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实用论文提纲基本格式参考5篇

网友发表时间 66481

发表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实用论文提纲基本格式参考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论文提纲基本格式1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1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论文提纲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格式和分类,简单明了地说明论文的目的、依据和意义,甚至是两句话。这种提纲往往是用于科学论文,而且在对于各种概念有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出来讨论的情况下。如果总要分出1、2、3、点来写的话,往往会变成“八股文”的模式,这样的论文往往是应付式的论文,其真正的科学价值会大打折扣。

论文提纲1000字2

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

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

编写算例使用建设部最新出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xx,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相比,新增内容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发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

建筑中,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结构计算牵扯的数学公式较多,并且所涉及的规范和标准很零碎。并且计算量非常之大,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计的复杂性,许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这些建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劳动量上,都客观的需要计算机程序的辅助设计。这样,结构软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机构构造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经正确解决,结构计算、施工图的绘制、则是另令人辛苦的具体程序设计工作了,因此原来在学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将被运用到具体的程序代码中去,精力就不仅集中在怎样利用所学的结构知识来设计出做法,还要想到如何把这些做法用代码来实现,

在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中有些内容是一样的,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关键是要减少漏项、减少差错,计算机也是如此的。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 该标准是为了合理地统一各类材料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钢结构、薄壁型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设计规范以及地基基础和建筑抗震等设计规范应遵守的准则。

结构,以及组成结构的构件和基础;适用于结构的使用阶段,以及结构构件的制作、运输与安装等施工阶段。本标准引进了现代结构可靠性设计理论,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分析确定,即将各种影响结构可靠性的因素都视为随机变量,使设计的概念和方法都建立在统计数学的基础上,并以主要根据统计分析确定的失效概率来度量结构的可靠性,属于“概率设计法”,这是设计思想上的重要演进。这也是当代国际上工程结构设计方法发展的总趋势,而我国在设计规范(或标准)中采用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是迄今为止采用最广泛的国家。

论文提纲700字3

本文简要介绍了关于网络教学的意义,以及我国网络教学的模式现状,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300字)

引言-------------------------------------(500字)

一、网络教学(xx字)

网络教学现状-----------------------------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分析-------------

网络教学的优势---------------------------

二、网络课程(xx字)

教育建设资源规范-------------------------

我国网络课程模式现状与问题的思考---------

三、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的理论基础(xx字)---------

四、网络教学平台功能描述(1000字)---------------

公告板--课堂学习--答疑教室--概念检索-------

作业部分--试题部分--算法演示--技术文章-----

--课件推荐--课件下载--资源站点--管理部分

五、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xx字)

课堂学习-------------------------------

公告板---------------------------------

概念检索-------------------------------

技术文章-------------------------------

六、数据库部分的设计与实现(1000字)-------------

七、用户管理权限部分的设计与实现(1000字)-------

八、结论(500字)--------------------------------

论文提纲基本格式4

(一)欧盟东扩与欧洲的统一——2

(二)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与美国的霸权地位——3

(三)美欧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3

(四)日本、东亚与世界经济的第三极——4

(一)中国经济的支撑因素——5

(二)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6

(一)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影响——8

(二)对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影响——9

(三)对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影响——9

(四)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1

(五)对我国完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11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2

(二)产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12

(三)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12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3

(五)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积极作用——13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论文提纲基本格式5

abstract 5-6

1、 绪论 10-17

研究背景 10-11

研究意义 11

文献综述 11-15

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 11-14

国内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 14-15

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7

2、 研究理论基础 17-22

重要概念界定 17-20

高校行政管理 17-18

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 18-19

职业倦怠 19-20

职业倦怠三维度理论 20-22

3、 s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调查现状 22-31

s高校简介 22

调查设计 22-25

研究假设 22-23

调查对象 23

调查问卷设计 23-24

调查过程 24

数据统计 24-25

调查结果 25-30

问卷信度分析 25

总体现状 25-26

差异比较与分析 26-30

结论 30-31

4、 s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 31-44

个体因素 31-37

人格特征 31

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有待增强 31-32

情绪智力有待提高 32-33

工作压力大 33-34

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 34-35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缺失或不合理 35

个人成就感低 35-36

人际关系困扰 36

工作学习冲突 36-37

从业的非预期性 37

组织因素 37-42

管理体制陈旧 37-38

选拔和任用机制不合理 38

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 38-39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39-40

晋升制度不顺畅 40-41

缺少人才流动机制 41

重使用轻培训 41-42

待遇偏低 42

社会因素 42-44

社会发展变化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42-43

职业认同感低 43-44

5、 缓解s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对策建议 44-49

个人层面 44-45

提高个人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44-45

强化情绪管理 45

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45

组织层面 45-48

转变观念,“以人为本” 45-46

建立规范的人才任用机制 46

实行职级制,建立多阶梯的晋升通道 46

探索合理的绩效考核和奖励制度 46-47

实行定期岗位轮换 47

健全培训学习体系 47

建立心理调适机制 47-48

社会层面 48-49

参考文献 49-52

附录 52-54

致谢 54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