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党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与实践路径

爱美丽发表时间 3108443

党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与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引领我国抢占国际优先发展赛道,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基点。新质生产力突出表现在数字经济与新兴产业等新领域范围。数字经济构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技术支撑,利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绿色技术等改造传统产业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变革的历史机遇,实现经济弯道超车的重要契机。数字经济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二者结合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经济助力作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此外,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形成新质生产力强力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的协同攻关构成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底座,高水平市场体系建设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优势,合作开放为理念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国际创新环境,这些具体实践路径能够更加系统完整地推进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以数字经济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数字经济能够助力核心技术突破,是推动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产业是技术的载体,成为打造新质生产力核心优势的主要抓手。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推动科技创新以及产业转化,实现新质生产力生产潜力的发展及其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构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一)数字经济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的战略选择。一是以数字技术突破为关键推动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发展。数字技术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通用技术支撑,构成其他先进技术创新以及创新成果应用的基础与保障。以国家战略规划集中统筹,根据国家战略发展布局与市场需要,设立国家重大技术攻关项目与国家实验室是保障技术突破创新的关键。同时,强化国家基金引领作用,引导资源、人才、技术设备流向数字经济重点技术领域,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优化数字技术供给,夯实新质生产力技术支撑。二是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为手段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数字技术作为底层逻辑与各个领域深度融合,是量子信息和类脑智能等新产业、虚拟生产和万物互联等新模式、原创性和颠覆性技术突破等新动能的技术支撑,构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动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宏观层面,通过超算中心、云计算资源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能够积极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数字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形成更为系统完整的数字产业链条。从微观层面,以数字经济改造企业生产模式,能够有效推动传统生产降本增效。同时,数据要素与数字平台建设也能实现突破资源限制,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企业决策效率、提升生产效率,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二)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竞争优势的主要阵地。首先,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关键在于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其一,抓住科技革命浪潮,加强人工智能算法的精进和关键运用,优化传感技术、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设计,并进一步利用模拟的智能系统,能够有效推动生产决策与生产过程的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产业智能化发展。其二,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以循环经济建设为重点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能耗,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清洁产业,能够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推动产业绿色化。其三,以产业与产业链耦合联动为重点,以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平台搭建为抓手,推动产业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以及服务化发展。实现产业链条的拓展延伸以及产业界限的突破,构建跨门类、跨区域、跨产业、跨环节的产业生态体系,从而实现产业融合化发展。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打造新质生产力核心优势的重要载体。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面向市场需求与时代竞争前沿,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先进产业,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从国家层面根据地区发展优势与特色,优化产业空间战略布局,能够形成互为补充且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局生产链条与产业集群。从产业层面,以技术突破入手,形成政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创新机制,引导供给端与需求端相匹配,研发端和应用端相结合,能够推动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从企业主体层面,以大企业为引领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发展的协同发展模式,能够推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形成主线任务差异化,但资源共享化、创新协同化的发展链条,切实推动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最后,未来产业是开辟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的战略前导。针对技术条件还不够成熟,应用场景不够明确,正处于孵化期的未来产业,以强力的资金与技术支持为保障,能够加速未来产业布局发展,构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竞争优势。一方面,面向国家前沿领域与重大战略需求,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社会资金多元的产业融资渠道,从而强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投入力度,是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以构成未来产业技术支持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未来产业的监管要兼具安全性和激励性双重目标。监管模式需要避免过度监管而抑制创新,也要避免缺乏监管而出现产业建设混乱,既要有效利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工具优化监管方式,又要重点关注伦理问题和安全问题守住监管底线,这是发展布局未来产业的必要安排。

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力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实现新质生产力的长远健康发展,必须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良性循环,形成稳定且持续的人才保障。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环节,教育机制变革是新质生产力的持续保障,人才培养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环节,形成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够构建起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系统推进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对此,首先,要以科技创新需要为引领,根据创新发展需要的技能与素质要求,优化课程与学科设计,提高学生交叉融合学习能力与综合创新素质,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时代需求与市场需要的急缺人才。其次,要以教育为主线促进人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与方式,是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储备池的核心环节。要以教育机制变革为抓手,丰富教育内容与实现形式,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创新性,优化高水平人才培养方案,培育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最后,要以激励性人才评价机制、收入机制与晋升机制变革为抓手,以引才、留才为目的,激发人才科技创新活力与热情,打造创新人才建设高地。人才构成教育的最终落点和科技的基础保障。构建以创新成果与绩效为关键的人才评价机制与晋升机制,畅通人才上升渠道,实现贡献与薪酬相匹配的收入机制变革,以激励人才科技创新活力。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知识的外溢性,提升人才素质与能力,并通过完善基础配套、优化创新环境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机制等方式,吸引创新人才进入。“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之间紧密相连且相互影响,其良性互动构建起畅通无阻的人才蓄水池,为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以关键核心技术的协同攻关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基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大量存在的技术“卡脖子”问题成为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所催生,需以技术的颠覆性、原创性突破引导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关键在于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其一,政府要重点进行统筹协调战略安排,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既要以统筹性的战略性规划文件和计划、政策为支持,协调创新发展,推动创新资源合理布局,减少重复性建设,又要从财政资金支持重大科研项目设立、国家实验室和创新平台建设等角度,引导创新资源流向,强化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其二,要优化科技创新与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为基点,以“揭榜挂帅”、“赛马制”为手段,以专利保护与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变革为抓手,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与成果转化共同发展,将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进步。其三,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从科研方向、人才培养、基础研发到市场应用的协同创新机制,着力打通从原始创新突破到创新成果落地变现的全流程,提高创新效率与转化率,以市场需求为引领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三)以高水平市场体系建设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优势。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构建起极其特殊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是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毫无疑问的是,构建高水平要素市场体系是畅通要素自由流动,充分发挥我国市场规模潜力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发展驱动力的重要手段。首先,需要制定并完善相关的市场法律法规,以产权保护制度与市场监管机制为重点,营造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机制与创新环境,保障创新人员合法权益,激励科技创新。其次,要建立健全全国统一大市场,着力打通阻碍要素市场流通的难点痛点和关键堵点,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全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生产要素实现开放与共享,积极引导创新资源流向关键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前沿领域。再次,要强化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网络建设、智慧物流系统和数字平台构建为基础,形成覆盖多区域、多层次、多领域的高水平市场基础设施,缩短流通时间,降低流通成本,建设更便捷且更高效的现代化流通体系。最后,要优化创新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将激励性和安全性纳入考虑,加强市场监管与执法力度,有效规制新产业模式、新经济业态以及新组织结构下的新型市场不规范问题。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跨部门、跨区域之间的协同治理模式创新,提高社会治理效率,优化治理程序,为市场的高效运转提供有利的市场支撑,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优势。

(四)以合作开放为理念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国际创新环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新质生产力不是闭门造车,其发展需依赖于开放创新与合作,吸纳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要坚持将“引进来”同中国经济实践相结合。既要针对关键技术的“卡脖子”问题,推动建立跨国人才流动机制,吸引和留住国际高端人才,促进人才交流和合作,加快构建高水平领军人才队伍梯队体系化建设。同时,针对产业链缺位空位问题,加快建设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核心链条备份,积极推动关键生产性元器件相关配套产业补位、填位,确保新质生产力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得到提升与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快实现“走出去”,同多边合作机制相支撑。不仅要建设好、利用好现有的多边、双边和区域性的合作机制,在现有框架内积极维护在国际交涉过程中新质生产力产业企业的相关合法权益。更要增强中国在国际贸易和合作过程中的经济话语权,加快推动建立健全中国化的多边、双边和区域性的合作机制。以“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基点,积极扩大新质生产力的中国声音。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3108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