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案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7916

发表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案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教学准备:

课件、磁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课前谈话引入:

板书:认识三角形

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你能从中找出三角形吗?出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三角形(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二)探究

1.学生动手操作、老师黑板摆三角形。

(1)师: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三角形,你能动手画一个吗?

师:这里有同学们画的一些三角形,老师在黑板上也创作了一个三角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三角形有共同的特点吗?先想一想,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你的发现,

你能找出三角形的3个顶点、3个角、3条边分别在哪里?跟同桌说一说。

利用学生错误资源,出示未首尾相连的图,你能用完整的语言来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了吗?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并板书)

2.

试一试:

刚才同学们都很厉害,你会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吗?先让学生说一说任选三个点是什么意思,再按要求画一画。尽可能多画几个。

思考:都能画出一个三角形吗?

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同学们非常了不起)

(1)同学们,请看这幅图,这是一个人字梁,是建造房屋时房顶的结构,你能量出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你量的是哪条线段?它和底边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指名说一说量的是哪一条线段,和下面的横梁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3)测量人字梁的高。学生在书上独立测量人字梁的高,交流测量方法及高是多少。

(4)画三角形的高

如果我们把人字梁所表示的三角形画下来,就可以这样表示出它的高和底。(课件出示三角形的高的变化动画,让学生说一说高是如何变化的)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课件出示概念

怎样利用工具规范的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呢,请看屏幕演示。(课件)看清楚了吗?

5.

学生做作业纸,不同的边做为底作高,得出三角形也有三条高。

展台展示学生作业,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三条底对应三条高)

(三)巩固

1.

填空

2.

判断

3.

书本量高

4.

书本作高

(四)总结延伸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

好,同学们请看,老师将三角形的一条边变化一下,还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3条边

(底)

3个顶点

3个角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2

说学习内容

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84至86页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在第八册认识了三角形,学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以及刚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与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联系在一起,为以后学习圆面积和复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起到铺垫作用。运用拼摆、旋转、平移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分别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说学习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

2、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学习难点: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发展迁移原则。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在学生拼摆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采取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来源的体验和理解。

学习方法上我侧重以下几点:

1、学会以旧引新,掌握运用知识迁移、学法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

2、操作实验法。学生自己动手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摆出自己学过的图形,弄清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

3、学习讨论法。在操作实验的基础上,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针对上述内容的需要,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说学习过程

一、激趣定标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 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2厘米,高是厘米,求它的面积。

2、既然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利用公式计算的方法,求它们的面积,三角形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

(二)学习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

2、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

(一)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

(1)教师参与学生拼摆,个别加以指导

(2)学生演示拼摆图形

(3)讨论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能帮助我们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吗?为什么?

②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1)组织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试拼、(指名演示)

(2)学生演示拼摆图形(突出旋转、平移)

教师提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来拼、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演示拼摆图形

4、巧问质疑

(1)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5、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同时板书)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同时板书)

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同时板书)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加上“除以2”?(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4)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什么?

(三)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1、教学例2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由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答案(教师板书)

(四)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学生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三、测评训练

通过测评训练,测评学生所学的新知识是否掌握,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四、小结

同学们真棒,大家都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长方形。运用拼摆、旋转、平移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分别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五、板书设计、

这样板书设计使学生一目了然,工整、简单、明白。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3

教学内容:数型之三角形数

教学目标:

①认识三角形数

②会利用公式求三角形数

教学难点:三角形数公式的推导

教学工具:叠成三角形的图片,每生10个圆片,其中一半有颜色。

教学过程:

⒈导入

大家经常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超市,善于观察的同学一定看过这样的情形,(出示商品摆出三角形的图片),这些商品被工作人员有规律地摆成了三角形,我们也动手摆一摆,看哪些数的圆片可以摆出三角形。学生动手摆,像1,3,6,10等都可以排出三角形,我们把能排成三角形的数叫做三角形数。板书课题:三角形数

⒉授新:

⑴认识三角形数的特征

观察上图,排成的三角形最上一层都是1,往下每层比上层多1,第几个三角形数就有几层,那么上图的三角形数可以表示成:

在上图板书:1,1+2,1+2+3,1+2+3+4

⑵用连加法求三角形数

出示问题:写出首10个三角形数。

①1,②1+2=3,③1+2+3=6,④1+2+3+4=10,⑤1+2+3+4+5=15,

⑥1+2+3+4+5+6=21,⑦1+2+3+4+5+6+7=28,

⑧1+2+3+4+5+6+7+8=36,⑨1+2+3+4+5+6+7+8=45,

⑩1+2+3+4+5+6+7+8+9+10=55

⑶探究三角形数的公式求法

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数排一排

数出圆片的总数:

1×2=2,2×3=6,3×4=12,4×5=20

那么黑圆片有:

1×2÷2=1,2×3÷2=3,3×4÷2=6,4×5÷2=10

即第几个三角形数可以用几乘以几加一,再求一半来求得。

用公式可表示成:第n个三角形数=n×(n+1)÷2⒊课堂练习

出示例题:第12个三角形数是几?第12个三角形数=12×13÷2=78

①第15个三角形数=1+2+3+4+5+…15

=15×16÷2=( )

②1+2+3+4+5+…+20=20×( )÷2=( )

③1+2+3+4+5+…+100=()×()÷2=()

⒋课外作业

①第18个三角形数=( )×( )÷2=( )

②1+2+3+4+5+…+200=( )

﹡③求11+12+13+…+50的和是多少?

﹡④求2+4+6+8+10+…100的和是多少?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4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主要是解决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分化与概念的运用,在概念的运用中提升学生的智能。以下五句话,是本单元有效教学的很好做法。

一、在操作探究中形成概念

本单元的概念主要有:什么叫三角形?什么叫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和。

1.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在画一画中探究三角形的概念。

让学生自主画一画任意三角形,讨论交流得出所画的三角形的三条边是线段。然后再讨论交流以下二个问题

(1)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什么叫三角形?

学生通过预习,通过探究学习的过程,从而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2.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在画一画中探究三角形的高

作高,已经在四年级上学期学习过,这个不是问题。但是重点要放在作钝角三角形的高(这是作高的教学难点)。理解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关系。

作完高后,再让学生交流讨论,什么叫三角形的高?

3.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在做一做中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课前,让学生做一做三角形框架和平行四边形框架,课堂上,教学生对角拉一拉自己所作两个框架,从而在探究中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

4.课前,让学生剪一剪P82安排的三组纸条,在课堂上摆一摆,在摆一摆的过程中探究得出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5.让学生分组探究三角形的分类

(1)按角分类

教师课前用A4纸编印好不同大小,不同位置(变式图形)的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若干个,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分类学生通过预习与分类的探究,能够将三角形分为三类,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分类?从而形成按角分类的三类三角形。

(有的老师让学生先量一量各个三角形的角,然后再分类。这样做没有必要,因为学生在四上已学过锐角、直角、钝角,学生凭眼睛基本上可以判断锐角、直角、钝角了。对于90度左右的角,是锐角,还是钝角,可以让学生借助三角板的直角区分即可)。

按角分类,得出三类三角形后,再探究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探究出它们的概念。

(2)按边分类

也可以采用,教师在课前用A4纸编印好不同大小,不同位置(变式图形)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学生探究后即可将三角形按边分成三类。然后再来探究为什么这样分类?从而得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三类。

按边分类得出三类三角形后,再探究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6.让学生量一量、拼一拼,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1)课前探究

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剪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学生进行课前探究,用量角器量一量各个三角形的内角,然后加一加三个内角的度数和,课堂上进行汇报。

(2)课堂探究

在学生课前探究汇报后,可以安排学生折一折、拼一拼,得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这样去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在对比练习中分化概念

这个单元,概念多且概念相近,容易混淆。需要进行对比练习,促进概念的形成与分化。对比练习题的设计,主要是抓住关键词,关键的字眼,让学生通过关键词的对比去分化概念。

例如:

(1)由三条直线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3)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在解决问题中运用概念

概念是否形成,要在解决问题中检验。问题能够解决,说明概念不但掌握,而且还能运用,这就达到教学目的。

1.将一个直角梯形,加上一条线段,分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2. 将一个直角梯形,加上一条线段,分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锐角三角形。

3.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加上一条线段,分成二个钝角三角形(或二个锐角三角形)

4.一个三角形,∠1=40度,∠2=30度,求∠3是多少度?它是什么三角形?

5.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内角是70度,另一个内角是多少度?

6.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40度,其中的一个底角是多少度/

7.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是50度,问顶角是多少度?

8.正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多少度?,

四、在知识联系中融会贯通

新知的学习,不能单一地进行,必须与旧知的巩固联系起来,让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联系。

1. 教学画三角形的高时,可以与画平行四边形的高联系起来,与梯形的高联系起来,同时也可以量一量这些图形周围各线段的长度,再求一求这引起图形的周长。

2. 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与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相联系。

3. 在探究得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后,平行四边形、梯形的概念

4.已知三角形的两个内角,求第三个角时,可以用两种方法,与简便计算结合起来。

五、在思维训练中提升智能

可以让学生在思维训练中提升智能,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1.一个三角形的二条边分别是5厘米、7厘米,第三条边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2.画一个顶角是90度的等腰三角形,腰长是4厘米,量一量它的底边长度,并求出它的周长,再求它底角是多少度?

3.画一个顶角是120度的等腰三角形,腰长是3厘米,量一量它的底边长度,求一求出它的周长是多少?再求一求它的底角是多少?

4.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一求五边形的内角和。

5.结合图形的组拼与密铺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

用4块长是7厘米,宽是4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图案。拼成的新长方形图案的面积是多少?周长可以是多少?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5

设计说明: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三年制初二几何节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本节课首先在新旧知识的转折处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交流,获得知识,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其次,根据变式分层的思想设计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组织学生进行变式训练,有效地实施分层次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 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的证明思路和方法, 能运用判定定理1解决有关问题;

2.掌握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彼此相似并且都和原三角形相似;

3.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及其应用, 难点是定理的证明方法。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在于使用化归、全等变换、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

3 教学、学法

本课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组织形式,首先从问题1入手,利用图形变换的对比手法,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类比归纳出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然后通过一组变式题,保证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与一定的训练的同时,能感受到数学创造的乐趣,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4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索导出新知识

问题讨论 显示问题1和问题2,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问题1:如图1,已知∠1=∠B,试判断△ADE与△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利用电脑课件改变DE的位置,保持∠1=∠B,得到问题2。

问题2:如图2,已知∠1=∠B,试判断△ADE与△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小组交流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感受到与同伴交流中获益的快乐。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化归的思想解决问题,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问题解决的方法小结如下:

(1)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B,DE∥BC )将问题1化归到上节所学的定理;

(2)通过全等变换,将问题2化归到问题1;

电脑三维动画显示:将△ADE绕着∠A的平分线旋转180°(即将△ADE翻一面)可得到△AD′E′,(如图3所示)即△AD′E′≌△ADE,于是有∠ADE=∠AD′E′,又因为∠ADE=∠B,所以∠AD′E′=∠B,由(1)得△ADE~△ABC。

(3)学生代表口述交流问题2证明的思路,教师板书证明过程;

(4)这里由特殊到一般来探索数学规律, 是数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

4、导出定理:我们知道三角形全等是三角形相似的特殊情况, 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你能否类似于三角形全等用符合某种条件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学生口述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1,教师板书。

(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应用新知识和进行创新性学习。

1.显示习题1、习题2,供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习题1如图4,已知在△ABC中,AB=AC,∠A=36°,BD 平分∠ABC交AC于点D,请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

习题2如图5,在Rt△ABC中,∠ABC=90°,BD⊥AC于点D, 找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

2.教师归纳小结:

(1)习题1利用简单计算,直接运用判定定理1便可找出△ABC~△BDC;

(2)习题2与习题1的解题方法一样,但要求全面观察图形, 图中共有三对三角形相似,即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3.电脑显示习题3,学生独立练习后,小组交流,教师归纳小结。

习题3如图6,在△ABC中,点D为AC边上的一点,连结BD, 问∠ADB满足什么条件时,△ADB~△ABC。

4.电脑显示将图6中的△ADB绕点A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习题4。

习题4 如图7,已知∠D′=∠B,∠1=∠2,求证:△AD′B′~△ABC。

5.让学生在习题4的基础上改编一道变式题,课后交流。

这个问题的参与性较强,每个学生都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按照自己思考的设计原则,编拟题目(如改变条件:将∠D′=∠B改成∠B′=∠C,结论不变;也可以将图形不变;也可以将图形变为如图8所示),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三)师生共同作本节果小结。

作者介绍:郑碧星,福建德化第一中学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