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河南文化小论文(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81413

发表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河南文化小论文(实用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如何写河南民俗文化(精1

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这些词汇或许大家都不陌生。看到它们你马上会联想到河南,因为它们是河南旅游的“王牌”景点。你来过河南吗?你了解河南旅游的现状吗?今天我就给大家说一说河南的旅游。

河南的旅游曾经在全国有很高的地位。旅游界流行一句话:中国旅游看“三南”:河南、海南和云南。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海南得天独厚的热带风光以及云南少数民族的异域风情一直为国人所乐道,也是中国吸引海外客源的重要招牌。河南地处中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河南旅游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劲头和日新月异的面貌。按其特色,河南旅游大致有七个方面的特点:古、河、拳、根、花、红、绿。 说到河南的古,想必谁都不会怀疑。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河南休戚相关,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直到今天,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历史兴衰都在中原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中国的八大古都河南占了四个,99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有七座,几千年历史的尘埃积淀成了我们脚下厚实的黄土地,里面埋藏着秦砖汉瓦和唐诗宋词。地下一块不起眼的小瓷片没准是哪位皇上的御用品呢!河南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兴起于中原并且从这里四散开来。河南的古老让人肃然起敬。(代表景点:商城遗址、河南博物院)

河是指黄河。中国人习惯的把黄河比做是母亲,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她的浩浩荡荡、一往无前的性格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和寄托。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中国九个省区,九省中她惟独钟情于河南,给这里的人民留下了许多美好和不美好的回忆。许多统治者选择位于中原、濒临黄河的开封或洛阳作为自己的都城,给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由于黄河携带大量的泥沙使得河床抬高,在历史上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豫东一带常年受黄河水灾之苦,人民生活流离失所。河水过后的地面上一无所有,黄沙湮灭了曾经的繁荣,历史上诞生了“黄泛区”这个名词。如今的黄河经过治理柔和了许多。在三门峡你可以看到“高峡出平湖”的壮景,在郑州可以领略她“滚滚东逝水”的雄姿,到了开封又可欣赏到“地上悬河”的奇景,曾经的“黄泛区”商丘也大做黄河故道的文章发展生态旅游。黄河犹如一条玉带,把中原几千年散落的历史串了起来,结成一条光彩熠熠的项链。(代表景点:郑州黄河游览区,开封铁塔)

中原有两拳:少林拳和太极拳。它们不但在国内打出了声势,而且打到了国外。少林拳得名于少林寺,“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功拳为先”。少林寺之所以蜚声海内外,在于少林功夫的博大精深。游客到少林寺不是冲着精美的寺庙建筑和虔诚念经的和尚,吸引他们的是少林功夫。现在很多的外国人也来到少林门下拜师学艺,他们不但学到了少林功夫和少林文化,同时也宣传了河南,吸引他们的同胞来河南观光旅游。相比之下,太极拳则注重“内销”。这种发源于焦作陈家沟的拳种已经在全国普及开来。在全国随便哪一个城市,早上公园里你一定会看到太极拳爱好者的那柔美的身姿。现在陈家沟建了太极拳纪念馆,越来越多的太极爱好者纷至沓来。世界首届传统武术节的举办使河南大赚一笔,名利双收。河南双拳出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代表景点:少林寺,陈家沟))

有位作家说过一句让人听起来有些嚣张的话:河南人是中国人的娘。其实这话不无道理。中国人以炎黄子孙自称,炎帝和黄帝就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其后代一脉繁衍,产生出许多姓氏。按人口多少排出的中国100个大姓中,有73个发源于河南,其中前五大姓氏(李王张刘陈)中李、张、陈均出自河南,王姓和刘姓最早的一支也在河南产生。每年有许多海内外人士来河南寻根拜祖。看到满头华发的华侨不远万里来到自己家族的祠堂,对着祖宗的神位三叩九拜、泣不成声,那虔诚的神态着实让人感到“根”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代表景点:新郑轩辕故里)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诗吟颂了河南两大名花---牡丹和菊花。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历来为人们所称颂。虽然牡丹遍及全国,但是提到她,人们首先还是会想到洛阳。传说武则天一日兴起,让百花在寒冬腊月开放,百花畏惧她的权势,次日纷纷破例开放,惟独牡丹拒不开花,武则天一怒之下把牡丹从京城贬到洛阳。牡丹到洛阳后昂首怒放,香溢八方,故牡丹又被称为“洛阳花”。洛阳气候温和,土壤适宜,适合栽培牡丹。每年4月15日举行的牡丹花会吸引许多爱美之人来一睹她的风姿。开封菊花的历史也很悠久,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就驰名全国。菊花姿色优美,色彩艳丽,不但有很强的观赏性,也有很强的民族性。尤其当万木萧疏、群芳凋谢的时候,惟独她临霜不惧,傲首独放,显示出其刚毅的性格。因此人们把她和梅、兰、竹并称为“四君子”。每到10月18日菊花会期间,漫步在古城开封的大街小巷,你仿佛臵身于花的海洋,红的、黄的、白的菊花点缀了古城,也点缀了人们的心情。两地以花为媒广招宾客。难怪两地百姓脸上的笑靥如鲜花般灿烂。(代表景点:牡丹花会、菊花会)

当前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踏寻革命遗迹、缅怀革命先烈”的红色旅游活动的高潮。河南,这片承载着创建共和国历史的红土地,在缔造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河南,追寻先辈足迹、踏访革命圣地的“红色旅游”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有革命老区、红色根据地、伟人故居、著名战争遗址、革命事件故址、革命烈士陵园和有时代特征的建设项目与单位等。前一段时间“红旗渠精神展”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回展出,所到之处引起极大轰动,人们争相前去参观、学习,无不惊叹于林县人民在艰苦环境中的那种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和英雄气概。坐落在省会郑州市中心的二七纪念塔已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重要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长眠于兰考的黄河岸边,守望着这块他曾为之奋斗过的土地。这些红色旅游景点更激起人们的爱国热情,让我们增加了信心,激励我们为了幸福的明天而更加努力拼搏。(代表景点:红旗渠、南街村)

河南不仅有着悠远的人文旅游资源,还有着风光秀美、景色宜人的自然旅游资源。温暖的气候、丰沛的降水给各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河南发展绿色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河南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居全国前列,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河南占了两家。在发展绿色旅游方面河南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并且创造了“焦作现象”“栾川模式”这些在旅游规划、开发、营销方面的奇迹,倍受业内人士推崇。游客在苍山绿树间看飞虹直下,听溪水淙淙,他们就是点缀在河南绿色景区中的一朵朵“红花”。 (代表景点:云台山、重渡沟、鸡公山)

历史上曾有“逐鹿中原”的说法,如今许多人开始逐“游”中原。他们要在苍老的历史古迹面前与前人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要在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得到一次心境的升华。大批的包机、专列、车队已经并且还在继续驶进河南,淳朴好客的河南人真诚欢迎四海宾朋的到来!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5篇《河南文化小论文》,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2

近年来,随着全国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程的开展,全社会提高了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的意识,我省的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也取得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不足,为此建议:

一、完善政策措施,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发展保障

目前,我省虽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民间手工艺的发展制定了相关政策,但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如金融、财政、税收、银行信贷等具体扶持办法。在资金投入方面,应投入专项扶持资金;在贷款支持方面,应采取积极的鼓励措施、引导银行业对民间手工艺产业优惠贷款,或给予一定贴息,或调低利率;在财税扶持方面,应对与民间手工艺相关的企业在税收上采取适当的调整甚至减免,对从事产业的个人少收或免收个人所得税等。通过政策倾斜,提高非遗传承人及民间手工艺从业者的积极性。

二、重视研究开发,保护和传承好本地非遗文化遗产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和企业建立非遗保护生产技术的研究机构和重点实验室,重视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加强非遗保护与生产技术的研发与改进。既要秉承传统、不失其本,又要改良制作、提高品质。加大引导力度,加强不同项目、行业、学科和实践者与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支持产业、科研单位建立相关研究工作室和机构,总结、完善引导实践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应大力引导和支持对非遗项目中审美、文化、民族精神内涵的提炼、升华研究。

三、建立中介组织,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专业化服务

强化民间艺术行业协会的指导凝聚作用,在民间艺术行业内建立技能培训、资金信贷、信息资源等中介组织,开展各种专业化服务。鼓励传承人在创新方面与艺术机构合作,吸纳当代审美因素,使用新媒体和当代流行方式;研究制定收益分享政策,构建相应机制,以利既有的艺术佳作推广,形成产业化发展。

四、注重人才培养,为非遗传承发展打造精英队伍

我省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科研力量雄厚,要率先进行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规划和整合,既要注重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理论方面的研究,又要大力培养把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并创新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借鉴部分地区经验,破解非遗科目缺乏专业教师的困境,如让代表性传承人走上讲台;鼓励高校教师与非遗传人通过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开展协作,探索和建立非遗教育特色发展之路。建立终身教育的人才培训制度,设立非遗再教育基地,对非遗传承人和从业人员进行再培训,举办各种形式、各个层次、各类专业的进修班和高级研讨班,使行业内广大从业者通过继续教育,提高素质,跟进潮流,促进创新,推动进步。充分调动本地区职业院校、技工学校等各类学校的力量,利用其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较好适应力和较强文化认同的优势,为非遗传承培养懂艺术、会技术、善动脑、能动手的专门人才。注重开展多层次非遗文化的大众教育,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推进非遗进中小学。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3

内容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了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经验,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先进做法,从互联网背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少年儿童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四个方面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策略。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一直与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等融为一体,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记忆。

近些年来,“非遗”一直是个热词,非遗的保护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在传统村庄减少、农耕方式替代的时代背景下,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要与时俱进,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符合当代人审美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非遗,使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

一、非遗活态传承的意义

非遗的活态传承是指非遗的产生、发展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中进行传承与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保护非遗。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血脉和情感的主要体现。

非遗不是文物,不是凝固的。非遗历经千百年的文化流变,是动态的、可变化的,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各时代的传承人群在与历史、自然等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对非遗进行再创造。

一方面,非遗项目需要在创新和传承相结合的良性互动中,为当代人理解和认同,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另一方面,非遗的活态传承也要杜绝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例如,在一些旅游景点,“泼水节”“火把节”天天上演,那只是“表演”,而非“过节”;带有恶搞甚至低俗性质的婚庆习俗强拉游客参与,目的就是让游客为名目繁多的消费项目买单,早已失去了展示非遗项目、让游客了解认识非遗的初衷。

这种纯粹为了赚钱、改变非遗性质的所谓创新,实则是对非遗的严重破坏,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是要坚决摒弃的。尊重非遗,保护和传承非遗,核心是保护传承人,尊重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保护传承人群获得收益的权利,在保护和传承中实现非遗的创新性发展。

二、日本非遗活态传承的经验

日本是世界上文化遗产保护走在前列的国家,重视非遗的活态保护,他们的许多做法都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创新求变的传承之路。

以传统手工技艺为例,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传统金属工艺、漆艺和陶艺制作时使用天然材料和传统技法,对器物形制、色泽、纹样进行改良创新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和人们审美取向的改变。

1974年日本颁布了《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1992年国会进一步修正该法律,加大了扶持力度。日本的传统手工艺坚持创新求变,因此多年来发展良好。

(二)“人间国宝”的认定和保护。

非遗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是“活”的动态文化,其声音、形象和技艺存在于从事它们的人身上,传承人是确保非遗“活态性”的核心因素。

日本在非遗的保护中非常重视传承主体,强调对传统文化持有人的保护。非遗保护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对传承人的认定。日本将那些具有高超技能,能够传承某项文化的“身怀绝技者”,称为“人间国宝”。日本的这些“人间国宝”对所传承的技艺予以记录、保存并公开。

日本政府每年给这些“人间国宝”200万日元补助金,用来培养和传承继承人。因此,政府监督该笔款项的使用情况,“人间国宝”每年要向政府报告该笔款项的用途。日本对“人间国宝”的认定和扶持有力推动了日本非遗的传承发展,“能乐”、“歌舞伎”、“狂言”这些日本传统的艺术表演由此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三)非遗保护中的儿童意识。

非遗的活态传承不仅是少数核心传承人的保护,还关系着培养传承群体,特别是传承群体中的少年儿童。日本非常重视对传承群体中少年儿童的培养,为中小学生提供体验传统艺能的机会。

例如“歌舞伎”,2001年开始举办以中学生为对象的“歌舞伎讲习会”,从2002年起,“歌舞伎讲习会”拓展到小学生,并且每年都予以实施。日本中小学在课程设置上也非常重视日本传统文化的学习,设立了传统工艺品课程,加深中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培养他们从小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亲近之情。

三、我国非遗活态传承的策略

(一)互联网背景下非遗活态传承。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借助互联网技术,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更加贴近年轻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被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接受与选择,拓展其生长空间,以真正实现非遗的价值。

微信推送、淘宝开店、视频课程,是许多非遗项目都在尝试的互联网背景下活态传承的新途径。以桐乡竹编的传承之路为例,竹编传承人钱利淮和他的团队开创了竹芸工坊,让竹编从小众作坊走向大众传承。

他们根据受众的年龄和基础编写了生动直观的竹编网络课件,开设竹编私房课的网络直播教学,并在“竹芸”微店上推出竹编DIY商品。钱利淮开创的“互联网+竹编”的传承形式受到了人们的欢迎。普通大众可以根据需要在网上选购竹编材料,按照网络课程自己在家学习竹编。

浙江桐乡推出了非遗项目专题传习班的微信公众平台,包括剪纸、桃核雕刻、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木雕、麦秆画,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对非遗以及传统文化的需求。

非遗项目通过互联网汇聚人气,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人到非遗项目实体店;通过非遗项目实体店的展览、展示,创造一种审美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于传统、对于历史的敬畏,形成互联网与实体店的良性互动发展。社交媒体公众账号、移动终端应用程序这些途径让非遗越来越进入普通公众的视野。

例如,浙江象山的非遗订阅号“象山非遗”,信息发布频率很高,阐释质朴而到位,策划很接地气。

中央美术学院发布的《中国古典家具》APP大受欢迎,这个APP运用游戏的手法,实现明代榫卯家具的完成过程,在带给人们娱乐游戏的同时,使人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木作的“灵魂”---榫卯的技艺。这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明代榫卯家具APP,是数字化背景下将现代新技术与非遗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的成功典范。这个明代榫卯家具APP,使用户短时间内能够直观的认知榫卯家具的结构和组合,让非遗真正走进现代生活,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此外,通过开发非遗游戏软件来扩大非遗在儿童、青年人中的传播。

例如:南通蓝印花布的游戏软件收录了近千种蓝印布典型图案,该软件还可用在苏绣、云锦等非遗项目中。

(二)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的支持和培训计划。

人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传承人是确保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问题。除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之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29条规定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目前,文化部已命名了4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自2008年起,补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8000元,2016年起提高为每人每年2万元。

非遗的传承仅靠为数不多的代表性传承人作用甚微,还需要积极培养非遗持有者、从业者等非遗传承人群,通过非遗传承人群来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201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正式启动,该研培计划是文化部联合教育部专门针对非遗保护发起的。

研培计划有助于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技艺能力,有助于非遗传承人群深入领会传承项目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非遗活态传承的持久动力。

(三)非遗走进少年儿童。

非遗的活态传承要在少年儿童中扎根。聘请民间艺术家走进课堂为中小学生常年授课,教授传统手工艺课程,为学校里的少年儿童讲好民族文化的每一课。

在符合条件的中小学建立传统文化基地,将非遗烙印在少年儿童心中,鼓励中小学生从小就树立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充分利用民俗、节日,让少年儿童在非遗实践环节参与技艺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少年儿童对非遗的兴趣爱好。建立非遗博物馆,展示非遗项目的图文及实物,举办非遗项目展示展演互动活动,点燃少年儿童非遗教育的火种。通过深入认知和参与非遗项目,使少年儿童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后备力量。

(四)非遗的海外传播。

将中国的非遗向世界传播推广,是进行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以非遗项目剪纸为例,剪纸在中国多地广泛存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也有剪纸。以剪纸为媒介,可以很好地起到文化交流沟通的作用。

在中国剪纸推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央美术学院通过剪纸与世界进行沟通交流,十多年间与不同国家进行以剪纸非遗为主题的创作合作,将剪纸作为国际间交流共有的文化背景。

这既推动了中国剪纸走出去在海外的传承,也促进了世界对中国剪纸艺术的认同与接纳。从营销策略来看,将非遗产品上传到网络平台,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极为宽广的领域。

参考文献

[1]王英杰。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2013(4):67

[2]陈又林。从日本经验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2(3):10~12

[3]徐继宏,薛帅,郑蕾。“走进非遗第一线”振兴传统工艺浙江行纪实[N].中国文化报,2017-06-08

如何写河南民俗文化(精4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现今河南大部分地区属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称。

河南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河南地理位置优越,古时即为驿道、漕运必经之地,商贾云集之所。今天,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部署,更加凸显了河南独特的区位优势。全省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占全国总面积的%。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米;海拔最低处在固始县淮河出省处,仅米。20xx年,全省耕地面积11889万亩,人均耕地亩。

河南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年均降水量~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小时,全年无霜期189~240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河南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山区,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420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全省现有林业用地万亩,森林覆盖率%,林木覆盖率%。全省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35个,总面积万亩。湿地面积1663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全省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公园达94处,已知陆生脊椎野生动物520种、占全国总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0种。

河南地层齐全,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27种(含亚矿种为158种)。其中,探明储量的75种;已开发利用的86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居全国首位的有8种,居前3位的有19种,居前5位的有26种。煤、铝、钼、金、石油、天然气、天然碱、萤石、耐火粘土等储量较大,其中石油保有储量居全国第12位,煤炭居第8位,天然气居第17位。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夏代到北宋,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商都郑州。文物古迹众多,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均居全国首位,有记载着人类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黄帝故里和轩辕丘;有最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测景台;有历史上最早的关隘函谷关、最早的禅宗寺院白马寺;有“中国第一名刹”嵩山少林寺和闻名中外的相国寺,等等。全省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洛阳龙门石窟和安阳殷墟分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还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当今的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近些年来,到河南寻根谒祖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自古以来,河南大地上孕育的风流人物灿若群星。如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程颐、程灏,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商鞅、苏秦、李斯、刘秀、张良、司马懿、岳飞,科学家、医学家张衡、张仲景、僧一行,文学家、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司马光、褚遂良、吴道子,佛学家玄奘等,还有现当代史上的抗日英雄吉鸿昌、吴焕先、杨靖宇,革命先辈邓颖超、彭雪枫、许世友,“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

河南既是历史文化资源大省,也是自然景观荟萃之地,山川壮美,风光秀丽,融南秀北雄于一体。全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处,省级23处。郑州的嵩山,洛阳的龙门山、白云山,信阳的鸡公山,焦作的云台山,济源的王屋山,平顶山的石人山,安阳的太行大峡谷,南阳的宝天曼、老界岭,鹤壁的云梦山,驻马店的嵖岈山等均属山水奇观;黄河自西向东流经河南,出三门峡后经小浪底流入黄淮平原,郑州至开封段河床高出地面,形成地上悬河的独特自然景观。郑汴洛沿黄“三点一线”和南太行景区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伏牛山生态旅游整体开发全面启动。红色旅游迅速发展,全省共有红色旅游景区26家,拥有驻马店确山县竹沟革命纪念馆、信阳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南阳桐柏英雄纪念馆、郑州二七纪念堂等4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新开发的工业旅游、农业旅游项目,也令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截至20xx年底,全省总人口98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389万人,农村人口6480万人。全省常住人口9360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91人。河南是个多民族省份,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成份、人口13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其中回族人口116万人,居全国第3位。

河南辖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17个省辖市、济源市1个省直管市,20个县级市,88个县,50个市辖区,1892个乡镇,464个街道办事处,3404个社区居委会,47556个村委会。

20xx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居全国第五位,比上年增长%,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xx美元,比上年增长%,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二三产业比重达到%,呈现出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显著特征。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财政实力显著增强,20xx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居全国第八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亿元,居全国第五位。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3852元,实际增长%。城乡居民收入连续两年保持双双两位数增长、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的良好格局,人民群众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得到较多实惠。

经济发展的后劲更加充足。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xx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比上年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食品、化工、机械、纺织、建材、电子等河南优势产业投资增长较快。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完成亿元,农业、水利、环保、教育、文化等薄弱环节投资得到明显加强。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水利、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重大项目建成或开工,进一步夯实了河南经济发展基础。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5

摘要: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太多的优秀文化资源,其中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多样化的民族性更是光芒闪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诸多项目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继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就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通过调研与资料分析,提出相关方案与执行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发展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末期的一段时间,部分国人脱离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秉持“拿来主义”,这种思维是经不起时间检验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源,离开了传统,现代艺术就是无本之木,显得空洞、苍白而流于表面。为了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早已出台了相关的保护措施,但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措施的执行进展缓慢,导致一些“非遗”项目逐渐流逝。

二、研究目标

根据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统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面广,共分10类,总项目达到300多项,如此丰富的“非遗”资源,若能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可谓意义重大。笔者通过近一年的时间,着重研究合肥地区的葫芦烙画与黄山地区的徽州“三雕”,并结合教学实践,尝试把“非遗”项目引进学校,提出相关的传承方案。

三、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与措施

我们选择的进入教学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传统手工艺技能,即世代相传、技艺精湛、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手工技艺,传统生产、制作技艺等;在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有潜质的学生,培育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

1.设立名师流动工作站通过与葫芦烙画和徽州“三雕”的优秀“非遗”大师沟通合作,设立民间“非遗”名人流动工作坊,引进“非遗”项目传承人作为编外研究员,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学生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可以在美术馆或者学校的展览馆合理合法地展出,以便可以创收,实现教与学的双赢。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2.培养传承人在学校设立名师工作站,让名师走进课堂教学,培养优秀的学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继承人。研究项目传承人的从艺经历、传承脉络、师承关系、师承方式等问题;尽最大努力解决传承人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达到促进教学、双向发展、推动艺术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针对培养学生成为传承者所面临的困境,相关部门和学校要对接受“非遗”项目培训的学生发放一定额度的助学金,使培养学生成为“非遗”项目传承者得到基本保障。

3.开门授徒从一些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受到固有观念的禁锢,很多祖传技艺不传外人;在传承过程中,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非遗”项目不能代代相传,有的“非遗”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逝。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且根据情况分批次引入课堂教学,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在学生当中发现有潜质的学生并传授技艺。4.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嫁接”到学校学校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传播的最好基地之一,以学校为载体,把学校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发展的基地,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永久传承下去的目标。这也完善了艺术教育的学科建设,把我国的传统艺术引入高等教育,能更有效地改变我国一些艺术类院校在艺术教育方面过于重视西方艺术体系的状况,促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

5.拟定在安徽高校示范推广,把安徽艺术类院校作为“非遗”传承的“硅谷”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高校艺术教育,采取相关的实施措施,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发展高校的学科建设,改善课程设置,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多方吸纳资本进入。依托高校的平台,更有利于系统研究“非遗”项目,把“非遗”项目发扬光大。同时,也可使高校具有强大的介入产业的技术和科研能力,帮助文化产业创造更大的附加值,逐步实现提高院校知名度、塑造品牌院校的共赢目标。

结语

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凝聚了华夏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认识与理解,我们需要以时代的眼光去借鉴与继承优秀的传统,将其发扬光大。文章所提出的继承与弘扬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不但可以有效地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可以解决目前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逝的问题。笔者旨在抛砖引玉,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提供思路。以学校为载体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实现教学与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弘扬的双赢,有效地促进院校的个性化发展,推动安徽的艺术文化发展,也为安徽省建设文化强省作出贡献。以高校为载体,建设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良好环境,有利于推广、发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