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作文(通用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洛阳桥作文(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洛阳桥作文【第一篇】
你知道吗,泉州十八景之一的洛阳桥,是全国闻名的四大古桥之一,它和北京的卢沟桥、广州的广济桥、和河北的赵州桥并称为古代四大名桥,是世界筏型基础的开端,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都是我国古代人民用心血和汗水建造出来的。
五一长假里爸爸妈妈带我来到慕名已久的洛阳桥。它位于洛阳江上,长米、宽米、高米,有44座船型桥墩,645个护栏,104只石狮。看着脚底下的花岗岩铺成的青石板路,它足有7、8米长,这让我十分的震撼:“以前的科技并不发达,没有起重机,没有电力,没有先进的技术,要在波涛汹涌的洛阳江上铺几吨重的青石板路,那得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智慧,需要多少的财力和人力啊!”
妈妈望着洛阳江,兴致勃勃,给我讲了一个动人的传说:“以前有一条小白龙,他经常在村子里兴风作浪、为非作歹,无数生灵被小白龙掀起的海啸所吞噬,村庄也被海啸冲毁。这件事让东海龙王知道了,一怒之下就把他逐出龙宫。有一天,走投无路的小白龙来到了泉州,热情好客的泉州人们接纳了无家可归他。慢慢的,小白龙被泉州人淳朴善良和热情好客的心给打动了,于是他决定留在泉州,并在清源山上潜心修行。后来,一只乌龟精和一条蛇妖来到泉州,他们无恶不作,洛阳江两岸生灵涂炭,已经改邪归正的小白龙这时挺身而出,与龟蛇二精对战,此仗打得可谓是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最后,蛇妖和乌龟精是被镇住了,而小白龙也筋疲力尽,最后躺在洛阳江上,幻化成了洛阳桥,保护着过江人民从此不再遭受风浪的侵害。”
爸爸听了,笑了笑说:“其实洛阳桥的策划与建造者是北宋的太守蔡襄,也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科学家和文学家。一千年前的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过江靠的就是渡船,每当遇到大风或者海潮的袭击,常常发生船翻人亡的惨剧。当时身为父母官的蔡襄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决定在洛阳江上建一座桥。回到家里他就和母亲进行了一番商议,最后蔡襄的母亲决定卖掉了160亩的田产,来资助洛阳桥的修建。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不管是男女老少,大家都纷纷慷慨解囊,凑足大量的资金后,蔡襄请来了许许多多的能工巧匠,他们首创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型基础来抵御海潮的冲击,还因地制宜地利用海蛎自然繁殖、凝结来保护桥墩,让桥墩穿上永葆青春的抗腐锦衣,最后巧妙的利用潮汐涨退的规律,用船把巨大的石条准确地安置在桥墩之间位置上,堪称当时桥梁建造工艺一绝。”
仰望着洛阳桥前的蔡襄石像,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对爸爸说:“我们一起给蔡襄鞠个躬吧!”爸爸感叹地说:“是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即使是过了千年,百姓仍然记着他的好,他的功绩依然是值得后人缅怀与感恩的!”
了解完了洛阳桥的历史,贪玩的我拉着爸爸妈妈到滩涂边上去。其实此行最让我期待的是捉螃蟹和跳跳鱼了。许多的螃蟹在滩涂上栖息着。我本以为搞一次偷袭,捉住他们根本是轻而易举,手到擒来的事,谁知,螃蟹们跑得比兔子还快,我刚下去,刚才满滩涂的螃蟹,现在连影子都看不到。爸爸说我后面有一只,可是我一转身它就跑进了洞里,我一走开,螃蟹就探出头来,我再走回去,螃蟹又“嗖”的一下缩回去,如此几次,搞得我累得半死,这些螃蟹真是狡猾啊。
突然,我灵机一动:如果我把洞挖开,一定能把螃蟹揪出来。于是我就拼命地挖,但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我怎么挖都看不到螃蟹呢?
这时百科全书大王——爸爸告诉我:“这些洞都是相通的,你即使是挖个底朝天也是找不到螃蟹的。”原来如此啊!螃蟹们和我打地道战呢!
螃蟹太难抓了,我还是转战去抓跳跳鱼吧。抓跳跳鱼果然是没有什么挑战性,我一下子就抓到了,正当我得意洋洋打算和爸爸妈妈们炫耀时,跳跳鱼却“咻”的一下的从我手上溜走了。唉,别人是到手的鸭子飞走了,我呢,是到手的跳跳鱼就这样溜走了。瞧我那傻样,逗得爸爸妈妈都乐了,开心的欢声笑语回荡在洛阳江畔,一家子其乐融融,真好!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易逝的,不知不觉,太阳都快下山了,当滩涂被夕阳熏染成一片金碧辉煌,家乡诗画般的美总是这般令人陶醉,可我们也只能依依不舍的告别美丽的洛阳桥。
啊!我爱泉州的洛阳桥,更爱我美丽的家乡——蓝蓝的泉州湾!我愿意将所有的爱与希冀倾注于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为心中美好的家园更加富庶、神奇而毕生努力!
洛阳桥作文【第二篇】
我家住在洛阳桥边上,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洛阳桥风情万种,即使在短暂的一天,也“气象万千”。
清晨,天还蒙蒙亮,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看,远处是翠绿的红树湾,鸟儿在鸣叫;近处渔民撑起了桨,渐渐地,桨声划破天际,他们准备出海捕鱼……这时,太阳从江面缓缓升起,照醒了石桥上的石狮,也照醒了石板上的青苔。缓缓地,洛阳桥也苏醒了,清晨的洛阳桥,是如此的活泼。
正午,烈日当空,洛阳桥中段的海神庙往往成了庇荫的场所。这个海神庙里,住着闽南人特别的信仰——“妈祖”。庙旁还有几棵参天大树。一根根树枝,就像它的手臂;头顶上茂密的枝叶,就像它的头发;一还有那一条条藤蔓,就像它长长的胡须。走到桥中间,能看见鸟儿落在江边的树林里;如果你细听,能隐约听见燕子传来清脆、动人的歌声。桥下的泥滩上,一只只小螃蟹正忙着搬家。它们挥舞着那威风凛凛的小蚶子……正午的洛阳桥,变得生机勃勃。
黄昏,立在江头,一眼望去,洛阳桥是多么雄伟啊,它横跨惠安与洛江之间,建立起了一条黄灿灿的通道。此时,洛阳桥上行人络绎不绝,有的在赏风景,有的在散步。夕阳西下,傍晚的彩霞印在江面上,有红色、有黄色、有紫色……真可谓“浮光跃金啊!”黄昏的洛阳桥,是多么美!
晚上,一轮皎洁的明月,逐渐露出了它的脸庞。整个世界仿佛安静了下来,好像一切都又进入了梦乡。这时的江面上,只有一轮明月和江底的一条幽蓝色的暗河在诉说,诉说洛阳桥千年的历史。晚上的洛阳桥,是多么静!
漫步洛阳桥,听桥的故事,看桥的风景!
洛阳桥作文【第三篇】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
拎着包离开办公室。昨晚宿酒未退,头有些晕。
外面阳光正好,骑了摩托车就到洛阳桥。
洛阳桥实在可以说得上是我最熟悉的景点之一了,也是儿时最经常去“旅游”的地方。小学时,我平均不到两周必到一次洛阳桥。桥北就是洛阳镇,我常去买书,买的多是《小学生作文》和《故事大王》,姐姐买《作文通讯》或《少男少女》之类,回来了就常常要在洛阳桥走走。
我小学写过不下五次的《游洛阳桥》,内容一般是先描述了一番洛阳桥的雄伟壮观,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抒发自己心里对主持造桥的蔡襄的崇敬之情。如果篇幅要更长,会写上一段不知从哪里听来,说是桥在抗战时期被日本鬼子的飞机轰炸过,痛斥反动派不肯抗日,然后过渡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座宋代的古桥被重修好了造福人民。作文常常得到语文老师的赞赏,总能得到高分。
所以我真要说,自己对洛阳桥是充满了感情。可是,这么些年过去了,我居然忽略了洛阳桥。记得应该是十多年前了,洛阳桥经过了一次大桥,据说是“恢复原貌”的,但原来我记着的熟悉的老旧桥墩和栏杆可都不见了。
天寒地冻,像一个外地游客一样,慢悠悠地从桥北往桥南走,小相机东拍西摄的。实在太对不起你了,洛阳桥,这还是我第一次这么认真地拍你呢。我到时,正是退潮时,滩涂裸露出黑油油的颜色,太阳照上去映出刺目的炫光,滩涂上的红树林长势很好,有许多白鹭正在觅食,可惜了,没带长焦相机。
以我的经验,游洛阳桥,应该在早晨雾气笼江,或是红日乍升,又或是是黄昏时斜阳夕照时为佳,当然,要能踏着三月的小雨去也是好的`,能有一二同好偕行就更好了。
这些条件,今天是一个都不符。太阳出来了,但南方罕见的拉尼娜气候冻得人筋骨都收缩了,偏偏年前事多,心情无论如何乐不起来。
看到了我熟悉的景致--临江的那块大石头还在,花岗岩上无端地有两个地方长了青草石来,根据形状被雕刻成一龟一蛇,又有“八仙过海”的石刻,看过的《洛阳桥的故事》里那些神话故事又现出了影子。
“哇,‘澜安古万’,这是什么意思?”一个少女脆生生的娇叱,后边慢腾腾地跟着他的男友。心里禁不住一乐,美眉,从左往右读不通,为什么不倒过来读呢。
照片拍了不少,但可以示人是一张没有。贴着以博一乐,也算记游。
关于洛阳桥的优秀作文【第四篇】
漫步在福建惠安的洛阳桥上,仿佛与历史进行一次对话。于是,巨大的石梁不再沉默,中亭与碑亭也平添几分生动,石塔上飞翘的莲花瓣和模糊的佛像浮雕也变得灵性盈盈,连筏形桥墩也活脱起来,用同一种古老的语言,讲述很久很久以前关于桥的故事与传说。
桥的诞生几乎都与交通有关,洛阳桥也不例外。洛阳江汇晋、惠两邑诸山众多溪流滔滔穿越洛阳镇南侧,夹裹着山野之气奔流入海。这里“水阔五里,深不可址”,南北两岸设有流口,以船摆渡成为唯一的`交通方式,古称“万安渡”。但入海口水流湍息,“每于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两岸只得望天兴叹。
然而,万安渡的区位又至关重要,北通惠安而至福州以远,南连泉州至漳、厦、潮、广、宋代中期泉州已成为繁华的港口,商贸经济具有相当的规模,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也成必然态势,但洛阳江却是其北上的天然障碍。
晋代造桥技艺已趋成熟,中原移民南下也将其带入闽中,与这里石雕工艺的成熟相得益彰,加之火药的发明和能熟练地利用火药,开采巨大岩石已非难事,天时地利、万安渡造桥已成大势。
洛阳古桥,始建于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嘉佑四年(1059年)竣工,历时六年零八个月,其规制独特,工程宏大,创梁式跨海大石桥历史之先,有“海内第一桥”之称,以至神宗朝,运使王子京以洛阳江万安桥图晋献皇上,也博得龙颜大悦,慷慨封赏。之后,泉州地区兴起造桥之热,在150年间,竟建桥200多座,总长度达50余里,故赢得“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之誉。
洛阳桥之所以与石拱型赵州桥、多孔石拱型芦沟桥、舟梁型潮洲广济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除其造势宏大,还因结构独特,技艺高超。
古桥为古构平梁,南北走向,桥长834米,宽7米,残存桥墩31座,桥面由长11米、宽与厚都近1米的花岗岩巨石铺架,造桥者的智慧表现在,根据潮大流急,创造了两头尖形的船筏式分开水势,即“筏型基础”;又运用潮汐落差,创造了“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奠基法和桥板浮运法;蔡襄接任督造后,又创“种蛎于础以为固”。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桥梁谈往》中对其这样评价:“这种基础,就是近代桥梁的‘筏型基础’,但在国外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所用桥梁的‘浮运法’,就是今日还很通行。”而养殖牡蛎把桥基与墩石脑合凝结成整体,恐怕也是现代生物科学的超前运用。
如今,在洛阳桥北端已竖立起一座相当高大的蔡襄石雕塑像,眉须之间仍透着那份沉稳谦和,不轻意也流露夫奈的孤独。
历史上一直把蔡襄与洛阳桥之间的故事编排得出神入化,以致让后人也认定洛阳桥系蔡襄所为。历史有点误差是可以原谅的,作为泉州知府的蔡襄,在任期间对督视桥役可说是尽职尽责,虽说只有23个月,仅占整个造桥时日的四分之一,但其哎心沥血却有口皆碑。况且蔡襄在其亲自撰写的《万安桥记》碑文中,并不自诩其功,只简记造桥之始末,而大书王实、义波等造桥之人的史实。可见蔡襄人品之高尚,为官之清廉。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蔡襄所为合情合理,并无特别之处,人们如此排编也反映老百姓对清官政治的一种呼唤。蔡襄塑像子然而立,守望着自己熟悉的洛阳桥,却再也见不到那壮烈的造桥场面,后人的敬意也给他带来几许孤独。如果当时在这里设计雕塑的是一组普通建设者移石架桥的群像,也许更好合历史的真实,也符合蔡襄的本意。
洛阳桥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它所产生的文化国徽。自桥建成之后,各种风格造型,与山水秀色融为一体的与桥有关的祠、庙、庵、堂等纷纷兴建,把当时的建筑文化与艺术表现得淋淳酣畅;连篇累牍和各领风骚以桥为题的历代记文和诗题吟咏,大大丰富了这声土地的文化底蕴;众多或遒劲或飘逸或排放或细腻的关于桥的碑记石刻、诗题碑刻和摩崖石刻,其传统的书法与雕刻艺术则营造了隽永的意境,而无数以桥为素材杜撰编排的传说故事和地方戏曲,更是充满古典浪漫主义的色彩,广为流传。一座古桥能引起如此大的文化轰动,这在建桥史上是罕见的。
洛阳桥交通功能的淡化,又是时代发展的一个标志。如今324国道上那座洛江桥闸,已车流如水,贯通南北。它与近在咫尺的古桥共同构成“洛江双虹”的新景,一道古代的,一道现代的,但它们折射出的都是我们民族创造与文明的太阳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