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的教学设计精编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蝉的教学设计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初二《蝉》教学设计1
一、 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性文章。作者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首先作者写蝉的“烦”和微不足道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厌烦的情绪。后来当朋友告诉他蝉的生活历程如此特殊、生命如此短暂时,作者心灵震动,思想转变,对蝉有了好感甚至是敬意。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小生物有新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学生有良好的细微观察习惯。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的态度。
2、 教学难点: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
1、 检查预习情况
(1) 给下列生字词注音并解释。
收敛:
宽恕:
零落:
断续:
(2) 检查布置的收集有关蝉的生长过程的图片与资料,并让两位同学将自己的资料向大家展示。
2、 导入
(1) 提问式:同学们!刚才两位同学把蝉的生长过程简要的口述后,你对蝉有什么新的认识呢?(学生自由发言)
(2) 引发思考:它的生活历程如此艰辛,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相比之下,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有什么新的思索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
3、 进入正课
(1)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学生之间讨论对生命有什么新的思索,可以从文中找出句子做出解
答,并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讨论并归纳:“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对它的理解是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要好好地活。此句也是全文的文眼。
(3)探究质疑:这是作者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但作者以往对蝉的认识却是那么浅薄,以往作者眼中的蝉是什么样子的?
讨论并归纳:文中第1、2自然段,写出蝉的烦人、聒噪,病蝉的微弱、细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特点。
(4)探究质疑:作者对蝉的厌烦转变为宽恕、理解,那是什么让他思想转变呢?
讨论并归纳:是朋友的话让他重新认识了这个小生物。(全班齐读朋友说话的内容)
(5)朋友的话揭示了什么样的哲理?
讨论并归纳: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活而已
(6)文中哪些地方说明作者也体悟到了生命的意义?
讨论并归纳:最后两段。
(7)探讨:作者由以往的“烦”转变为现在的“宽恕”,这种写作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讨论并归纳:先抑蝉的厌烦、微弱、细小,听了朋友的话后令作者惊讶起来,对蝉产生了同情和理解,此处开始扬。作者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8)探究质疑:最后结尾句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讨论并归纳:由结尾的“宽恕”照应开头的“烦”,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9)你是怎样理解结尾句?
讨论并归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对蝉而言,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虽然生命短暂,但蝉执著地等待,想到这些,“我”以往对蝉的不敬全部消除了。
(10)探讨:你认为应该怎样做生命才有意义?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4、课后练习:
写一段80字左右的短文或诗歌,赞颂蝉的生命。
蝉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把握课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2、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小生物有新的认识和体会。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1)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的态度。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学新课之前猜一猜这个谜语,你对蝉有什么印象?(生交流,引出课题,出示ppt)今天我们去看看作者笔下的《蝉》
一肚子没学问,开口闭口知道,
瞧瞧这小家伙,实在真是骄傲。
有翅没有毛,飞得没多高;
一到大热天,多在树上叫。
(二)学习新课
1、检查预习情况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出示ppt)
作者简介
小思,原名卢玮銮,原籍广东番禺,1939年出生於香港。小思、明川都是她的笔名。1964年在香港中文学新亚书院中文系毕业,1965年获罗富国师范学院教育文凭,后任中学教师多年。1973年赴日本,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获香港大学哲学硕士衔。现职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字词
(2)给下列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抽生读)
收敛(liǎn):本课指收拢。
聒聒(guō):持续嘈杂,本课指不停地叫。
宽恕(shù):宽容饶恕。
2、齐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思考讨论(结合导学案)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结合导学案资料)
抑: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扬: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
(2)你能找出本文的主旨句吗?
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那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的活过。
(3)从你所找到的句子中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作为我们每一个人,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如何的微不足道,都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4)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写蝉的生命历程,但作者在结尾已经从蝉的生命历程中悟到人生的意义,这是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出示ppt了解蝉的整个生命历程,蝉”的专题知识
蝉的一生
①卵在树洞生活10个月左右
②幼虫在六月七月爬出来。
③两个月后,若虫第二次脱皮,成为二龄若虫
④一年后,长大两倍,变成四龄若虫。
⑤再过两年,长大两倍,脱皮成为五龄若虫,在夏天爬出地面。
⑥产卵后的第6个夏天,羽化成虫
⑦成虫大约只有两个星期的生命。
⑧羽化后五六天,雄蝉以歌声引诱雌蝉前来交配,等待死亡)
托物言志
(5)最后一句中,“秋风的颜色”,秋风有颜色吗?给人怎样的感受呢?
“秋风”暗示蝉的生命的结束,也暗示了蝉的生命之伟大,表达了“我”对蝉的宽容、理解与崇敬。从蝉的生命历程中使我们感受到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与伟大的,人生也是一样,不管生命如何的短暂,如何的微不足道,我们都应该好好的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
(6)说说你从蝉得到了什么启示?(小组交流)
(7)说说有关于生命的名言名句?(出示ppt,积累课外拓展)
(8)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阅读课文。
完成“导学导训”中“基础训练与阅读训练”部分的内容。
4、教师小结本课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重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难点)
3、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
提问1: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 ,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 ,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段说明对地穴
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建穴,第5—7段写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 ,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
这一层次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 ,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 ,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18—20段) ,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 ,写幼虫落地。
第五层(第24段) ,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六层(第25—26段) ,概括蝉的生活历程。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总结。
目标导学二:默读课文,品味说明语言
提问2:这是1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
明确:《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可怜做母亲的‛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写出了蚋残害生灵的可恨。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多么不易啊!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再比如最后一个自然段里的‚苦工‛‚享乐‛‚歌声‛‚穿起‛等。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脱壳过程。它‚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整个动作顺序有它自身的规律,其中的‚腾
跃‛‚翻转‛‚倒悬‛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是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得富有波折,有情节,有描写,就像是小故事一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目标导学三:感知内容,了解作品精髓
提问3: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熟视无睹的蝉的成长过程说明得这样清楚明白?
明确:这是因为作者经过了长期细致的观察。从文中看,比如蝉4年一个生命周期,在阳光下歌唱只有5星期,都说明作者对蝉的观察是长期而细致的。有时,还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正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必要时,还要借助观察工具。‚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正是作者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让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能写出这样生动而又准确的文章。
三、板书设计
蝉蝉的地穴地穴特点
出穴脱壳
蝉的卵树枝产卵
孵化幼虫
钻入土里
变为成虫生动形象的文学笔法
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
细致深入的科学观察
教学反思
《蝉》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蝉》和《咏萤》
3、理解“垂緌”“流响”“疏桐”“的历”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4、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5、学习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重点难点:
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蝉》和《咏萤》。
2、学习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教师直接导入揭题《蝉》。
2、介绍作者:虞世南,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二、小组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从中圈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地方,查字典认识生字。
2、教师检查初读情况。
三、展示交流,点拨升华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其他小组注意倾听和记录自己赞同的部分,有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针对讨论过程,提出自己的疑问。
3、教师点拨,引导学习: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4、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说说诗的含义。
5、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思考诗的含义,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6、欣赏蝉的近景图和蝉鸣幽思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7、生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四、巩固练习,总结提高
1、教师出示重点词语的意思,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现在你们能完整的说出诗句的意思了吗?)
2、集体交流,教师趁机拓展,《咏萤》是虞世南的另一首咏物诗,学生识读,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
3、引导学生理解难理解的词语含义:
的历:光明的样子 飘飘:在风中摇摆不定
恐畏:担心,害怕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解释诗句意思。
蝉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这篇文章的说明内容。
2.学着为自读课文做赏析式批注和质疑式批注。
3.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
教学重点
学着为自读课文做赏析式批注和质疑式批注。
教学难点
学着为自读课文做赏析式批注和质疑式批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小时候有没有为了观察昆虫做过一些傻事啊?你现在还会做吗?请两位同学说说看。有一个人小时候也做过一些傻事,有一次他不顾形象地趴在地上,用放大镜看屎壳郎运粪球,毫不顾及周围人异样的眼光,还把这样的“傻事”做了一辈子。同学们知道这个“怪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法布尔(板书)。
今天,我们跟着他去观察一种昆虫,就是蝉(板书),俗称知了。说到蝉,同学们对它印象怎么样?我们方言里对它也有一个非常生动准确的称呼“加加里”。我们对蝉的印象似乎都不怎么好,那么法布尔笔下的蝉又是什么样的形象呢?我们来一探究竟。
二、了解说明内容
我们大多数同学看到的只是蝉在树上高鸣的生命阶段,而课文则记录了蝉的整个生命历程,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有些同学对蝉的生命历程是这样概括的(出示照片)
幼虫入土——幼虫出穴——蜕皮成长——成虫产卵——幼虫孵化——幼虫入土
蝉的幼虫要从地穴里钻出来需要多长时间呢?4年,四年在暗无天日的地下,为了最后的破土而出,为了最后的生命延续,它们不懈地努力着。那么它们艰苦的四年换来的又是什么呢?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
四年黑暗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齐读)
三、赏析式批注
1.这种四年就能出来的蝉还算幸运的,还有十三年蝉,十七年蝉,它们阳光下的享乐也就只有一个月。如果你是这只蝉,你会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做什么呢?我们大人有大量,还是原谅蝉的吵闹,原谅它在夏天喧闹的“统治”吧!文章第一段说:
出示: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屋外的统治者。有了它的统治,这里无论怎样都是不安静的。
课文上的批注是:“统治”的说法是不是很有趣?”你们觉得有趣吗?有趣在哪里? (学生说)
2.这就是法布尔的《昆虫记》,比一般说明文更多了一份趣味性。像这样有趣的地方文章中还有很多,课前预习的时候,大家发现了不少有趣的句段,老师从同学们的预习单中挑了一处大家提到比较多的,说说有趣在哪儿。
{C}–示例一: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部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
{C}–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细致的动作描写,将蝉的尾部从壳中脱出的整个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生动具体,妙趣横生。“竭力”“尽力”等词语表现出了蝉将尾部脱出的动作难度之大。表现出了作者观察的仔细耐心,表达了法布尔对蝉的喜爱。
其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对这句有趣的话进行了赏析品味,老师将大家的答案汇总起来,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赏析句子的一般规律,那么对精美句段的赏析一般包含哪些方面呢?
1.写法(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精准用词……),2.内容、情感3.表达效果(板书)
3.我们把赏析的内容批注在书上,就是批注方法中很常见的一种——赏析式批注(板书)孔老夫子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你们能举一反三吗?课文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值得我们赏析,这是大家在预习单上提到的,小组合作,选取一个角度做赏析式批注。
1.幼虫落地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2.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
3.假使它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风暴,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如果气候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
同学们都很聪明,一点就通,但是老师还要指出一点:今天我们学习的只是入门级的批注,也可以有个性化的批注,加入自己独特的理解,这个我们以后再学习。
4.通过做赏析式批注,我们发现法布尔写的虽然是说明文,但却有情节,有描写,读来妙趣横生,这样的说明文我们称之为“文艺性说明文”或“科学小品文”。
三、质疑式批注
1.融汇了法布尔毕生心血的《昆虫记》是一部描写昆虫世界的文学宝藏,值得我们一再探寻。但是如果我们把对昆虫记的阅读仅仅停留在有趣上,是不够的,还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究。
法布尔观察得很细致,法布尔对蝉有一处描写,老师一直觉得很奇怪:
{C}–出示: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
蝉平时都栖息在哪里放声歌唱啊?大树上,那为什么它在蜕皮的时候要找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呢?都说背靠大树好乘凉,蝉的幼虫们为什么特意要挑这样的地方?请学生畅所欲言。
2.感谢大家解答了老师的疑惑,不知你们读了课文之后是否也有疑惑呢?试着将你的疑惑批注在书本上,然后与同学分享一下,看是否有同学能回答你的问题? 自由提问,回答,两到三个问题。
3.看来大家都是会提问爱探究的孩子,(有些问题的答案可能我们暂时找不到答案,但有时候提出疑问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刚刚做的就是另外一种批注方式——质疑式批注。(板书)其实批注还有很多种方法,我们今天先学习这两种。
四、走进法布尔
1.从刚刚同学们提的问题中,我们发现法布尔观察昆虫有与众不同的方式。法布尔就是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他自己独特的方法观察着他心爱的昆虫,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些鲜活的小生命,法布尔专门为昆虫建了一个家园,跟昆虫住在一起,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荒石园。法布尔远离城市喧嚣,带领家人,在小镇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老旧民宅,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为了研究昆虫,他几乎在忘却一切,不消遣,不出门,不知时间,不知疲倦,不知艰苦,不知享乐,甚至分不出自己的“荒石园”是人宅还是虫居。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2.正是因着他对昆虫的无比热爱,才会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做这件外人看来很傻的事情,他将这种热爱也倾注在了《昆虫记》的字里行间,让我们通过这段文字来感受一下: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
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
这就是蝉的生活
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
因为他掘土四年
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
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
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五、融汇了法布尔毕生心血的《昆虫记》整整有十大册,我们平时所读的也只是节选本,今天我们学习的更是冰山一角,里面还有很多秘密等待你们去发现,耐心地读读《昆虫记》吧,说不定你也会喜欢上这些努力生存的小生命!这堂课就上到这里,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表现,下课!
教学反思
这堂课上完后,自己感触颇深。感觉自己在课堂教学上还需要潜心修炼,首先在上课时由于过分紧张,有些重要的话忘记说,导致听起来有点破碎,不够流畅;其次,在让学生赏析句子的时候,引导的不够好;还有在质疑式批注提问阶段不够让学生发挥,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