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主题教案-劝学教案全国一等奖【精选6篇】
通过劝导学习的重要性,强调知识的积累与个人成长,倡导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与实践,激励人们追求真理与智慧。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劝学》主题教案-劝学教案全国一等奖优秀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劝学》主题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孟、推、剪”等8个字,会写“母、泪、孩”等7个字及本课的词语。
2、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表演课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收集关于孟子的资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
教学方法:
讲授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1篇和我们平时不大一样的课文,它就是24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读准字音。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启发学生认识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的不同之处,初步感知剧本的特点。)
三、识记生字
1、学生自主识字。
2、形近字比较:党——堂稚——推继——断桃——逃
3、加一加:前——剪子——孟口——呆
4、强调易错字:念(不要少写一点)
四、写字教学
1、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孟母是一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而又讲究教育方法的母亲。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
孟母听了孟子的话,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
孟子听了孟母的话,心里想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他以后会怎么做?
3、全班汇报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
1、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读出语气。先确定角色,明确角色的关系,联系实际想想母亲、儿子交谈时各用什么语气。
可把课文分为三个情节:孟子逃学——孟母断织——孟子悔悟。并确定对话的基调:母询问、儿作答;母断织、儿惊讶;母述因、儿悔悟。
2、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
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
3、全班汇报表演。
四、分角色演课本剧。
五、扩展练习
收集孟子的故事并讲给同学听。
附《孟母断织劝学》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1篇课文《孟母断织劝学》是一个剧本,讲的是孟子逃学回家后和孟母的一段对话,孟母知道孟子逃学回家不想读书后,没有骂他也没有打他,而是以剪断快要织好的布来激励他,告诉他,剪断了的布是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个没有出息的孩子。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总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局面:一堂课下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总是不太深刻;对文中出现的语言不会加以运用。那么究竟如何做才能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活泼好动而又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和表现欲望的普遍特点,如果把课本剧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会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于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挖掘课本中那些语言生动形象又蕴含人物的动作描述,内容生动有趣的课文组织学生分小组编演课本剧。例如教学《孟母断织劝学》这篇课文是以剧本的形式呈现的,括号里的话提示了场景、人物动作、神态;括号外的内容是人物的对话。讲述了我国古代大学问家孟子的母亲教育他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逃学的事。孟母以剪断布无法再接,比喻学习如果间断,将-无所获。刚开始编排时,绝大多数的同学虽然已经搞懂了文章的.内容,但只会照着书来念所谓的台词,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独特创造。
如何让学生真正学会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文字,而把他们认为平淡无味的课文变成有声有色,生动形象的课本剧呢?学生们就自主地提出由他们自己去改编、排演。于是我就让他们自主讨论确定1篇声情并茂的课文《孟母断织劝学》作为剧本的题材,然后根据学习小组的编排方式进行表演。在这一次的表演活动当中,我很高兴地看到每一个演员都是那么像模像样,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是如此的透彻,就是连平时最讨厌上语文课的万通同学在扮演孟子时也是那么投入,那么专注;当其他组同学在表演时,每一个同学都看得那么认真,每一个脸上都带着灿烂的笑容。
在这节课上,我教的轻松,学生们更是学的轻松快乐,可以把课文在舞台上演出来,还可以让自己当一当演员,他们真高兴。就这样孩子们自己说自己演,自己评论,自己说收获,这节课比我预想的要好的多,也要顺利的多。下课铃声响了,我和同学们似乎还留在演出中,都觉得不尽兴,有些同学听我说下课了,他们大声喊着:“老师,下节课我们还来演好不好?看着学生喜形于色的表情,我身心愉悦的结束这节课,因为今天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演绎一堂精彩的课本内容,发现了许多同学身上的闪光点,改变了同学们对学语文的态度,也让我看到了今后自己教学中新的思路。
《劝学》主题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这一部分体现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孙权劝学》是第三单元的1篇课文,这是一个名人单元。前3篇写的是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第4篇写的是文学家群像,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国古代名人。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学习这篇课文应指导学生学习名人良好的习惯和治学的方法。
学情分析:
这一部分体现了对教学主体的分析
《孙权劝学》是1篇文言文,这篇文章很简单,所以,我安排了一课时。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所以,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是非常重要的。翻译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方法:这一部分体现了对教学策略的`制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难点是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为了突破重、难点,我用了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学生翻译完课文以后,我用课件出示重点字词,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的方法直观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学习目标:
这一部分体现了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和阐述学习目标:
1、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反复朗读,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独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的信赖,可他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
二、一读——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2、请个别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3、全班齐读课文(自评,读得怎么样?)
过渡:读好1篇文章,不但要把字音读准确,还应该读出什么?(重音、节奏、感情)。要想读得更好,还要明白课文内容,可能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字词的意思不明白,今天,我们在课堂上解决。
三、二读——读懂课文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译课文。
2、学生互译。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共同解决。
4、是出示重点词句,学生翻译。(抢答形式)
解释加点的字词:
当涂掌事、蒙辞以军中多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遂拜蒙母
翻译句子: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卿今者才略,非复无下阿蒙!
四、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过渡: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文意,这是学习古文的基础,而真要把这篇文章读好,还要读出语气。本文是1篇写人叙事的文章,我们要读出语气,就要在人物的语言上下功夫。
1、找出有关孙权、吕蒙、鲁肃的对话,各自练读。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要重读强调)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自豪)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惊讶不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指责中带有自豪)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总结
4、学生再次练读
5、分析人物形象
过渡:言为心声,我们通过孙权对吕蒙苦口婆心的劝说中,可以看出孙权有什么特点?通过鲁肃的极力夸赞,可以看出鲁肃有什么特点?
五、延伸:
学习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发?
六、小结:
我们通过孙权对吕蒙的劝学,体现出孙权的善劝,我们从鲁肃对吕蒙的夸赞,可以看出鲁肃的爱才、敬才,从吕蒙的变化可以看出孙权劝学是成功的。
七、课堂小练笔我们学过《伤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个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个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一段故事呢?请以《穿越时空的相遇》为题,写1篇2百字的小片段。
《劝学》主题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训练文言文朗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2、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品析能力;
3、结合自身实际,学习从人物身上折射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字音、停顿准确无误;查阅资料,了解《资治通鉴》和文中的主要人物的基本情况。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
1、文学常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主要人物: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吕蒙和鲁肃是吴国的将领,鲁肃比吕蒙年长且地位高。
教师展示课件资料,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而有韵味;
2、学生听读,标划生字注音和节奏;
3、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三、理解课文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并标划出疑难字词;
2、小组合作探究,初步解决疑难,做好记录;
初:当初。今:现在。
岂欲:难道想。但:只是。
孰若:谁比得上。即:就。
遂:于是。
3、教师提示重点词语:
当涂:当道。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现在指学位的最高一级。
见往事:了解历史。其中“往事”的今意是过去的事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4、全班集体解决疑难,通译课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的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5、整理古文翻译本。
四、品析语气
教师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二,学生诵读课文,品读古文的语气特点。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五、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不同变化,你得到哪些启示?
2、你知道文中有哪些成语吗?
学生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1、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为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从而说明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大意正确即可)
2、刮目相待,吴下阿蒙。
六、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
2、完成《语文同步学习与探究》。
《劝学》主题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
现在,我们学习《孙权劝学》(板书《孙权劝学》)。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涞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2、范读课文,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3、我们大声自由朗读;
4、提示字音,卿(qing)涉(she)孰(shu)遂(sui)(为wei更geng)多音字;
5、找出通假字途、涂,邪-耶,表反问语气,语末助词,译成吗;
6、下面我们齐读;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我们了解一下,看注解①。再找人读。
7、请同学们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8、四人一组,找出小组问题,自己的问题在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一组一个代表,说不全的可以补充。
9、重点句子,找出,画出,对不懂的字句或字义,找开课件,用黑色加粗的条纹加重;
10、在译句子时重点词不能漏译;
我们对号入座,调整顺序的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博士一词是官名,可以留用(国号、年号、官名、人名、书名等可以照录不译);
11、文言中古今异译,但:只,只是,今是转折性连词;
12、找一找古今异译的词;
13、文言文译文五字法,展示课件,并找人读取;
14、一起朗读课文,出示课件中的四幅图,(一、孙权劝吕蒙学习图,二、孙权现身说法图,三、鲁肃与吕蒙论议图,四、吕蒙与鲁肃结友图)。
研讨:怎样读出语气?
因为这篇文章是写人叙事的文章,要读出语气,就要从读言上下功夫,我们看看孙权的语言,我们结合孙权的身份。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郎,孤学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第一句,严励、关心的语气;
第二句,怒气;
第三句,语重心长,现身说法。
这一段,孙权饱含关怀、苦口婆心的劝告吕蒙,我们认为孙权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人?
孙权,爱惜人才,好学,关爱部下,善劝
我们再看吕蒙,坦诚、豪爽、知过能改、肯于努力学习、能听取意见;
鲁肃,论职位、论才能都高于吕蒙,爱才、敬才、有礼;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师生之间互动)
文中出现了两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找同学造句子。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学识尚浅。现在多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四、拓展升华
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也不少,请找出一两则,如:读书破尤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知识就是力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结合我们所学的《孙权劝学》,想想我们该怎样对待学习。
板书:
孙权劝吕蒙赞鲁肃
爱才坦诚爱才
关爱部下豪爽敬才
善劝知过能改文人雅士
好学有礼
《劝学》主题教案 篇5
课前准备:
学生读两遍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①解决字音问题,②完成初步翻译,写在纸上,上课备用。
学习目标: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标
中国的教育源远流长,从孔孟到老师,都是教育的实践者。先贤的风范与成就我们只有敬仰,但是我想,作为教育者,我们都有着共同的心愿,就是劝勉学习、鼓舞精神。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劝学》所倡导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上目标: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二.理思路、背诵
1.要完成目标,我们从朗读开始。请大家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纠正字音,强调通假字和音随意转。)
2.请大家再读第一二段。
我仔细看了大家的翻译,总体很好,有一些小问题我们需要再注意些。比如第二段的“于”(强调一词多义)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第一段的作用是——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二段进一步论述,提出了第一个分论点:学习的意义。为了论述清楚,作者列举了哪些事物?
(板书
学不可以已{青→蓝冰→水博学
木、金参省)
这几个事物都是正面的事例,它们共同论证了学习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本来是空泛的道理,作者以五个身边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形象的把道理讲得既透彻又深刻,这种论证方法叫做——比喻论证。(幻灯出示)这也是《劝学》这篇文章最显著的.特点。
请大家试背第一二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3.很好,我们来看第三段。先来读一遍。
(提问“彰”“水”“绝”的意思。)
这一段论述的是学习的作用。作者又用了哪些事物来做比呢?
(板书
思不如学{(望不如登高)——反
登高顺风正假于物
舆马舟楫)
这几个事例正反结合,论证了要成为君子,要善于借助外物,而这个外物,是学习。紧扣题目和中心论点,笔力老到,论证谨严。
请大家试背第三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4.很流畅,我们来看第四段。先读一遍。
(强调固定结构“无以”和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一段的分论点大家能看出来吗?(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我们来找找这一段的事例。
积土、积水、积善——积;跬步、小流——不积;这组事例先正后反,论述了学习要注意积累。骐骥——舍;驽马——不舍;朽木——舍;金石——不舍;这组事例先反后正,论述了学习要持之以恒。蚓——一;蟹——躁,这两个事例先正后反,论述了学习要专一。)三个段落的比喻论证都是正反对比结合,而且模式不一,灵活多变。
(板书
积→不积
不舍→舍正→反
一→躁)
请大家试背第四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5.背诵全文
非常好,我们已经依次背会了这四段,下面我们来尝试背诵一下全文。给大家三分钟准备。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现在我要擦去一部分板书,我们再来试一遍。
太棒了,大家都觉得文言文不好学,特别是不好背,可是这篇文章我们一节课就背会了,大家发现什么小窍门了吗?
理解文意理清思路选关键词循序渐进
这样文言背诵其实也不难。
三.小结
我们还发现,这篇文章的比喻虽多,却毫无板滞生硬之感。原因是什么?
(并列设喻,反复论证。对比设喻,对照鲜明。层层深入,详尽严谨。整散结合,文气流畅。)
四.结语作业
高中的语文学习,文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学好文言的关键在于积累,积累的关键在于背诵。我们只有背诵了一定数量的优秀文言文,才能厚积薄发,学以致用。比如这篇《劝学》,既有论辩色彩,又具有文学韵味,形象清新、脍炙人口,读背这类文章,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文言知识,还有写作方法的借鉴,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启迪、精神的鼓舞。
请大家学习借鉴本文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仿写1篇《劝背》。
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劝学》主题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劝、中、假、绝”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及“于、而、焉、之”等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通过探讨,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重要方法;
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说明道理的方法,提高说理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与工具书,疏通字词、文意并划出不理解的部分与同学讨论;
2、完成《学习与评价》“学习过程评价”相关内容和“积累与评价”1-4题;
3、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课本“问题探讨”第1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我们不仅现在要学习,将来走向社会还要不断地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正如荀子所说:“学不可以已”,那么荀子是如何来“劝学”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劝学》。
二、解题
《劝学》是《荀子》第1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诸子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风格。
三、简介《荀子》及作者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四、整体把握
1、听录音,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黑字注音,并找出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輮以为轮
(6)、虽有槁暴
(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君子生非异也
3、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要重读,有时还需要读后稍作停顿。例如,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同学们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三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4、指定三名学生朗读课文
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明确:“学不可以已”。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五、具体研习
(一)研习第一段。
1、诵读第一段,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质疑。
3、指名翻译下列句子。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每天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4、归纳“于”的用法。
5、讨论。
这一节作者是怎么阐述学习的重要意义的?
6、学生齐读第一段。
(二)研习第二段。
1、诵读第二段,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质疑。
3、指名解释下列词语。
跂:提起脚后跟。致:达到。绝:横渡。假:凭借。
4、归纳“而”的用法。
5、请同学们找出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请同学翻译)
6、讨论。
这一节作者是怎么阐述学习的重要意义的?
7、学生齐读第二段
(三)研习第三段。
1、诵读第三段,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质疑。
3、指名解释下列词语。
焉:。之:。
4、讨论。
这一段作者阐述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有哪些?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5、学生齐读第三段
六、问题探讨
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理解成自主学习、从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前人,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说说理由。
提示:超越前人什么要先弄清楚,自主学习,从师而学的最终目的是对“教养”的追求,超越前人的核心是道德境界的提升而不是知识的拥有。
七、课堂小结
1、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什么学习什么呢?
明确: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善、求美。
2、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大体内容,作者连用很多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请同学们根据板书试背课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的好处。(课本第39页第3题)
3、完成《学习与评价》第25-26页,第5-6题。
九、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