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小学科学说课稿【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11

发表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文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小学科学说课稿【第一篇】

一、说教材

《水》这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一课。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很多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能够用来洗衣服,水能够喝等等。这些知识是趣味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关,学生对于水也比较感兴趣。

二、说教法

根据对学生情景的初步分析和教材的初步分析。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爱玩、爱动,异常是对三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特点,整节课我以“找水”来贯穿,这样就比较贴近玩中学。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我认为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对科学感兴趣,这其实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的探究与实践。因为水是学生平时很常见的物质,《水》这课也是第一课,为下头的教学做了铺垫。根据我对本课的设计思路,我为该课的教学制定了如下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能够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1、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

2、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比较,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2、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三、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本节课的教学资料。

(二)结合课件,认识水。

在这个环节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经过让学生回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下头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三)探究活动,找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认识水和其他物质。这个环节我是经过“找水”来贯穿整个过程。让学生在石头、木头、树叶、空气、醋这几种物质里,借助于身体器官来辨认几种物质并找出水。

(四)分类

这一部分让学生把几种物质进行分类,分成固体、液体、

气体。

(五)倡议节水,进行思想教育

(六)课堂小结,谈收获

(七)布置课外作业

总的来说,我的设想和实际操作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期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所改善。

小学科学说课稿【第二篇】

大家早上好!今日我说课的课题是首师大版科小学科学第五册的《浮力》。而我说课的资料主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说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资料分析

《浮力》一课在课标中是处于“物质科学领域”之中的“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首师大版科学第五册第三单元《力与生活》中的第二课,前一课为《推力和拉力》,这为《浮力》的知识和技能作铺垫。

(二)学生情景分析

在《推力和拉力》这课中,学生对推力、拉力、重力有了必须的了解,对使用测力计的方法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从一个小故事开始,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浮力,让学生经过自我的观察,比较几种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景,进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节课我采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的教学方式,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初步的猜测,然后进行简单的体验,然后再进一步做实验,再一次体验活动,最终得出结果,使学生的探究本事得到提升。

(四)技术准备

演示材料:水管、乒乓球、水、水槽、正方体铁块、绳子、测力计

分组材料:水、水槽、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绳子、测力计、记录单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明白生活中存在着浮力;明白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能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二)本事目标

经过验证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本事,细致观察本事及分析问题,收集整理信息的本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经过本课教学,学生初步具有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秘密的探究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进而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意思。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过自主探索,实验操作,明白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难点:经过实验分析,明白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故事导入,引入新知——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巩固与总结

第一环节故事导入,引入新知

1、教师说故事:一天,小明与小方在打乒乓球,一不细心,小明将乒乓球打进了一个窄小的铁水管里,由于水管口太窄小了,他们的手都伸不进去,小明想:将水管翻转,乒乓球就会滚出来啦,可是这个方法也行不通,因为铁水管太重了,他们两个抬不起。怎样办呢?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将乒乓球取出来呢?

2、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拿出实物水管和乒乓球,将乒乓球放进水管,让同学们亲身动手取出乒乓球。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则由教师引导学生加水进水管,让乒乓球能浮在水面。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

1、(1)谈话:教师那里还有一些物品,它们放进水里是怎样的呢?是浮还是沉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把大家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教师出示物品: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提问:同学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一齐动手做做实验吧!请同学们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实验结果。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3、提问:为什么这些物品会浮起来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这一环节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明白浮力的初步定义。

第三环节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1、提问:在水面上漂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2、学生猜想

3、谈话:到底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此刻,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齐来证明我们的猜想。

4、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用绳子将正方体铁块绑着,用手感受一下它在空气

中的重量;然后将正方体铁块的一半(教师事先已在每个铁块的一半上标出一道线)浸入水中;最终将它完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底部。

5、请同学们说出自我的感受。

6、用测力计把正方体铁块吊在空中,看它在空气中的重量是多少,把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来,填写在表格中;然后将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再将它缓慢地放入水中,直到完全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把这两次测力计的读数也记录子表格中。

7、汇报实验结果。

8、小结:测力计的读数慢慢变小,由此看来,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那么,测力计上的读数是不是浮力呢?

9、谈话:我们先来正方体铁块的手里情景,在实验中,它主要受到什么力呢?(教师在黑板上分析)受到了两个向上的力,分别是拉力和浮力,还受到一个向下的力,是重力。因为当物体不动时,受到向上的力与受到向下的力是相等的,所以浮力大小加上拉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总结公式:浮力=重力—拉力

10、根据公式,计算出正方体铁块一半与完全浸入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

经过这环节让学生明白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并且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大小。

四、巩固与总结

1、谈话:经过实验,我们明白了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

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2、联系实际:利用水的浮力,我们能做些什么事情呢?例如行船、游泳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五、板书设计

1、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2、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3、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4、浮力=重力—拉力

小学科学教科版说课稿【第三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变化是生命体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方法比较叶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

观察记录描述植物变化。

教学难点

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

一些树木四季变化图片,带花苞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课外作业及学生精彩发现激发学生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

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能不能看出树干变化呢?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果实又是怎样变化呢?

二、观察叶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叶子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其他变化。

从一棵树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从一片树叶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茎、叶

1、活动:根据讨论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交流:汇报我们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落叶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

四、记录一种植物变化情况

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中,你能做到吗?

小学科学说课稿【第四篇】

一、说教材

《风》是九年义务教育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空气中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初步感知空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构建风是由空气的流动形成的这一科学概念,然后模拟制作风车模型实验理解人类利用风力的原理,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初步归纳概括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直接感受风的力量、动手创作风车模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能根据材料,独立进行探究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

在这一课内容中还有关于风力歌的介绍,培养学生观察风力及时记录的内容。考虑到一节课容量较大,放在第二课时完成。本节课的说课主要说第一课时的内容,感受风的力量,做风车模型,理解人类对风的作用。

二、说学生

三年级学生虽然才接触科学学科,进行实验探究刚刚起步,但对于风这一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理解风的形成。这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学生在学习了《认识空气》之后,已经知道空气会流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懂得风形成的原理,认识人类对风的作用。三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模拟制作实验环节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三、说教学目标

遵循新课标,科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依据这一理念,确立了本节课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按示意图组装出可正常运转的风车模型,通过实验说明流动的空气有力量。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

3、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4、stse目标

能举出实例说明风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风有力量,了解风力的作用

教学难点:制作风车模型,理解风力利用原理。

五、说教法,学法

联系小学生对实验动手特别感兴趣的实际情况,本课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实验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亲自动手,从而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联系生活等教学方法。

1、教法

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猜想,探究,实验的形势分析,最后,归纳总结获得结论并通过动手实践应用联系生活。

2、学法

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而小学科学课就应该是一个充满个性色彩的全新教育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并通过猜想,实验,结论,应用一系列学习活动,实现由“学会”到“会学”。

六、说教具准备

本节课中需要提前准备的实验材料有:纸,扇子,吹风机,气球,风车模型制作材料(白卡纸、圆木棍、纸盒、线绳、电风扇每两组一个)

七、说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师: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猜一自然现象)教师评价鼓励。

师:风就像一位神奇的姑娘,时常伴随在我们身边,谁能能说出她的摸样?读诗:《谁见过风》。我们对风有哪些了解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风”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读诗,既激发学生思考,又让学生体会到无处不在的风充满了奥秘,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想对风进行探究 ,在学生兴趣正浓时,我们的教学就开始了。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风是空气的流动”

师:我们怎样才能“制造”出风、感受到风呢?看谁想出的办法多。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相同的答案不必重复,只阐述不同的做法,对每组的回答教师都要给予评价及时鼓励表扬,激发学生们的自信心。

2、分组实验,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感受风。

3、汇报交流:你是怎样感受风的?(学生的方法很多,给予鼓励,引导学生归纳两种方式:一是皮肤直接感受到的空气流动。二是被风吹动的头发,纸片等物体是被流动的空气带动的。从而得出结论:“空气流动形成风。并进一步感知风是有力量的)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初步进行科学探究,获取知识,根据材料,让他们自行设计实验来验证推测,鼓励他们,让学生体验创造风的快乐,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用自己的所见和亲身感受来体会到空气的流动形成风,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联系生活,体会人对风的利用

教师介绍: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利用风的力量来做事情。指导学生到谜底的同学教师给与表扬2师了解风车的应用。

1、出示风车提水图。指导学生观察,了解风车的基本结构和利用风力提水的原理。

2、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利用风车能做很多事情,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3、了解风力的其他作用。(风力的利用:出示帆船、帆板的图片)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在让学生动脑筋想、动眼睛看的过程中,认识风力的利用原理。使学生把自然现象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发现自然界的奇妙,增添乐趣。)

(四)、实验操作,制作风车

师:风不仅可以是大自然变得美丽,还爱帮助人们,为人们服务。风车就是借助风的力量推动下转动的,从而可以提起重的东西。现在就拿起你的材料,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根据书中的提示一起制作吧,注意要小组分工合作。

1、学生观察制作图,动手制作风车模型。

2、分组展示制作成果,同时提出问题:“怎样能让风车转得快呢?物体是怎样被提起来的?学生叙述想法,初步调试。

3、利用电风扇比一比哪组风车模型提起的物体重,给做的最好的组奖励。

设计意图:正所谓只有放手才能放心。本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读图、自由奔放的发挥。引导学生结合书中给出的示范图,在小组内充分发挥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寻找问题答案。

(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风,知道了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自己也动手制造了风车模型,并了解了风对我们生活中的用途,老师为你们的表现喝彩,感到骄傲。风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继续探讨研究。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愿望,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课外资料搜集,延伸科学学习的时空,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向更广阔的科学学习大课堂。

八、说板书设计:

空气的流动→风→风有力量→风力作用(发电、帆船)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