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天净沙秋思教案【汇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91104

发表时间

【导言】此例“天净沙秋思教案【汇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学设计【第一篇】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四课(板书)

二、作者简介和题解。(预习检测)

1、作者、背景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思:思绪)。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范读。

3.作划分节奏的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教师小结,指导朗读要求:

①节奏停顿

②轻重缓急

③抑扬顿挫

④感情充沛。

四、解释下列词语(小组讨论1分钟+展示)

(1)枯藤:干枯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3)断肠: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

(4)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五、检查翻译

展示完,小组起立同桌之间复述句子意思(2分钟),抽学生(小飞侠)复述诗句意思)

过渡:看来同学们掌握得还不错,理解了诗意,这首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呢?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案

六、品析诗句感悟诗情

1、此曲表达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具体通过哪些景物表现出来的?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独立思考2分钟、小组讨论2分钟。小组展示)

师做引导,三张图片

七、写作手法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首小令通过描写这么多的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八、小结

当堂检测:

天净沙秋思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之邦,在他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曾涌现了许多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文学家、诗词曲作家更是占据着举足重轻的地位,他们留下的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是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像李白、杜甫、苏轼、韩愈、范仲淹、欧阳修?都是中国古代的文坛泰斗,他们的作品,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而在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元代,有一位散曲作家,他简短的二十八字小令,却同样赢得了非常高的赞誉。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元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去感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板题:天净沙·秋思

二、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初步感知课文。

三、文学常识

1.简介作者:(课件)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

2.介绍“曲”这种文体:(课件)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后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宋词蜕变,形成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很快,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歌剧剧本;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小令,即小调,一般结构单纯,一首曲只用一个曲调(曲牌),而且一韵到底。《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另一类是“套数”,亦称“散套”,由至少两首曲调联合而成。由于散曲中每句的字数可以增多,所以比词更生动,更活泼,表现力更强。这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那么。就让我们依靠朗读,走近马致远,亲近这位名散曲作家,读懂这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1.试读一遍,找出问题。(课件)

教师小结:正音:枯藤(téng) 瘦马(shòu)夕阳(xī)

2.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4.小组朗读,并推举代表在班级朗读。

5.试着背诵。

6.关于这首小令的整体感知。(课件)(指名回答)

(1)景物描写,通过朗读,我知道作者写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2)感情的抒发,通过朗读,我感受到这首小令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 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小组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晚景图与天涯游子的心绪之间的联系。

讨论结果:

(1)正面衬托(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老树:让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古道:道路苍凉。西风:冷风,吹在游子的身上,吹冷身体,更吹凉孤寂的内心。 瘦马:乃游子所骑, 由马瘦自然可以联想到主人的清贫。 夕阳西下:日暮乡关何处是?天色渐晚,我将投宿何方?安身何处?看来,今天晚上,又是一个无比孤独、凄凉的夜晚! 教师小结:你看,景物描写,不着一字,字字含情 。这是衬托,正面衬托的效果。

(2)反面衬托(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小桥 流水 人家:孤独的游子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一派幽雅、安宁、温暖的景象,这样安详温馨的画面,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使流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教师小结:这一句,同样景中融情,不过,与刚才那几句所不同的是,这里用的是反衬,从反面衬托。

(3)教师小结: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想:又是一个深秋的黄昏,一天快要结束了。

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它依依不舍地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回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通过上面的探究,我们明白了这篇小令高妙的景物描写,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总结作品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2.教师总结:作品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1)简约凝练:(见教参P138)

(2)动静结合:(见教参P138)

(3)情景交融:(见教参P138)

教师小结:同学们,古人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个道理。这篇作品,真的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典范佳作。大家学了这篇作品以后,要学以致用,试着在今后的作文中自觉运用这一描写技巧。 现在,我们轻松一下,提一个简单的问题:

3. 这首小令,最能体现主题的诗句是那一句?你认为,这篇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主题句:断肠人在天涯。

主题: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六、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深秋晚景图。(课件:一幅全图)

七、学以致用。

1.请列举你所学过的饱含感情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2.试着描写一段景物,使之饱含自己感情。

(提示:可以表现的感情:高兴喜悦、悲伤哀痛)

八、课外延伸。(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举例) (课件)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思》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之情: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张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九、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读懂了一位漂泊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起领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高妙写作技巧,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是收获巨大!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读今古群书,写绚烂华章。做少年雅士,竞时代风流!

十作业布置:

根据本课所学,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1篇融记叙、描写 、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十一、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敬曲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难点: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初一已经具备初步鉴定诗歌的能力,只要教学时充分利用图片资源帮助学生解读作品,学生能够感觉到诗歌的优美环境,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课时:一课时

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秋天已经悄然来临,金色的秋天固然有着收获的喜悦,但也承载了古往今来许多游子的悲哀,秋下一心合成离人愁。说到离愁,人们往往会想起一首流传七百多年的作品---《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感受至深的作品(幕显1)

二、初步感知:

1、释题,作者简介(幕显2),介绍小令(幕显3)

2、听读欣赏(幕显4)体会有何感受?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刚才朗读者的声音很有表现力,我们不妨练一练。

3、指名读,表演读。

三、赏析:自学讨论:这首曲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游子思乡之情表达他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哪句话能表现出来的)

这种感情除了抓住景色特点,还能通过什么来体现呢?我们细细品味。

(幕显5)生:结合画面,加上你的想象,说说第一句描绘的景致。

师:小节(幕显)(如果把枯、老、昏三个字去掉,还能表现出愁绪吗?修饰恰到好处。)

(幕显6)

小结:(幕显7)全曲前4行写景,第5行抒情,全篇不见一个愁字,满篇却是愁绪,以悲凉的景色衬托出秋野旅人的思乡情怀。感情朗读、背诵。

对于这样只有28字的小令,不少人将它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有人这样诠释这首古曲:请欣赏:(幕显8)轻声读,也是1篇佳作

四、拓展:你收集到哪些描写思乡之愁的诗句?(大屏幕9配合《宿建德江》幕显10《次北固山下》,《乡愁》)

五、总结:说不尽的乡思,扯不断的乡愁,因为有乡思,使漂泊的人不管身在何处,心儿却回了家,因为有乡愁,使迁客诗人留下一首首感人的诗篇,让我们牢记这些凝重的诗句,牢记我们的家。

六、作业:

1、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2、积累《乡愁》主题的诗句至少一首背诵下来;

3、将本曲改写成散文。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培养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诗歌大意,在读悟想象中品味本曲的语言,体会其情味,感悟曲中创设的意境,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揣摩古诗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3、通过对比阅读,拓展延伸,体验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小令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在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感受曲中所创设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鉴赏表现秋景的意象,体会曲中的意境,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生平资料、古筝曲《香山射鼓》)胡琴曲《悲秋》)

学生准备: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采用品味、诵读、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理解课题

1、学生用一至两个词语表达对秋天的印象。

2、温故知新,学生重温与秋有关的古诗词。

3、导入新课,解题,简介元曲的有关知识。

二、初读疏言,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读这首元曲,注意曲子每个字的读音,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通,读顺。

2、指名学生朗读、齐读,教师相机评价指导读出曲的节奏、韵味。

3、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同桌合作学习理解诗歌大意。

4、发挥想象,融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大意。

教师随机提问:对“残霞、轻烟、寒鸦、飞鸿影下”等词的理解。

这首曲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5。有感情地朗读本曲,把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图景用朗诵表达出来。

三、细读悟象,把握诗境

1、找一找作者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全曲中秋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2、朗读第一句中的景物。

(1)这些景物让你感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秋天?

(暗淡、萧瑟、冷清)

(特别注意:孤、落、残、轻、老、寒六个字。)

(2)想一想第一句中,“孤村??寒鸦”这些景物容易让我们产生哪些情感?为什么?)

(3)请同学们把这种凄凉、冷清、孤寂的情感读出来,声音要轻、缓。

(4)引入一组写秋的古诗词,进一步感受“悲秋”。

3、朗读最后两句的景物。

(1)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景物又让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秋天?(灿烂的、明朗的、绚丽的、美好的、恬淡的)

(2)用读展示出最后两句一个多彩绚丽的世界,声音略快略高。

(3)第二句选择“青山??黄花”写来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青山绿水:充满生机;白草红叶黄花:色彩艳丽、多变。这些景物不仅美丽,而且象征着生命鲜活明亮。表达作者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

4、此曲描绘的秋景图由两部分构成:前面部分是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而后面部分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对比)

5、两者是如何连接起来的?“一点飞鸿影下。”

(1)鸿雁有什么特点?(一点:说明远,高;影下:说明速度快。)从大雁的这些特点你体会到了什么?(充满活力)

(2)读出作者看到飞鸿打破凄凉、冷清、孤寂后的惊喜,读出飞鸿速度之疾。

6、小结,引读。

(1)小结:整首曲全都由一些自然景物构成,前二句呈现出一片萧瑟而荒漠的深秋景象。第三句“一点飞鸿影下”,使寂寞的秋景图,鲜明活跃起来。最后,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结束,增添了五彩缤纷的亮丽色泽。

(2)引读:在作者眼中秋是孤寂、凄凉的——读前两句;又是充满活力的——第三句;更是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最后两句

四、研读悟意,体察诗蕴

作者将秋日傍晚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还要考虑到作者写这首散曲时的背景和作者生平这个因素。(渗透“了解背景,知人论诗”的学习诗词方法)

(1)学生阅读白朴的生平资料。

(2)本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自己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表达乐观积极地对待人生)

五、诵读顿悟,表达诗情

朗读全曲,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情感。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渗透吟诵的技法“平长仄短,依字行腔”读出诗文的声韵之美。

六、拓读积累,赏析延情

(一)总结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反复朗读,了解诗意;品味语言,感悟意境;情景交融,体会感情;了解背景,知人论诗。

(二)出示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

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对比阅读

思考题:

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2、《天净沙·秋思》与《天净沙·秋》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三)汇报交流

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1)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孤寂、萧索、荒涼的景象)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2)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思乡之情。(“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2、配乐引读《天净沙·秋思》想象意境,读出情感。

3、讨论汇报第二个问题:《天净沙·秋思》与《天净沙·秋》有那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1)曲牌相同

(2)作者朝代相同

(3)都写了秋季、秋景,都写了老树、乌鸦(写景的特点是将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

(4)写了夕阳西下傍晚时的景色,景色都有令人凄凉的感觉。

不同点:

(1)题目不同

(2)作者不同

(3)景色也有不同

(4)表达的情感不同。《天净沙·秋》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天净沙·秋思》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孤寂之情。

4、配乐诵读两首元曲

板书设计:

萧瑟孤寂

天净沙·秋充满活力美丽秋景

明朗绚丽

凄凉之景

天净沙·秋思情景交融

思乡之情

课外拓展作业:

请你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去读懂一首著名的散曲,感受曲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 《小学生必备古诗词93首》《朝天门咏喇叭》(明王磐)

《天净沙秋思》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三首小令,进一步把握小令得特点。

二、复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1、背诵。

2、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调。

三、讲授新课

1、分析『越调』《天净沙》(白朴)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

3、分析『越调』《天净沙江上》(张可久)

这是一首写景之作。作者以凝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暮秋江边落日图。前三句写落雁、孤鹜、残霞、人家等,纯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锦上添花,一小舟、一渔歌,使画面更觉生动,平添了一片从容闲适的情趣。

比较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

点拨:不一致。前者凄凉,后者恬静。

3、分析『越调』《天净沙》(无名氏)

这首曲子以白描的手法,色彩鲜明地描绘了绿草、黄沙、红叶、青山,构成了一幅大漠清秋特有的景色。

写“新雁”,作者不用“一行”而用“一声”,有何用意?(以动衬静)

四、作业布置

研究四首《天净沙》的不同。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