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精编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语文教案-《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⑴ 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⑵ 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⑶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
⑴ 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
⑵ 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⑴ 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⑶ 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
⑴ 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细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学习第2、3自然段:
⑴ 自读。
⑵ 议一议:
此刻,父亲的心情怎样变化?
出示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⑶ 说话训练:
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父亲会……
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父亲会……
⑷ 师小结。
2、学习4~23自然段:
⑴ 自读课文4到23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记号,也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⑵ 汇报: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4~11自然段最令人感动的句子。
⑶ 学生分角色读一读。
⑷ 小结:
对第12自然段的理解:
① 师:是啊。在我眼里,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而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轻你们各自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② 指名读。
③ 比较句子,你更欣赏哪一种表达方法?为什么?
出示:
a、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b、他不停地挖,挖了36小时。
④ 出示: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⑤ 小结。
⑥ 读一读这首诗。
对13到23自然段的理解:
① 师生合作读13到23自然段。
② “不!爸爸。……”从这句话大家体会到了什么?
师:父亲不顾一切地挖,儿子坚韧不拔地等。因为他们都有一个信念: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在一起。凭着这样的信念,他们不仅一家团聚还救活了其他13个孩子,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三、拓展,体会父母之爱
推荐读《背影》、《游子吟》。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信念
总会在一起
了不起
作业设计
1、请你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2、阅读: 《背影》的精彩片段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走到那边月台 ,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很胖,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最疼爱你的人是谁吗?(父母)
是的,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父母对我们无比博大的爱,所以父母成了我们最信任的人。想一想生活中父母对你的关爱,哪次让你感受最深?学生回忆与父母发生的感人的事。
2、地震中的父与子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对父子。
二、自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找一找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边读边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在1994年美国华盛顿发生了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在一片废墟中坚持不懈的挖掘了38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救出儿子以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
三、小组合作、品读课文、交流评析。
1、自读课文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些下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外貌等语句来品读。
2、如果你有了感动就与你的小组同学说一说,把感动传递给别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感动)〕
3、谁愿意把感动与大家一起分享?
全班交流朗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从他人的发言中汲取有价值的观点。
(1) 第3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的说。父亲的意志坚定。
(2) 第5段“……他便埋头接着挖——父亲不肯放弃。
(3) 第8段“他挖呀挖一直挖了三十六个小时——父亲坚持不懈,疼爱儿子。
(4) 第9段“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儿子的先人后己,与父亲心心相通。
四、感情朗读,升华理解。
1、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朗读给同学听。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父亲的坚决,儿子的信任。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父亲和儿子各有什么样的感受?
2、如果你是在地震中刚刚获救的阿曼达,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展开想像扮演阿曼达写一写自己最想说的话。
六、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一直挖了三十六个小时
爱 相信
儿子 相信父亲一定会来救他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抓重点段,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父亲了不起的相关的语句。
2、全班交流。
3、抓重点段进行深入体会: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⑴ 想象画面,丰富形象。
⑵ 联系上文,揣摩心理。
4、感受父亲为什么这样了不起。
5、感情朗读。
三、抓补白点,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师生对读。
2、想象说话。
3、感情朗读。
四、回归整体,感悟写法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挖 不论……总……
了不起 在一起
儿子:等 只要……就……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词
二、积累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
三、拓展阅读,感悟情感
阅读《无字的明信片》《父亲老了》。
四、说话写话,抒发情感
1、引导学生回忆、交流生活中父亲所做的令自己最难忘的事。
2、将自己最想对父亲说的话写下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和感受亲情的可贵,受到熏陶和感染。
2.领悟课文中一些重点语句语言运用的特色。
课前准备
学完《秋天的怀念》(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一文后,让学生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果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把诸如《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提供给学生。
教学流程
一、承上启下,直奔“亲情”。
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秋天的怀念》,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亲情的可贵,对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可以是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可以教师自己撰写的:
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
让学生齐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1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按主题组织编排课文是新教材的重要特点。出示类似的文字,既揭示了本组课文的共同主题,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
二、阅读课文,感受“亲情”。
(一)读题提问。读了题目,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这是对学生“阅读期待”的利用,凸现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
(二)读文答问。
1.初读一遍课文,用几句话说说课文写一件什么事,说的话要求尽可能回答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
2.再读一遍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学生发言后,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了不起)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深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
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个问题有较大的思维含量,可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
“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②“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4.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5.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他挖了8小时”至结尾。
三、迁移导行,抒写“亲情”。
教师小结。让学生课后写亲人关爱自己的一件或者几件事,歌颂亲情;也可以为自己的亲人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写下来。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对亲情的感悟带到生活中去,为亲人做一件事,以情导行,把学文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