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 》教学设计(精编4篇)
【导言】此例“《力 》教学设计(精编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力 》教学设计1
第四课 掌握交往艺术 提高交往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文明交往礼为先
教学要求:1、了解文明交往的前提。2、认识交往的原则
教学重点:了解文明交往的前提
教学难点:理解交往的 原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板书:文明交往礼为先
一、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
1、阅读材料,然后思考并讨论:小男孩的举动为什么会让李医生的心情舒畅了好几天?对后一位患者的行为作何评价?对比李医生的两次经历,对我们的日常交往有什么启发?学生回答,然后归纳:讲文明、有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是与人友好交往的必备素养。语言文明能使交往和谐,为人际关系增色;态度亲和能增添交往的魅力,也 是文明礼貌的重要内容。
2、朗读“礼貌用语”。
二、交往礼仪三原则。
1、阅读萧伯纳的故事,讨论:这个故事对我们的日常交往有什么启示?学生回答:平等侍人是交往礼仪的重要原则。学生阅读《山谷的回答》,思考:这则故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师生共同归纳:尊重他人是交往礼仪的另 一条重要原则。
2、阅读小材料《三国演义》, 分析:周瑜不抱成见,宽容地对待程普的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总结发言,归纳: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交往礼仪的重要原则之 一。
3、完成p46填空,然后互相交流。
三、阅读相关链接“文明礼仪常识”。
(三)小结:各小组发言,班长总结。
(四)作业: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按要求规范自己的仪态举止。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交往艺术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学会运用交往艺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板书:交往艺术 。
一、学会倾听。
看图,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漫画中的情形吗?交往中我们要注意什么?然后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看法。
归纳:与他人谈话时要做到:要认真、仔细;要有 耐心;要用心;要会心;
2、板书:二、学会表达。
看图片,思考:
下面这些表达方式你喜欢吗?1、喜欢吹嘘自己,表现自己。2、爱盘问 别人,打听别人的隐私。3、好议论他人。4、用责备的语气谈话。5、说话时咄咄逼人。6、说话时逼视或者斜视对方。
归纳谈话的技巧:双方感兴趣;讲究与人对话;注意分寸和角度;创设氛围;有感情,态度友善。阅读p50材料,
想一想:上面几位同学在谈话时有不妥之处吗?为什么?学生互相交流想法。然后 对照上面的同学,看看自己在态度、语气、手势、礼貌用语方面还有哪些需要改正之处。
3、板书:三、学 会赞美他人。
阅读小故事,说一 说: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感悟到什么?学生互相交流。
共同归纳:赞美是 艺术 ,要有技巧。要自然、顺势,真诚;试学会用赞美的眼光看身边的同学:班上的男生: 班上的女生: 成绩比我好的: 成绩不如我的: 班上的体育委员得了冠军: 班长获得荣誉:
做一做:多一份赞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真的很精彩。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试一试,请对自己的同学大声说一句赞美的话吧:
二、小结:交往是一门艺术,交往要讲究技巧。除了学会倾听、学会表达、 学会赞美他人,学会微笑、学会拒绝、学会妥协、学会批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出和 谐、温馨的人际空间。
三、作业。认识交往的艺术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走进生活
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感悟学会交往,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交往心态,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探讨式、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一、你是怎么想的?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1 、引导学生仔细 阅读教材创设的两难问题情境:a、小林 为何处于如此境地?对小林有什么好的建议?b、他们为什么不欢而散?认真体会几位同学的言行,分析他们的内心活动,并评述他们的表现。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帮助上面的几位同学,改变他们讨论的气氛,使问题得到愉快解决,并分别对他们提出善意的忠告,帮助他们快乐地相处。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讨论交流。2、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总本小组同学的意见,以竞赛或辩论的形式在班内进行交流 。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共同探讨处理问题的最佳方法。3、 通过学生共同探讨,教师要做好总 结工作,给学生以方法指导,让学生学有所获。二、活动在线 。1、组织、发动学生积极准备自己喜欢的“小名片”,鼓励学生将“小名片”送给最想与之交往的同学,让学生交流自己参与此次活动 的心理感受,教师做好引导。2、以小组为单位调查班级同学相存在的问题,将各组调查问题汇总,找出影响同学和谐相处的主要问题;然后让同学充分讨论、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建议;班委会负责将同学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筛选,草拟守约的意见,然后进行修改、完善;最 后将通过“班级和谐守约”设计成板报等形式,张贴于教室,作为同学人人遵守的公约,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 ,为营造和谐、融 洽的人际空间尽心尽力。三、我的成长。根据下面问题,对自己进 行总结:1、交往伴随我们一生,想想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交往状况会有什么变化?2、总结一下自己在交往中有哪些收获。3、懂得交往的礼仪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交往,结合实际想想自己掌握了哪些交往的礼仪与技巧?4、还有什 么困惑或问题:5、我还希望:6、倾听他有的心声:(可通过座谈会、主题班会、小组讨论等多种形 式,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四、作业:在生活中运用知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这4篇《力 》教学设计是来自于山草香的力设计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力 》教学设计2
1、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2、 知道力的单位。
教材
重点
难点 重点:弹簧测力计测量时的正确使用、力的单位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讲授、讨论、
活动、实验
教 学 过 程
复习:1、什么是力?什么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3.用力将球掷向墙壁,球被反弹回来,说明了什么?
新授:
板书:一、力的测量和力的单位
讲解:为了比较力的大小,必须规定力的单位
板书:1、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
介绍阅读:英国物理学家牛顿
提问:1n有多大?
讲解:1牛等于你拿起两个鸡蛋所需的力,一般情况下,成人右手的最大握力可达560牛,左手最大握力可达430牛。
思考:力的大小如何测量?
板书:2、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测力计
讲述:最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工作原理
演示:让两个大小不同的学生分别上台用力拉拉力器,其他学生观察弹簧的长度变化情况。
讲述: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表示力的大小,弹簧秤就是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的道理制成的
提问:你知道哪些弹簧秤? 备注
待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弹簧秤的教学挂图,介绍常见弹簧测力计。
(2)弹簧秤的使用
①与刻度尺的使用相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弹簧秤和构造、单位、零刻度线等弹簧称上的刻度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弹簧称上最大刻度是多少?
说明:弹簧称上的这个最大刻度就是量程,弹簧称受到的拉力不能它的量程,否则弹簧称会损坏。
弹簧称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
说明:不同弹簧称的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
②使用方法:
板书:首先观察测力计的指针是否与零刻度对齐,若没对齐,要进行调零划记下零点误差;拉力要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读数时以指针最靠近的刻度线为准;使用前应来回拉动挂钩,避免挂钩被外壳卡住。
学生实验:每两人为一组,发一个弹簧秤和几个钩码,按下列步骤实验
实验步骤:
1、 观察弹簧秤,辨认指针、零刻度、量程、最小刻度
2、 使用弹簧秤时,测量力的大小不应超过量程,所以测量前应先估计所测力的大小。
3、 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
4、用手拉弹簧测力计挂钩,亲自感受1n和5n的力有多大;
5、测量自己头发的能承受最大拉力; 探究这一数值与头发提供者的性别 、年龄、头发的长度与粗细是否有关
练习:课本p15:2、3 作业:b作业本p3、4 备注
板书设计:
一 、力的测量和力的单位
1、力的单位
2、力的测量
(1)弹簧秤的工作原理
(2)弹簧秤的使用方法
教学
后记
(反思)
《力 》教学设计3
一:学目标:
1:识字6个,能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根据课文内容猜测等方法理解“魅力,褴褛,绅士,无动于衷,姗姗而去”等词语。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等方法体会理解文章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3感受语言的魅力。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添加的语言产生魅力的原因,学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三:教学准备
重点语句和春天美景的图片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示范指导魅的写法,利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魅力的意思。
(结合孩子的回答情况指导:要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只是在字典中查到还是不够的,还要在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让孩子把字典上的解释简化成自己的理解)
二、自由读全文,整体感知
(一) 学生接读课文,提出读听要求:读的同学读准字音,听的同学边听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 简单评价学生的读书情况,交流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根据举手的情况指导学生概括写事文章的思考方法。)
三:感知老人可怜,对比路人的冷漠
(一)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外貌的语句
1:交流画出的语句,板书褴褛正音,根据偏旁猜测意思。说说通过褴褛一词你体会到什么?
(小结读书方法:透过词语,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才是会读书,那你透过头发斑白,双目失明又读出什么呢?)
2:交流读书体会,指导感情朗读。
衔接:这么可怜的老人,繁华的巴黎大街上的行人是怎么对他的呢?
(三)默读课文,画出路人的表现的语句,简单写写体会。
1:交流出示句子,教学生字词语
出示: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那些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有的还淡淡一笑,便姗姗而去了。
教学多音字“着”,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绅士,姗姗而去”。
并指导学生用读表达自己对姗姗而去的理解。积累词语姗姗来迟。
2:交流体会,相机摘出无动于衷
师生一起板书会写衷字,出示字典衷的解释,选择理解成语的意思,结合上下文找出文章中看出无动于衷的词语,加深理解词句。
3:结合教师的节奏手势读出对无动于衷的理解。
四、以读代讲,感受老人的悲与喜
1:交流读好人物对话的方法。
2:能力迁移,教师引导学生读好文章中老人的两句话语。
预设:假如第一句老人的话读不出其中的悲伤的感情。可引导学生结合前文老人的可怜进一步体会假如今天讨不到钱,老人的日子会怎么过,再读。第二句可结合文章的句末感叹号进一步指导读。
3:师生配合读文章的2————5自然段
五:读后质疑
读后让学生质疑,顺疑导课,想一想春天到了让我们想到什么?
六、美景和黑暗对比,体会语言的魅力
一:小声读课文画出春天来了让我们产生联想的句子。
交流出示句子: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1:初读感受语句的美。
2:边读边想象文章中的画面进一步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要求孩子把语言文字读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会一起交流心中的图画)
3:交流想象到的画面,相机让体会深刻的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4:结合生活体验感受春天的美景,交流中尽量把话说美,打动别人。顺势让说的动情的同学动情的读书。
5:教师出示春天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配乐再美美的读文章中的句子,鼓励背诵积累语言。
教师渲染:教师边演播描绘春天美景的课件,边深情地说:的确,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这一切多美呀,多么令人陶醉呀!可是,对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却是一片添黑(屏幕随之变黑)
6:交流现在的感受,理解诗人所加语言让路人行为发生改变的原因。
相机再读课题。
七、拓展实践,深化理解
出示课后选作题目。在电灯旁,水池边,草地旁,水龙头边写一句警示语语。
八:板书设计:22语言的魅力
无动于衷------------纷纷相助源
九:教学反思
《力 》教学设计4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1、力在哪里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物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的运动、形状的影响,体验力的大小。
3、会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科学知识: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
玻璃弹子、橡皮泥、弹簧秤、钩码、苹果、小刀、相关图片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力”是什么东西吗?在日常生活中你感觉到过力吗?
2、听取学生回答。
3、出示p40图片,学生通过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合作交流后再回答)
4、师小结:力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到它作用到物体上时所产生的效果。
活动一: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谈话:要使弹子(玻璃球)滚动起来,滚的快一点或停下来,应该怎样做?
2、学生活动。
3、集体交流。
4、提问:力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
活动二:研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1、学生拿一小团橡皮呢或面粉,朝不同方向用力,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2、学生活动。
3、合作交流。
4、问:这说明了什么?
活动三:研究力的大小、
1、谈话:力是可以测量的,要精确地测量力的大小,只有用测量仪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3、强调:使用弹簧秤应注意什么?
学生自学p41下面弹簧秤的使用方法。
4、学生活动。(测量一下苹果的质量)
5、合作交流。
6、汇报。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谈话: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活动四:研究力的方向
1、我们手提一桶水,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受力方向,会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2、学生观察p42下图。
研究:①打出去的羽毛球在空中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②在水中运动的帆船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
3、合作交流。
4、汇报。
活动五:
1、找两个力气大小相同的学生做推门表演,门为什么没动?两生向两边拉一只大箱子,箱子也为什么没有移动?
2、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了解到力有方向以及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二、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
2、关于力,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布置作业:
观察同学或自己哪些动作用了力?
教学反思:
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3、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2、知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3、了解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2、感受到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弹力怎样产生。
教学难点:弹簧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教学准备:弹簧、橡皮筋、钢尺、海绵、硬币、弹簧秤、钩码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用力改变物体的形状,或去掉所用的力,会发生什么现象。
1、学生实验:
活动一:用准备的材料研究,压弹簧、拉橡皮筋、弯尺子、捏海绵等动手操作,发现它们共同点。
2、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⑴提出自己的猜测,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
⑵教师引导:施力与撤力物体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活动二:学生做弹币实验。
1、教师讲清弹币活动要求。
2、小组合作弹硬币。
3、弹完后,学生讨论。
①为什么中间硬币没有动而右边硬币会被弹出去?
②上面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当给予解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三: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弹簧与钩码多少的对比实验:
①让学生自己提出设计方案。
②然后要求四人小组讨论制定最佳方案,师巡视了解情况,作个别指导。
2、问:每增加一个钩码,弹簧的拉伸长度有什么变化和规律?
①小组讨论。
②汇报交流。
3、问:①根弹簧拉伸长度的规律,挂2个钩码弹簧拉伸的长度会是多少?挂4个钩码呢?②如果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弹簧会怎样,为什么?③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4、学生认识和理解“弹性”和“弹力”。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弹性”和“弹力”。
活动四:研究了解生产生活中是如何利用物体的弹性。
1、谈话:生活中和生产中哪些地方运用了物体的弹性?
2、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3、师引导学生观察p44图中的现象中什么物体是弹性较大的物体,谁对这些物体施力?哪些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去掉外力后又引起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力?
4、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
三、课后总结:
1、问: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
2、问:关于弹力,你还有什么问题?
四、布置作业:
回家观察哪些物体运用了弹性?
教学反思:
3、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大小。
3、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4、能收集有关牛顿的科学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牛顿的科学故事,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苹果落地的课件。
2、重力(地球引力)方向示意图,直尺。
3、装水的水瓶上系上绳子,火箭升空及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录像或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课件演示、苹果落地。
2、提问:看到这一现象,你想到什么?
3、谈话:当科学家牛顿看到这一现象,他是怎么想的?由此他有了一个伟大的发明。
(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活动一:了解牛顿研究地球引力的故事。
1、谈话:关于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你知道吗?给同学们讲一讲。
2、学生讲各自收集的“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故事。
3、谈话:关于牛顿提出的两个问题:
“为什么苹果总是落到地上,而不落向天空?”
“假如苹果树非常高,一直顶到月亮,设想月亮就是棵高高苹果树上的一个苹果,它会不会落到地上来呢?”
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合作交流、汇报。
活动二:认识重力的存在及其方向
1、谈话:牛顿经过反复思考,对此提出了令人信服的两个解释。
2、出示地球上物体重力的方向示意图,讲解牛顿的第一种解释。
3、讨论:重力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重力?
4、游戏:抓尺子(或铅笔)
①讲解游戏方法。
②学生活动。
③谈感受。
活动三:认识离心力
1、游戏:旋转装有水的瓶子。
①讲解游戏方法。
②学生活动、汇报。
③提问: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1、讨论:通过以上现象,你认为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2、谈话:正是牛顿的这个第二解释,才有了今天航天事业的发展。
播放火箭升空以及人造卫星绕地飞行的录像或图片。
三、总结、评价。
教学反思:
4、摩擦力的秘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和摩擦力。
2、能够设计(山草香☆)实验研究减小运动物体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摩擦力。
3、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力的结果。
科学知识:
1、认识摩擦产生的条件,知道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
2、了解减少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
3、知道摩擦现象在生活中的正负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2、能够辩证地看待摩擦力。
教学准备:
1、砖块、人游泳活动,物体在空中运动的图片或录像。
2、弹簧秤、带钩的重物(或钩码)、圆杆铅笔、油。
3、橡皮泥若干、洗洁精或油、透明塑料瓶、秒表、鲸或海豚体形照片。
4、流线型火车的图片。
5、生活中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事例的图片或实物。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学生活动:用小拇指推砖块或把手平放在桌面向前推。
2、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什么是摩擦力?
3、谈话:今天我们来认识“摩擦力的秘密”。
(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活动一:认识摩擦现象及摩擦力
1、讨论:摩擦力是从何处产生的?摩擦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讲解:摩擦力。
3、提问: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力?物体在水中或空气中运动是否产生摩擦力?
4、出示图片或放录像讲解。
活动二:认识摩擦力的正负效应。
1、谈话:冬季,我们必须及时清理街道上的积雪,而当滑冰时,我们会专门冻一个冰场。由此,你想到什么?
2、讨论:你认为哪些是摩擦力的“功”?哪些是摩擦力的“过”?
出示图片,让学生辨析。
活动三:研究减小固体间摩擦力的办法。
1、谈话:当物体运动时,怎样减小两个物体间的摩擦力呢?利用桌上所给的材料,自己想想办法。
2、提问:在实验中应注意什么?强调注意事项。
3、学生活动,要求尽可能多的想出办法。
4、汇报。
5、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活动四:研究减小物体在水中受到阻力的办法。
1、谈话:物体在水中运动,怎样减小它受到的摩擦力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认识。
2、出示鲸或海豚的图片启发:为什么鲸或海豚的身体是两头尖,中间大,这有什么作用?
3、讲解实验方法。
4、学生活动,用秒表计时。
5、汇报。
6、小结。
活动五:了解流线型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阻力较小。
1、出示流线型车或火车图片,问:怎样减小物体在空气中运动受到的摩擦力呢?设计方案,并进行研究。
2、学生设计方案,教师完善。
3、学生合作交流,汇报。
4、教师小结。
活动六:了解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事例。
1、提问:摩擦力的存在有时有用,有时又给人带来不便,说一说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力?
2、学生讨论、汇报。
3、出示一组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图片,让学生辨析。
三、巩固、评价
1、提问: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
2、提问:假如世界上不存在摩擦力,将会怎样?
作业设计:
1、观察自行车的构造,哪些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是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
2、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并想办法解决。
教学反思:
5、降落伞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并制作简易降落伞。
2、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科学知识:
1、知道降落伞缓慢下降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
2、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2、具有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行分享与交流的品质。
3、产生对科学问题进行反复尝试与探索的精神。
教学准备:
1、线段、衣夹、手帕、牛皮纸、塑料代、剪刀、秒表、材料袋内制作降落伞的材料。
2、各种各样的降落伞,实验记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同学们在电视、电影上都见过降落伞,降落伞为什么能起到保护人或物的作用呢?它降落快慢与什么有关呢?我们今天来探究。
(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活动一:认识降落伞下降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力的作用。
1、播放降落伞下降的录像。
讨论:降落伞下降时都受到哪些力?
2、汇报。
3、小结。
活动二:制作简易降落伞,并测试降落伞的下降速度。
1、观察材料。
2、提问:制作降落伞时应注意什么?
3、讲解制作方法。
4、学生进行制度。
5、测试降落伞的下降速度。
①学生合作交流。
②汇报。
活动三: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1、讨论: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汇报。
3、根据你选择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4、进行完善。
5、学生活动。
6、集体交流。
三、巩固、评价。
1、提问:通过探究,你都认识到了什么?
2、提问:关于“力”你还有什么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作业:自己设计实验,研究有关“力”的问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