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案例最新4篇
【导言】此例“高中音乐教学案例最新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烟台的海》教学案例【第一篇】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本课篇幅适中,是1篇优美的写景的文章。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已经能够借助字典解决难读的生字,但是对于类似的散文类的文章学生往往比较忽略朗读的正确性,还有部分学生遇到比较长的从句还是会产生读破句或回读的现象,所以在预习课文时就要求学生能够把朗读的正确性摆在首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朗读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朗读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朗读的互动。并借助音像资料来创设朗读的情境,使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目标二:在语言环境中通过运用读注法来理解“恬静、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等词语的含义。
“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很有必要。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默读圈划的能力使在本课中运用读注法有了可能。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读读想想,评评注注来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目标三:能运用积累到的词语来介绍烟台的海。
由于这是1篇抒情性散文,既适合朗读,又适合积累,所以目标定位时,想到了通过情感朗读,并能积累文中的一些精彩的语段和词语,体会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对烟台的热爱并能用自己的话把语段连接起来向大家介绍烟台的海。
二、关于本课教学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继续培养根据图表定向质疑的能力
本文是1篇语言优美的散文,写作方式为“总——分——总”,围绕第一节中的“独特“一词,描写了沿海城市——烟台的海上美景。这座城市的独特主要表现在冬、春、夏、秋四个季节不同的特点。紧扣“烟台的海”这一主题,具体描绘了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充实与忙碌。作者娓娓道来,同时在四季变换的海景中,又巧妙地穿插了烟台人的表现,写出了大海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和富足,也表达了作者对烟台大海的热爱。
我班学生已经具备运用图表来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和质疑的能力。因此在课前预习的板块让学生自己借用图表设计来了解课文的大意,并进行定向质疑,是可行的。因为本文语句优美是1篇培养学生积累,品读的佳作,结合我在本学期开始尝试在课堂中引用读注法开展教学,所以本节课也想借助此法开展教学,以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二)运用读注法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和素养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取得与处理信息的主动者,故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成自己的智力技能,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能,提高素质。“读注法”提倡学生在阅读中动手评注,记下自己的疑问、领悟、见解、体会和意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在此过程中,及时纠正错误,弥补不足和缺漏或体验成功的喜悦。
此外,学生优良的阅读素质之一,是能够对阅读材料所包含的意义,进行积极的探究的心理品质,因为阅读的的过程应该是读者的主动探索,吸收、评价和再创造,从信息论的角度看,阅读中会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并寻找出某些联系,建立新的组合。
在分析了我班学生的实际学情后,我于开学初就向学生传授了读注法的几种方法,发现学生很快接受了这种方法,以新教材第九册的本单元的课为例子,通过研究发现,课文均为写景的散文,对于学生来说,此类文章阅读难度是不大的,但是要读懂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需要使用良好的阅读方法,而读注法正是其中之一。我也在本单元的其他几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以《桂林山水》山水一课为例,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用读注法来阅读第一节,学生围绕漓江水的“静、清、绿”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踊跃地发表了各自的写的评注,课堂气氛甚为热烈。体现了一个“理解——感悟——运用——表达”的过程。所以在教学本课前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先用读注法自学了《海滨仲夏夜》,为让学生多操练巩固,也为新课做一个铺垫和准备。同时从课堂效果来看,这样做也使教师教学策略的实施有了一定的可行性。
三、有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在语言环境中通过运用读注法来理解“恬静、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等词语的含义
3.能运用积累到的词语来介绍烟台的海。
4.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作者抒情与写景巧妙的结合,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能在学习小组内运用读注法体会句子的含义。
教学突破口:
结合预习作业以图表设计为突破口,结合学生质疑的情况,组织教学。对学生能掌握的与语段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重在解决学生尚存疑问的段落,引领学生在读中解疑,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及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言训练点:
1、能通过评注,读好写景的语句所表达的含义
2、能结合上下文,展开想象说说秋天海面忙碌的景象。
3、在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谈谈对最后一节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以图表设计为突破口,导入新授
(一)板书课题:烟台的海(注意海的笔顺)板书:独特
师:通过预习课文,谁来说说烟台的海为何是独特的?(地理位置的独特、四季景色的独特)
(二)交流图表设计,师:大部分同学都选用了提纲式来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
随机板书
?冬 凝重
春 独特 轻盈
夏 浪漫
秋 充实、忙碌 ?
(三)引导质疑:“轻盈、浪漫充实、忙碌”都是描写人词语,为何用在海的身上?(可再印发质疑:这些描写人的词语中,充实忙碌是人的一种活动,为何用来描写秋天的大海?为什么在写作顺序上要先写冬天的海?画?背景?舞台?话剧?
过渡:让我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边读边思,评评注注、来解决疑问。
说明:以图表设计的交流引出质疑,这样既反馈了预习的情况整体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将课文在写作顺序和手法上的独特性清晰地揭示了出来。为本节课的教学定下了一个“质疑、解疑”的模式。
二、运用读注法,合作学习3、4节
(一)出示学习要求:
选择2、3、4节中的任意一节
①独立静心品读句子,写下评注
②组内或跨组交流
③解决疑问
④合作读句
(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组织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春海”可配合画面读、“夏海”可配乐读)学生以小组单位,通过交流评注、朗读句子来体会语句的优美并做积累。
过渡:通过品读句子,我们感受到作者抓住了烟台春、夏三个季节的海的特点,娓娓道来,在我们眼前呈现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我们感觉到春天的海像个轻盈活泼的孩子,夏天的海像浪漫迷人的少女,很形象地描绘出海的美,使人读来倍感亲切,解决疑问1,那与之相比,作者对秋天的海的描写又有什么不同呢?
说明:由于课文的2、3、4节的内容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自我阅读来理解,为进一步巩固读注法同时也为体现读注法对于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此处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运用读注法进行个人的阅读行为,然后再进行交流。这里教师的活动量大幅度地减下来了,而极大限度地增加了学生的活动量,但是教师活动量的“减”并不意味着一味地放手,放任。此环节,教师要深入每个小组,善于倾听、点拨、发现学生的评注,这种支持性的策略的运用是这一环节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其次在评注结束后,“读”的训练是不能缺少的,这里的读是建立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的“读”,这里对读就有了一定的要求,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此处需要学生能通过读将评注的内容内化。
其次,交流的过程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感悟的过程。对于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就显得很重要。同样是对某以一个语段的评注,个人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但是大方向是一致的。学生*自己或在别人的启发点拨下凭借语言文字去思考,去揣摩,就不能一味地固守在自己的评注中。
再次,交流也是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手段。课堂上,学生要将自己的见解向老师和同学表述,那就必须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才能引起共鸣。经常进行这样的锻炼对于学生来说真是一件受益非浅的事情。
三、学习第5节,解决疑问1
(1)出示语段:师引读,比较一下,与前两节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2)设计练点: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一艘艘货轮,起铆远航……要求:秋天的海面上怎样的一片忙碌的景象呢?作者留给了我们六点省略号,请你结合画面展开想象,具体说说秋天的海面是一片怎样忙碌的景象,组内交流
(3)指名交流
小结:作者在描写海景的同时抓住了每个季节的特点,对于春夏冬三个季节的描写着重在景色上,而烟台的秋天最为动人的是人的活动,在这秋高气爽,海天一色的背景下,勤劳勇敢的烟台人正用他们的汗水和才智收获希望、收获梦想,是大海带给了他们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使读者再次感到烟台的海与烟台的人是那样的息息相关,完全是融合在了一起,所以在作者眼中烟台的海也是充满人性的。
解决疑问2,解决、舞台、话剧
说明:由于作者对秋海的描写不同于其他几节,所以此处教师先用对比阅读让学生自我发现写作方法上的不同,设计的语言练点也是紧紧围绕“充实忙碌”,为降低难度出示了一组图片,让学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再读第2节,解决疑问2
师:和以往我们所学的以四季变化来写景的文章的不同的是,这篇课文首先描写了“冬”天的海,让我们再通过朗读来解决这个疑问
(一)出示语段,同桌二人一起读句,
师边旁白边穿插图片:是啊,寒冷的冬日,走在烟台的海边,巨浪像发怒的狮群接连不断地向岸边席卷而来,看到这样的画面,你还想到了哪些词?(蔚为壮观、波涛汹涌、波涛澎湃、排山倒海……)
(1)师引读:尽管冬日的海面波涛汹涌,巨浪拍岸,但是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生)……
(2)解疑:围绕“独特“理解,因为烟台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是一座北面临海的城市,所以烟台冬日的海景是最有特色,如果说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海景在别的沿海城市还能看到,那么在寒风凛冽的冬日,当别的城市的人们都因为寒冷留在家中的时候,在烟台的海边,我们却看到了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的场面,真是难得一见的壮观场面,独具特色,也难怪作者要先描写冬天的大海,写作顺序也是这样的独特。
(4)感情朗读这一段,体会烟台的海的凝重,人的豪情!(男生女生配合男生起立)
说明:此节的教学还是以“读”代讲,通过同桌合作读,教师的引读、男女生合作读充分感悟出烟台冬海的气势磅礴,理解烟台这座北面临海的城市冬日的别样海景,进而解决写作顺序上的疑问。
五、总结
1、引读最后一节:烟台的海每一季节都呈现出不同的美板书:画、背景、舞台
2、语言训练:学完全文,请你来说说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写一写)
说明: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关系到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让学生在课堂上动动笔写一写,虽然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种深层次的理解的训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是很有必要的。
六、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怎样理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话剧。”这句话?请你写出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烟台的海
画 背景 舞台
冬 凝重
春独特轻盈
夏 浪漫
秋 充实忙碌
三、课后反思
(一)注重分析学情,体现以学定教
在备课时除了分析教材之外,我认为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本节课,我就是通过有目的预习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对教材的分析中,我感到对文中“凝重、轻盈、浪漫、充实、忙碌”这几个词语学生能理解词义,但是不一定能体会作者用词的含义,也就是在描写海的时候为什么要用上这些一般用在描写人物的词语。本文在写作的顺序上不是按照学生比较熟悉的一般描写四季景色的顺序,从春——冬,而是先描写冬日的海景,作者为何要这样处理呢?这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下子理解不了的。
分析学情有助于更好地找准教学的起点,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制定集中、明确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接着,我在课前的预习题中预留了这个导向性的作业:即有意识的让学生找到描写烟台四季的海特点的词语,(凝重轻盈浪漫充实忙碌)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词意,再想想针对课文用这几个词来描写海有何疑问。
有一个学生在预习后提出不喜欢这几个词语,他觉得把这些词用来描写海,不太合适。果然有显然学生不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意图。这也是大多数孩子的共有问题;还有一个学生思考得更深入了,他提出为什么要在描写秋天的大海的时候,要用上“忙碌、充实”因为与前两个词语比较,这两个词语纯粹是描写人的一种活动;有几个孩子提出课文的写作顺序为什么不是按“春夏秋冬”的先后顺序写的;还有不少学生对课文最后一节中提到的“画、背景、舞台、话剧”也不甚理解。
通过对教材的钻研和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后,我确定了以质疑、解疑为本堂课的教学方法,本堂课主要帮助学生解决三个问题:①“轻盈、浪漫充实、忙碌”都是描写人词语,为何用在海的身上?充实忙碌是人的一种活动,为何用来描写秋天的大海?②为什么在写作顺序上要先写冬天的海?③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画?背景?舞台?上演话剧又是什么意思?
由此,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重点设定为(见pp)
教学环节分为四个板块(见pp)。
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整堂课的教学环节都围绕三个问题的解疑展开,整体感较强,教学板块简洁,层层推进。这几问题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课文写了什么?感受到了课文是怎么写的?还体会到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原因。这也是高年级语文教学需要强调的一种整体篇章意识。
正是因为在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能仔细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学定教才使得本堂课教师的预设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度广。
(二)注重阅读方法的掌握,体现自主性学习
良好的方法和习惯的掌握使学生受用终身的。现在的学生不缺聪明的脑瓜,缺的是专心读书的好习惯。浮躁是他们无法真正读懂文本的通病。
以往教学中,我总怕学生搞不懂,记不住,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讲解,课堂里老师的声音在不断回荡,而学生实实在在的活动时间却越来越少。二期课改提倡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时空。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后,本学期,我尝试运用读注法来培养静心读文,读书动笔的习惯。读注法,读为阅读,注为评注,即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觉地对文章的字词句段进行评注借此理解含义领悟情感或分析写作特点的一种方法。尝试运用之后,发现学生比以前安静了,专注度高了,课堂上多了几分安静读书的色彩,静悄悄的课堂里多了不少思维的灵动。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渐强,而且所写的评注也能突出自己的个性化体验。
本堂课教学的第二环节,我大胆鼓励学生运用读注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课文的3、4节(即:春、夏两季的海)要求:选择2、3、节中的任意一节①独立静心品读句子,写下评注②组内或跨组交流③解决疑问④合作读句
因为比较而言,这两节的内容学生较易理解,而且语句优美易懂。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边读边思,评评注注来自主学习,然后在学习小组内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朗读、展示,课堂成了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的展台。这一环节的用时大约有足足十分钟,学生均在自我评注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所写的评注紧扣文中的语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春天的海像“轻盈”活泼的孩子,夏天的海像“浪漫”迷人的少女,(出示学生的评注pp)在静心读文,独立评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语言特点有了感受,既积累了语段,也自然地解决疑问一。
(三)捕捉课文的空白点,精心设计语言练点,帮助学生深入感悟。
在组织学习“秋海”一节时,我先通过引读,让学生比较本节与前两节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学生马上体会到,此节作者并没有在景色的描写上花大量笔墨,而是主要写了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一艘艘货轮,起铆远航……对忙碌场面描写也是一笔带过,留给了我们一个省略号。
在此,我感到这个省略号恰恰是一个语言训练的空间,由于学生没有海边生活经历,所以我适当补充一组画面,请他们在小组内交流组织自己的语言展开想象,具体说说秋天的海面是一片怎样忙碌的景象。由此,学生感受到烟台秋天的海最为动人的是人的活动,在这秋高气爽,海天一色的背景下,勤劳的烟台人正用他们的汗水和才智收获希望、收获梦想,是大海带给了他们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使读者再次感到烟台的海与烟台的人是那样的息息相关,完全是融合在了一起,所以在作者眼中烟台的海也是充满人性的。
至此,学生对作者在用“充实、忙碌”来总结大海的特点的独到的视角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烟台的海》教学案例【第二篇】
《烟台的海》这篇课文生动的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以及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地学习。”在平时的课上,我都是这么做的!本文是第一课时,所以在检查生字时,我就采用了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读,这样就可以检查差生掌握生字的情况,顺便适时地给予帮助。还有在请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时,我也是采用这样的方法,这样差生也有机会表现,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
一堂课优美的写景文章,如何让学生感悟烟台的美,需要学生深入的朗读,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品味。新科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多感悟和思考。”本节课的重点就是通过朗读了让学生感受冬季烟台的海的凝重和壮观的。在教案上我也是这样设计的,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回事老赶着往下分析,没有记得留给学生品读句子的时间,所以学生的感受是模糊的!导致这节课重点不突出,没有突破难点。老师教得很累,学生也听得非常吃力。我不知道,到底是我的观念没有根本地转变过来,还是我真的在教学技能这方面欠佳!今后我一定在这方面下苦功,争取少留些遗憾。
课前,我花很多时间在研读教材,精心地设计教案。我也记得李主任说过,一节课所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零碎,设两个有价值的大问题,然后围绕这两个大问题展开教学即可。我在设计教案时明明是这样想的,但不知道为何,在上课时我又突然冒出许多的问题来!本来很简单的问题,结果却让我把它给搞复杂了!比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应提问“冬季烟台的海究竟独特在哪里”?而我却把问题变成“冬季烟台的海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凝重”。这时我如果顺着再问还有什么特点时,学生也许会答出“壮观”来,然后会找出体现“壮观”的词句来品读。但我却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冬季烟台的海很凝重?”学生听了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凝重”是什么意思,因此无从下手。我自己在备课时对于“凝重”这个词语的都理解不够透彻,也向同年级的老师请教过,她们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何况是六年级的小学生呢?假如我能按照预设的问题提问的话,那样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除了上面所述,在我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
1.我放不开学生,一直牵着他们走。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我也不能灵活的处理。对他们的精彩的回答也没有给予肯定,评价太少。老师的语言也不够简练。
2.对词的品析不够到位,忽略了“扑”等动词的理解。
3.课堂上,学生的技能训练少,下课时我又忘记出示课后作业,没有达到一课一练的目标。
《烟台的海》教学案例【第三篇】
对话——打开心灵的窗口——《烟台的海》教学
阅读的本质是什么?按照现代解释学的理论,阅读是一种对话。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就是与文章作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远隔千里之遥、万里之远的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读《林海》、《养花》,学生能感受老舍清新、朴实的文风,体会他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读《秦始皇兵马俑》,学生又犹如进入古代的战场,感受着古代精湛的艺术。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心灵的对话与撞击。
因此,《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
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进行了一次尝试。在教学《烟台的海》一课时,我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依据课改新理念,尝试引导学生和文本之间展开多元对话。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现在重新审视我的教学环节,会有更大的收获。
第一次读完《烟台的海》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有个疑问:为什么作者写烟台的海按照四季来写,却最先写冬天的海?在和孩子们初读完课文之后,要求孩子们去看看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烟台的海的?孩子们也发出了疑问:为什么是“冬、春、夏、秋”呢?
我在备课时就已经考虑到的问题,我想这是很明显的一个问题,因为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得很清楚,讲我国东南面临海的城市居多,而北面临海的却很少。而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其独特的景观。因为“北面临海”,所以“独特”,因此作者先写冬天烟台的海,这是我教学设想。
但是,当我听到学生说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又想是不是该先听听孩子的想法呢。于是,我当了一会传球员,把问题重新抛给了学生。因为问题是孩子们提出来的,现在我又抛给了学生,因此学生的热情较高,相互之间开始讨论起来。我就让孩子同桌之间相互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看谁说的比较有道理。
经过几分钟的讨论,教室里又恢复了平静,好像孩子们都找到了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我从孩子们自信的笑容里可以看出。于是我就让孩子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一个学生说,我和同桌讨论过后认为,作者因为最喜欢烟台冬天的海,所以先写冬天的海。把自己最喜欢的放在前面,以引起我们的注意力。
另一个学生说,我们认为,冬天烟台的海景观更加奇特,最能表现出烟台海的特色,所以作者先写冬天的海。
还有一个学生说,我们认为,可能是作者想和别人写得不一样吧。我们一般都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他要与众不同,就先写了冬天。
还有学生说,我认为,作者先写冬天的海,是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作者感觉冬天的海最能表现出烟台的海的与众不同,同时也是作者最喜欢的。
……
讨论并没有得出最后的结果,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是更加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多感悟和思考。”我本想通过我的一句话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作者先写“冬天烟台的海”,但是课堂上经过学生们的这一讨论,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的理解也只是我对文本的理解,这也不一定是作者的原意,学生们的讨论结果也并不是没有道理,这也有可能是作者的想法,因此,阅读教学再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和创造性地去阅读文本。
高中音乐教学教案【第四篇】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聆听《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感悟音乐的表现和创造,逐步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
过程与方法
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两部作品中发挥的不同艺术作用。
知识与技能
学习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作品中所发挥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探究音乐要素在不同作品中体现出的不同特点。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响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来到《学会聆听》节目,我是这期节目的主持人。在我们开始聆听音乐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两个问题。大家平时在生活中听歌吗?通过歌曲大家都能感受到什么,可以举例子说明。
(生举手发言)
师:音乐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播放一段音乐时,我们不只是听,还要会听,听它在音乐方面的特点,听它表达的情感状态等等。我们可以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两首作品,那么大家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鉴赏吗?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些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授
1、回顾音乐要素
音乐的基本要素: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
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旋律、力度、速度、调式、曲式、和声等等。
一般音乐是通过其形式要素来体现情感和特点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的长短和强弱,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力度是音量的强弱程度;速度是音乐进行中的快慢程度。
2、欣赏《草原放牧》
(1)欣赏并回答问题
①哪些音乐要素发挥了主要作用?(节奏、力度、速度等推动音乐的发展变化。)
②独奏乐器是什么?(琵琶)
③音乐情绪是怎样的?(生机勃勃、活泼的,能想象到美丽的草原和放牧生活的情景。)
《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第一部分,作于1972年春。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是:尝试着使用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为主奏乐器和西洋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题材。
这部作品是根据蒙古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真实故事写成的。乐曲采用无标题协奏曲与标题交响诗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将多乐章的划分与单乐章的归纳结合起来,将民族传统曲式中的多段体与交响乐中常用的奏鸣曲式结合起来,将有情节的叙事性与纯音乐的抒情性结合起来,进而形成这部既有鲜明民族特色、又有强烈时代精神的优秀音乐作品。
(2)分别欣赏作品的第一、第二主题
学生练习分别打出两个主题的节奏,再加入旋律线哼唱主题旋律,最后加入速度、力度感受主题情感。通过练习对比分析两个主题:
①第一主题是根据吴应炬作曲的电影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歌改写的。着力刻画“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这一主题经过几次反复,通过节奏、配器上的一些改变使音乐趋向热烈、欢快。
②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另一角度表现了内蒙古人民的现实生活。它好像在对美丽而辽阔的草原进行着如歌似的赞美,又好像在描画着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更像内蒙古人民在抒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第二主题是一段颇具内蒙古长调色彩的旋律。
3、欣赏《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1)欣赏并回答问题
①作品表达的情绪是怎样的?(缓慢的哀歌)
②说出这个乐章调式调性和曲式结构?(b小调,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钟爱的一部作品。通常,交响曲的第四乐章都是热烈欢腾的快板,而这部作品的第四乐章却是一首缓慢的哀歌,其中浸透着“安魂曲”一样的情绪。
(2)再次播放音乐,并分小组讨论其中一些音乐要素的发展变化。之后每小组抽代表,教师分段播放作品,小组代表边听边解说,主要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
(三)巩固提高
最后分别完整欣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学生比较两个不同感觉的作品在旋律、速度、力度方面各有什么不同。
通过比较发现不同风格情绪的作品通过各自的音乐要素体现出来,可见音乐要素在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小结作业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了解如何聆听感受一首音乐作品。同学们课下先自己欣赏一下《长江之歌》,并学唱。下节课,老师找同学先来进行歌曲的解说。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