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读后感优推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蛙》读后感优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读《蛙》有感【第一篇】
小说文本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更是中国阴暗杂乱的历史真相得到光明的真实再现!读罢,压抑之间存有着更多难以名状的悲悯。
党性极高的姑姑们究竟是做红色走狗到了变态的不近人情,还是计划生育政策无情的褫夺了国民基本的生育权利,也不管不顾外人对人性或者人权的攻讦。以国家人民的高度,在服从大局的神圣政治面前,小我的个人利益无条件的服从集体的理念里,我陡然之间感觉到了曾经政治无比恐怖的分裂张力。敢于说出真话的文学注定要超越意识形态范畴,客观的审视着政治色彩浓郁的历史岁月里民众真实的百死一生或者不值一提的死。一红到底的方心从送子娘娘的圣母形象到横刀立马作了执行国家政策的冷血打胎机器的变态巫婆,如此真实存在的的悖论情景里,我们只能以人道主义的悲切哀婉着那些死在政策下没有成人的娃娃们,也无比痛心的叹息顺从抑或愚昧,抗争或者麻木的那个时代的大人们。荒凉的国度里,草根医生以他们的忠诚用一生完成了最为荒诞的自我虐杀,暮年里又在极度扭曲中开始醒悟业已变态的人性。
小狮子他们灭绝的残酷正确吗?王仁美他们死的憋屈吗?那个非常时期的政策有错吗?命运多舛的陈眉们只能在新时代里住进精神病院吗?答案早消失在权利话语下的教科书里了,一切仅限于文本上的过去让我们去回顾去反省去无关疼痒的畅所欲言,何况我们又是个健忘的民族。
写出我们的历史真相、说出压在心底的真话,其实就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文学作品。所谓魔幻其实不过是中国式现实的一种真实表达而已。文学来自于我们的生活,生活里我们的文学也应该因为这次获奖而拥有真正的尊贵。
如今固化的各阶层里,说出真实也只有在严肃文学里或者疯话里。谁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表演着生活,于是我们成就了天才作家们笔下波澜壮阔的真相,却也轻松的玷污了我们本该纯净的日子。他人面前失去了推心置腹的真诚,并理所当然的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着丰富着内心活动和全然不同于内心的表面文章,我懂得将来我们的忏悔都难有可以依托的泥娃娃也不会因为敬畏而诞生出蛙一样的图腾,其实我们根本不会忏悔,因为我们在利益面前异化的不再是人,分裂早成为现世里最本色出演的生存本领!
《蛙》,能获得诺奖还在其次,能讲出真话才是我们心灵不死、人性不灭的星星之火。
《蛙》读后感【第二篇】
两天时间,读完了莫言的作品《蛙》,读完之后,没有酣畅淋漓的畅快感。感觉缺了些什么,或者就是“没有感觉”。如果硬要说,就是力度不够,作者似乎是要尽量保持中立。理科男小说读的不多,只能与余华的《活着》进行比照。另外有关唐吉阿德的情节确实挺突兀的,与整体乡土气息不容。
小说中对计划生育的批判是有的,但读后给人感觉该批判的也只是手段的恶劣,至于政策本身似乎还有认同之感,不得不佩服作者驾驭手法的高超。至于政策执行到现在,作品中有段话很有思考,“哎呦肖大叔,都什么时代了,您还提什么计划生育的事?他说,现在是“有钱的罚着生”——像“破烂王”老贺,老婆生了第四胎,罚款六十万,头天来了罚款单,第二天他就用蛇皮袋子背了六十万送到计生委去了。“没钱的偷着生”——人民公社时期,农民被牢牢地控制住,赶集都要请假,外出要开证明,现在,随你去天南海北,无人过问。你到外地去弹棉花,修雨伞,补破鞋,贩蔬菜,租间地下室,或者在大桥下搭个棚子,随便生,想生几个就生几个。“当官的让‘二奶’生”——这就不用解释了,只有那些既无钱又胆小的公职人员不敢生。”“照你的说法,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不是名存实亡了吗?”“没有啊,他说,政策存在啊,要不以什么做依据罚款呢?”。过往已成反思,将来如何继续,也许高物价也是一个因素,让你可以生但不敢生,生的起但养不起。
姑姑这个角色,老年有些悲惨。但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也许是作恶多端、也许是过于懒惰,也许是其它的什么原因,这也是我每每快步走过乞讨者身边的自我安慰。
蛙读后感【第三篇】
我是一个小书虫,每天我都会坐在书桌前,津津有味地看书。我今天看了一些佳作,其中《井底之蛙》这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住了我。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只井蛙为了成为一名学者而制定了学习计划,但他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最后没有实现梦想的故事。
当我读到其他动物都说小井蛙坐井观天、孤陋寡闻,什么学问也没有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自己嘲笑过比自己实力差的人,也被实力强的人嘲笑过!
当我读完全文时,文中的井蛙虽然已经制定了计划,但不去行动,老是想着和小伙伴玩,老是对自己说:”今天玩个够,明天再学习吧。“唉!真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呀!我不禁联想到自己,有时候学习也像井蛙一样,比如爸爸让我练习打字,我四年级拖五年级,寒假拖暑假 ,暑假还说没时间……真不应该呀!我不会再像井蛙这样做了,我一定会改正错误!
我读完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梦想实现的前提一定是坚持不懈地付出,今天的事就要今天完成,不能拖到明天。
《蛙》读后感【第四篇】
自己想读莫言作品久已,只是囊中羞涩和畅销书时髦我却等待降温两个原因,一直耽搁了。十天前,到县图书馆办了图书证,借到了书,花了一周读完了莫言的代表作《蛙》。
记得大二的时候,我给班上同学讲解美国文学,我列举了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当时我给大学同学发出感叹,中国人何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时的话题不了了之。关于诺奖文学梦,我在中学时代特别关注。据说鲁迅有获奖的资格,他放弃了,后来我读了一些文章,没有官方的资料。小学老师焦贺春说路遥有资格获得诺奖,可是他英年早逝,留下了不朽的两部小说《平凡的世界》和《人生》。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举国欢庆,一时掀起诺奖热。我看了莫言领奖的直播,记住了一句话。莫言说他是个讲故事的人。的确,看莫言的书,语言地道,通俗上口,很有农村气息,故事让人震撼。
《蛙》这部作品给我最大的印象是情节跌宕起伏,描写生动形象。对于特定历史时刻的低层人,引发读者共鸣!姑姑这个角色特别给力,她晚年忏悔自己的罪恶,她也没有孩子,一辈子给人接生,结果自己膝下无子,一个讽刺性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