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小学数学评课稿(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233

发表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小学数学评课稿(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数学评课稿【第一篇】

听了刘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后,我科的老师评课后都觉得受益很深。刘老师自然的教态,亲切的语言,机智的引导都在这节课中发挥出来,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感受。

一、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重要的。教学时,刘老师从熊妈妈分月饼入手,从分4个月饼到两个,再到分一个,复习平均分的概念时得出每只小熊分得2个、1个、半个。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然后出示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让学生动手折出1/2和1/4,直观比较它们的大小。课件显示唐僧分月饼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问题设计有趣味性

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让学生用纸折出1/4后,给学生的折法起了他自己的名字,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折法。在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时,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这节课总的来说上得很好,这里提一点小小的建议:

教师在总结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时,用了一句比较长的话来填空,学生可能理解不够,完成的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教师在学生填完后在让学生用一句比较简单的句子来总结,如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分母越大,分数越小。这样的效果也许比较好。

小学数学教学评课稿【第二篇】

上课语言生动精练,课堂组织很好,教学上紧密围绕着教学目标组织教学,通过课件让学生形象的体验到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并与生活相联系,用了许多生活中的照片,让学生去进行判断,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学效果很好。

从教学目标来看体现出了认知,技能,情感的多元教育视角;从学习内容看,重点突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能力,符合二期课改的教学新理念;从设计的环节来看,整个活动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用生动形象的分类,取名等教学手段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虽然没有制作华丽的课件,但是她的每一个知识,每一个练习的呈现都很体,自然,而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就是在数学中所要求的实在的课堂教学。本堂课从对角的认识引发并过渡到新授三角形的分类,既复习巩固旧知,又引出了新知识。而且始终遵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已知到无知,从简单到复杂。在课堂上时刻体现出学生是真正学习的`主人,每一个知识点的引出都是由学生或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引出,同时还很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动手实践,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在操作中发展数学能力;鼓励猜想,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合作学习,让交流擦出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发展的共同体中共同发展;这些都是这堂课中的闪光点。所以我觉得这是一节好课,值得我们学习!优点:

1、整体感觉是学习过程逻辑清晰,小组分工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充分,学生配合好,课堂气氛活跃;

2、学生充分小老师角色非常到位,有讲有问,学生回答积极配合;

3、教师穿插点评、补充、总结、讲解,少好精;

4、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基本知识、知识应用、扩展部分、总结部分。前后紧密相连,由易而难,步步推进;

5、充分体现了杜郎口模式的10+35原则、学生为主体原则、分作协作原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课。

建议:

1、第5组在提出如何用简单的办法画函数图像是,老师不应代为回答,动员其他学生回答,并把结论板书在黑板上;

2、第6组有个同学在讲解不清楚,老师不应代为讲解,应动员其他学生来讲;

3、扩展的题目有点偏难过繁,拔的太高。评课过程:

各位领导及教师点评

(1)对学生课前准备的习惯培养较好,重点把握好,学生都掌握好了,难点突破自然

(2)本节课难点在于正确进行计算,课堂环境好,使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做、思考方法

(3)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到位,整节课贯穿其中

(4)学生对出错的地方能及时找到并谈一下,教师即发现了学生知识的薄弱点,也使学生总结了错误的原因,吸取教训

(5)整节课关注学生,题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急不躁,教师具有亲和力,师生的交流融洽

(6)与小学时比较,学生的精力集中了,跟着教师思路走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严密的数学思维,解题习惯好了

(7)课堂驾驭能力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时保证了学生能够参与课堂,学生主体参与是提高课堂实效性有了保证。

(一)从教学程序上看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

1、看教学思路设计

这个教学思路由易到难,不断拓展。既完成了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内容,又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方法和能力。在记忆三角函数值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当时,正弦值是怎样变化的?利用这个结论,给出一个问题,比较xx和sin17°35′的大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函数值的变化规律。上课的脉络和主线清晰,他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做到各知识点的合理编排、组合、衔接、过渡。

2、看课堂结构安排

以课程目标为主线,教师采用复习、引导、启发、探究等教学方法,课堂安排紧凑。绕满远老师上课特点鲜明,节奏快语速并不快,不是给人以慌里慌张的感觉,相反却使听课老师感到轻松自然,没有担心感和压抑感。

教学过程中层次分明,语言稳重得体,不失诙谐和幽默。在课堂上既有老师的理论阐述,又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既有问题的不断抛出,又有学生的奇妙对唱,一曲和谐,给人一份享受。总体感觉这堂课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二)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看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把关注学生放在第一位,时时处处以学生的课堂表现为自己下步教学的出发点。对于三角函数值的理解和记忆既能充分让学生暴露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又实时扑捉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的思维缺陷。

2、学生的演板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好方法。绕满远老师对此很重视,不惜利用宝贵的时间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矫正和耐心的指导。关注学生课堂表现,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暴露教师教学问题是绕满远老师特别设计和关注的。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真正懂得将本学科的知识与其它相关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相关的学科中去,解决相关问题,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这节课有很多地方都是要联系生活实际,把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能适时、适当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得以体现。

(三)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看

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语言精练、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教态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语言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教学语言的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数学语言表达正确。

(四)从教学效果上看

教学效果好。学生学到了知识,体会来思考问题的常用方法。使学生养成注重细节,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同时学到了课本以外的许多知识方法和态度。教师的榜样作用得以体现。

小学数学评课稿【第三篇】

基于单元整体视角,培养儿童空间观念——《轴对称的再认识》观课心得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的尊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如何让出更多的空间,让儿童自主学,培养孩子空间观念。这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近日,有幸在“人教数字微服务”平台观看了第十四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展示培训活动,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实验小学黄龙玲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轴对称的再认识》一课,令我印象深刻。

一、单元视角,相机结合。

《轴对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教材共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是通过折一折来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第二课时是探索补全一个轴对称的图形方法。因为,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学生能用“对折”的方法判断大多数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且知道这条折痕就是对称轴。黄老师能基于学情,以单元整体视角,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和适度拓展,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抛出“不对折,你还能判断这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一挑战性问题作为研究的大任务,直逼本节课的知识核心,有效切中了学生的认知节点。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他们大胆想象、直觉感知、深度操作,让学习真实发生。也为引导学生后续自主进行有意义的探究提供支持,从而寻求对“轴对称图形本质特征(对称点到对称轴距离相等)”的深入理解与建构。

二、经历过程,面向全体。

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的灌输、传授的课堂,过于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了儿童的探究与发现,压制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助长学生的依赖性。“轴对称的再认识”思维含量较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图形与几何概念认识内容。本节课中,黄老师能抓住“轴对称”的本质,彰显学生“自探”意识,共进行两次探究活动,黄老师都能以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相信学生的潜能,让出空间,敢于放手,甘做“铺路石”,舍得留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并能面向全体孩子,为学生提供三级“锦囊”,两次呈现、面向全体,有效组织孩子们充分合作、讨论、分享,让孩子们自我表现自己,尊重孩子们的自主验证与个性创造,使数学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孩子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们形成对“轴对称”的深刻体会与感知。学生“学、思、做”合一,他们的数学思维逐步向深处漫溯。

三、渗透思想,积累经验。

著名教育家米山国藏说:“在学校学的数学,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用,一两年后很快就会忘掉。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记在心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式、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会使他们终身受益”。的确如此,在课程改革“再出发”的今天,我们的数学课堂除了有丰厚的知识、纯熟的技能外,更应有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感悟,这才是数学课堂的本质追求。本节课,黄老师紧紧抓住“对称点”这一核心知识,逐步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设计用“对称点”来找轴对称图形和利用“对称点”来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两个数学活动,让孩子们充分感悟到轴对称图形中任意一个点都能找到对称点,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后继学习都有重要意义。黄老师还能在学生探究了用“对称点”来找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后,引导学生将此方法与以往三年级学习的“对折”方法进行有效对比,让孩子积累学习活动经验,在对比中学生明白:只要所有的点都能找到它的对称点,那这个图形对折过去,就一定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只要有一个点找不到它的对称点,这个图形对折后就不可以完全重合,也就不是“轴对称图形”。反过来,这个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那这个图形的任意一点都能找到它的对称点。由“面”的重合到“点”的重合,让孩子感到前后知识的联系、方法的相通,孩子的空间观念逐步形成。

总之,本节课黄老师的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始终让学生站在教室的正中央。教师没有把教学仅仅当作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注重了学生的亲身实践和“再创造”,努力把学生的思维打开,唤起学生主动探索“轴对称”本质特征的热情,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愿望,使学生的手、口、脑并用,让学生的头脑里不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环环相扣,深深理解。

小学数学评课稿【第四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

带着好奇的心理,聆听了____省____老师执教的这一节课,由于多次参加市内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欣赏过不同老师执教过这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法几乎接近,所以想从____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中,找点新意。

在米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确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我罗列几点:

1、创设情境时,设定数娃这一身份,让探索娃和创新娃陪伴孩子们学习,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

2、揭题时,设置一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想认识分数的欲望,让学生提出想认识分数的哪些方面,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开启自己的探索之旅。

3、____老师的课堂评价,自然而不刻意,评价语丰富多彩,当学生认识完二分之一后,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二分之的由来,激起学生探索的激情,米老师对这段视频的评价是:每个数字符号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开启学生探索数学的旅程,鼓励孩子们在学习中创新。

4、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探索分数,在创新中深刻认识分数,教者在课堂上驾驭自如,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发挥主人翁的地位。

总之,对于聆听者来说,的确收获颇多,无论从问题设定,问题探索,课堂创新,还是课堂评价,米老师组织者和主导者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课堂精彩无限。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