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国学读后感【范例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0055

发表时间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国学读后感【范例4篇】”作文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国学经典读后感1500字【第一篇】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读书总是能够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使人的心中开满繁花,洒满希望的种子。每次翻开《论语》的篇章,我都感觉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与一位平和、谦恭、智慧的老人在对话。

作为一名社会人,孔子是明礼的典范:他只要看见穿丧服的人,穿戴着礼帽礼服的人以及瞎了眼睛的人时,一定会站起来;他陪君子说话时,不会没轮到他说话就插话,不会不看人的脸色而贸贸然说话;他说“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凡此种种,有人会说这是旧思想,旧论调,会束缚人的,现代社会追求的是平等,是自由。我却以为这些说法实在是为放纵自己找托词。反观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让许多人迷失了自我。人们对自由恣意的吹捧,让许多人已经失去了“社会人”的概念,失去了应有的“敬畏”意识。该讲的道理不讲,该遵守的规则不遵守,该崇尚的品质不崇尚,在物欲横流的经济潮流中变得越来越自私、任性,变得没有原则与底线。然而,我们的自由绝不应该是无限放大“自我”,而应该像孔子老先生一样,记得时刻缩小“自我”, 做到心中有“礼”,举止有“礼”,将自己放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无论有没有规则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无论有没有人监督都举止若常。这才是“真我”,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我想,无论是两千多年前,还是现在,我们的社会都需要这样的文明人,也只有这样的文明人,才能够在两千年后还依旧受到人们的瞻仰与敬佩。

作为一位名师,孔子是谦逊的楷模:他同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请那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去和他;他说讲到圣和仁,我怎么敢当?不过是学习和工作总不厌倦;他还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些句子绝不会出自一个高高在上的师者、圣人所言。它就像出自一个温文尔雅的老人之口,没有训诫,没有满口的大道理,每句话说出来都是那么自谦,让人很容易亲近。难怪孔子“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谁不愿意拥有一个这样能与学生平等交流的老师呢?同为老师,对照自己的言行,是否能像孔子一样怀揣一颗好学的心,平等的心,谦逊的心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想,只要自己俯下身子,认真、耐心、虚心地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让他们敢说,让他们愿意说,让他们喜欢说,那么自己也会成为一名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也会让孔子谦逊的品质在我的身上彰显出非凡的光彩。

作为一名教育家,孔子是智慧的缩影:他对待学生态度温和但要求严厉,举止有威仪,却不显得凶猛,神色庄严而又安详。这不正是我们这些老师想追求的与学生相处的理想状态吗?但想要做到孔子这样,可不是把这句名言背熟就行,它需要下大功夫修炼自己的品行,扩充自己的学识,豁达自己的心胸。有了层次和境界,你骨子里透出来的就是与众不同的气质,是一种让学生喜爱与信服的气质。孔子教导学生时,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教学的课堂,想到了一味的“灌”与“填”给学生带来的危害。如果我们也能像孔子一样,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表达,让学生创造,给课堂带来鲜活的生机与力量,那么学生也一定会具有创新力与探索精神,我们的国家必将有光明的未来。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真可以说是亘古不变的警世名言。一个长期从事教育的人,难免会凭借已有的经验进行悬空揣测,绝对肯定,拘泥固执,唯我独是。一旦形成这样的习惯,那他一定会固步自封,难以精进,所以我们要时刻清醒地审视自己,客观地对待问题,不断地研究探索,才是一名智慧的老师,一个值得信赖的教育者。

“纯真是需要一点固执的,否则难以为继。”孔子就是一个纯朴真诚的人,《论语》就是一本纯朴真挚的书,而想求得这点纯真也必然是要有一点固执的。我想,做一名老师,或许需要的就是纯与真;我想,我也必尽自己所能,努力求得一点纯与真。

《国学经典》读后感【第二篇】

“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你没法改变它。”

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总会听见这样的声音,很多人开始的初心和坚定的梦想,被“就是这样”的所谓的社会磨平,不再有锋芒。深究其因,部分原因是因其道路前方,有利阻挡。同样,在面对洪水猛兽般的巨大利益前,有人弃之其坚守之义,只为目标实现。看看那树枝上的争相斗艳,摸摸内心,问问自己素心是否还在。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两字读起来没什么差别,但做起来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个人都有目标,也都有为之努力的过程。我们定是从义出发,坚持正确的方式,坚守义的原则。《礼记·乐记》中,孔子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一个君子,如果是正义的事就要去做,如果不正义,即使是自己目标中将要实现的目标,也不去做。而小人,在利益面前只要是符合自己利益的,没有不去做的。我们每个人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是君子,难免会有为了利益动心的那么一刻,天性使然,无法改变。我们能够持守的是,我们在面对巨大利益,却不符合我们内心的的道义时平静的心态。

对事之合理性明确认知,对做与不做存清晰标准,对不义之事坚定拒之门外。

当“义”为高标了然于心时,也要让行为合乎道义。看见别人的东西,别人不让拿就不拿,看到再喜欢的东西,只要不是自己的就坚决不拿。“三忠信,徒义,学德也”对家人,朋友,甚至是关乎国家的事情,都要让道义存在心中。

做事三思而后行,义准则行。

反映现实题材的形式越来越多,我们也会知道,利益面前不择手段的人不会得我们的心。我们也总会说,为什么现在这样的人越来越多,社会越来越以利相称,我们总会这样抱怨。

可国学经典要教给我们的,并不是看到不好现象之后的抱怨,而是要让我们,这些创造着祖国未来的青年们,用我们的一己之力,从自己开始,把义放在心中,心中有对未来的美好愿景,持之以恒。错过的都不是遗憾,经历过的都不可惜。我们心守正义,不为利所动,为美好灿烂的未来努力,向说着消极言语的人证明,我们就是来改变这个社会的!

“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当桃李满枝,再次争奇斗艳时,我之素心依然,不易。

国学经典读后感【第三篇】

这一周,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是《国学经典》,在这一本书里有四种类型: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大学、中庸。

弟子规当然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里面有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八个类。入则孝是教我们怎样去孝顺父母,照顾他们,因为是他们辛苦把我们抚养成人。出则弟是说一些关于长辈的礼仪方面。在一个家里,如果有长辈的到来,你必须让长者先坐下,然后长者让你坐,你才能坐下。余力学文里面讲了读书法,一共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没有这三到中的任何一到都不会养成读书法静心的习惯。

朱子治家格言大家应该十分少见,传闻也很少。但在我读了《国学经典》这本书后,我对朱子治家格言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里面有几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告诉了我们每天黎明时起床,先用水洒湿内外,然后扫地。使里面外面干净,到了黄昏就要休息,并检查关锁的门户,不能有一丝马虎。还有一句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意思是:凡是都要做好准备,不要像口渴的时候,才会来掘井。这一句话让我明白了人不可以临时抱佛脚。

最后是大学和中庸。这两个是从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毕生的精力所编的《大学 中庸 论语》这就是其中的两类。大学,就是让我们一定要多学习,不能害了国家。比如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后面的同伴增添一股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中庸一共有三十三章,这几张大约是一样的,告诉我们人生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保持中正平和;人要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

这本《国学经典》的书,会一直伴随我走完五年级和今后的读书之路,当我读完时,我一定会对“你”进行深刻理解的! 这本书,我真想再读上千百遍啊!

国学经典读后感【第四篇】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提倡和弘扬“孝道文化”,评选县、市级“孝道明星”,为推进当地公民道德意识,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孝道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美德,是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家庭只有弘扬了孝道文化,人人尊老爱幼,才能真正体现人间真情,才能真正创建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宏扬文明新风。

“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孝道文化一直被国人奉若神明,渐入吾民族血液乃至浃骨沦髓,成为中华民族有别于他种文明之重要文化符号。孝道自经儒家经典发挥,又与历代王朝制度紧密关联,日渐超越其最初尊祖敬宗和孝事父母之单纯伦理价值理念,被赋予宗教、哲学、政治、法律、教育、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意蕴,从而转变为关涉血缘关系、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生活礼俗等诸方面之复杂形态。故孝文化道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儒学之精髓,亦为中国文化核心观念之首要。

然而,就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有些人不但不赡养父母,还虐待辱骂老人。据报刊载:有用狗槽叫老人装饭的;有把亲娘骗出卖掉的;有少壮居华堂、享酒肉,而老人瑟缩于棚角、食残粥的。媒体上经常曝光的儿女不尽瞻养义务、父子对簿公堂的事,也履见不鲜。前几天听到这样一则故事:我的老家某场镇有一位王老汉,养了5个儿女,儿女们的名字是:孝、悌、忠、义,信,可见父母对儿女们的期望是孝顺和忠于信义。然而,儿女长大后,都有相当不错的职业,每个儿女都修有砖房洋楼,但对寡居的70多岁的老父亲却不闻不问。一天早上,老人饿了,想买碗面吃,可身上又没钱,只好去找孙女儿要,结果孙女掏了半天也只给了五角钱。王老汉实在怄气不过,将这伍角钱买了一包“毒鼠强”,回到家全部吞进了肚子里……

从上面的事例反映出现代年轻人“孝顺”美德的缺失。笔者不禁想起前人写的一副《示儿》中堂:“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我喂儿来儿饿我,当心你儿饿我儿。”很形象地道出了古今一些老年人生活中的艰辛和无奈,也说出了个别家庭一辈一辈忤逆不孝“重蹈覆辙”的悲哀。

因此,践行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敬老人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亲情之爱,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根基。民间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就是“善事父母”的典范。曾经的《子路负米孝双亲》、《木兰替父从军》、《张良敬老得兵书》、《黄庭坚涤母溺器》、《陈毅为母洗尿裤》等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演绎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被人们称为“轮椅上的孝子”——云南残疾青年潘前(苗族),为了赡养体弱多病的母亲,他一边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学技术谋生,一边细心关照母亲,成为年轻人弘扬“孝道文化”的典范。近年来也有大学生背着残父上学,带上病母赴校的的事例,正说明我们的孝道文化正一步一步地在年轻人中提升、发扬、传承。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一个民族只有传承和宏扬了推动社会前进的先进文化,也就是吾民族之孝道文化,吾国人才能具有较高的素质修养,才能传承礼义之邦文明精神,才能使国民经济兴旺发达,才能成为永让世人仰慕的民族。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