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精编4篇)
【序言】由三一刀客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精编4篇)”学习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1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本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诗人简介及背景介绍
三、教学新课
1、听录音,明确节奏并正音,然后全班齐读。随之欣赏歌曲《渡荆门送别》。
2、字词释义(师解),然后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生答)。
(1)渡远:乘船远行;从:跟从,随从;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尽:消失;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天镜:比喻明月;云生:云彩兴起;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仍:依旧,照旧;怜:爱。(2)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3、叙事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答: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4、描景
(1)a、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对偶;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颔联画面的壮美。)
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用的很好,试分析揣摩其艺术效果。
答: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用一“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2)颈联里展现了几幅图?分别是何时的图?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这两幅图所展现的画面。
答:两幅图(水中映月圆、天边云霞图);晚上,白天;
5、抒情
(1)“故乡水”如何理解?(师解)
诗人从小开始,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都一向在蜀地生活,而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它为“故乡水”。
(2)此时的“送”是友人送别我或者是我送别友人,还是江水送别我?请说出理由。(生答师总结)
答:从“渡”字打头看全篇主线——水;
随、尽、入、流——为写故乡水张目;
月下、云生——低头见天镜,抬头于水天相接处见海楼;仍——前面所写之景皆与“故乡水”有关
所以,此时并非诗人送别友人或友人送别诗人,而是饱含深情的江水,不远万里的从故乡一直把我送到遥远的楚地来。(3)尾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答)答:拟人
(4)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生答师总结)答:表达依恋、思念之情。
四、总结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以上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提供的4篇《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或诗句。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李白写的《赠汪伦》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很好,孩子们,把后两句有感情的再读一遍。是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还要深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感受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吧。
二、解题:
1、学习题目中的三个生字,齐读课题。
2、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三、初读古诗。
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1、学习诗中两个生字。
2、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
课件范读。
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件,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自己先学着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四、理解诗意
自由的读一读第一、二句,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1、故人:指老朋友。
2、西辞?“在西边辞行,往东走。”课件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的位置图。
3、烟花?形容花开得很繁茂,像浮动的烟雾。烟花三月到底有多美,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课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美吗?
师: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这对好朋友会做什么?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两句诗中一些词的含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在这柳暗花明的三月,在这莺歌燕舞的三月,本是和好朋友欣赏美景,吟诗作画的好时候,可是老朋友就要离开自己到千里之外的扬州去了,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引读
4、尽管依依不舍,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孟浩然的船走了,李白回去了吗?你从哪里知道?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诗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小船不见了?
孤帆什么意思?
这么大长江上难道真的只有孟浩然的这条小船吗?为什么诗人却说孤帆呢?
5、小船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李白还久久地伫立江边,望着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此时此刻他在想什么呢?
指名读、引读、齐讲习
五、感悟诗情
带着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把整首诗读一读。
指名读、分男女读、全班齐读。
六、课外拓展
读得真好,读出了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一年后,李白回忆起当时与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又写下了《江下行》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欣赏: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请同学们回去后搜集一些描写送别的古诗,用我们今天的学习方法仔细品读。
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这节课上,我利用创设的情境,抓住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诗的大意,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为此,我制定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突破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第二个目标,就是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也是本首古诗的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是注重古诗的朗读和积累。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就预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李白与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的相关资料,整个教学流程就按照“谈话导入,了解背景,课题质疑、自学释疑,感悟诗境、诵读诗文、拓展学习”来进行。
一、情景导入,了解背景
本课教学从李白的《赠汪伦》导入,让学生从诗人感受到朋友送别自己的深厚情谊中迁移到自己送别友人的真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题质疑、自学释疑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学,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我就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何时送”和“怎么送”这两个问题。
三、学习古诗,体会诗情
本环节通过学生自由读、听课件范读、齐读、教师范读、划分节奏读等方式,使学生在读中初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
在教学中就通过让学生用优美的词句来表现三月的美丽,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时又辅以课件展示烟花三月的美丽,让学生感到三月的美丽,美得并不空洞,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奠定了基础。
在处理“怎么送”这个问题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送别的现场,通过“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比如:“这时长江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吗?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呢?”“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黄鹤楼边,心中会想什么?”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解决深层次的疑难后,我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最后两句诗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诵读诗文,感悟诗情
本环节通过播放配乐、教师引读,使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诗中所蕴含的浓浓的惜别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拓展学习,加强联系
课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后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做为拓展学习,扩大阅读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激发学生多积累古诗,让他们通过反复的积累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总之,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1、语言不够精炼,没有经过精雕细作。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整体把握不够好。3、对于难点的突破,由于时间的关系,现得比较匆忙等。但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以上这些不足会逐步得到克服。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学情分析:
刚接手的班级,语文基础较差,但比较活跃,富有想象力和激情。对于古诗比较感兴趣,有积累的习惯。
教学方法手段
1、 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 可以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
3、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古诗的重点
4、 2、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草》《山中送别》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 读熟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教学
古诗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一首诗就蕴藏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长长的历史,读诗不但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语文知识,更重要的,孩子们这是在传承我们祖国的文化啊!“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个有品位的人,平时就要多读诗、多积累诗。现在谁能把你平时积累的古能为大家信手拈来一首?(生背诵)
1(生背,师相机评价:千里明月寄相思,一首浓浓的思乡诗
寥寥数字赞不尽的祖国美景
悠悠母子情深,温馨的抒情诗
春光无限好,写景诗
2、师说题目,生接说(《赠汪伦》《草》《山中送别》)
3、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离别容易相见难,于是诗人在送别时做得诗称为送别诗
二.教学古诗
20古诗两首(板书)
师:课前大家已经做过预习了,一起说出第一首的诗题(生齐说)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写)很好!注意“孟”是我们需要写的生字,注意他的写法
告诉我作者是谁?(生:李白)唐代大诗仙 李白
齐读课题!(生读)
1、解题:
师:“之”什么意思?
生:之就是去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本下面的注释中有!(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看注释学习古诗便捷的好方法。)
师:题目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李白要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这是去的位置,广陵就是扬州,(画位置)在长江中下游江苏中部,一个花繁锦簇的名都,被誉为“富甲天下”!
师:还能了解什么?
生:李白是在黄鹤楼送朋友
师:送的地点,(画位置)黄鹤楼位于长江上游武汉蛇山之上,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享有“天下绝境”的美称,(点课件黄鹤楼)历代诗人都喜欢到此游览作诗,这次就是李白特邀孟浩然来此游玩的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老师还不太明白,能告诉老师吗?
⑶ 观看欣赏:
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季节里的扬州城。
(课件播放扬州风景,教师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在唐朝,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而三月,更是扬州最美的时候,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的摇晃着,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⑷ 指导朗读:
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
(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诗句的美丽。
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
生:孟浩然。
师:在诗中,李白称他为──
生:故人。
师: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生:他们在一起游览名山名水,欣赏风景,碰到自己喜欢的风景,就作一首诗。
生:傍晚的时候,他们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明月,对着明月朗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谈天说地,谈论国家大事,生活中的见闻,心中的理想。
师: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自由朗读后两行诗。)
师: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李白一直站在江边,看着孟浩然渐渐走远。
生:李白看着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直到船不见了,他还在望着。
生: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随着那只船。
师: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李白很舍不得孟浩然。
生:我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师:那你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不舍的目光。请你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神情的目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小船消失在蓝蓝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顺风,在扬州玩得快乐。
生:孟浩然,这一别,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聚,到时候,把扬州的情况给我讲讲吧!
师: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已尽,但祝福不尽,思念不尽。(示意另一名学生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情意像江水一样深,像江水一样长。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情意深长啊!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生:(朗诵全诗。)
师:繁华的长江交通运输要道上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帆船吗?生; 不
师; 会有?
师:千帆竞渡,舟楫如织,可诗人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生:因为此刻李白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朋友的身上
生:因为李白只注意到朋友的船
师: 因为只有这条船上有——朋友
……
师:他的心里、他的眼中只有孟浩然、全是孟浩然。从这儿你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厚。是啊,正事这份浓情厚意让李白伫立江边,目送友人,久久都不愿离去啊。
师:(点音乐)现在我们想象一下,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江边:(配乐)
A、朋友的小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了,你还在望啊,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船已经越驶越远了,影子也渐渐模糊,可你仍在翘首凝望啊,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这船的影子已经消逝了,只看到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边,可你还是在望啊,你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目送到目的地,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睁开眼睛!
李白,你伫立江边这么久,直到帆船的影子消失在碧水蓝天,你到底在想什么啊?
师::有牵挂吗?(有)你怎样牵挂?带着你的牵挂,送送朋友——
有期盼吗?(有)怎么期盼?带着你的期盼送送朋友——
有祝福吗?(有)你怎么祝福?带着你的祝福送送朋友——
师总结:是啊,长江水带着我长长的思念,带着我美好的祝福,带着我的深情厚谊滚滚东去,永不停息。朋友真情,离别之意,都包含在了这句千古绝唱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1、孩子们,(点)烟花三月,名楼作别,李白回忆起和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思绪万千,这绵绵的思绪哟,全化作了这篇传世佳作——全诗(配乐)
2、这绵绵的思绪哟,也唯有化作这——故人…
板书设计
目光送
李白 情深意长 孟浩然
心相随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4
一、古诗导入。3分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黄鹤楼送别》。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李白在黄鹤楼送别了孟浩然后,将自己的满腔真情化作了一首诗,这首诗千古传唱。出示古诗:指名一人读
3、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学了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精读第一、二段。8-10分
1、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多么美的景色啊!再看看书上的插图,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
2、多美的词多美的景,让我们把这种美景读出来吧。齐读第一段
3、面对这样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赏?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再请一个同学读读第二自然段)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的心情是——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4、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他们有没有表现出来呢?而是——深深的藏在心底
这个藏用的得实在太好了,他们是怎样藏的?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5、指导朗读。: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地情谊。让我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15分
1、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的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请一个同学嘟读读李白的话)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2、自己再轻声读读李白的话?读完后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感受?(敬仰和依依惜别)
(1)学生谈到兄长和老师时补充:当时孟浩然早已诗名远扬。李白比孟浩然小,结束江南之游后特来拜访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是兄长和老师。
(2)学生谈到人品令人敬仰时补充:
李白曾有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红颜弃轩(xuān)冕(miǎn),白首卧松云。”赞誉孟浩然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爵车马,有了成就后又归隐山林与青松白云相伴的高洁品质。)
(3)学生谈到诗篇誉满天下时补充。什么是誉满天下?哪首诗誉满天下《春晓》
(4)谈到:何日才能再见面: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这次分别,是多么的不舍呀!
3、指导朗读
(1)李白的话中前两句主要表达了敬仰之情,后两句主要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所以读前两句时,我们的语气要高昂些。读前后句时,我们的语气要低沉些。谁来试试。
(2)志同道合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再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3)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请把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
4、过渡: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但是他把这种眷恋深深地藏在心底,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反而好言宽慰李白。他是怎样宽慰李白的的?自己读读孟浩然的话,多读几遍,看能否读懂。(自由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品析:
(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的意思你理解吗?孟浩然此时引用这句诗,就是想告诉李白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引读
(2)孟浩然忍住离愁宽慰李白李白,真不愧是——兄长,是老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安慰安慰李白。(指名读)
5、一个满怀仰慕,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意深长。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指名2对表演)。
人物对话对人物的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一二两组读李白,三四两组读孟浩然感受两人是如何通过对话表达依依惜别之情。齐读。
四、讲读第四自然段。 5分
1、送君千里,终需一别,孟浩然他得走了。人有情,景也通情,你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引读这段),
2、“伫立”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李白久久的伫立在江边,望着渐行渐远的小船,慢慢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它带走了李白的对孟浩然的牵挂和祝福,留下了李白的回忆与思念。此时的李白外表是平静,可内心却如这浩荡的长江水一样,心潮澎湃。他会想些什么呢?可以回忆他们一起把酒谈心的美好时光,也可以回忆孟夫子昔日的悉心指导;可以抒发对孟夫子的牵挂,也可以写写对孟夫子的祝福……写一写。
五、讲读第五自然段,理解诗意。5分
1、过渡:此时此刻的李白再也按捺不信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频出示范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学完课文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能说出诗的一二两句对应的是课文哪几自然段,诗的三四两句又是对应的是课文哪几自然段吗?
3、联系课文想想:故人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谁?孤帆又是什么意思?
4、长江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应该是白帆点点千帆竞发的,却为什么李白眼中却只有孤帆呢?情到深深处,眼里心里只有对方,只有对对方深深地情谊。谁来读读这首诗,读出李白深深的情谊。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诗中没有出现一个情字,却处处藏着——李白对孟浩然深深的情谊。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齐声诵读。
六、积累拓展,情感迁移。5分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一些,谁来展示一下。
2、你能背出里面的名句吗?
3、课后把你制作的送别书签送给你的朋友,表达你的真情。
4、今天我们学习的《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再现了故事背后的故事,帮我们理解乐诗意,品位了诗情。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一首送别诗,查阅资料,将他改写成一个美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