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班主任研修日志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415

发表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文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班主任研修日志优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班主任教师研修日志【第一篇】

通过这次研修培训我才知道新课标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通过这几天的研修,让我认识到,每个音乐教师都要不断的进行心态调整、进行理念的更新,都要成为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教师。

以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我的思索:

一、教学视角的变化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在一节音乐课上,给学生欣赏Flash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边的音乐音效。学生积极性很高,这节课就上的特别非常生动有趣,还让学生学会了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1、从课内到课外

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等。比如:在初一第二单元的《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在大自然中找音乐中表现内容、也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

2、从本学科到跨学科

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

三、教学重心的转变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2、强调创造探索精神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河师大的张睿婷教授在上《音乐作品鉴赏与教学》这节课时,提出: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中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中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比如:为了指导学生的创造探索精神,给学生欣赏谭盾的《水》、《破铜烂铁敲起来》等“另类音乐”,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些看似不可能发出乐音的,不是常规乐器的东西居然也能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对音乐教学更有创新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评价的转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这就与我们以往的“成绩考核”有着重大的区别。新课标的评价是包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以及对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全面的评价。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标准、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状态下认真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认识到音乐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与个性化……才能做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

班主任研修日志【第二篇】

这次班主任国培有一百人,分两个班,上课的讲师是交换进行。于是午饭时坐在一起大家就交流讲师如何,内容怎样。今天中午的交流很有些意思,大家都不评判,只是在问到时本班级成员相对一笑,很有一种心有灵犀的感觉。那个问话的人也就了然于胸,恍然大悟的继续吃饭了。

说实话对于今天的培训安排我是有些奇怪的,奇怪于培训中心选这样的老师做报告是想给我们启迪、震撼还是思考……

中午南京十三中潘旭东老师交流的是《爱心浇灌,责任付出——中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的思考》。讲座伊始,我对潘老师不断思考的精神是极其佩服。作为一个高中班主任,能在班级进行文化建设并带领着一届届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这确实值得骄傲值得赞扬。但问题是这成绩背后的东西是什么,据潘老师自己介绍他是没有让学生做大量作业,而是在预习复习(前课、后课)上下功夫,并且他培养班干、培养学生自主能力,这点我很是欣赏。

他是个刚性的人,性格爽直,声震云霄,在教室外依然可以听得一清二楚。可听了一段后就不大感兴趣了,因为他不断的一直的在像我们诉说他的上学经历,他的工作情况,如何优秀如何有水平如何有成绩。另外他介绍的其他几个细节使我很是怀疑:

1、自己从来没有请过一节病假,只有一次旷课是实在起不来床人事不省;

2、学校要求学生7点20上早读他要学生7点到,于是学校抓不到迟到的;

3、自己忙得很以至于上课前顾不得备课,但课应该上得不是很差……看着他的表演听着他的讲座头脑里却浮现出昨晚查阅他资料时在贴吧上看到的部分内容。当个老师在贴吧上被学生说上几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最起码可以反映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的教育并非向他所说那样深得人心。于是,我郑重的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老师,你考虑学生了吗?

班主任是人,不是神。如果按照他的做法无怨无悔的付出,什么心都要操什么事都要做,即使是爱,学生愿意接受吗?他考虑过学生需要什么吗?或许这是由高中与初中的不同地位机制造成的,但我心里依然不大舒服。尤其是耳边不停的充斥着“这在我们学校是我首创的,其他班是没有的……我创设后现在在学校进行了推广,效果很好……我们学生有五十几人,其中四十六人考上二本以上……我现在是中层,即使我以后有机会成为校长,我也要继续带班主任……我每天忙得一分钟时间都没有,更别提读书了……”

我无意嘲笑他的自信,更无意嫉妒他的成功,只是很想问他一句,在他的连班委都要指定的强势管理下,学生有没有自我?听着自己心底弱弱的声音,看着围着他拷他的上课资料的诸多老师,叫我不禁有些怀疑自己立场是否有误……

而下午江苏省教科院的黄正平教授的《德育,班主任的重要职责》则让我坚定信心,我没错。和其他教授案例丰富的讲述比较起来,黄教授的纯理论讲座无意是极其枯燥的,用某老师的话来说“当班主任就是德育教育,谁不知道这个啊?”可我依然从他的讲座里听出他的立足点:学校德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1、生活是儿童形成与发展的源泉;

2、儿童是其品德发展的主体;

3、儿童品德发展是一个过程;

4、儿童的品德是一个整体。

而对于学生的品质教育,则是我们所有班主任需要注意的,其关键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一词最早听到的是刚毕业时,一直以为是学生养成自习安静学习的习惯,现在才明白是养成各种各样社会需要的做人、做事、学习能力与素养。“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需要的班主任做好三点:强化基础性的价值引导;内化关键性的内心体验;外化根本性的注重实践。而要做好这些内容,教师需要要走的最终目的地是不断的提升专业化水平。

看看今天两个讲课人传达的内容,再听听九个省市其他老师的交流与意见,我突然就有一种孤独感。我的教育观点教育思想是否有些不大合群?我的欣赏水平是否过于与众不同?我下步工作内容到底该如何立足?

但我不是一个随便改变自己意见的人,尤其是事关信念与孩子们的幸福。思考思考再思考,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这点,永远不变!!

教师的研修日志【第三篇】

今天中午是杨小微(华东师大基教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所做的题为《课堂与教学的文化反思》的报告。听着杨教授的报告,我在认真消化着,思索着:一所学校应该怎样拥有自己的文化底蕴?

一、什么是文化?为什么要有文化

英国的泰勒这样解释文化:“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

我感觉到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独特的文化,便犹如一个人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独特的个性,没有绵延的生命力。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文化。

二、学校应该有自己的“硬要素”文化

学校的硬要素指的是拥有自己的组织、制度。建立一套能够激励全体师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组织制度,这套制度应该是公平的、合理的、民主的、科学的。这套制度的建立者应该是全校师生智慧的结晶,而不是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随便制定的。

三、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软要素”文化

学校的“软要素”文化指的是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有着独特的文化、素质、信仰等。例如元甲学校的武术文化,普洱中学的茶文化以及由茶文化,上海七色花小学的美丽课堂与艺术教育,还有我们XX市王庄小学的读书文化、习作文化,坡头二小的军营文化等。这些软文化可以让在这所学校生活的师生形成独特的精神气质,从而影响终身,形成个性。

四、学校文化需要既“濡化”又“涵化

文化形成过程中的“濡化”是指在同一文化群体中,通过部分有意识、部分无意识的学习,年轻一代在老一辈指示、引导或强制下接受思想和行为方式的过程。例如学校的已经形成的积极的校园文化,我们就要“濡化”。

“涵化”是指不同文化的人群,因为持久接触,两者相互适应、借用,在已有独特文化的基础上重新构建。

这里要注意走向两个极端:

一是一味地“濡化”拒绝“涵化”,这是封闭,僵化,很容易走向单质化,甚至消亡。清朝由“帝国”沦为人人欺负的殖民地,就是太拒绝“涵化”。

二是抛弃“濡化”一味地“涵化”,这样消亡更快。完全抛弃自己的文化,学校文化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校要形成独具魅力的文化,就需要在濡化和涵化之间有所选择,有所倚重,形成积极的新文化。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学校文化的构建既要积极传承优质文化,又要不断创新,引进先进文化。我想,这样我们的学校就能形成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经久不衰,永远有生机与活力。

班主任研修日志【第四篇】

这次很荣幸的参加了班主任远程教育的培训,它开辟了一条中小学普通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与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和学者紧密接触的通道。在培训中我可以随时聆听专家与名师的讲座,领略他们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班级管理方法,使我耳目一新,这从根本上转变了自身固有的陈旧的班级管理观念。在以后的工作中,使我能够在遇到与讲座中类似的、或其它棘手的问题时,学会理性的思考和冷静地处理。

国培远程研修为学员搭建了广阔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以前学习专家的先进经验,或教师学习交流都要“走出去或请进来”既浪费精力又浪费财力,并且不能够满足到各地学习的强烈需求。如今却是利用网络使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图”!网上培训,一下子缩短了距离,改变了时空,我可以十分便捷地在网上和众多的学友虽不“面对面”却已“心连心”的学习和交流,真是收效可观。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求学生勤奋好学,自己首先要做到学无止境,博学多才。动口、动手、动脑,自己边学、边思,做到不固步自封,要勇于探索,才会学有所获!

感谢国培研修这个平台,它让我听到了那些默默无闻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实践探索的脚步声;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具有的无限人生和崇高价值。

在培训中国培专家指出了我们在平时班级管理中的困惑,在聆听他们中肯的点评后,使我大受启发。教师只有在不断自我加压自我充实自我研修的情况下,才能使自己更加胜任自己的岗位。在培训中,我反思了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某些不足。深知自己不成熟之处。但是,这对于我今后在实际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说此次培训收获颇丰、受益非浅。

远程国培平台它就像一架云梯,让我不断的向上努力攀登,我会好好的珍惜这次培训机会,学会运用科学地方法和严谨的态度去处理平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想,在处理今后的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突发事件我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