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春节(精编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老北京的春节(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老北京的春节1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提要:《老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我主要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通过阅读,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春节的那种热闹气氛,我就先让他们说说家乡春节的特色,再来进行对比感受。因此我把落脚点放在了读书上,运用观看画面、学生评一评、教师语言渲染、男女生比赛等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感悟课文内容。例如学习除夕一段,我首先让大家讲一讲我们当地除夕的特色,通过对比感受北京春节的不同,同时感受过年的热闹气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成为备课的一个难点。我又把落脚点放在了学生身上。设计了“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小组交流”“男女生比赛读后,让学生当评委谈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精彩的发言,独到的见解,有滋有味的读书声充溢课堂。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春节的热闹,我在教学“春节的高潮”一段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问学生:“元宵和除夕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很快地回答出:元宵节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紧接着,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你是一个导演,你会准备哪些道具拍摄老北京的元宵节?你准备拍摄成一个怎样的元宵节?问题一出,学生们兴致一下子来了,都热烈地讨论着。汇报时,学生们都能根据文中的描述,抓住关键词句,如灯多、人多、热闹等特点进行布景,营造出了一个处处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完后,再以选旁白演员为名,让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此段,感觉学生们读得挺有感情,超出了预期。可见,若在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的。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老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先生。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风俗习惯,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漏出过大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这节课,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再练习略读课文,找出春节“开始”“高潮” 和“结束”的时间。再细读课文,精读第四自然段,画出中心句。小组议论:热闹表现在哪些方面?除夕为什么这么热闹?重点朗读第六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元宵节的灯有多有美有神奇。说说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天?引导学生尽量说得具体些。
老北京的春节2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词汇,培养语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难点]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彻夜不绝”、“截然不同”等词语。2.通过反复读书,从字里行间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老北京的春节,学生齐读课题。问:从课题中你读出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感到比较陌生。通过质疑,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的思维积极动起来。]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难 1.提出自读要求: (1)自读课文,标出生字词,想办法解决。 (2) 解决刚才心中的疑问。 〔通过自读提示,重在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逐步培养自学的习惯。〕 2.小组内交流学习情况。(如果学生质疑的问题比较有价值,而小组内又解决不了的可留待品读课文时解决。) 3.教师检查“规矩、截然不同、放假、预示、拜年”的读法。指导“截、拜”的写法。 [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呢?请同学们来读读课文。(指名按自然段接读,请其他同学纠正读音错误。) [教师不止关注发言的同学,更应注重培养听讲同学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良好习惯。]2.请同学谈谈老北京的春节留给自己的印象。 3.请学生快速默读一遍课文,找一找,标一标,课文中有哪些描写时间的词语。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 [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4.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 (高潮) (结束) [放手让学生找一找,标一标描写时间的词语,然后教师借助板书,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思路。] 四。创设情境,研读品味1.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2.请喜欢除夕这一自然段的同学汇报朗读,并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除夕很热闹。) (其他同学评价:指出优点,还存在的不足,进行示范朗读。通过学生间的读评,体会“彻夜不绝”的含义。) 3.放映录像(除夕的热闹情景),请同学边看边想:你从录像上看到了或者联想到了课文中哪些句子,自己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按照自己的体会读相关句子,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学生的独特体验。]4.(放《春节晚会》片段:12点钟声敲响,人们欢庆新一年的到来。)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新的一年来到了。刚才谁选的这一段?请你来读一读。(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理解大年初一人们的活动) 为什么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呢?(引导学生总结:除夕的晚上是热闹的、忙碌的,大年初一人们是悠闲的。) 男女生各推荐一名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分别朗读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并说说谁读的好。 [抓住“截然不同”一词,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既联系上下文理解了“截然不同”的意思,又把大年初一和除夕的景象做了细致的比较。男女生朗读比赛,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 5.小组形式学习“元宵节”这一部分,讨论一下:为什么说元宵节到了春节的高潮到了? 6.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通过合作和展开辩论,理解了元宵节是春节高潮的原因。] 7.鼓励大家当小导游,带领同学们去观赏老北京的灯会,感受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8. 感情朗读全文,充分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升华情感。 五。自主选择,拓展练习 1.写一写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摘录和春节有关的美词佳句。 3.搜集和春节有关的图片、传说故事等,小组合作办一份春节的手抄报。 [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创造的空间,把书本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生活即语文的大教育观。]
老北京的春节3
老北京的春节
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习惯,2、 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 通过阅读,4、 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句子。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 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预习要求1、 用自己的办法自学生字,2、 把课文读通顺,3、 提出自己的问题。4、 收集北京或其他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二、导入课文1. 板书课题,2. 齐读课题。3. 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 分小组带问题自学课文,2. 认识生字,3. 理解词语,4. 了解课文大意。5. 检查学习情况说说你得到问题的答案了吗?师生共同梳理问题。认识词语:规矩 腊八蒜 醋 放假 除夕 鞭炮 亲戚 逛街 毛驴 恰好 一盏灯 预示 吉祥重点理解词语:吉祥 忙碌 翡翠 日夜不绝 截然不同 高潮 3.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议,正音。4.学生根据课后“说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这个问题自学讨论,教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想法。四、练习有感情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指2. 名3. 认读词语。4. 开火车读课文,5. 师生共议。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开始”?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2.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是“高潮”?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3.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结束”?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第一部分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然后总结学习方法。第二、第三部分学生根据第一部分的方法自学,并填表。(表格用小黑板出示)5、 觉得老北京的春节过得怎么样?老北京的人们在过春节时候心情怎样?三、课外延伸:1.你能仿照课文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吗? 2.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怎样过春节的?四、练习:用加点的词语造句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要……还要……五。作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语文活动:一、“开卷有益”:《过年》二、“读一读,填一填” 学生自己读一读,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字典,然后从中发现规律,并试着填一填最后一组词语。三、课外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可以用来形容春节的成语、对联、俗语等等吗?
老北京的春节4
〖教材分析〗
《老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对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春节习俗,充满了民俗文化的风情。〖教学目标〗 1.能够将课文中生字的字音读准确并在此基础上,将课文读流利。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在不断的思考交流过程中,感受读书的乐趣。〖学情分析〗 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受年龄和认知水平所限,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又很喜欢,因此可从学生自己过春节的经验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思路〗 虽然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学生又很喜欢,教学中,首先运用生动的画面(图片和课件)再现春节的热闹,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后,再整体感知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带领学生走进“作业超市”,从而达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难点〗 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截然不同”、“日夜不绝”、“守岁”等词语。 2.通过反复读书,从字里行间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段精彩的画面,快来看看吧! 录像播放:春节人们联欢的场面以及挂灯笼、贴对联、选购中国结、舞狮子、敲锣打鼓的场面。 师:看完画面,你想到了什么,一起来说一下! 生:过年了,春节到了。 师:板书:春节春节你熟悉吗?来说说吧。 生1:春节可以放鞭炮 生2:春节要贴对联 生3:春节可以收到压岁钱 生4:春节有许多好玩的,春节还要回老家探亲,和老家的人一起过节。 师:提起春节,咱们真是有说不完的话,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到许多年前的老北京去看看,看看那时候的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课件:老北京过春节的图片。补充课题:老北京的春节。齐读课题。) 师:这是哪儿的春节? 生:老北京(引导学生再读课题,突出“老北京的”几个字。) 师:想去看看吗?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用笔圈出来,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 点评:导课热闹而富有感染力。生动的画面伴随欢快的音乐,把学生一下子带进春节特有的欢乐祥和的气氛中,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师:课文读完了,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1:“色如翡翠”是什么意思? 生2:就是颜色像翡翠一样青绿。 生3:什么是腊八蒜? 生4:就是在腊八这天泡的蒜,到了年底就可以吃了。 师:你可真会读书,你的解答非常正确。 生5:“截然不同”什么意思? (师板书:截然不同) 生6:就是一点也不相同的意思。 生7:冰灯是什么? 生8:用冰做的一种灯,中间放上蜡烛或灯泡。 生9:“守岁”是什么意思我不明白。 (师板书:守岁) 师:看来这个问题大家都不明白,那一会儿我们再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守岁? 点评:质疑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互动的空间和对话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之间你问我答,配合默契,合作自然。 (二)学习生字 师: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请自己读一下。 师:看到“假”字,你想提醒同学什么? 生:有两种读法,一种是假,假如;一种是假,放假。 师:谢谢你对大家的提示。[点评:点拨巧妙,回答精彩,评价亲切。] 师:生字读得这么好,送同学一串鞭炮吧,来我们一边放鞭炮一边读生字,看谁读得又快又好。(课件:生字游戏――点爆竹) 生:抢读生字。(爆竹爆开,出现词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初读课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 (指名一排同学按自然段接读,教师随时纠正读音错误) 师:刚才同学读得很认真,听的同学也很认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是一种美德,我们同学做得真好。 [点评:教师不只关注发言的同学,更关注了听讲的同学。] 师: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热闹。 生:喜气洋洋。 师:板书“热闹” 师: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板书腊月),一直持续好长时间,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 生:结束了。 (板书:腊月 热闹 正月十九)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下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腊月初八、腊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师:老师把重要的日子做成了日历,咱们来看一下,齐读一下吧。 (课件:日历。学生齐读) 点评:放手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有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思路。 (四)研读课文 师:春节有这么多重要的日子,请同学默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部分,画画描写热闹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 师:画完了吗?把你画的句子推荐给大家。 生1:我喜欢除夕这个自然段,我觉得除夕很热闹。 师:把你认为热闹的句子读读吧。 生1:到了除夕可真热闹……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 师:看来除夕的事情可真多,除夕的夜晚可真热闹。谁来把这个段落读一下? 生:读第4自然段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1: 我觉得读得不太好,他的句子读得不流利,没有读出除夕的热闹,那个“鞭炮声日夜不绝”没有读好。 生2:我觉得读得还可以,但是他读得不够热闹。 生3:我觉得“团圆饭”这一句应该读得很好吃,叫人很想吃才行。 生4:我补充一下。“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句话应该读得再快一点,因为团圆饭很香,那些人就像闻到了香味,走得很急。(师默许地点头) 生5:我觉得应该读出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很喜欢新衣服的感情。因为过年的时候我穿上新衣服我就很高兴。 生6:门外贴着红红的对联,屋里贴着年画,通宵灯火,鞭炮声日夜不绝,我觉得很热闹。 生7: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我觉得应该读得再香一点,因为每一家都做年菜,香味都飘了出来。 点评:通过以上学生之间的读书交流,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之间的评价已经不单纯去评价别人读书的好坏,而是伴随着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和感悟来进行评价,把评价与交流阅读体会结合起来。 师:你会读了吗?就像刚才我们说的那样读,你自己试试吧。 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师: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1:有感情读课文。 师:谁想和她较量一下? 生2:有声有色地读了一遍。 师:这才叫读得有滋有味,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地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除夕一段)。 师:刚才有同学不明白“守岁”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生1:“守岁”就是过年的晚上大家一起吃饭。 生2:“守岁”就是除夕的晚上,出门在外的人赶回家里来,吃团圆饭。看联欢晚会,等着新一年的到来。 师:老师再来补充一点,“守岁”就是到了除夕夜,人们点亮灯火,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一块聊天,一整夜不睡觉,期待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师:其实,我们现在也有“守岁”的习俗。让我们重温守岁的情景,再一次感受当新年的钟声敲起时的场面吧。(《春节晚会》片断:12点钟声响,人们欢庆新一年的到来。)看到了吗?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新的一年来到了。(课件上日历翻到了大年初一)刚才谁选的这一段?请你来读一下你画的这段中热闹的句子。 点评:“守岁”一词的处理非常巧妙。首先通过师生交流初步理解了意思,又通过《春节晚会》12点钟声敲响的片断播放,再现了热闹的情景,唤起学生对春节的美好回忆,又自然过渡到下一段“大年初一”一段的学习。 生1: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还能买到春节特有的玩具。 师:你来看一下,为什么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呢?找到了吗?找到了你来读一下。 生1: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可以骑毛驴,看美景,还能买到春节特有的玩具。 师:说得非常棒,回答得也很完整。谁还能分别说说? 生2:大年初一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除夕人们在家里做年菜。 生3:除夕的晚上那一家都是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人们都很忙,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庙会也开放了,可以看美景。 生4: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可以逛庙会,骑毛驴,看美景,很悠闲。除夕的晚上要赶做年菜,吃团圆饭,人们很忙碌。 师:真是不得了,你用“忙碌”和“悠闲”这两个词概括了除夕和大年初一截然不同的景象。 师:(小结)除夕的晚上是热闹的,贴年画,穿新装,红红的对联,日夜不绝的鞭炮。而大年初一是比较悠闲的,人们可以逛庙会,骑毛驴,看美景,还可以买自己喜欢的玩具。所以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谁想来读一读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好。我们男女生各推荐一名同学来打擂台。 师:你想读什么?(问男生) 生:除夕的热闹 师:(对女生)那你就来读读大年初一。 生: 两人分别读课文4、5自然段。 师:谁读得好? 生1:我觉得男生读得好,他读得很流畅,也很有感情。 生2:我觉得女生读得好,她的声音很洪亮,而男生的声音很小。 生3:我觉得他们读得都很好,男生读得很有感情,女生的声音很洪亮,他们都读得很流畅。可以说他们各有特色。 点评:教师抓住“截然不同”一词,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既联系上下文理解了“截然不同”的意思,又把大年初一和除夕的景象做了细致的比较。男女生比赛的读书,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课堂气氛活跃。 师:老师就送给他们一个“旗鼓相当,各不相让”的评价,好不好?大年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停下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 生:元宵节。 师:除夕,大年初一过后,元宵节到了,春节的高潮到了。哎,同学们,除夕和大年初一就够热闹了,老舍爷爷却说更热闹的是元宵节,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 生:讨论(教师巡视) 师:好,哪个小组起来说一说,你们研究的结果是怎样的。 生1:我们小组的意见是元宵节的月光很明亮,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所以说元宵节是最热闹的。 生2:我来给他们补充一下,元宵节还要吃元宵,所以很热闹。 生3:元宵节有很多的灯,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很好看。人们还会吃元宵,预示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生4: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还有叮咚作想的小铃铛呢……灯很多,所以很热闹。 生5:街上有各种冰灯,小孩子们好奇,大人们就会带着他们去看,街上人很多,就会很热闹。 生6:我提一个问题,如果元宵节那天刮大风,灯笼不就全部刮跑了吗? 生5:不会,元宵节那天不会刮大风。 生6:那要是刮呢? 生7:老铺的灯笼会拴得很牢的。不会刮跑。 生8:元宵节那天的风会很小。因为元宵节明月当空,是晴天。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啊。元宵节除了灯还有什么? 生:还有月光。 师:(小结)刚才同学说除夕是热闹的,但没有月光,而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到处是灯,天上是灯,地上是灯,家里也是灯。头顶明月当空,地上灯火通明,太美了,怎能不说春节的高潮是元宵节呢? 点评: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元宵节”一段的学习,通过合作和展开辩论,理解了元宵节是春节高潮的原因,解决了不明白的问题。 师:老北京的灯会我们是看不到了,但我们这里也有灯会,来,看看去。(课件播放花灯图片:宫灯花灯冰灯龙灯)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个合适的词形容看到的灯。 生: 张灯结彩灯火通明五光十色 …… 点评: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兴趣。 师:各种各样的花灯,令人耳目一新,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 学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书的热情这么高,连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们一起来读。 (引读)元宵一上市, 生:春节的高潮就到了。 师:除夕是----- 生:热闹的 师:可没有----- 生:月光 师:元宵节呢-----生:恰好是明月当空。 师:处处----- 生:张灯结彩 师:整条大街-----生:灯火通明 师: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生: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师:家中也有灯-----, 生: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还有叮咚作响的小铃铛呢…… 师:除了看灯------, 生:人们还会吃元宵 师:预示着----- 生: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师: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转眼,到了-----生:正月十九。 师:春节就结束了------ 生: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师:同学们可别遗憾,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可再过几十天,2004年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那时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我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我们的春节又有哪些习俗呢? 下面进入我们的作业超市: 大屏幕出示作业: 1.写一写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画一画你们家过春节的情景。 3.选择和春节有关的佳词佳句积累下来。 4.搜集和春节有关的图片、传说故事等,小组合作办一份春节的手抄报。 点评:“作业超市”是一种创意,它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创造的空间。“超市”里的作业与生活紧密联系,活泼的形式和贴近学生特点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书本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延伸了课堂。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渗透的是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真正认识“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确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观点,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建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在讲授《老北京的春节》一课时,努力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趣盎然,感受语言的魅力。 《老北京的春天》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蕴涵了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如果不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很难体会到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因此我把落脚点放在了读书上,运用观看画面、学生评一评、教师语言渲染、男女生比赛等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感悟课文内容。例如学习除夕一段,学生在评价同学读书时这样说:“书上写到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我在过年穿上妈妈给我买的新衣服时,特别高兴,所以在读这句话时我觉得应该读的高兴点。”“鞭炮声日夜不绝,应该再读的再热闹一些,因为鞭炮这一家响过之后,那一家又放起来了,响声不断,所以要读再热闹一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我觉得家家都做年菜,香味都飘了出来,感到特别香,应该再读得香一点。”学生的精彩发言,充分体现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形成各抒己见的课堂氛围。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成为备课的一个难点。我又把落脚点放在了学生身上。设计了“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小组交流”“男女生比赛读后,让学生当评委谈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精彩的发言,独到的见解,有滋有味的读书声充溢课堂。例如在学习元宵节这一部分,学生有如下的发言:“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还有叮呼作响的小铃铛呢……灯很多,所以很热闹。”“街上有各种冰灯,小孩子们好奇,大人们就会带着他们去看,街上人很多,就会很热闹。”“我提一个问题,如果元宵节那天刮大风,灯笼不就全部刮跑了吗?”“不会,元宵节那天不会刮大风。”…… 总之在这堂课上,我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在自主合作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语文的浓厚兴趣。但通过上课,发现在评价学生时,语言还不够丰富,评价还不够及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进一步增强应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