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中医毕业论文【参考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1511

发表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中医毕业论文【参考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经络理论是基础【第一篇】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四个方面。《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通过针灸之类的中医方法可以对身体进行调节。

对中医学的体会【第二篇】

(一) 中医学历史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中医调节身体的方法【第三篇】

(一) 针灸

针灸是以针刺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针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运用手法,以调整营卫气血;灸法是用艾绒搓成艾条或艾炷,点燃以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目的。记得以前在古装电视剧里面看见医生用小小的银针就可以治疗病痛觉得特别的神奇,没想到在课堂上有亲身体验和实践的机会。

1、 针刺:

针刺保健,就是用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从而起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首先找准与治疗部位对应的穴位,然后讲针刺入皮肉,慢慢的调节捻动。根据亲身的体验,针刺入之后有酸麻胀的感觉,而疼痛是轻微的。 如今针刺的运用已经比较广泛了。例如利用针刺来治疗青春痘以及减肥。为什么针灸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呢。因为人体的经络错综复杂,与五脏六腑息息相关,经络通畅气血才能行的通畅。而青春痘或者是肥胖多是因为经络不畅,气血行不顺而导致的。因此都是以疏通经络为基础的。经络疏通,气血通畅。从而达到排毒养颜的效果。我在课堂上是第一次体验针刺,从开始的害怕到体会到针刺的真实感觉,并且自己动手实践,针刺入的时候疼痛感十分轻微,然后通过捻动调节的真的时候,因为穴位受到了刺激会感觉酸酸的,麻麻的,还有胀感。经过第一次在害怕中接受老师扎针之后,好奇心驱使我自己拔针扎针,让我体会到了针刺的奇妙。

2、 艾灸:

艾灸是一种在人体某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治疗方法,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斑痕、浮肿、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同时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有利于代谢产物的排泄。经络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因此在穴位上施灸时,由于艾火的温热刺激,才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迭加的结果,导致生理上的放大效应。《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艾灸,我也有过亲身的感受。如今科技发达,在炎热的夏天,有空调来解暑。又或者年轻的女孩喜欢美丽,追求时髦,在寒冷的季节衣着单薄。可是这些行为的后果就是导致身体受寒,没有通过汗液来排毒。受寒之后会引起经络的不通畅以及气血不顺。湿气加重。这些导致的后果有脸色缺少红润,长痘,身体酸痛。艾灸可以帮助疏通经络,排除湿气。我有过一次艾灸的经历,将煮过的姜片贴在背部,然后将用多根艾条连成一排,点燃之后对着贴着姜片的背部上下移动。通过这种方法来去除湿气,温通经脉,调和气血。

中医学的论文【第四篇】

浅析中医医学心理学

摘要中医医学心理学源于《内经》,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医生运用于临床,并进行系统的整理、提高。本文就其理论基础、基本疗法结合案例进行简述。

关键词中医医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基本疗法;案例

1 中医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形神合一论中医医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建立形神合一论。在狭义来讲,形为身体,神为心理,形神合一。

心主神明论用藏象学说阐述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假说。将人身之神依附于藏象之心,故心为“君主之官”。 [1]

心神感知论《内经》阐明感知活动的中枢(心神)通过经络与感觉器官联系,如心神能感知针灸的“针感”。[1]

五脏情志论

五志分脏论《内经》阐述五志分属特定脏腑。不同脏腑精气的盛衰导致不同心理活动的改变,五志的太过不及均可使脏腑受损。

七情致病论《内经》以气机紊乱阐述“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致病,有指导意义。[2] [3]七情生于脏腑,出于心神,当其强度超过生理调节范围时可致病。[4]

人格体质的分型《内经》把人格、体质结合:①按阴阳属性,分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5型阴阳五态人。②按五行属性,分25型阴阳二十五人。[5]

阴阳睡梦论《内经》从形神合一论出发,以脏腑功能的阴阳五行属性来释梦。 [1]

2 中医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疗法及案例

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内经》始创此法,反映了中国的民族心理,丹溪、子和于此贡献犹大。[6] [7]子和提出“悲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等,丹溪提出“怒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以恐胜之以怒解之”等以情胜情的治疗模式。[8] [9]

单独运用 如怒伤肝,悲胜怒:张氏治疗因怒而厥的燕姬,使她因灸法损毁皮肤而悲,而排解郁怒。如喜伤心,恐胜喜:范进过喜而呈癫状,岳父突然打耳光,他因恐而清醒。

综合运用以情胜情疗法要灵活运用。[10]一种情志刺激可调一种或数种情志致病;一种或数种情志可调一种情志致病。[11]某女思夫纳呆,丹溪综合“以怒胜思,以喜解思”让其父使女怒,又诈以其夫将归使女喜,女思得解。

言语疏导法用语言对患者劝说开导的精神治疗方法。在能保护患者隐私的环境,使其畅言,顺其意疏导,改善其负面情绪。

惊者平之法《内经》:“惊者平之”。张从正:“惟习可以治惊,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习见习闻不惊”。[12]卫新妻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戴人用以木击几等方法发出声音,使之耳闻目睹,渐次为常,惊止病愈。

顺情从欲法欲愈其疾,当先治心。室女倾心于某男,初其父不许,由此郁闷而患瘰疬。其父遂许。婚后三月,其症大减,再稍加调治即愈。[13]

移精变气法《素问?移精变气论篇》讲述运用精神疗法转移精神,梳理气机。杨贲亨诊患内障的贵人,用诡言令其凝神于足以降火,愈目疾。

导引运气法让患者安神静志,摒弃不良情绪的干扰,梳理紊乱的气机,恢复平衡的心理疗法。卢不远治疗沈某的恐死症指导其禅宗参究法(导引运气法),百日病愈。

传统音乐疗法《内经》以五音对应五脏的模式,用相应的五音组合,调理忧愁、思虑、悲哀等异常情志及心身疾病。

祝由疗法“祝说病由”以“移精变气”,而“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 “祝其病所由来以告于神”,而“病由是可愈”。[14]祝由疗法蕴藏合理的科学内核,借助患者的信仰,掌握和改变患者的心理,达到治病的目的。[15]

针药疗法《内经》强调心神,重视针药疗法,如选用针灸肝经原穴太冲或服用逍遥丸治疗肝气郁结的患者等被广泛地运用。

3 问题与展望

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存在发展连贯性,蕴含丰富的心理治疗思想,然其内容支离破碎,系统性不强。我等应结合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形成本土化的心理治疗体系。

参考文献

[1] 闵范忠,何清平。新编中医医学心理学[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105-110,117-124

[2] 周莲菊。《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医学心理学理论探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7):3-4

[3] 郭 倩,杨 洁,陈 刚,黄海健。朱丹溪的中医医学心理学思想探析[J]。中 医 药 学 刊,2005,3. 23(3):462-463

[4] 闵范忠。论情志致病的条件及机能[J]。广西中医药,1987,10(1):20

[5] 郜 峦。《内经》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内涵简析[J]。中医药学刊, 2003,9. 21(9):1496-1498

[6] 曾智。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之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10. 31(5):12-15

[7] 王金道,刘勇,郭念峰。临床疾病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0,61,69.

[8] 胡永年。略论以情胜情疗法[J]。湖北中医杂志,(7):10

[9] 李益生。以情胜情疗法探赜[J]。山东中医杂志(12):533-534

[10] 燕山高,朱文锋,闵范忠,等主编。中医医学心理学荟萃。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303-312

[11] 李兆健。古代情志相胜医案中的心理治疗方法初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13-16

[12] 陈 莉,刘静宇。张子和心理疗法初探[J]。中医研究, 2003, 10. 16(5):16-17

[13] __庸,张景岳医学全书,1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06 、1305

[14] 祁宏。“祝由”探释[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6. 20(3):7-8

[15] 林韶冰,李秀华,李秀云。移精祝由疗法浅识[J]。 江苏中医药,(3):37-38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