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教案(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小学的教案(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小学的教案【第一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6-118页例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是有关数学广角的“植物问题”,主要探讨的是关于在一条线段植树的问题,只栽一端、只栽中间、两端都栽等。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探索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人手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要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总长×间隔距离”的关系。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间隔”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让你们猜个谜语好不好?出示谜面:(打一 我们在排队时,也出现了间隔数与人数之间的某种关系。下面,请几位同学上来排队(先请三人起来排队)问:有几个人?几个间隔?(再增加1人)再问:有几个人?几个间隔?(再增加1人)继续问有几个人?几个间隔?
通过观察同学们刚才排队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人数与间隔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人数比间隔数多1,或者间隔数比人数少1……)
3、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队列中间隔数与人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称为植树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4、刚才我们谈到的手指和队列的问题都是植树问题,大家能说出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吗?教师举例:(上课和铃声、整点敲钟报时、美国五年一届的总统选举)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课件出示问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说说这道题的关键词是什么。(每隔5米是指什么,两端要栽……,并重点理解“每隔5米”就是指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就是间距;两端:也就是这行树的两头)然后教师提问: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答案呢?(如果要求同学们通过画图证明,每5米1棵,那究竟要画到什么时候呢?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那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我们可以把这条路看作较短的10米、15米、20米……通过画图得出规律,再根据规律求100米路要植树的棵数),这是在我们数学上常用的一种方法叫做“花繁为简法”。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学生实践记录单
出示实践记录单后,教师先示范画线段图,并在线段图上标出“间距,间隔数,线路总长”等,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线路总长、间距、间隔数”。
同学们在全长1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b、在长15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要栽)每五米一棵,可植多少棵?(线段图),学生通过画图探究,逐渐对总长、间隔距离、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建模。
c、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要栽),每五米一棵,可植多少棵?那么在长25米和30米的小路上呢?
(1)学生自主活动,完成实践记录单。(学生完成这个表格后,教师展示学生完成情况并提问:怎样求间隔数?怎样求棵数?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全长(米)10 15 20 ┉
间距(米)5 5 5 ┉
间隔数(段)
┉
棵树(棵)
┉
(2)观察表中的棵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板书:两端要种:棵数=间隔数+1或间隔数=棵数—1),全班齐读规律。
②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应用这个规律,我们能不能解决例1的问题?(全班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教师提问:100÷5=20这里的20指什么?(间隔数)20+1=21为什么还要+1?(因为两端要种的棵数=间隔数+1)刚才我们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数,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3、解决实际问题(口答)
①教师说间隔,学生说棵数。(或者教师说棵数,学生说有几个间隔。)
②小组内各同学互相出题。
小结:
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棵数=间隔数+1,如果知道了间隔数和间距(每两棵树的距离),怎样求总长呢?(引导学生说出:总长=间隔数×间距(板书)
4、完成“做一做”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先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中的间隔数是多少,间距是多少,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后,教师可再进一步提问:如果在公路的两侧植树,又该怎么做?)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求植树的棵数,求间隔数,求植树的路线的总长度,解决这几个问题的关键是相同的,就是要运用好段数与点数之间的规律。
三、应用规律,解决拓展
1、植树问题(两端都栽)练习
全路长(米)间隔距离(米)间隔数(个)棵数(棵)
1 30 5
2 50
10
3
4
21
4 1000
101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0时敲响10下,需要多长的时间?
3、小明要在全长2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如下图),请你帮小明设计一下植树方案。(此题留待学生思考,为以后教学只栽一端和两端不栽做铺垫)
四、谈谈你的收获?
学生谈谈收获,教师总结。
五、作业
完成教科书练习
六、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间隔数=总长÷间隔距离
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是一种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但在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原型,新课程教材把它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教学了课本106-108页例1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反思本课教学过程,我觉得以下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数学,在应用数学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时,建立数学模型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形成猜想—化繁为简—合作交流—发现规律—梳理方法—应用规律”的教学流程,意在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应用”这一过程,从而建立“植树问题”数学模型。
二、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教学中,我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用画图方法模拟实际栽树。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化繁为简,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把抽象的数学化归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提高思维的素质。其次,通过画线段图,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猜想、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既培养了数学思想能力,学会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又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三、注重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我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验证猜想的合理性。其后,改变间距,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再次验证,并完成表格,从而发现规律。在用“数形结合”方法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精神都得到一定的培养。
四、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我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归类,出示生活实例,告诉学生“这些现象的事物间都存在着间隔,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是进行变式练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从而使学生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这节课虽然取得了一些收获,但也有许多遗憾。
一是操作的实效性。在学生画图探究间隔数和棵数的规律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小组比较少。这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我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其次是操作方法交待不够清楚,以致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出现操作困难,影响操作效果。
二是练习设计不够精。因为希望把尽可能多的题型呈现给学生,所以没有把握好教学时间。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教学的度,相信学生的能力,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案【第二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和词语。
2、学会认识搭、翔、鸣、网、汪这五个要求会认的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教学难点
1、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教具准备
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教师出示动物挂图。同学们你们都认识这些小动物吗?它们都叫什么名字?它们都有哪些本领呢?
2、让学生观看动物和昆虫的幻灯片,引起他们对这些动物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我们先来一一认识这些小动物和昆虫,接下来我们再来一起认识学习一下它们的名
字是怎么写的?
二、学习新课。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为不认识的生字新词标上拼音。仔细拼读音节,看看这些生字都读什么音,用心记住它们的读音。看谁记得准,记得快。
2、同桌读一读短文,互相订正字音。
3、指名读,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4、学习生字。
1)教师分两部分板书生字。一部分是要求会写的生字,一部分是要求会认的生字。看哪个同学反应快,能第一个说出生字的读音。如果说错了,其他同学立刻纠正。达成共识后,教师写上音节。
2)拼读音节。可采用指名读,开火车拼读等多种形式。
3)记住字形。(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些字的字形。
喜鹊、杜鹃、黄鹂。
杜: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忆字形。左右结构。土字左边加上木字旁。
杜鹃、杜绝。
蜻: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字形。左右结构。青字左边加上虫字旁。
蜓: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字形。左右结构。廷字左边加上虫字旁。
蜻蜓是昆虫,所以是虫字旁。
蝉: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字形。左右结构。单字左边加上虫字旁。
蜘: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字形。左右结构。知字左边加上虫字旁。
蛛: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字形。左右结构。朱字左边加上虫字旁。
蜘蛛是昆虫,所以是虫字旁。
猪: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字形。左右结构。者字左边加上反犬旁。
野猪、小猪、猪崽。
狗: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字形。左右结构。句字左边加上反犬旁。
小狗、狗熊。
5巩固字形。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抢读。
鹊、杜、鹃、鹂、蜻、蜓、蝉、蜘、蛛、猪、狗。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抢读。
喜鹊、蚂蚁、猫、杜鹃、蜘蛛、燕子、蜻蜓、狗、蝉、猪黄鹂、乌鸦。
老师出示要求会认的字,让学生读一读。
6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生字在书中田字格中的位置。
2)看老师怎样写,记住笔顺。
重点指导:
鹂:左右紧凑些,不要写得又扁又宽。
蜓:笔顺,先写左面虫字,再写右面部分,撇、横、竖、横,最后写建字旁。
3)在书上描一个,写二个。写时要一气呵成,不能写一笔看一笔,要笔笔到位,不要涂改。
4)看范字写生字,每字写两遍。
三、再读课文。
1、在学生学习生字和词语的基础上,再联系课文,把生字和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理解。
2、边读边看插图,看每幅图描绘的是什么。
3、在学生看图时,要注意指导学生看图的方法。
四、作业 。
1. 抄写生字和词语。
2. 朗读短文。
板书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二)
1
喜鹊 杜鹃 黄鹂 蜻蜓
蝉儿 蛛蛛 小猪 小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复习巩固所学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理解文章的意思。
3、知道动物的分类和各种动物的本领。
教学重点
1、理解句子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知道各种动物的本领。
教学难点
知道各种动物的本领。
教学过程
一、生字词的复习。
1、做摘苹果的游戏: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棵苹果树,然后把写有生字的苹果贴在树上
鼓励学生摘苹果,认读生字。
2、教师让学生当小老师出示卡片学生读生字词语。
喜鹊、杜鹃、黄鹂、蜻蜓、蝉、猪、狗
二、逐段学习短文。
1、指名读课文,提问:同学们,你们数一数有几个小节,用手势告诉老师。
2、学习第一小节。
1)学生小声读第一小节,想一想这段里提到了哪些动物?它们有没有共同点?
板书:喜鹊、杜鹃、黄鹂
它们都是鸟。
2)自己读一读,在书中画出这些鸟的名称。
3)再读课文。
想一想,这些鸟都在做什么?你们知道它们都有什么本领吗?
a自己边读边体会。
b在小组内练习说一说,谁说得好的同学就是动物小专家,然后代表本组参与班级展示。
c进行展示:(学生可以借助图片和其他资料说明)
喜鹊、杜鹃和黄鹂生活在树上,都吃害虫,是益鸟。
它们有的在搭窝,有的在歌唱,有的在飞翔,一种和谐、自然、愉快的景象。
4)、读一读第一小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a自己练习
b指名读,大家评议。
3、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读这一小节。
想一想:从这段我们知道了什么?
这段讲了三种昆虫。
2)再读这一节:
这段课文写了哪些昆虫?在图上找到它们,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它们都有什么样的本
领?(方式方法同上)
蜻蜓捉蚊子,是益虫。
蝉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知了,它的本领就是在树上叫,告诉我们夏天到了。
蜘蛛会抽丝结网,来捕捉蚊子,是益虫。
3)、有感情的朗读。
4、学习第三小节。
1)指名读这一小节。
想一想从这段我们知道了什么?
这一段是关于几种家禽的描述。
2)边读课文边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它们的特点。
小猫喜欢白天睡觉,晚上捉老鼠。
小猪整天吃了睡,睡了吃,没有别的本领。
小狗给主人看门,爱啃骨头。
3)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节。
5、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同桌互相读一读,要读得准确,流利、有语气。
三、完成课后作业 第三题。
1、读题目,明要求。
把词语分类写下来。
2、老师出示卡片,让学生读一读这些词语。
3、自己动脑筋,进行分类,并且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
4、汇报你分类的情况。
蚂蚁 蜘蛛 蝉 蜻蜓
猫 猪 狗
四、完成课后作业 第四题。
1、老师出示卡片,让学生读一读这些词语。
2、自己连线。
3、反馈。
五、布置作业 :写生字,读词语。
六、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动物都有各自的`本领。鼓励认真负责的小专家。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看图,说一说这个动物属于哪一类,再动手画一画和它们是一类的动物。
小学的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知道邻里之家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知道该怎样与邻里和睦相处。
2、能正确处理自己与邻里之间的矛盾,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热爱劳动的品质。
3、说话、做事考虑左邻右舍的利益,对邻居要谦让,能谅解人,邻居有困难,热情帮助。
4、知道自己在家庭和邻里之间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邻居之间和睦相处关系到左邻右舍各家的生活,还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处理自己与邻里之间的矛盾。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确定主题,搜索相关的视频资料。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走近我们的邻居
一、导入谈话引出观点
1、你们听说过"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吗?谁能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
小结:"远亲不如近邻"就是说:亲戚虽然亲,但住得远,不如住在近旁的邻居来往多,遇到事情也不如邻居能够给预及时的帮助。
2、请你列举事例说明"远亲不如近邻"
小结:谁家的周围都会有一些邻居,与邻居之间的接触机会很多,因此,搞好邻居关系十分重要。
二、走近我们的邻居
1、提问:你喜欢到同伴或邻居家做客吗?到同伴或邻居家中,你会怎么做?
小结:到邻居家中应有礼貌,主动与人交谈,不乱动邻居家中的东西。
2、观看录像,了解所听到的内容。
(1)提问:录像里讲了谁去了什么地方做客?他是怎样和邻居交谈的?
(2)观看录像,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录像中的交谈,懂得要有礼貌地、专心地与人对话。(如果无法拍摄到谈话的现场,也可拍摄环境,让学生在现场介绍自己到邻居家做客的过程,提醒其他学生认真听。)
(3)小结:到同伴或邻居家中做客是一件快乐的事,可以和同伴一起玩玩具、聊天。
3、围绕话题,分享做客趣事。
(1)提问:你到过谁的家里做客?同伴或邻居家中有些什么人?家中有几个房间?在邻居家中看到什么有趣的事?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与大家分享你做客的趣事。
(2)进一步引导学生围绕谈话主题,有顺序地清楚介绍自己做客的过程,如:到同伴或邻居家中,你有什么发现?家中的什么布置很吸引你……
4、分享交流,进一步明确做客谈话的'方法。
(1)请个别学生讲述,可结合自己记录的图示或拍摄的进行介绍。
(2)教师提醒学生要有序、清楚地讲出自己做客的过程,以及与主人交谈的话题或自己在主人家的发现。
(3)小结:做客应有礼貌,与主人谈话的内容要具体清楚;向同伴介绍自己做客过程中的发现要清楚、有序。
第二课时:和邻居友好相处
一、谚语导课
二、活动
1、介绍我的好朋友
2、邻居的关爱(课件出示有关邻里关系的谚语。远亲不如近邻。千斤买屋,万金买邻。邻居结得好,犹如得大宝。)你了解这些谚语的意思吗?
学生通过课件中展示的谚语,尝试说出其他有关邻里关系的谚语。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说出对谚语的理解
3、除了学校中的好朋友,你还有哪些好朋友,你们是怎样成为朋友的?你们的交往中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学生介绍自己的邻居好友,学生口述介绍。
4、课件出示课本第24页的资料卡。
学生说说邻里趣事,激发学生对本课邻里关系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对邻里关系的重视,从而为本课学习和谐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做铺垫。通过介绍好友及交友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珍惜友情。通过学生介绍朋友讲的趣事,加深学生对友情的认识。通过填写资料卡加深对朋友的认识。通过学生介绍邻里朋友间的趣事,体会与邻里和睦相处的重要性。
三、辨析,感情升华。
1、在日常生活中,邻居对你家有哪些关爱?
2、假如没有邻居的关爱,会是什么样子?
3、教师小结:邻居的关爱,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更加快乐。
4、课件出示图片。
5、日常生活中你家为邻居做过哪些事情?
6、模拟表演:邻居家的李大爷行动不方便,你会怎么做?
7、教师小结: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的好经验。
教师出示几则有关邻里关系处理的情境,让学生分析遇到这样的情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交流谚语或邻里相处的美好事件。
第三课时:我帮邻居做些事儿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社区百家宴共享邻里情》
2、提问导入:视频当中的这个社区邻里间的关系怎么样?你喜欢这样的邻里关系和生活氛围吗?你的邻居都是怎么样子的呢?
二、新知教授
1、指放视频く者太大犯病身边没有人在,多亏了隔壁大爷出手相助。
2、讨论:视频中的姥姥生病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离不开谁的帮助?从这个故事当中,你感悟到了怎样的道理?
3、道理远亲不如近邻
4、我和邻居的故事
你和你的邻居也像视频中的一样吗?你们家和邻居的感情如何?
(1)请你描述一下你的邻居关系是怎么样的?
(2)请你说说邻居帮助你或你们家的故事吧
最美邻里关系评选活动:在同学们的描述当中,你最喜欢的哪一种邻里关系?为什么呢?你认为良好的邻里关系,是怎样的?
思维导图归纳:和谐美好的部里关系
5、总结。好的邻居就像是我们的亲入,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好的邻里关系不仅能够让我们住得放心,还能让我们住得舒心、开心。
6、小分享:我们都感受过邻居给我们带来的温暖,那么,我们能不能也为邻里们做些什么呢?请你说一说,你曾为邻里做过些什么呢?
7、过渡:我都曾为邻居提供过力所能及的帮助,那么,除了这些以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让部里关系更加美好吗?
8、阅读角:《垃圾不见了》
(1)这楼里的居民扔垃圾的习惯有什么问题?
(2)新报来的小女孩的行为会给这里带来什么变化。
回答:小女孩的行为可能会带动大家一起讲文明卫生,大力构建友好的邻里关系。
9、提问:我们能不能也像这位小姑娘一样,通过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我们的邻里关系变得更好呢?
10、试一试,我们也来为构建良好的邻里关系做些贡献吧!请你设计个邻里互助小方案,并组织一个邻里互助小分队,一起行动起来。
三、课堂小结
互帮互助,热情友善的邻里关系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维护的,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用自己微小的力量,推动邻里关系的良性发展吧!
小学语文教案【第四篇】
教学内容
这次“积累运用”安排了“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熟读、背诵对子,丰富语言,增加积累,培养思维的敏捷性。阅读短文《四季的`美》,了解短文主要内容,理清短文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可与过去学过的写景文章在写作顺序上进行比较。在双相互动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环保意识。能把自己的经历、见闻或想法不拘形式、自由的写下来,写完后要认真阅读,仔细修改。
教学重点难点
在双相互动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环保意识。能把自己的经历、见闻或想法不拘形式、自由的写下来。
教学构想
逐题进行练习,使学生学会积累知识,并能在阅读和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1收集对子,2 收集有关描写四季景色的文章,3 收集有关环境被破坏和被保护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背诵对子,丰富语言,增加积累。阅读短文《四季的美》,了解短文主要内容,理清短文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学生学习过程
一、完成“读读背背”
1 谈话激趣。我们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勤劳智慧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灿烂夺目的文化瑰宝。老祖宗创造了一种文体,上下两句十分对称,叫“对子”,可有意思了。大家想见识一下吗?
2 教师范读,培养学生倾听。
3 指导学生朗读,熟读成诵。
(1)要读出对子的韵脚。
(2)要读出对子的节奏,要按照相对的词语正确停顿。
(3)反复朗读,引导记忆。
让学生在读出韵味和停顿的基础上,自由读。
师生互对,同桌互对,小组互对,男女互对。
提醒注意两组对子的前两对,意思都是相反的;后三对意思相近或相似。让学生找找,并帮助学生记忆。
4 检查背诵。
5 交流收集的对子。
6 推荐阅读《幼学琼林》。举行对对子竞赛。
7 把对子抄在摘抄本上。
二、完成“阅读”。
1 谈话导入。
2 自由读短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3 再读课文,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轻声读短文,说说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短文中可以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指导阅读,完成文章后面的练习。
(1)作者认为每个季节什么时候,什么景色最美?
(2)带着问题再读短文,把你认为美的语句用笔画下来。(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动手脚。)
(3)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要求要读出它们的美,读出对它们的喜爱。
(4)归纳四季的美。
(5)了解短文叙述顺序。这篇短文的叙述顺序和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相似?和学生一起回忆《高大的皂荚树》的叙述顺序。
小学教学设计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冬雪给大地带来严寒,雪景给我们带来银白世界的欢乐。这一自然现象给音乐文化提供资源。虽然祖国各地很多地方未能观其美景,但我们可以从歌曲、乐曲、京剧的音乐声中去寻找体验、去获得乐趣。
2.初步学习模进方法创作旋律。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唱《堆雪人》;听《乘雪橇》。
第二课时:唱《雪花带来冬天的梦》;听《踏雪寻梅》、《打虎上山》。
第一课时
一、表演《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1.解题导入:“雪花”、“梦”有关系吗?
这里的“梦”由谁在做?是小朋友?还是小动物?做什么“梦”?这就是本歌要告诉你的内容。オ
2.聆听范唱。
听完范唱,对歌名能理解了吗?
雪花-梦-小动物-春风-梦醒。
3.再听一遍范唱,在“告诉小××”的间奏处,请大家轻轻随音乐拍手(XX)。
4.解决两处难点:
“#2”的音高要*近“3”,这样“#2”就能唱准。
注意弱起的节奏,用划拍法唱准。
5.自学歌曲的曲调。
6.歌曲表演时,注意两个乐段的对比,第一乐段注重叙述性,平稳而口语化,尤其是四个“告诉”,要体现对小动物的保护的环保意识。
第二乐段是全曲的高潮,注重抒情性,表现对小动物的亲切和热情。
7.讨论:
设问:
(1)歌曲告诉了我们什么知识?
(生物科普知识——冬眠)
(2)还有哪些动物也冬眠?
(知识的拓宽与延伸)
8.带着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意识,有感情地唱好本歌。
9.小结:冬雪带给我们的益处——生态平衡。
二、聆听《踏雪寻梅》オ
1.这是我国近现代作曲家黄自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首歌曲。简介黄自的生平。
2.欣赏《踏雪寻梅》。
边听边看书上的歌词,如能将歌谱也同时展示,效果会更好。
3.讨论歌曲表现的内容。(歌曲抒发了主人翁在冬天,踏雪寻梅、勤奋读书、追求好时光的心情。)
4.再次聆听。鼓励学生看着歌谱,轻轻哼唱。
5.小结:这是20世纪30年代以描绘雪景为题材的歌曲。
三、聆听《打虎上山》
1.初听《打虎上山》。
介绍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剧情中的《打虎上山》唱段的背景。
2.聆听引子音乐,体验“莽莽林海、广阔雪原”的壮丽景色。
3.复听全唱段。学习杨子荣的英雄气概。
4.小结:这是京剧描绘的雪景及英雄穿林海跨雪原深入匪巢消灭匪徒的豪情壮志。ケ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