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课稿传承红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党课讲稿:传承红色基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A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与基本国情,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对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行深邃思考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安排。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引领。红色文化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生动载体。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学理性阐释和整体性研究,弘扬好、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耦合
文化主体的同一性。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本质上同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从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看,其生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各族群众是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红色文化内含着鲜明的民族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意识”两个核心概念组合而成,其本质表现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集体身份一致性和共识性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以民族为单位,是由56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多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思想观念范畴,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客观存在的主观认知。因此,作为一种群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其培育主体和目标主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每一位成员,即各族群众,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规定。基于以上分析可知,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主体属性上具有同一性。
价值指向的一致性。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指向维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意识”作为对客观实在的主观认知,渗透着一定的价值取向。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不例外。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看,红色文化不仅蕴含着爱国主义、斗争精神等价值内核,而且凝结着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以及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目标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追溯,而且这一理念建构的核心转向了更具有未来发展指向意义的“命运共同体”;不仅关注各族群众的生存价值和生活意义,而且引导各族群众在对“共同体”的体认中增强对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质言之,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传承红色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的价值导向和目标追求,二者在价值指向上表现出内在的一致性。
实践延展的同向性。从实践维度看,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践行都是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展开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优秀精神品质提供中华民族砥砺前进的精神力量。A强调:“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同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守望相助。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只有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不断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才能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思想保证。可以说,弘扬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作用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二、红色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功能
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能够不断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坚定全体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文化生成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史,不仅见证着各族群众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经历和记忆,而且蕴涵着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政治基因和文化标识。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不仅能够唤起各民族共同抵御外侮以及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记忆和集体认知,抵御和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而且有助于坚定崇高信仰、强化政治认同,进而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定力。用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呈现出由历史观塑造文化观、由文化观引领民族观、由民族观拱卫国家观,再以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的逻辑理路。
红色文化能够凝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引擎,要用红色文化“软实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硬支撑”。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民族团结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相辅相成。各民族越团结,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力量就越大,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水平就越高。坚持共同繁荣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红色资源蕴涵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红色精神激励中国人民接续奋斗,推进民族复兴伟业。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要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弘扬光荣革命传统,发挥好红色文化的引领、凝聚和推动作用,用红色文化培根铸魂,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锤炼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
三、用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A指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用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是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大力挖掘、整理、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路径。
第一,加强对红色文化的阐释与挖掘,实现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对接、现实关照。不仅要明确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要找准用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着力点,从而确保在用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理论阐释和资源发掘是关键前提。一方面,要加强红色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独特功能和价值优势的系统阐释,找准二者内在契合点,挖掘红色文化所内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等思想内涵,进而将红色文化的价值意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进行理论对接,奠定用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基础。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尤其是产生于民族地区的红色历史记忆及其精神内涵,很好彰显有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红色文化资源;同时,繁荣文化创作,从关键的人、事、物等要素中认真提炼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符号和视觉形象,切实让红色文化成为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的重要资源,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载体。
第二,推动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进入干部教育培训课堂,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干部是决定性因素。A指出:“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确保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干部教育培训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红色文化蕴含着党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精神,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资源。因此,要作为必修课把红色文化纳入各级干部教育培训中,使其认识到红色文化资源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教化功能和积极作用,用红色文化为“关键少数”培根铸魂,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第三,将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学校教育为载体,抓紧青少年这一重要群体。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平台,用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契机,以增进“五个认同”为导向,将红色文化资源纳入思政课教材体系、融入课堂教学,在思想理论上提升青少年群体对“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历史认知、对“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情感认同,进而让青少年学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另一方面,要以学校“第二课堂”为依托,强化红色主题实践,建立用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机制,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丰富共情实践活动、营造文化氛围等,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第四,将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融入社会教育大课堂,实现宣传教育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覆盖。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因此,必须把用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延伸至社会各方面。一方面,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丰富红色文化社会教育的载体。依托各类短视频平台,广泛推广“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微视频展播活动;在各类平台设置有关红色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的热点议题和主题专栏,引导广大群众思考、关注、讨论和对话,在增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中增强历史认知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另一方面,要立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科学规划和加强红色文化公园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红色文创IP等,不断拓展用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教育方式和途径,持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