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教案最新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政治教学教案最新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初三政治教案【第一篇】
一、班会目的:
通过“聪明来自勤奋”主题班会,使同学们深深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勤奋努力,才会使自己更加聪明起来。虚心学习身边伙伴的典型学习经验——课前预习法、创办个人文集、不动笔墨不读书、制作剪报、把精彩的语段背下来。
二、活动准备:
请五位同学做好发言准备,向全体同学介绍自己的典型学习经验——课前预习法、创办个人文集、不动笔墨不读书、制作剪报、把精彩的语段背下来。
三、班会程序:
快乐大比拼
主持人:这节课是班会课,班会课的主题是什么呢?先不告诉大家。想不想做个游戏呢?游戏的名字叫:快乐大比拼。请听游戏规则:这是一个动手游戏。我将给每一个小组的组长6个不规则的卡片,请组长发给你的伙伴。当我说“开始”的时候,每一个小组内的成员开始将自己手中的卡片拼成一个词语,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迅速?
(学生进行拼图。)
主持人:读读你们拼出的词语。
(教师将学生拼出的“聪明”与“勤奋”贴在黑板上。)
主持人:这就是今天班会课的主题:聪明来自勤奋。
(板书:来自)
快乐一点通
主持人:聪明来自勤奋。我想:每一位同学都想成为聪明的孩子,都想有一个聪明的头脑。但只有勤奋努力,才能使自己聪明起来。曾记得,从《成长》班刊第十二期开始,陆续刊登了《全面发展点滴做起——精英小学二年一班学生典型经验介绍》的文章。今天,我们把文章中的主人公请到了台前,与这些勇于开动脑筋,勤奋努力的小伙伴面对面。
(请五位小伙伴上台介绍自己的典型经验。)
主持人:要说“聪明”,其实我们每一位小伙伴都具有聪明的条件,知道为什么吗?
优秀政治教育教案【第二篇】
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一、把握时代脉搏使政治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多年的尝试我认为时事政治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如2015年安徽劣质奶粉坑害儿童事件的曝光,我国海尔集团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世界具有影响力的100品牌之一”,可引入必修一《经济生活》的教学中说明有关的理论观点,同样必修二《政治生活》的有关例子也可随手拈得,闹得沸沸扬扬的联合国改革,我国进行的轰轰烈烈的党的先进性教育,只要我们有心,具有时代性的例子比比皆是。与此同时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
(二)专题讨论。活动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的基本原理分析。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如在学因果联系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克隆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往何处”,让学生在对克隆技术利弊的分析中,潜移默化的树立了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和把握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预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组织学生制定理财方案。活动目的:让学生运用高一经济生活所学的股票、债券、储蓄等知识,结合家庭经济收入或个人零用钱制定一个理财方案,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回家后和家长商量如何把家里的经济收入进行最有效的投资,每一种投资方式的有缺点是什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许多家长改变了对政治课的传统看法,一直认为这些活动非常好。
(四)开辟“时事论坛”,高一高二每堂课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由学生自己准备和主持,要求运用所学经济学、哲学原理分析同学们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东和平进程、三农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就业观等。
三、质疑导思激活思维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显明白的道理,学生未真正领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到《政治生活》中“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当讲到《经济生活》中“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让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而教师则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还要求教师尽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运于教学过程之中。而这一点在政治课教学中体现更为明显、要求更为迫切。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如,学习“公司的经营”这一内容时,先用多媒体展示海尔集团的经营状况,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达到对学生有效地实施教学的目的。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师要不断进步,就要不断反思、反省。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青年政治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而学校所创立的丘广辉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了名师教学示范和辐射作用,让我们青年教师多听骨干教师的示范课、专题讲座、通过教学研讨等形式,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更让我们在教学中有了更深的反思,从而不断探索,力争使自己的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政治思想教育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关于“事物发展的趋势”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为什么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并能运用这一原理并结合具体事例论证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两者的分歧,并能结合典型事例,对两者在实际生活中的不同表现做出判断;了解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基本要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框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为指导去观察、把握事物全局,预见事物发展前途的辩证思维能力,从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提高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在当前和今后的改革事业中,提高理解、适应和参与的能力。
由于本框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与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行对比和分析,并进而对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基本观点进行概括、综合、分析、比较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各项改革措施,对我国的改革事业抱有正确的态度。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危害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及坚持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分析、解决一些思想认识问题。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本节结构:
本节共两框。既是对二、三、四课所学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方法论要求的系统和升华,因此,本节特别是第二框题的教学对于学生初步形成唯物辩证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框《事物发展的趋势》,在论述了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和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之后,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阐述原理的基础上,教材又从“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和“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两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方法论要求,体现了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统一。
第二框《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首先运用中外哲学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典型观点,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观点进行比较,进而归纳出两者的分歧,并强调了它们之间最根本的分歧。在综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之后,对青年学生提出了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并从个人成长过程和联系当前社会实际两方面举例分析。最后,从总体上概括指出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意义和要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是本框教学的重点。
[原因剖析]
掌握这一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方法论意义:
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前途充满信心,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支持新事物,培养创新精神。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问题,是本框教学的重点。
[原因剖析]
①从知识要求来说,这一问题是对第二、三、四课所学原理的概括和总结,学好这个问题,可以使有关唯物辩证法的知识更加系统,得到升华。
②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来说,只有首先划清两者的界限,才有可能在实践中逐步学会应用。
它们的分歧是: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政治思想教育教案【第四篇】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传统文化的含义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理解:
(1)传统文化的特点
(2)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
(3)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4)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5)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
(1)分析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2)联系实际,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
(3)联系具体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发展传统文化
(4)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提高归纳与分析能力。例如:分析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3)学会辩证地观察问题、认识问题。例如: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继承传统文化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我们要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
二、课程标准:
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会了解到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明确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处理好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四、相关知识: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3)文教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竞争包括文化竞争。
五、方法点津:
(1)根据教材中提供的事实材料及设问把握教材内容。例如,“传统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部分,设问问我们: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从而引出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2)阅读教材,把握知识框架,理清教材编写思路。具体思路是:什么是传统文化—’文化具有继承性—一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一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一文化在继承中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3)广泛搜集相关材料,深人体验,领会所学理论。例如,搜集口常生活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事例,深入体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六、课文导语:
我们今天所享有的文化,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也是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积累下来的。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才能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
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课程标准:
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二、新课教学: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课堂探究:(1)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如果知道,请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2)结合自己的经验,你还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可略举一两个事例加以说明?
◇探究提示:(1)①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剌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当身体有不适时,用火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针灸早在公元6世纪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现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已传到世界各地。
②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演员,他们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③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 000~6 000年左右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2)传统文化还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地域性等特点。例如:我国传统文化崇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人们的认知、信仰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
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③我国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保存有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精华,在维系中华民族成员间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民族聚合力,以及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都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课堂探究:(1)你知道上述习俗的由来和演变吗?
(2)在你看来,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提示:(1)①一般认为元宵节以汉武帝在正月上辛祠祭拜为其开端,大约从公元3世纪开始,慢慢形成的一种节日;元宵节在南北朝时发展成一固定的节日。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②端午节的起源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屈原本是楚国的大夫,热爱祖国,后因小人诬陷离间而被流放。楚国被秦国攻陷后,屈原百感交集,心情沉痛,投入汨罗江自尽。人们划船在江中打捞屈原的尸体,后又包粽子投入江中,防止鱼吃屈原的尸体,后来演变为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③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还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少数民族的风俗,可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查阅、收集资料来回答。
(2)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主要是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在日常生活中,传统习俗总是无声地感染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传统习俗也都经历了一个不断自我筛选和弃粗存精的过程。
(2)传统建筑的继承:
①我国的建筑分为宫廷建筑、民用建筑、宗教建筑、桥梁建筑、园林建筑和城市建筑几大部分,这些建筑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都表现出自身的特色或特点,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中国古代建筑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屹立于世界之林,在世界建筑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例如:北京的四合院经过长期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传统民居的主要代表类型。四合院以南北方向为主轴线,坐北朝南的北方成为正房或者上房,在正房前面东西两侧建有东西厢房。与正房相比,厢房的进深和高度都小,以强调正房的中心地位;坐南朝北称南房;大门一般开在院子的东南角或西南角,大门里面都建有山墙影壁,以遮挡视线。四合院房院比例合适,室内室外活动都有足够的空间,而封闭的围墙又保障了院内的安静与生活的隐秘和安全。正是因为这些优点,四合院成为我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满、白等许多民族所使用,遍布全国城镇乡村,又因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课堂探究:(1)你所居住的地方有些什么样的传统民居?你能指出这些民居所展现的传统文化内涵吗?
(2)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回答。
(2)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族、藏族使用的毡房,易建易拆,是移动的,使用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资源;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全部抛弃。
(3)传统文艺的继承:
①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种类繁多,作品浩如烟海,留下了许多闻名中外的名著;刚劲有力的书法,绚丽多彩的绘画,旋律优美的音乐,威武雄壮的雕塑,轻盈飘逸的舞蹈,无不给我们以美感、以力量、以心灵的震撼、以感情的升华;中国传统文艺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有自己独特的光辉,是东方文艺的代表。
◇点拨:教材“相关链接”栏目介绍了我国传统文艺的情况,说明我国传统文艺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帮助我们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4)传统思想的继承
①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沦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和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足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核心。
◇课堂探究: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探究提示:毛泽东重视对传统思想的继承,提倡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思想进行吸收、消化、总结,做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课堂练习:
1、下面不属于汉族传统习俗的是( )
①中秋节赏月 ②泼水节③那达慕大会④元宵节看花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④属于汉族传统习俗,可排除;②是傣族传统习俗,③是蒙古族传统习俗。故选C。
2、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结构体系独特②艺术造型优美 ③艺术装饰丰富 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不难选出D。
3、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 )
①理论观点 ②学术思想 ③道德观念 ④文学艺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传统思想的含义,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经过不同的时代仍然会保留着原有的基本特征,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会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但传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不容易改变的,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差异,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各民族传统文化存在差别是因为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状况、文化特点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点拨:教材“相关链接”说明台湾同胞的各种文化活动,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说明了两岸文化同根同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祖国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
◇课堂练习:
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
A.相对稳定性 B.鲜明民族性 C.较强融合性 D.明显渗透性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根据教材,不难选出A。
2、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
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课堂练习:
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关于这种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这种变化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②传统文化的内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③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④这种变化对人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关;④说法错误,对人的发展应起着积极作用;②③说法正确。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课堂探究:你认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你能够用事例说明你的观点吗?
◇探究提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例如,“忠”是我国古代伦理道德的原则,《左传》中的“临患不忘国,忠也”,要人们尽自己努力,为维护国家利益而献身,是积极的,对现实生活来说就是财富,应该提倡;而宋代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忠君思想对现实生活来说是包袱,应该抛弃。
◇课堂练习:
对于传统文化,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谁也不能不面对它的影响。下面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有( )
①民族②国家③社会④个人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影响,由教材不难选出D。
2、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呢?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屯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例如,古代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图”讲述了24个古人非同寻常的孝敬父母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为了孝敬父母,都做出了常人所不能为的举动。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提倡;但“二十四孝图”中的“刻木事亲”“埋儿奉母”的故事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这些具体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对待传统文化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课堂练习:
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 )
①取其精华②去其糟粕③批判继承④古为今用
A.① &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由教材不难选出D。
第二框题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一、课程标准:
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二、新课教学: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课堂探究:我们今天常常针对什么问题使用“实事求是”这个词?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我们今天所说的“实事求是”是指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无论做什么
事情,都要从容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该民族世世代代的创造和智慧,是该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文化的发
展和复兴,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发展就是无
源之水、无本之木。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不能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必须要把握
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积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汲取养分,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创造出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课堂探究: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的?请说出理由。
◇探究提示:(1)观点一是片面的。认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有消极方面,应予以摆脱这些消极方面的影响是正确的。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也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的正确思想,对此我们应予以借鉴吸收,不能全部抛弃。
(2)观点二也是片面的。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有许多合理成分,但也有不少消极成分,正确的做法是批判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全面回归古代教育思想。
◇课堂练习:
关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②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③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④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关系的理解,④说法错误,故B、C、D项
可排除。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而社会存在最根本的就是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及其社会关系,因此,文化又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就会发生巨大变化,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点拨:教材“相关链接”列举了社会制度的更替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中国占代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使之成为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强有力工具。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点拨:教材“相关链接”说明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课堂探究:从超越时空局限的意义看,现代信息技术对传承民族文化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探究提示: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声音、图像、文字、活动影像等多种方式,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收集、选择、传递、储存,--h-~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播、继承、交流与发展。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例如,新文化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一批进步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观察和探讨中国的社会和历史。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历史研究的对象和史料的运用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史学的编纂方法出现了突破,唯物史观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历史进入新的蓬勃发展时期。
◇课堂探究:你能否根据现有的历史知识,谈谈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说的见解。
◇探究提示:(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讲的“克己复礼”,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老子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他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老子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3)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兼爱”就是无等差的爱,无论任何人,都不分轻重厚薄;“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
(4)韩非子崇尚法,强调法的重要性,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要求人人必须遵守法;韩非子还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
◇课堂练习: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 )
①自然环境②社会制度③科学技术④思想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教材可知②③④都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不难选出B。
(三)、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3)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课堂探究:在你看来,上述教育方式各有什么特点?不同的教育方式对文化传承具有哪些影响?
◇探究提示:(1)①私塾是一种个别化教学,老师逐个向学生传授知识,一个教师只能教几个至多十几个学生;无固定、统一教材,教育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个人水平。②课堂教学是按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编班,以班为单位实施教学,每班人数固定,教师按课程表上课;课堂教学有统一和固定的教学内容,按规定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有固定的教师,课堂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③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将整个学习活动,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直至教学资源的使用,实现真正的共享和社会化,打破了时空界限,扩大了教育规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计划,通过人机交互等众多途径及时寻求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实现个别化学习。
(2)私塾这种教育方式依靠老师对学生的教授,将自身知识传给学生,对文化传承起有一定的作用,但规模小,影响有限。课堂教学这种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校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网络学习这种教育方式,使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课堂练习:
关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c.教育能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
D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小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教育在文化传承中作用的理解。A、B、c项从不同角度
说明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D项说法错误,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故选D。
◇本课小结:
1、本课宏观把握捷径。
本课讲述的是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的发展,我们先要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知道传统文化的特点,知道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掌握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在继承中发展文化。本课以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为切人点,分析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我们今天所享有的文化,是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积累下来的,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才能成为自觉地做文化的传承者与创造者。
2、运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
如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它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存在区别,相互对立;一方面相互统一,不可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