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9231

发表时间

【导言】此例“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精编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1

①认识本课生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全面的学生。

①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②布置学生列出清单: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书名。

1、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①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②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一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③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④指名读导语,明确学习要求。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②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③指名站起来逐节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④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3、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①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苗苗的见解

我的

季先生的见解

感受

②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③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读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10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4、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①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②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5、拓展活动

①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书。

②向大家推荐一些书目:《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利用课余时间读读。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上5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设计2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4、认识阅读课外书籍的重要性,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

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和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字词和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说说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苗苗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4)朗读课文并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抽查情况)

1、小组内学习展示。

(1)、这节课,我学会了季羡林、水浒传、彭公传、绿林好汉、滚瓜烂熟、三侠五义、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等词语,理解了绿林好汉、滚瓜烂熟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4)、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我知道了这篇文章是1篇访谈录,一问一答等。

2、抽查学习情况。

抽查生字词的读和说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他们对读书有哪些见解?(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三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进行古诗文积累)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生1: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生2: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不要偏科,要全面发展……)

生3: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生4: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10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4、品味题目寓意。

(与二人名字相关。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5、课文朗读展示,学生进行评价并说出理由。

生:“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生:“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

“闲书”指什么?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1、通过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你有哪些收获?

2、展示自主收集的资料。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3

本文是1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而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听着。等他俩读完后。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等,一步一步来解决。

一节课的内容竟然没有上完,说明:

1、环节不紧凑,在一个问题上扩展的太远。

2、随意性太大,往往在新生发出来的问题上扯得太远,想让所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是不现实的不高效的。

3、条理性不强,思维混乱,没有重点。

4、对教材的理解片面,没有一针见血的点中要害。

5、教学技巧有待提高,应向庞春燕、刘雅君、张邦富、张梅恒、张勇、赵晓伟等老师多多请教。

6、对五年级教材缺乏整体把握、还没有融会贯通。应加强研究与学习。

恳请到家批评指正,多提缺点和建议。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4

1、课文中苗苗提出了在数学课上看《水浒传》,而且还看得非常入神。这一问题正是全文展开的核心,“正课与闲书”、“三贯通”等的“鸿篇大论”就是依此展开的。季老的回答(若真是原文而不是改编的话)却顾左右而言他,长篇大论地谈他在课外看闲书(放学后和在家里),只字不提在课堂上看闲书对不对。这种纯“外交辞令”式的语言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也许还不引人注意,但季老毕竟是我国学术界的泰山北斗,树高风大,课文的改编者们(姑且看作改编)借季老的嘴说出这样的“外交辞令”,有着明显的舆论导向——上课的时间可以看闲书。若是老师或家长反对,学生们会把你反驳的哑口无言:你们比季羡林还高明吗?人家季羡林都提倡看闲书,不论课内还是课外(起码没反对课内看)!

我不知道课本和教参的编写者们是否是一套人马。但教参的编者起码是发现了课文的这一误导作用,他们在教参中明确提出了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在课堂上读闲书对不对这一问题,只是碍于情分面子,不好意思直接点出来而已。但是,他们这一充老好人,可就惨了几千万小学生了,尤其是师资力量薄弱的偏远山区的苦孩子。

2、三贯通的要求是否过高了?放眼全国,“国宝”的精英们,尚且没几人达到,何况小学生?不知道季老达到了没有,尤其是文理贯通。小学生们天真活泼,对他们的要求应当实实在在,切实可行。不切实际的理想只能是美丽的幻想,这个幻想一旦破灭,留在孩子们心中的只有被骗的感觉。

3、至少背二百首诗,五10篇古文,有什么科学依据吗?为什么不是一百首、一百篇,三百首、八10篇,或者其它。这是季老的意见,还是改编者自己的意思?

4、“爷爷,您懂那么多种外语”……,“多种外语”这种病句都可以出现在教科书中呀!

这样的教科书不误人子弟才怪呢!

翻阅《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书,他们对“外语”一词的解释几乎相同,都是泛指外国的语言。既然是泛指,哪来的多种?正确的应该是“您懂那么多国家的语言”。

小学生的心灵犹如一张单纯的白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如此错误百出的教科书泛滥于祖国大地,我们的教师该怎样教,我们的孩子们该怎样学,我们祖国的明天又该怎样?

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5

一、设计思路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是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我爱阅读”。以小女孩和学者季羡林对话的形式,提出读书的有益见解。教学目标是

1、指导学生认识 3 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重难点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设计成:

1、导入并简介作者

2、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3、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4、品味题目,深化理解

5、写作手法,学习探访技巧

6、作业设计

六个方面。让学生在自学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畅谈读书、多读闲书、学会甄别有益的书的能力,进而促进其对读书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由第一课林海音的《窃读记引入到此文:你们想知道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吗?让我们开始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此中进行课题板书,并要求学生跟写课题,齐读课题,以较好的状态进入到课堂的学习。还可以要求学生交流预习中对作者的了解,并结合生活交流对题目的理解。)

(二)、明确要求,初读课文

1、课文写了谁和谁的对话?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

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方面的内容。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爷爷都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对读书各自有何见解?

2、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交流。(主要有以下方面: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重点引导“闲书”的问题:

(1)在苗苗对季爷爷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是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其实,我们已经从他们两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走过爱读书的童年和少年,我想说,“是阅读,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学生自由交流,可以谈谈自己搜集的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

(3)看来,“闲书”不闲,杜甫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可适当引导他们在适时看些适宜的课外书,而不是引导他们抛掉正课不顾,即正确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4、读了他们的对话,你有什么感受?(体会人物形象)

苗苗:热爱读书,谦虚好问。季爷爷:学识渊博,平易近人,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四)、品味题目,深化理解

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五)、学习探访技巧

1、访谈是与人交流,通过阅读这则访谈录,你对访谈技巧有了一些什么新的认识?

a、要有礼貌地请教,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b、要倾听对方的表述。

2、你认为应该怎样朗读?

交流点拨:要像说话一样自然,不做作,争取做到亲切与自然。

3、结合以上两个方面,再细读课文,加深对访谈的认识和了解。

(六)、作业设计

1、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2、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进行阅读,填写阅读记录卡。

3、搜集整理好读书名言。

三、课后反思

在授此课过程中,出现了几大诟病:

1、本文语言通俗易懂,本应完全交给学生,而在课堂,我把此阅读课文当成精讲课文细细剖析,结果是牵引过度,学生引而未发,没真正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2、在较好引入课文的前提下,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理解,没能更深层次的拓展延伸,整个课堂大部分是食如嚼蜡。

3、朗读对话单一枯燥,没给学生自如的学习机会。

4、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

情景再设:

在引导学生重点学习“阅读”部分时,在课堂设计一个因看闲书而走神的情景,让学生来判别其好坏,那样一来,很多语言都成多余的了。对人物的评价交给学生,也许,并不需要教师多费口舌了。

其实,一堂课,并不需要教师去折腾,只要是能真正合理地交给学生就够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