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夹竹桃课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2381

发表时间

【导言】此例“夹竹桃课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精编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季羡林《夹竹桃》原文1

课前交流:

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北京大学的真实故事:有一年开学了,刚刚考入北大的新生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走进了北大的校园。有一个新生背着沉重的行李累得气喘吁吁,只好把行李放在路边。正巧一位看上去像校工的“老师傅”经过那儿,他很不好意思地走上前去:“老师傅,能帮我看会包吗?”“老师傅”看了看他那样子,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小时后,那位新生办完了入学手续匆匆地赶了回来,“老师傅”仍然很尽职地看守在行李旁。后来,在开学典礼上,那位新生惊讶地发现:帮他看包的那位“老师傅”也坐在主席台上。他是谁呢?

师:同学们一定还在想刚才故事中的那个老师傅是谁?他就是当时北大的副校长季羡林先生。(出示:季羡林照片)

师: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1篇根据他的原作改写的课文《夹竹桃》,并通过课文一起走近这位学识渊博的国学大师。(板书课题)

你们见过夹竹桃吗?老师带来了一组夹竹桃的图片,我们一起来观赏一下。

出示夹竹桃的图片。

师:夹竹桃原产于印度及伊朗,后传入我国,是比较常见的观赏植物,它对粉尘和灰尘有较强的吸附力,被誉为“绿色吸尘器”。但是它的叶子、皮、花等都有毒,同学们平时不要轻易地去采摘它。

仔细观察图片,你能猜猜它名字的由来吗?请仔细观察她的花和叶,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

生:花朵像桃花,叶片像竹叶。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它的叶子像竹叶,花像桃花,它夹杂着竹子和桃花的特征,有了这样的外形特征,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形象而好听的名字:夹竹桃。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生齐读课题。

师: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不知道这项任务完成的怎么样?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围绕夹竹桃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1:写了夹竹桃的花色。

师:它的花色很美,吸引了你。

生2:夹竹桃的韧性。

师:你读出了它的韧性,你很会读书。

师:我们课堂上再细细来品读。课文中的生字你读得怎样了?

出示词语:

熏透榆叶梅花团锦簇

凄清玉簪花叶影参差

荇藻一嘟噜微风乍起

师:谁愿意读读第一竖排?

一生读第一竖排。

师:很准确,声音也很响亮。中间一行,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第二竖排。

师:最后一个词请你再读一下。

生读“一嘟噜”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个词读一下。

生齐读。

师:第三竖行,谁来读?

一生读第三竖行

师:很好,特别是中间的多音字读得很准确。我们把这个词再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些词语读一下。

生齐读词语。

师:同学们对字音掌握的不错。看看书后的生字表,观察一下生字的字形,你觉得哪些是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生:“藻”是上下结构。

师:注意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生:“蛾”是左右结构。

师:我们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

师:老师觉得这个字,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它的笔顺。(点红“熏”)我们一起来书空一下。

生书空,师提醒第三笔是短竖。

师:拿出笔来,在书上把这个字再写一遍。注意写字的姿势。

生书写。

师:生字的字形会写了。看看它的意思,你有没有不太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帮助你解决。

生:荇藻

师:你们有没有见过?老师这里带来了一幅它的图片。

出示图片

师:“荇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呈圆形,浮于水面上,根生在水底,花是黄色的。

还有哪些词语你不太明白的?

生:一嘟噜

师:有没有同学能够帮助他的?

师:“一嘟噜”是北方的方言,比如我们这儿说一串葡萄,那儿说是一嘟噜葡萄。我们这儿农村会有人家晒辣椒干,串成一串,那儿叫一嘟噜辣椒干。一嘟噜就是——

生:一串的意思。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预习工作做得很好。那课文读得怎样呢?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谁愿意来读读。

出示:夹竹桃不是最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师:听说我们班同学朗读水平特别高,谁愿意来展示一下?大胆地表现自己。你想读对不对?就请你好吗?

生读

师:对不起,老师打断一下,看清楚了,是“对我说来”。

生继续读

师:不错。要勇敢地表现自己,还有谁愿意再来读读?

生读

师:从你流利地朗读中老师知道,你课前预习得很充分。

孩子们,俗话说“学贵有疑”,读了这句话,你心中有怎样的疑惑?

生:为什么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板书:最留恋

师:你很会读书。

我们不仅要学会提问,还要学会去解决问题。

其实文中有一句话回答了刚才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不知道你们预习时有没有留心?

没关系,我们再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生浏览课文

生: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出示: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师:你们同意吗?谁再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一生读

师:再读读这句话你又有怎样的疑问呢?

生:夹竹桃带给我怎样的幻想?

板书:幻想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文中的韧性是什么样子的?

板书:韧性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会读书,两位同学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

一提到“韧性”这个词,你想到的是哪些词语跟它意思差不多?

生1:坚韧

生2:柔韧

师:韧性就是柔韧不易折断的品质。课文中有个自然段就直接写了夹竹桃的韧性?你们找到了吗?

生:第四自然段

师: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出来了。从同学们刚才的表现中,老师知道,课前大家预习得很充分。我们班同学预习习惯非常好。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夹竹桃,去感受夹竹桃的韧性。

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语句,在心里多读几遍,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生默读,师行间巡视。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从哪句话中感受到了夹竹桃的轫性?

生: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师:哪位同学也找到的这句话?请你再来读一读。

一生读

师:能谈谈你有什么感受吗?你从哪些关键词当中感受到它的韧性?

生:无不奉陪

师:无不奉陪就是什么意思呀?

生:坚持到最后。

师:你读出了它坚持到最后。那无不奉陪是个什么句式?

生:双重否定句

师:你还知道双重否定句,了不起。如果把它换成这样的句式,你觉得哪句好一点?

出示句式比较

生:无不奉陪语气要强烈。

师:双重否定的句式可以加强句子的语气,表达的意思也更明确了。

那能把这句话也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改一改吗?

出示练习

生:大家听了劳动模范的报告,无人不激动万分。

师: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中也会尝试用一用这样的句式。

师:谁能读好这句话?

一生读

师:还有哪些词也体现了“无不奉陪”?

生:一直

师:一直、一直。夹竹桃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报春的迎春花一直到傲霜的菊花,它无不奉陪。这难道不是一种可贵的——

生:韧性

师: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

一生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株充满韧性的夹竹桃。

夹竹桃到底陪伴了哪些花呢?让我们一起去季老的小院看一看吧!

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谁愿意为我们来读读这段话。我们班哪位同学读书比较好?推荐一下。

生推荐一名同学

师:其他的同学思考:你在季老家的小院看到了哪些花?

一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果然是我们班的朗读高手。

季老家小院的花可真多,可以说常见的是应有尽有。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都有哪些花?

一生介绍花名

师:有这么多花呀。读了这段文字,你心中又有怎样的疑问呢?

生1:为什么那么多花不写唯独写夹竹桃?

生2:为什么写这么多花,不提夹竹桃?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为什么作者用了这么多笔墨,介绍了这么多种花,却只字未提夹竹桃?这不是跑题了吗?对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看的?

生:衬托对比出夹竹桃的韧性。

师:你真会读书,都知道衬托对比的方法了。

是呀,作者就是用衬托对比的方法更突出了夹竹桃的韧性。我们在以后的习作中也可以上这样的写作方法。

师:夹竹桃和这些花相比,这点韧性显得是多么的——

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生:可贵。

师:你还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出示: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师:谁愿意把这句话再来读一读?

女同学中谁读书比较好?推荐一名。

生推荐一名同学读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夹竹桃?

生:生命力旺盛的夹竹桃。

师:你抓住了哪些关键的字词?

生:一声不响。

师:一声不响、悄悄地,它在那里默默地开放着。

你还从哪些关键字词中看出来的?

生:从“又”这个词中我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韧性。

师:你很会抓关键词。

引读:一朵花败了,——,一嘟噜花黄了,——

师:就这样坚持着,向世人展示它旺盛的生命力。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一生读

师:我看到了一株默默而又生生不息的夹竹桃。

你还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它的韧性?

生: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师:能谈谈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夹竹桃旺盛的生命力和韧性。

师:从哪些关键的字词中感受到的?

生: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茂盛、衰败、无日不迎风吐艳

师:孩子们,你们想象一下,伴着和煦的春风,许多花——

生:竞相开放。

师:而夹竹桃看不出——

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师:也看不出——

生: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师:无日不——

生:迎风吐艳。

师:伴着盛夏的暴雨,夹竹桃看不出——

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师:也看不出——

生: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师:无日不——

生:迎风吐艳。

师:伴着深秋清冷的凉风,夹竹桃看不出——

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师:也看不出——

生: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师:无日不——

生:迎风吐艳。

师:这“无日不迎风吐艳”和我们刚才的“无不奉陪”句式是一样的。

出示句式比较

师:比较一下哪个更好?

生:文中。

师:显然文中句式表达的意思更强烈一些。

出示句式练习

师:老师相信这个练习一定难不倒你们。

生:小明是个小书迷,他无日不看书。

师:也希望我们同学,每天都能看一点书,增加自己的阅读量,这样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刚才我们一起走近夹竹桃,感受到了它的韧性。此刻,你喜欢上夹竹桃了吗?

生:喜欢。

师:就让我们向它毫无保留地表达我们的爱意吧。捧起书,一起读第四自然段。

生齐读

师:好一群夹竹桃的知己啊!

自古文人多爱花,王冕爱梅,陶渊明爱菊,季羡林先生为何对夹竹桃情有独钟呢?从他的经历中我们或许能找到原因。

出示季羡林的生平

师:快速浏览这段文字,相信你们对季羡林会有更深的认识。

生浏览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季羡林的一生是充满坎坷的。

师:你读出了他的坎坷经历。

生:他具有夹竹桃一样的韧性。

师:是呀,他就像充满韧性的夹竹桃一样,一路坎坷地走过来,最后坚持下来了,看着这充满韧性的夹竹桃,他仿佛看到了他——

生:自己。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文字,相信你会有更深的认识。请男同学来读读。

出示第四自然段

男生齐读

师: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看着这充满韧性的夹竹桃,季羡林先生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难怪他这样说——

出示: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师:女生读。

女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一起走近了夹竹桃,走近了季羡林。喜欢夹竹桃吗?喜欢季羡林吗?想说点什么吗?可以对夹竹桃说,可以对季羡林爷爷说,也可以对自己说。拿起笔写下你的内心独白吧!

生写感受,师行间巡视。

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你此刻的内心感受。

交流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夹竹桃的韧性。对于一开始有同学提出的,“夹竹桃会引起作者怎样的幻想”这一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这样的作业。

出示作业:

1.背一背: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让这充满韧性的夹竹桃在我们心中开花吧。

2.读一读:季羡林的原作《夹竹桃的传说》,感受文学大师的优美文字。

设计理念: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本节课,意在从学生的疑问处入手,激发探究的欲望,引领他们品读质朴的语言文字,理解语言,自主释疑。在感受过夹竹桃的“韧性”后,补充作者资料,进一步感悟作者如何写出它的韧性的,并通过此来感受季老那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对比衬托、欲扬先抑等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习得语言。

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虽然努力了,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回顾这一节课,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对强势,主体的自主性受牵制,所给阅读、思考的时间还不够充裕。朗读机会虽说很多,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指导是不够到位的,虽然在老师的提醒下他们的朗读有一定的改善,但也只是语调轻重上的改观,没有显著的进步,也仍未从内心品悟到夹竹桃的韧性。

其次,整体把握文本的过程被淡化。本课的段落大意提取并不难,经过充分预习的他们完全有能力把握,因此我将其安排在检查预习的环节。由于刚由新老师上课,又是第一节,学生似乎有点紧张,发言不够积极,我呢,便在说出“写了夹竹桃的花色、韧性”后掐断,进入字词的检查,本打算权当做了解他们的基点,待抓住最后一节的学习后再借助板书将“花影及引起我的幻想”顺便补充进去,随之小结一下,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总体印象。再说,读词语难度系数不太高,可缓解一下学生的紧张情绪。然而,实际的效果没有达到预设,给人的感觉是没在意文本主要内容的把握,此中的遗憾会给以后的教学以提醒甚至强化。

再次,正如陈所长提出的,本节课没能从宏观上,把整个单元内容串联起来,足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感受大师语言的平实、质朴,借物抒情写法的独到与精妙。如果课前备课时,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或者团队成员能适当引领一下,将单元主题融入本课教学,深入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相信会有别样的精彩。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以后的教学,更需静下心来研读文本,真正实实在在走近学生,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将学习到的教学理念切实转化为教学行为,教学不止,反思不断,促进自我成长。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4篇夹竹桃课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夹竹桃课文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季羡林《夹竹桃》原文2

过渡: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季羡林老先生的家,去看看夹竹桃还有哪些妙处呢?

1、请大家打开书,默读第四自然段,找找描写夹竹桃的句子,反复读上几遍,想想妙在哪里?并写下你的感受。

2、出示第四自然段。

学生交流:

生:我从“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感受到了夹竹桃的妙处。

师: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我从“又……又…… ” 感受到夹竹桃妙在好像开不完的。

生:我感受到了夹竹桃的坚持不懈。

师:一朵花败了,引读——(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引读——(又长出一嘟噜……)

生说话练习:一串花谢了,(                     );一团花落了,(                  );一簇花枯萎了,(                         )。

师:此时,你脑子里想到了那些词呢?

生:我想到的是坚持不懈。

生:锲而不舍。

生:不知疲倦。

生:生生不息。

生:我还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到了夹竹桃开花时默默的,一声不响的

师:同学们,然而……却…… 说明还有花开得不是“悄悄地”,不是“一声不响”,哪些花呢?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了。(第三自然段)

师:自己大声读读这一自然段,找找你从哪些词语看出这些花不是“悄悄地”开的?

出示: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生辉。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

师:交流一下,哪些词语?

生交流:报告、花团锦簇、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熏透、怒放

师:这些词语看出这些花开得如何?

生:这些花开得很热闹、很热烈。

师:是啊,百花开得是那么热闹、那么轰轰烈烈,来,我们来读好它。

(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院子里,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唯独夹竹桃,它——(生接:悄悄地一声不响地,)有人欣赏,它开着。无人问津,它也开着,一朵花败了,引读——(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师:这样一比,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呢?

生交流:默默无闻、毫不张扬

师:来,把你们的感受放进你们的朗读中。

(生齐读这句话)

师:你还从哪里读到了夹竹桃的妙呢?

生:我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特别是“无日不迎风吐艳”可以看出妙在它是常开不败,一直开着的。

师:“无日不迎风吐艳”这是一个什么句?

生:双重否定句。

师:你能换个说法吗?

生:日日迎风吐艳。

生:每日迎风吐艳。

师:比较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生:意思相同,句式不同,语气更强烈。

(指导读好这句话。)

生:我还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感受到了夹竹桃妙在不管是怎样的情况,它一直在迎风吐艳。

师:昨日,夹竹桃迎风吐艳,今日——(夹竹桃迎风吐艳)明日天——(夹竹桃迎风吐艳)在和煦的春风里——(夹竹桃迎风吐艳)在盛夏的暴雨里——(夹竹桃迎风吐艳)在深秋的清冷里——(夹竹桃迎风吐艳)

师:此时,你又想到了哪些词?

生:勇敢顽强。

生:坚韧不拔。

生:常开不败。

生:一如既往、始终如一。

师:是啊,不管季节如何更替,环境如何变化,夹竹桃却始终如一,无日不迎风吐艳。

师: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

生:“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中的无不奉陪再次感受到夹竹桃的持之以恒。

师:“无不奉陪”这又是一个什么句?

生:又是双重否定句。

师:换个说法来说说。

生:全都奉陪,永远奉陪。

生:奉陪到底。

师:夹竹桃都在奉陪谁啊?

生:奉陪百花。

师:从哪里可以读到?

生: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

师:奉陪了多久?

生:奉陪了三季,从“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可以看出。

师:春花开时,夹竹桃奉陪着,春花落了,夏花开了,引说——(夹竹桃奉陪着)夏花落了,秋花开时,——(夹竹桃奉陪着),从不间断。

(再出示第四自然段)

师:作者一连用了两个双重否定句,强调了语气,是为了什么呢?

生:为了更好地突出夹竹桃的妙处。

生:为了更好地赞美夹竹桃。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夹竹桃很多的妙处,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概括,那就是……?(韧性)(板书:韧性)

(再次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同学们,这第三自然段,作者用一大段的文字写了14种花,唯独没有提到夹竹桃,这是否是多余的呢?

生:不是多余,更加写出了夹竹桃的“妙”;

生:我觉得也不是多余,反衬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师:这种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对比。(板书“对比”)

难怪作者要发出这样的赞叹:

——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你能换个说法吗?

生: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显得非常可贵。

师:我们知道,反问句的语气也要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要来的强烈。来,读好它。

师小结: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韧性显得非常——(可贵)。(板书:可贵)

师:让我们再次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夹竹桃这份可贵的韧性。

(师生配合读三、四自然段)

师:正是因为夹竹桃可贵的韧性,使季羡林老先生——(爱上了夹竹桃)

出示:我爱上了夹竹桃

生齐读这句话。

简析:

《夹竹桃》是1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韧性”对于孩子们来说,只是查了下字典,明白了它的意思,但对于它的内涵还没有真正去理解。为了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可贵”,使“韧性”在孩子们脑海里变得丰富起来,就设计了以上的一个教学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先以“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季羡林老先生的家,去看看夹竹桃还有哪些妙处呢?”的一句话过渡到对夹竹桃韧性的感悟中来。然后现在老师的“扶”中,从第四自然段中划出描写夹竹桃的句子,如: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抓住关键的词语“又……又……”、“悄悄地一声不响”,想到词语“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不知疲倦、生生不息、默默无闻、毫不张扬”让学生明白这些是夹竹桃的妙处之一,是夹竹桃韧性内涵之一,最后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师“放”,给学生时间与机会,运用刚才的方法学习其他的句子,从而感受到“勇敢顽强、坚韧不拔、常开不败、不屈不挠、一如既往、始终如一”都是夹竹桃韧性可贵的表现。

在这其中,教师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作者的写作技巧。如“双重否定句的使用、反问句的使用都是为了加强语气,突出夹竹桃的”妙”;“对比”手法的运用,反衬出夹竹桃的“可贵韧性”。

季羡林《夹竹桃》原文3

教材分析:

本课为苏教版第12册中的1篇散文,相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对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非难事。然而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见过夹竹桃,怎样在头脑中形成夹竹桃形象,并且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夹竹桃的韧性以及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的幻想,从而更准确地感知美、表现美,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真切地感受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由眼前景物合理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感悟“韧性”和“幻想”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法探讨:

我在设计教学时,关注了教材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规律,教学从整体入手。

首先整体感知教材,让学生带着两个中心问题去读书:一、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二、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哪些幻想?然后再让学生去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语句,想象书中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教1篇文章一定要从文章的语言入手。

接着,我又带领学生由情入境,将美好的语言文字记在心里,就如同在心里刻记下动人的画面。“堵不住烦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抓住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教学要重视读书感悟和背诵,要让学生学习“语文”本身,而不是“关于语文”的东西。课标中也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也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常言道:“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学生真正地用心去读了文章,就会被文章之情所拨动,自然而然就会有去说去写的欲望。在充分读了文章之后,这时,学生所表达的理解、感悟才能真正称之为独特的、真实的、深刻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了学生,让他们去读去悟,真真切切地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从教学重点的确立上看,我着重通过朗读的指导,激励学生在赏读中积累内化。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从而体会夹竹桃的韧性以及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受到美的陶冶。在阅读教学研读体验感悟中培养学生的灵性、悟性以及对语言敏锐的感觉,培养学生自渎感悟的能力。我在设计中以“可贵的韧性”和夹竹桃引起的“美妙的联想”为重点,引导学生课文所表达出的作者喜爱之性,这就找准了文本精髓所在,也把编者的意图正确地融入了教学活动之中。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没有足够的吸收,并不可能有准确、生动的倾吐。《夹竹桃》是1篇名家作品,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而针对这一点我并没有过多地去讲写作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去读,充分地读。因为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学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学使用语言的技能。”学生内部的语言是不规范的,特别是农村孩子,他们本身的语言更夹杂了许多方言。我们只有靠文本的语言去规范他们的语言,让他们充分地吸收和积累文本的语言,从而在头脑中重新构建规范的语言体系,才能使他们写出文从字顺的文章。教学1篇文章,不能只重视语言的理解,却忽略了语言的吸收和积累。如果学生只是“懂”,却不“熟”,范文中的语言怎么能输得进去呢?即使输进去一些,也是支离破碎,极易遗忘的。只有学生读熟了,背会了,范文中的词语、句式、布局某篇、修辞手法才能逐步在脑子里形成各种各样的写作“典范”。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能意到笔随,信手拈来。正因为学生有了对“吹面不寒杨柳风,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深刻感悟和积累,才会写出“吹面不寒‘爪槐’风,沾衣欲湿槐花雨”的精彩妙句。也因为学生学了《小镇的早晨》之后,对文中“脚步声、自行车的‘玎玲’声、摩托车的‘突突’声,交织成欢快和谐的交响乐……”这句话感悟深刻并熟记于心,才会在习作《校园晨曲》中写出“笑声、聊天声、背书声、叫嚷声……汇聚成了一曲厚重、磅礴的交响乐。”这样的佳句,真所谓是“厚积而薄发”。语文课不是要教给小学生一个语文知识的体系,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去构建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构建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主要不是靠给学生灌输系统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而是要靠大量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学语文,要重在积累,重在习得。没有钢筋水泥,就建不成高楼大厦。同样的道理,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也就无法形成听说读写能力。正如章熊教授所说:“离开了语言素材,一切关于语文能力的奢谈都是空中楼阁”。

点滴感悟:

多年来我一直担任着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关于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我有一点不太成熟的想法,想说出来和各位同行探讨。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特别是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一定要深些、透些,许多东西不一定要学生知道得透彻,但老师必须去想。只有老师自己厚实了,课才会余韵悠长,更有内涵。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夹竹桃的韧性,作为教师该怎样去解读这一部分内容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是联系《滴水穿石的启示》理解夹竹桃是始终如一地开,是锲而不舍地开,生命之花开得不张不扬,开得洋洋洒洒,去感受夹竹桃任凭风吹雨打,笑傲岁月的品性。

二是感受夹竹桃甘于寂寞,虚怀处世的品性,它的花期是如此之长,它是如此地有恒心,有毅力地开放,可是它却静静地在那儿“悄悄地一声不响,面对纷争的世流,它不语,这是一份心静的坦然啊,这是不是作者当时的心情的写照呢?

三是体会夹竹桃的甘做陪衬,不风不扬的个性。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在花丛之中,它不笑傲,它不得意,它不炫耀,它默默地陪伴着那些风靡一时的春花夏草,这是心灵的修炼,这是一份豁达,一份知足常乐的心情的流露啊!

作者写花,写的难道仅仅是花,他的笔下流淌的是自己一时一境的心声!

季羡林《夹竹桃》原文4

一朵朴素的夹竹桃----听《夹竹桃》有感今天下午,有幸参加了实验小学承办的省教科院基地学校对外活动。聆听了无锡市奚梅萍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语文《夹竹桃》,感受颇深。《夹竹桃》中有这样一句话:“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我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我感觉奚老师也具有夹竹桃的品质,虽然衣着朴素,课也非常质朴,但却处处闪耀着她对小学语文独特理解和独到追求,让人回味无穷。一、“我要教会学生阅读”这是奚老师对语文教学的一个朴实的追求。上课伊始,她就问学生:我们已经阅读了不少经典佳作,也积累了不少阅读文章的方法。平时,你看到1篇新课文,会怎么做呢?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有的学生说要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有的说要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有的说要学习写作的方法……在不经易间,教师渗透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在结束全课前,奚老师给学生们推荐了1篇丰子恺先生的作品《杨柳》。这是1篇与《夹竹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文章,教师的推荐意图不言自明。她是把课文当作了拐杖,在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实践。如此设计,不光拓宽了学生的阅读渠道,更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巩固课堂上的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二、“我要教给学生表达方法。”这是奚老师对语文教学的另一个朴实追求。在平时所听的公开课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老师给学生渗透写作知识。但那只是浮光掠影,如蜻蜓点水一般,有“作秀”的嫌疑。但今天的课堂上,却让我有了很深的感动。表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口头表达,一种是书面表达。奚老师在课堂上注重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她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自然段的内容。这在公开课上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样的设计不仅枯燥,而且会比较费时。但奚老师不急不躁,不厌其烦引导学生如何既准确又精练地说出主要内容。当孩子们终于能比较自如地概括段意之后,奚老师笑了,我也在心里笑了!奚老师还非常重视写作方法的指导。如讨论此文开篇的方法,指出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并由作者先写夹竹桃外在的特点,再与内在的品质这个写法,告诉学生“由表及里”的写作手法。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将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言论穿插其中。让学生学习大作家对写作的态度和做法。有些时候,语文是需要“告诉”的。相信孩子们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对写作文如何谋篇布局,如何组织材料,一定若有所悟。整堂课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目了然教师想要给予学生的是什么。没有花里胡哨而没有价值的刻意设计,真是“简简单单上语文”的好课例。但在课堂上,我还是有一点疑惑,写在这里,与伙伴们讨论:1.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找出文中直接表明作者心中感受的句子。学生共找出了三处,分别为第一小节,第四小节最后一句和第六小节。接着教师就按照学生的交流,直接出示第一小节开始教学。但在随后的教学中,并没有再提到学生交流的第二处和第三处内容。在平时的听课中,也时时能找到类似的情况。给我的感觉是,教师让学生找作者感受的句子,明着看是让学生自主性学习,但其实还是教师在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2.当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夹竹桃和其它花的不同特点时,学生却提到了夹竹桃的韧性。这是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此时,教师打断了学生的话,说:“你这个问题先搁一搁,我们待会儿再讨论吧!”这样的情况在平时的课堂上经常会发生。不知伙伴们,你们是怎么处理的。如果是我的话,我会首先肯定这位学生预习工作做得好,然后巧妙引导,不露痕迹回到讨论的问题中。如果学生的“插话”是合理“有用”的,则适当调整备课时的预设,跟着学生的思路,接着下面的教学。我想,这样一方面尊重了学生,更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当然说起容易做起来难。但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   以上两点奚老师的教学理想与同伴们分享,两点我的困惑与同伴们共同探讨。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