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精编5篇)
【序言】由三一刀客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精编5篇)”作文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重点难点
1、理解周恩来小时侯是怎样产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念头的。
2、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周恩来同志生平的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同学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书课题)
2、释题:中华 崛起兴起 (先由学生试说,教师补充)
3、教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四、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练习写字,掌握字型
1、学生说说每个生字要注意的地方,教师做示范和指点。
2、学生练习写字。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二、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2)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周围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再让学生说一说“中华不振”的含义。
(2)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是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
3、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3)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4)再读 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写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齐度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是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四、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拓展阅读,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诗的注释,学生试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材料所想到的,写下来。
2、小组内交流小习作。
三、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了总理小时侯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的成长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长的故事。
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沉思振兴中华
(疑惑不解) (理想、抱负、目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带来的5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立足文本,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段,走进文本,品词析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想象,探究中激发情感,获得个体体验,产生心灵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周恩来的伟大志向。通过多向的交流,拓宽学习的渠道,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并在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2、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揭题导入。
1、师:请同学们看个短片。(播放历史短片)同学们,看了短片后,你有什么话要说吗?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2、师:是的,当时中国,中国人民受尽了欺凌,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叫周恩来,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立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短片的播放,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背景,从而唤起情感共鸣,为走进课文,走近人物作了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直奔主要事件。
师: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一些词语真不好读,你们认识吗?
1、出示词语学生读。
师:嗯,字音读准了,但感觉不准。词语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它们也是有感情的,试着结合你的理解,加上表情、动作再用心读一读。(学生再读词语)
2、(师范读)咱们比试比试,好吗?
3、你们也一定能读好,试试吧。(生再读词语)
4、词语读好了,课文也一定能读好,谁愿意读一读?(指名学生接龙读课文)
5、同学们边读边听边思考: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使周恩来立下了这样远大的志向?
(学生交流、汇报)
师: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师:什么是租界地?(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介绍:租界地就是一国以租借的名义,在别的国家取得土地,他们只有土地的使用权,而土地的所有权仍属于原来的国家。我们课文中所出现的租界地,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行占有我国的土地,他们想打着租界的幌子,其目的是把我国的土地据为己有。)
师:课文第几自然段写了这件事?(第8自然段)
设计意图聚焦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体验读出味道,理解意思,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研读课文奠定基础。
三、研读课文,体会不振。
重点研读:(大屏幕出示第8自然段)
1、默读第8自然段,思考: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在场的都有哪些人?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我们一会儿交流,也可以边读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
2、交流:在场的都有哪些人?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中国妇女
师:为什么她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①师:你能把课文中描写这位中国妇女的句子读一读吗?“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了什么?那么她在哭诉什么呢?
师:是啊,可能早晨他们出门的时候还高高兴兴、有说有笑,可是现在却被洋人的汽车无情地轧死了,她怎么能不伤心?怎么能不悲痛?怎么能不哭诉呢?现在,她仅仅是希望中国巡警能给她一个公道,但结果呢?换来的是什么?
师:是啊,大家看,多么可怜的中国妇女啊。(板书:可怜)
②请把你们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洋人
①师:洋人的哪些表现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你知道“得意扬扬”是什么意思?那我们通常做了什么事的时候才会“得意扬扬”呢? (学生汇报)
师:是啊,当我们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妈妈表扬了我们,这时候我们才得意扬扬,当我们在比赛中获得了冠军,这时候我们才“得意扬扬”。那么,洋人是做了什么好事吗?
师:他把中国妇女的亲人轧死了,还得意扬扬,当时,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看哪,多么令人气愤啊!此时此刻,你心中对这位洋人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师:当我们这些情感上升到顶点,就会化为一个字——?(恨)
师:多么可恨的洋人!(板书:可恨)
②请读出这种可恨!(指名学生读句子)
◆中国巡警
师:还有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理由吗?来把课文中描写这个中国巡警的句子读一读。
师:你认为中国巡警应该怎样做?而他却恰恰相反,来,咱们一齐来读读这句话,注意把其中的一对关联词“不但不……反而……”重读。(学生齐读句子)
师:作为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中国巡警不但不帮着咱们自己人申冤,反而替洋人撑腰,真是—
师:可恶之至!而且课文中还有一处写到中国巡警,他用了一个什么词形容那些巡警的?
“耀武扬威”是什么意思?你们能做个“耀武扬威”的动作给老师看看吗?
师:那些中国巡警在租界地里就是这样“耀武扬威”!他们是依靠谁的势力才会这样啊?
师:这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一个成语叫—狗仗人势!这些中国巡警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竟然依仗着洋人的势力“耀武扬威“,胡作非为,的确可恶!(板书:可恶)
◆围观的中国人
①师: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来,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也握紧拳头,紧紧地握,使劲地握,咬牙切齿地握,此时此刻,假如当时我们就在现场,我们就亲眼目睹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作为我们—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气的中国人,此时此刻,你想怎样做?或者你觉得你应该怎样做?(学生交流、汇报)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看来你们都是些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中国人!那么,当时在场的中国人他们都无动于衷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是啊,他们也气愤,他们也恼怒,但是他们却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只能把无边的怒火攥在紧握着的拳头中,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意思是——
师:谁也不敢怎样,也只能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罢了!当读到这儿,我们不能不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这真是一群可悲的中国人!(板书:可悲)
②师: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一位“可怜”的中国妇女,一个“可恨”的洋人,一些“可恶”的中国巡警,一群“可悲”的中国人,共同导演了这样一出令人气愤、令人恼怒的一幕。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吗?(板书:中华不振)
③师:当时,我们国家正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清,相继与帝国主义国家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使得我们国家越来越穷困,越来越落后,贫困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负,所以才在我们国家的境内出现了外国人的租界地。正如老师前面所说,他们是打着租借的幌子,实际上是想我国的土地据为己有。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在中国都有租界地,并且他们在租界地内开设夜总会,建设跑马场,公园等,正如课文中所描写的一样,(出示句子)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句子)
④师:像课文当中所写的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中国时有发生,比如,在租界地里,很多地方的公园都有这样的规定:华人不得入内,狗不得入内,甚至有的公园门口公然立着这样的牌子,上面写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师:同学们,听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吗?想说点什么吗?
师: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歧视?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华不振啊!)(板书:啊!)
设计意图:及时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典型历史资料,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进一步加深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⑤师:当周恩来耳闻目睹了这一切之后,有些事情他始终也忘不了:他忘不了在我们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中国妇女一个起码的公道;他忘不了洋人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闯了祸还得意扬扬;他忘不了中国巡警不替自己人申冤,反而依仗着洋人的势力耀武扬威,胡作非为;他更忘不了一群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受欺辱,却什么也做不了!所以,从那以后,同学们经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究竟在沉思什么呢?(生交流)
设计意图: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对这一事件的深深触动,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四、感情朗读,感受周恩来的伟大志向
1、师: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有的说——;也有的说——。周恩来是怎样回答的呢?同学们,现在你们是小周恩来,我来扮演魏校长,我们共同读这段对话,好吗?(角色朗读)
师: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好哇!为中华之崛起!不志者当效周生啊!
师:这可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志向,女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也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男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更是周恩来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五、深化感悟,明确读书志向。
师:正是这个伟大的志向激励着少年周恩来努力奋进、不断进取,为中华的崛起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担任了我国第一任总理,在任总理期间,为了能够让我们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日夜操劳、兢兢业业。所以,在他去世的时候,长安街上曾出现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场面,联合国也曾破例降半旗向他致哀。建议课后有时间大家去读一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一夜的工作》这两篇文章,相信读了以后,你们会对周恩来有更深刻的了解!
师: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如今我们虽然早已从过去的不振中走出来了,但我们的科技还不够发达,经济还不够繁荣,不些地区人民生活还不够富裕。为此,我们也要树立一个伟大的理想,想想我们要为什么而读书?在书本题目旁边写下你读书立志的格言吧。
生:我要为祖国的明天更美好而读书!
师:你跟周恩来一样,也有着远大的志向和博大宽广的胸怀,老师也很敬佩你。
生:我要为世界的和平而读书!
生:我要为祖国更繁荣更富强而读书!
师:你心里也装着我们祖国振兴的大业,是吗?
……
师:同学们,你们是群有着伟大抱负和胸怀的孩子,相信你们能在伟大理想的指引下,沿着伟人的足迹坚持不懈,实现自己的理想。祝你们早日成材,早日成功!
设计意图:拓展文本,联系自我。适当地拓展了人物,不仅丰满了人物形象,也让学生明白光立志还不够,更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誓言,让学生明白读书的真正目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3
活动目的
1、通过班会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认识到立志、勤学、成才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个人发展与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之间的关系,引导同学要“志当存高远”。
2、通过班会活动,激励同学们为理想,为未来而更加努力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
3、通过班会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为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理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这次班会为新的起点,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4、通过班会活动,在明确个人奋斗目标同时,明确班级奋斗目标。
活动准备
1、确定主题,选择主持人;
2、讨论班会内容及过程;
3、组建辩论队,确定主辨手。
4、编写主持人串词
5、主辨手带领本辩论队组织材料
6、布置会场。
活动过程(共30分钟)
第一项:主持人发言
第二项:故事表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三项:诗朗诵:圆明园,你在哪里
第四项:主持人宣布辩论赛程序及规则,开始辩论
一、赛制
四对四组团体辩论赛
二、辩论赛程序
1、宣布辩论赛开始
2、宣布辨题
3、介绍参赛代表及所持立场
正方: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
反方:为自己而读书
4、介绍参赛队员及嘉宾
5、宣布辩论规则
(1)时间提示
(2)辩论规则
6、开始辩论:
(1)正方一辨发言(2分钟)
发言内容:我国地大物博,上有5千年的文明历史,可以说中国在世界上享有一定的盛誉,可是近代的中国,抗日战争……签下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使原本富强的中国一下子跌入谷底,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处受到外国人的欺压,侮辱。这段历史成为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痛。对于侵略国这样的野蛮行径,我们有血有肉的中国人强烈抗议,每一份签名!每一份控诉!都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之心!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作为振兴中华的主力军,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又该做什么呢?无法改变中国现状的,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不仅仅依靠单纯的爱国热情就能建立起来,更需要的是知识、科技、人才!以天下伟人,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此我方认为:我们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反方一辨发言(2分钟)
发言内容: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有值得我们回忆和歌颂的,也有我们的耻辱,不过。那都已经是过去式了,面对当今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我们不应该沉浸在战争的年代,我们要加强自身的素质、文化知识,强大自己的才能,然后再强大国家,俗话说“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我们应该强大自己的实力,才有能力去与外界抗衡,综上,我方认为:为自己而读书。
(3)正方二辨选择反方二辨或三辨进行一对一攻辨(1分钟30秒)
(4)反方二辨选择正方二辨或三辨进行一对一攻辨(1分钟30秒)
(5)正方一辨进行攻辨小结(1分钟30秒)
(6)反方一辨进行攻辨小结(1分钟30秒)
7、自由辩论
本阶段正反方辨手进行流水发言,发言辨手落座结束另一方辨手必须紧接着发言,同一方辨手的发言次序不限。(8分钟)
8、观众自由提问
观众提问阶段正反方各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一个问题回答时间为1分钟,如一个辨手回答时间未满,其他辨手可以补充。
9、结辨
辩论双方应针对辩论赛整体态势进行总结陈词。
三、总结辩论赛
1、班主任及嘉宾评析发言(略)
2、诗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3、主题班会结束
四、活动意义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蔡元培先生早在上世纪初就提出了“国民教育以养成健全人格为标准”。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所以,我认为,在悄无声息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做好的一项工作。
五、配套活动计划
1、观看电影《周恩来》
2、系列主题班会:
(1)做个有责任该的人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学生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对比句子、情感渲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
1.激情导入
2.齐读课题
3.通读全文,思考: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誓言?
4.总结板书:中华不振
二、精读课文
(一)小组合作学习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2.把相关语句画出来
3.在学习小组里面交流
(二)研读课文
1.探究学习1-8段(学生找到哪里,老师相机处理)
a、品读词句,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从洋人欺侮中国人后趾高气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体会这是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根本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感受中华不振。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紧握着”这个词语体会国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通过对比句子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更为强烈,进一步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段话主要让孩子体会“闯进”,在中国人自己的地盘还要闯进来,说明这也是中华不振,这段话略处理。
(老师相机处理回勾1—6段)
导语: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进入角色体会着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应该怎么来读。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伯父对他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抓住“打破沙锅问到底”体会周恩来对此事的关注,读出语气来就可以。
b、整合前面,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c、通过资料补充升华学生情感,深入感受中华不振。
2、导读9—15段,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a.思考问题: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周恩来他在想些什么呢?
b.导读课文9—15段,思考:你从这个呼声听出了什么?(周恩来的远大理想)
c.重点体会: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又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课外拓展
1、教师小结。
2、作业布置:
●课下读关于周恩来的故事。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想想为什么而读书?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啊!
编辑短评:本课重点突出“中华不振”的体会,逐层深入,由词句──内容整合──资料补充,为体会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作了很好的铺垫(王贺玲)。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读准“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衣衫褴褛、耀武扬威、铿锵有力、惩处 ”字音,结合背景理解“租界”,会认并理解“崛起”,会写“惩”。
2.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掌握分段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
4. 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找到并通过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表现。
教学重点: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表现。
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中华不振”。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引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周恩来)对周恩来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畅谈,课前预习了解,如留学日本、法国,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zg早期领导人,第一人总理……)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周恩来在他年少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所以后来他才成长为zg的早期领导人,成长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
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进周恩来,去了解他少年时代的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指点生字“崛”,“崛起”。来,齐读课题。(生齐读)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谈)
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大家打开书121也,赶快读一读课文。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生自由读,大约3分钟)
二、初读课文,了解原因。
1、检查朗读,读准字音。
课文读完了,相信这些词你们也会了,看大屏幕(ppt投影),来,谁会读?
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讲解租界)
衣衫褴褛,耀武扬威(读到衣衫褴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铿锵有力(声音响亮,读出节奏)
惩处(注意cheng第二声后鼻音,chu第三声多音字)
出示句子讲惩处放进句子里读。
3、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生谈)引导学生说出——“中华不振”
(板书:中华不振)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三、分读课文,理解“中华不振”。
1、同学们,课文中的那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来读课文,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点5~6名同学分读,最后一段全班齐读,教师适时点评,大约5~7分钟)其他同学边读边画出你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地方,留下思考的痕迹。
2、课文又读了一遍,现在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点5~6名同学)
是的,课文处处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租界发生的那件事情让同学们感受最深刻。现在我们就到租界去看一看,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第几段写到了租界?(第七段)
(出示ppt投影第七段)谁来读一读?(学生读,老师范读第一句)
抓住“闯”这个字,你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生谈)
是的,这就是租界,热闹繁华却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了课文第八段以后,会有跟深入的认识。现在,就让我们到租借去看看那令人揪心的一幕吧。
3、(ppt投影第八自然段)现在就请你轻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生自由读)
透过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怎样的画面?
(生谈)衣衫褴褛的妇女在哭诉,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
反复读“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yà)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生读,师范读,生读)
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愤怒的语气)“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4、此时,紧握拳头的你最想做什么?(生谈)
是的,我们一定要惩处他。让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惩”字。(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和在?但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恨,对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
读读这个字。(生读)
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想)敢不敢惩处?(不敢)
因为不敢惩处,围观的人都(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孩子们,让我们走进百年之前的中国,感受中华不振的屈辱。
播放ppt,简介。(2分钟)
谁再来读读这段话“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四、小结,布置思考,下课
是的,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出说理的租界。租界里德一切都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生齐)中华不振。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12岁那年的沉思决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他会沉思些什么呢?课下写一些,我们下节课来交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教学上的主要不足之处:
1、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请学生起来概括“文章写了哪三件事情”,这个过程耗时太长,直接导致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没能完成。“概括大意”是小学中、高年段乃至中学的知识点,学生回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我给了一定的语言提示,但是学生还是不太明确,表现在语言的组织上不够简练。如果我能够先列举一个例子,学生就能够更好地进行模仿,逐步明确这个要点。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难点的分解。
2、对于课堂上的教学生成,没有能够即使地把握。例如,学生读错了“训斥一通”的“通”字,没有及时地纠正。当分角色朗读时,有学生读完周恩来的话还在反复地问“为什么”,这就可以顺势讲到周恩来的疑惑不解。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已经有了很好的体会,接下来的朗读评价事实上就可以省去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过于拘泥于教案了,也是经验不足所致。
语文教学是一个生成的过程,作为一个新手,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也希望各位多提意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