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家乡习俗作文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2979

发表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文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家乡习俗作文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家乡风俗的作文【第一篇】

有许多人赞美家乡的土地,歌颂家乡的美景。我不赞美土地,也不歌颂美景,我爱家乡那朴实无华的稻草。

稻草的一生是很短的。春末夏初的时候,柔嫩的禾苗插到田里,它们在微风中简便地摆动,好像在跳着舞,在做自我的美梦……

炎热的夏天来到了,稻草明白自我挑起了新的一副重担——培育种子。它把自我吸收的营养慢慢地给稻谷。炎炎的太阳炙烤着它,稻草咬紧牙一声不吭;暴风雨袭击它,它顽强地和暴风雨做斗争,不让稻穗落地;干旱的天气威胁它,它把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毫不犹豫地将水分输送给稻谷。秋风送爽时,稻子成熟了。一粒粒饱满的稻谷压在它细长的身上,它的身体在一天天憔悴,可它毫无怨言,反而躬着身子顶起头上的稻穗。

金黄的稻谷入了粮仓,得到了人们的爱惜。稻草却被送进炉膛,供人们烧火做饭;来到牲口槽,做牲口的饲料;来到纸厂,化成纸浆,制成纸张,供人们学习工作用……它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人们。

稻草的生命很短暂。它没有美丽的外表,没有诱人的幽香,但它的精神是可贵的。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一天天衰老;我们的教师为了我们,呕心沥血,托起了我们这些明天的太阳;还有那些无私奉献的人们,不都像稻草一样吗?我爱稻草,爱平凡的稻草。我要学习它那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我的力量!

家乡的风俗作文【第二篇】

《放天灯》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风俗。端午赛龙舟、清明祭祖、中秋赏月……在我家乡众多习俗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放天灯。所谓天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孔明灯”。

听大人们说,“孔明灯”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也叫“许愿灯”。当年,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也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传说中的孔明灯具有着神奇的灵气,只要将心愿写在上面,随着孔明灯冉冉升向苍穹,凝视星空便能实现心中美好的愿望。因此人们期盼它来普照大地,照亮未来,降福人间,让孔明灯带着自己五彩的梦,遨游天际。燃烧起孔明灯,就会燃起希望,让人心想事成,美梦成真。每当大人们讲起孔明灯的故事,我就向往着放天灯的时刻快点到来,于是我也会央求大人们糊天灯。“不行,要等到下雪才可以。”“为什么?”“下雪后再放,比较安全。”于是,我又开始盼望下雪了。

好不容易等到了冬天,终于下雪了,村民们便兴致勃勃地糊起孔明灯。只记得小时候,我常常钻进人群中,看大人们糊孔明灯。瞧,扎架的扎架,糊纸的糊纸,大家七手八脚地忙碌着。好大的一个孔明灯在一片欢呼声中诞生了,它状如灯笼,底座上还有一些燃烧物。点着了之后,随着又一阵欢呼,孔明灯便冉冉升向了天空。村民们在后面跟着,跑着……有人说,假如孔明灯降落了,就代表玉皇大帝不认可人们的希望,愿望不能实现。所以人们跟在后面,追逐着,仰望着,心里默默地祈祷着它别掉下来。那种景象可壮观了,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记得有一年冬天,大雪覆盖着整个村庄,寒风刺骨的,但我们村头却是一片热气沸腾的景象。原来,村民们又要放孔明灯了。我站在家门口,看着天灯慢慢升上天空,母亲在一旁低声念叨着。仔细一听,原来母亲在为我们家许愿,希望我们家平安幸福。我受到母亲的感染,也在心里默默祝福着爸爸、妈妈身体健康,祝福着我和姐姐学业有成。

现在,科技发达了,这种习俗也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但每每雪天到来时,我仍会回忆起那放天灯的时光。尽管我现在已经知道,生活中的一些习俗,只是代表人们的某种期盼而已,然而就是这种期盼铸造了充满风趣的生活。

好怀念过去呀,尤其是那放天灯的快乐时光;也多么希望,蕴含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的那些习俗,永远都不会被人们遗忘,不会被时代遗忘!

风俗的作文【第三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我们神农架的风俗和其他地方的风俗很不一样。连婚礼习俗都很讲究。一般婚礼都是红色媒体介绍的,双方父母都同意对方的孩子,定了婚。

但对我们来说没那么简单。我们的婚礼和他的婚礼最大的区别就是要接受八字。看男女双方的从属关系,是否兼容。如果都符合要求,可以谈婚论嫁。

男方想送订婚礼物,女方想办一个大酒席,邀请亲戚朋友办婚宴。男方要带轿子,彩旗,全民伞,金葫芦战斧迎接新娘。神农架婚礼的特点是使用锣鼓。在去婚礼的路上,各种音乐的声音和人们的笑声融为一体,就像一支优雅的小曲,喜气洋洋。

我们非常注重在这里铺新床。我们必须邀请几个相互兼容的新人,以及那些有两个孩子的人来购物。床上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花生、枣、鸡蛋等等。每一件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比如:颗花生代表生孩子;枣,代表你儿子早生等等。当然,我们孩子更喜欢红包和喜糖。

当我们抢红包、糖果等东西的时候,冲在我们前面的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挤进了新床,但过了一会儿,新床乱成一团。当我们抓到东西时,我们会注意它,然后转身离开。不用说,婚礼后会有新房子。

随着神农架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习俗正在逐渐改变或消失,但八字结婚的习俗仍在兴盛。

民俗作文【第四篇】

在中国,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节,一年一度,规模浩大,习俗盛多,在其中的一个月里,大家都要享受这节日的欢乐。这个对中国人最为重要的节日,就是中国年。

从农历的腊月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了,准备着过年的东西。人们似乎忘记了一年来的劳累,只管全身心投入到年的节日之中。其实,在中国人心里,过年并不是春节,应该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元宵节几乎一个月的时间里,都属于中国人的年。

腊月二十三号,俗称的小年,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不过,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祭灶,预示着过年的开始,从这一天起,人们就要在欢乐中忙碌起来了。

在传统的中国年里,有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习俗,在民间,更有从小年到春节的顺口溜:“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些顺口溜,在民间家喻户晓,流传千年,是中国年节日的象征与传统。

经过七天的忙碌,人们就要迎接真正的新年了。从除夕开始,到大年初一,这是最高兴和热闹的时间段。到了新年,家家户户要团圆,在外漂泊的游子也要回家过个团圆年。除夕晚上,一家人要聚在一起吃个年夜饭,也是团圆饭。传统的年夜饭就是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吃完了欢乐的年夜饭,接着就是守岁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除夕的一夜,家长还要向孩子发压岁钱。守岁,或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大年初一,互相拜年,祝贺平安度过了一年。到了初二,就是看望朋友和亲人的时间。这一天,人们要拿着大包小包的礼品,去朋友或亲人家拜年。

到了正月初三“归宁”节,女婿看老丈人、媳妇回娘家;

正月初四灶神节,恭迎灶神回民间;

正月初五财神节,接财神回民间;

正月初六穷神节,送走穷神;

大年初七“人日节”,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正月初八习俗谷日节,

传说初八是谷子麦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九的习俗天日节,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的诞辰,俗称“天公生”;

正月初十地生日:石头生日老鼠嫁女。

过完了这些习俗,年就基本上完了。接下来就是元宵节,像是年的补充,在回味淡去的年味。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