的电学元件,如何使用呢?
1.接法.如何把变阻器接入电路才能起到改变电流的目的?首先要使变阻器成为电流的必经之路,即变阻器要串联连入电路.
1要将两柱接入电路,导线接在滑片上或支架上,都不能使它连入电路.
2要串联在电路中.
让学生实验,每组按下图连好电路,并根据你的连法说出哪部分电阻线连入了电路.在这里解决“想想议议”
四柱变阻器有几种正确接法?并总结规律“一上一下”.
2.指导学生将滑片移到离下端接线柱最远的一端闭合开关.
1分析猜测滑片右移,表示数和灯泡亮度变化,再动手操作,观察验证.
2分析猜测滑片左移,表示数和灯泡亮度变化,再动手操作,观察验证.
3分析猜测移动滑片,使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最大的情况,再动手操作,观察验证.
4分析猜测移动滑片,使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最小时情况再动手操作,观察验证.
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不同,闭合开关在电路中电流大小不同,电阻最大时,电流最小,电阻最小时电流最大.电学实验为了闭合开关时防止电流的过大而烧坏元件,要求滑动变阻器在闭合开关前要将滑片置于阻值最大的位置—即离下端接线柱最远的位置.
3.前面观察滑动变阻器铭牌上标有什么?其含义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滑动变阻器和一切电学仪器一样有自己的规格参数,每个电阻器都有规定的最大电阻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即使用前要了解铭牌,电流不允许超过允许最大电流值.
二、电阻箱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告诉大家,前面听收音机时,调节音量时,相当于滑动变阻器的那个东西,是无线电技术中常用的变阻器,叫电位器(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但这些变阻器有一个缺点,虽能改变电阻,但不能读出电阻具体数值,有没有能读出阻值的变阻器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电阻箱相关内容后回答
1电阻箱与滑动变阻器电阻变化有什么不同?(滑动变阻器电阻是一圈线一圈线地改变,逐渐改变电阻,电阻箱随旋扭转动是“跳跃式”的改变)
2它们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3怎么读数?
学生回答后总结
读数方法:各旋钮“△”所对数乘以倍率之和.
学生总结读数方法
探究活动
【课题】自制滑动变阻器
【组织形式】个人或小组
【活动方式】
1、弄清滑动变阻器的原理.
2、搜集有关材料.
3、动手制作并进行实验.
作业布置:课本71页:1 、 3
【篇3:教学设计:力公开课(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力》教学设计
广州第七中学物理科肖哲君
[学情分析]
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和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也缺乏对力的相互性的认识,如一般认为:磁铁对铁有吸引力,铁对磁铁则没有吸引力。所以教学从“熟悉”入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逐步断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引进科学的力世界,把“陌生”变为科学意义的“熟悉”。
[教学目标]
新〈〈课标解读〉〉指出: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把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代科学教育观则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的科学观。在这些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新课程制定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可明确,本节课应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概念;
2认识力的相互性;
3认识力的效果。
2、过程与方法:1掌握对各种不同的现象进一步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它
们的相关性和共性进行科学概括、归纳的基本方法;
2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接受学习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
身体验和分析、交流与合作,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掌握科学
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接受学习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设计与过程]
1、新课引入:上一章我们了解了光的传播现象和规律,除了声、光现象以外,力、电也是我们生活中常碰到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先来了解“力”。
[演示]:a、提起一桶水;b、请同学拉健身弹簧。
[提问]:平时我们说 “努力学习”、“用力提水”这两句话,哪句是描述力的现象呢?
[启发]:我们能否举出一些力的现象?
2、 力的产生
[引入]:(记录同学举出的例子)
列表:
人对球 踢
马对车 拉
[启发]:有生命的物体能出力,没有生命的物体是否也能出力?
(记录同学举出的例子)
车对地 压
磁铁对磁铁 吸引、排斥
[小结]:物体对物体 作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加深理解提问]:相接触的物体间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间能否有力的作用?
[演示]:a、大u形磁铁吸引一堆大头针;
b、通电导线相吸引/排斥(用锡薄做导体)。
3、力的相互性
[引入]:下面我们进一步探讨:形形色色的力,在物体对物体作用的时候,有什么共同规律?
[启发]:两食指相扣,有什么感觉?如果松开其中一个,会怎样?
[学生活动] ??
[引导]:手指钩手指,感觉力是相互的;一个手指不出力另一个也没法出力。
[实验探究] :(后附分组实验提示)
[提供仪器]:弹簧测力计两个、水槽一个、泡沫块两个(在其
中一块泡沫的两头固定两颗螺母、在另一块的两头固定两小磁铁,然后把外观包装成一模一样)。
[学生活动与交流]:??学生借助实物投影仪上讲台介绍自己
设计的实验,总结结论??
[引导]: a、使用两把弹簧测力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等大的,且同时变化; b、浮在水面的泡沫小船,能判断出哪条是带磁铁吗?不行:若两个同时放手,则向中间靠拢;若固定一个,另一个将被吸引过来;说明磁铁吸引螺母的同时,螺母也吸引磁铁。
[小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对它作用;我们把其中一个物体称为施力物,另一个叫受力物;但要注意其实它们既是施力,同时也受力,只是研究时侧重点不同。
4、 力的作用效果
[引入]:怎样才知道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
[实验演示]:磁铁改变钢球运动方向、弹簧挂重物后发生形变
[学生实验]: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提供仪器] :大玻璃板一块、象棋子三只、一胶袋水
[学生活动]:a、弹棋子b、把水袋放在不同接触面上,观察
接触面的形变
[小结]:力能改变物体运动方向和使物体发生形变。
5、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实验丰富,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抽象的力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环节紧凑,过渡自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继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切入,在民主活泼的氛围中,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学习力的知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较好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另外,分组活动、参与式交流等探究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的手、眼、脑全方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是较难深刻理解的,所以它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去体会,然后根据现象归纳出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引导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启蒙阶段,切不可包办代替。所以教学的关键是要设计好实验。本节课最突出的优点是实验丰富,设计巧妙到位,使课堂丰满紧凑,兴趣盎然。以下对个别实验进行简单介绍:
1、 关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探究实验:
[制作方法]:取一泡沫板,从中切割出两块长5cm、高1cm、宽1cm的长方体,把两块小磁铁(可从挂图磁贴中撬出)固定于泡沫条两端,把两个与磁铁质量相当的螺母固定于另一个泡沫条两端,然后用防水胶布将两者外观包装成一样,这样,两艘“泡沫小船”就制作完毕。提供水槽和水。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试一试能否用实验的方法分辨出两者?
2、 关于“磁铁可以改变钢球运动方向”的演示实验
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钢球在水平桌面上的直线滚动(如让一颗钢球从一个斜槽中滚到桌面上后自由滚动)。然后,在钢球滚动的轨道附近放一磁力较强的磁铁(可多条条形磁铁并拢在一起)。再让钢珠从斜槽上滚下,就可看到钢珠偏离原来 的直线、改变运动方向作曲线运动。实验时要注意调整钢珠滚动的速度(即释放钢珠的高度)。如果速度太快,轨道改变就很不明显;如果速度太慢,则钢珠可能被磁铁吸住。同时还应调整安放磁铁的位置,以取得最佳效果。(调整好 位置后可做下记号,提高实验成功率)。
附1:分组实验提要
一 科学探究:力的相互性 1 提出问题:手指扣手指
(1)同时向外拉时,手有什么感觉?
(2)能不能做到只有一只手出力而另一只不出力? (3)为什么?
2 猜想与假设:
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 进行实验 1选择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与步骤
5 交流与合作6 得出结论
二 力的效果
实验1:一塑料袋水,提起来观察其底部的形状,再将它放在不同表面上,观察接触面有什么变化?
实验 2 :用玻璃板与棋子,实验探究:力的作用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什么变化?
附2、教学流程图:
【初中物理教案范文(通用3篇)】
1、初中物理教案范文(精选6篇)
2、初中物理教案范文(精选3篇)
初中物理教案2
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物理《水能和风能的利用》教案模板邓磊教学目标1、 常识性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的知识.2、 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3、 知道水能和风能是清洁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转化和我国使用能源的概况. 4、通过本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节约能源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天然的机械能-水能和风能,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教材的内容联系实际,是动能和势能的知识延续,是机械能在自然界中的具体体现,学习本节可以使学生对机械能形成比较具体的概念和全面的认识,在教材中还包含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教法建议 本节的重点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对建筑拦河坝提高上游的水位,到水流冲击水轮机,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这三个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风能和水能的利用可以采用让学生阅读,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提供的资料是:我国水能的使用情况;我国风能的使用情况;关于水能和风能使用的照片. 做好调查的准备,课本后面有两个调查题目,分别是是否有利用水能和风能的可能,及是否有水电站,对于水电站做一些调查.教学设计示例第三节 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课题】水能和风能的利用【重点难点分析】从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修建拦河坝来提高上游的水位,对于水轮机的构造和发电厂的组成不要详细分析,从联系实践来学习,并扩展对机械能的认识视野.【教学过程设计】 1,用课前诊测引入新课 提出思考问题: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河水从高处落下,说明水的能量转化情况. 2,阅读水能的利用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行阅读并提出问题,组织成小组讨论,并提交思考答案,由全班同学审查.此种方法适合于班级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并组织的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广的知识面. 方法2,提出思考问题:我国古代利用水能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水能发电的情况;拦河坝提高水位的意义;利用水能发电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利用潮汐发电的方法和意义及其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3,阅读风能的利用 教学方法同上,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提供关于风能的利用的资料(这是在上一节课应当布置的课题),学生提供的资料可以由班级共享.对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可以提出思考问题:风能的利用状况;风能的特点(优点和发展特点)等.4,布置学生实践题目 调查本地域中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状况;是否还有可以利用的水能和风能资源;实际的水电站的使用情况等.【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3
初中物理教案pdf
【1:初中物理电子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成果参评获奖名单
一等奖:
1、陈光荣例谈主题单元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汉六中
2、刘敬梅在快乐中感受文言的魅力 汉三中
3、杨红侠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沟桥初中
4、何义书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2327子校
5、李登荣浅谈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施 汉九中
6、朱 锋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龙江中心学
校
7、杨拥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初探 河东店初中
8、王红霞多媒体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武乡
中学
9、朱宝林 何国卿 课后反思的内容、途径和过程 河东店
初中
10、赵 雯 ?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汉二
中
11、马 昭 现代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汉六
中
二等奖:
1、关磊 浅谈初中语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汉
八中
2、孙志伟三种模式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观 27
号子校
3、王少克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积极
思维的能力 金华
中学
4、宋培军于细节处彰现语文之美金华中学 5、张萍莲心灵的对话 汉川子弟学校 6、崔强民将根深扎于泥土中 汉九中 7、陈四海从名篇名句默写的考查变化探学生基本技能提 高的策略铺镇中学
8、王 亮 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点亮心灵汉三中
9、焦小东乐学境界——职校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一职中专
10、陈新华 七年级学生手工制作展销会及作文比赛 铺镇中
学
11、苟小强 浅谈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武乡镇中
12、贺 群 ?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教学设计 新民中
学
13、陈新洲 语文素质教育中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鑫源
初中
14、朱建霞 语文教学应做到“万紫千红满园春”新沟桥初
中
15、余有利 ?孟子见粱襄王?设计 汉二中 16、骆梦龙高中诗歌写作 武乡中学
三等奖:
1、赵红春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金华初中
2、丰瑞强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尝试 王家岭初中
3、朱平华语文教学的新畅想 汉九中 4、吴 琦 如何培养提高职高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职中专
5、张 菊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 一职中专
6、王艳芳浅谈教师的教学语言鑫源初中
7、赵 琼将?论语?中的交友观引入高中语文课堂 宗营中
学8、崔 敏中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河东店初中
9、孟彦新我区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鑫源初中
10、赵文茂 “衬字”简介 汉二中 11、熊伟华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和思考 新沟桥初中
12、王文波 中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徐坡
初中
13、姜 宁 论中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 双语学校
14、南汉琴 创设和谐的课堂管理氛围一职中专
中学数学教研成果评选结果
一等奖:
1、杨葆刚新教材使用过程中的困惑及对策 河东店初中
2、鲁 华 中
3、许致强中
4、胡文彦5、严鹏举生 6、邢祥林学
二等奖:
1、王 雪 2、陈 琳 中学
3、郭 瑛 4、徐洪波 中
5、赵金明面对新课程谈中考教学复习的几个“点” 汉七
探究性学习之初探 武乡初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与实践 老君中学在初中教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 的学习兴趣? 望江初中
论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 武乡中总结规律 提高解题速度汉二中 浅谈中学数学选择题的几种解法舒家营掌握几何语言 过好入门关 龙江中学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思考七里初 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武乡初
【篇2:初中物理教案 九年级】
机械能和内能
考点归纳:
机械能及其转化:实验探究物体动能和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分析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内能:知道分子运动理论并会解释扩散现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比热容: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根据比热容对物体吸放热量进行简单的计算。
内能的利用:根据燃料的热值计算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汽油机的基本工作过程和原理。
1.机械能及其转化
一.动能与势能 定义: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就有能量。单位:焦耳。能量是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所以能量和功的单位相同。包括: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核能等。
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影响因素:a.物体的速度;b.物体的质量。
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二具有的能量。影响因素:a.物体的高度;b.物体的质量。
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影响因素: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材料。
同一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二.实验探究: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1.猜想: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有关;
2.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3.如何判断动能大小:根据木块被推动距离的远近;
4.如何控制速度相同:使钢球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
5.如何改变钢球的速度:使钢球从不同高度自由滚下,开始滚下的高度越高,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悦达;
6.分析归纳:a.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b.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三.机械能的转化
1.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机械能守恒:一个物体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会改变,单机械能总量不变。
2.内能
一.内能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一切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不同的物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3.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隙。
4.温度反映了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二.内能的变化
1.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2.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做功的实质是能量的转化。
重点---对内能的理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热传递---具体形式:热辐射、热传导、对流。
本质:能量的转移(吸热、放热)。
发生条件:有温度差。 结束条件:温度相同。
做功---本质:能量的转化。
具体形式:摩擦、撞击、压缩、膨胀等。
3.比热容
1.比热容
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量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能力的物理量。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物质的比热容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放热、形状等无关。
2.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以加热时间的多少来表示吸收热量的多少)○。
2.除了图中的器材还需要停表。 ○
3.实验时应当在杯内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 ○
4.计算热量公式:q吸=cm(t-t0), q放=cm(t0-t)。
4.内能的利用
1.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的单位:j/kg,符号q。
2.质量为m的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q=mq。
3.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叫做热机。使用液体燃料的内燃机又分汽油机和柴油机两种。
4.一般汽油机的工作过程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组成的。在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5.汽油机的点火方式叫点燃式,柴油机的点火方式叫做压燃式。
6.物理学上把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电学一,电路
考点归纳:
电路的基本概念:根据原子结构理解简单的静电现象;根据简单电路的实物图画对应的电路图;电流的产生和方向的判断
串、并联电路特点:科学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的关系;能应用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的特点进行简单的电路分析;电路图创建故障原因。
1.电路的基本概念:
一,电荷
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实质就是电子的转移。
3.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物体带电的性质就是能吸引轻小物体。
4.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点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5.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6.验电器是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二,电路
1.电路的组成及其作用:电源(提供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开关(控制电路)和导线(输送电能)。
2.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3.电路的三中状态:通路、开(断)路、短路。
4.电路的连接方式: 串联:把用电器逐个首尾顺次连接起来。
并联:把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
三,电流
1.得到持续电流的条件:电源和电路是通路。
2.单位:安培,符号a。
3.测量电流仪器:电流表。
方法:(1)电流表的读数:看清所选的量程;明确所用量程的分度值;由指针所在位置进行读数。(2)电流表的使用规则:选择适当的量程,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使电流从电流表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电流表不能直接接在电源两极上。
四,电压
1.作用:电压是时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
2.单位:伏特,符号v。
3.测量电压仪器:电压表。
方法:(1)电压表的读数:看清所选用的量程;明确所用量程的分度值;由指针所在的位置进行读数。 (2) 选择适当的量程;电压表应与待测电路并联;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要正确;电压表可以直接接在电源两极。
【篇3:初中物理教案】
第七章 力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接触不一定有力,不接触不一定没有力)
2.物质性: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3.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5.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6.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7.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8.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9.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0.形变:弹性形变
范性形变
11.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得力。
12.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1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14.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15.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 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6.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7.静摩擦力0≤f≤fmax滚动摩擦力
18.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 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第八章 力和运动
1.合力和分力:一个力对物体产生的作用效果,如果和几个力同时对物体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同一直线上同方向的两个力f合=f1+f2
同一直线上反方向的两个力f合=f1-f2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3.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4.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5.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6.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九章 压强和浮力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两个物体相互接触而且有相互挤压作用时会产生压力。方向与物体表面垂直。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意义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
3.压强公式:p=f/s ,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 (3) 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具有流动性,个相邻部分之间相互挤压。
6.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连通器:上端开口下部相连的容器。
10.特点:连通器里的同一种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相平。(水壶与壶嘴 锅炉与外面的水位计 船闸)
11.液压技术(帕斯卡原理):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的向各各方向传递。
12.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3.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类比液体)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4.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5.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7.影响的起亚的因素:离得面越高,大气压越小;晴天的大气压高于阴天的大气压。冬天的大气压高于夏天。
18.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2.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 g — f ,(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4)平衡法:f浮=g物 (适合漂浮、悬浮)
7.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g ,下沉;(2)f浮 g ,上浮 (3)f浮 = g , 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 f浮 g, 下沉;(2) f浮 g , 上浮 (3) f浮 = g,悬浮。(不会漂浮)
8.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4.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5.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6.五要素:(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成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8.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如剪铁剪刀,铡刀,起子)
(2)费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9.定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并可以绕轴转动的轮子。使用时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的叫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 质是个等臂杠杆)
10.动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与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的。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11.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2.组装滑轮组:若承重绳n为奇数则定滑轮为(n-1)/2
若承重绳n为偶数则动滑轮n/2
13.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14.轮轴:由两个半径不等的圆柱固定在同一轴线上组成,大的称为轮(半径用r表示)小的称为轴(半径用r表示)fr=gr
15.斜面:fl=gh 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16.有用功:为了实现目的机械都必须做的功(提重物时w有用=g物h 拉物体水
平移动w有用=fs)
额外功:为了实现目的并非我们需要但由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是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