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精彩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7230

发表时间

【导言】此例“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精彩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

1、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求同存异讨论教学、自学指导法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的情绪

(二)、引入新课:

问题:1、病毒是不是生物?

2、病毒在细胞外不具备很多生命的基本特征,它是怎么复制的呢?

3、冠状病毒在哪些细胞里面复制?

(三)、问题讨论:

1、浏览PPT上病毒的图片以及相关资料:

2、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总结:小结上的内容,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在细胞外表现不出生命特征,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细胞的任何一部分脱离了细胞就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质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问题:细胞能表现出哪些生命活动呢?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活动。

(四)、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学生自学资料并思考讨论

实例一:草履虫除了分裂和运动,还能摄食、排泄、生长、应激;

实例二:精子和卵细胞作为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有关系;

实例三:缩手反应的结构基础,强调多重分化细胞之间的协调合作;

小结:细胞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是在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上实现各种的生命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五)、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快速阅读并速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找学生上黑板板书这九个层次:

2、依次讲解生命系统的几个层次,尤其是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3、强调单细胞生物,高等植物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与动物的区别

小结:生命系统的宏观结构层次为生物圈,微观层次为细胞,各层次都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但彼此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各层次之间紧密联系互相配合成为一个整体。

七、本节小结:

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八、教学反思:

1、内容熟悉,能抓住重难点,条理清晰

2、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一必修一生物教案【第二篇】

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4.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实物、图片;

2、学生查阅、搜集相关的生物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星球上?

生:(异口同声)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同乘坐宇宙飞船到太空去遥望我们的地球吧!

生:阅读课文。

师:生活在这样一个非常美丽的地球上,我们一定会感到非常幸福。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来关注一下身边的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以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讲授新课

师:大家看屏幕上展示的几张照片,你们熟悉吗?

生:那是我们校园的不同地点。

1指出学校教学楼。

2指出教学楼前的花坛。

3指出校园旁边的稻田地。

4指出操场上访的蓝天、白云。

5指出水房子的一角。

师:在我们熟悉的校园中你能找出那些是生物?那些是非生物吗?

生:教学楼、蓝天、白云和水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花坛里的各种花草,蜜蜂,蝴蝶,蜻蜓,水稻,青蛙是生物,因为它们是有生命的。

生:不对。我认为水也是生物。

生:水是非生物。(学生观点出现不一致)

师:那么水是不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大家看我手中的这缸金鱼,是不是生物?

生:是。

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

包括金鱼在内的生物都有哪些特征?

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存活?

生:金鱼能进行呼吸。人和其他动物也能呼吸。比如:鲸在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师:很好。那么,植物能呼吸吗?

生:植物也要呼吸。比如:卧室里不宜摆放过多的花盆,免得和人争氧气。生:还有冬天下菜窖取菜时,要先放一放,因为里面的氧气都让白菜呼吸了。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植物不但进行光和作用,还进行呼吸作用。当光强时,光合作用占优势,反之,呼吸作用占优势。金鱼还有什么特征?

生:金鱼要吃水藻等食物。其他的生物也要吃食物以补充营养。

师:植物是怎样吃食物的?

生: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

师: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的成长。尤其是我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更应该注意营养的合理摄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生物对吃进的食物能全部吸收吗?

生:不能。除了吸收外,还要产生一些废物排出体外。

师:生物排出体内废物的途径是什么呢

生:学生讨论。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

金鱼可以通过呼吸、排尿排出体内废物。

师:那么植物也是通过出汗、排尿?

生: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生: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还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生:植物也能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师:同学们回答的比较全面。

现在,看我伸手抓金鱼时,它是乖乖的让我抓吗?

生:不是。而是逃跑。

师:这是生物的什么特征?

生: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师:你们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

生: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

生: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子会合拢。生:小猫眼睛的瞳孔到了中午变成一条缝,到了晚上则变得很圆。

师:许多人都以为植物是没有感觉的,所以常说:“人非草木,熟能无情”,学了今天的内容,你能举出反驳的例子吗?

生:猪笼草的小叶片受到某种小动物的刺激时会自动关闭。

生:向日葵总是向着阳光生长。

生:种子播下后,根总是向下,而茎总是向上。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掌握的很好。那么,金鱼还有什么特征?生:金鱼还能由小长大,如果是雌的,还能产卵,繁殖下一代。

师: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很多,除了产卵繁殖外,还有哪些繁殖方式?

生:有产仔繁殖,如:猫、狗、猪。

师:这实际上叫胎生,是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植物又是怎样繁殖的?

生:有的植物是用种子繁殖,有的植物是用茎繁殖,还有用根和叶繁殖的。

师:以上我们以金鱼为参考,学习了生物的共同特征。当然,生物还具有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那么,金鱼或生物还有哪些书中未提到的特征?

生:金鱼还会睡眠休息。

生:金鱼有一定的寿命。其他的生物也有一定的寿命,如: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植物是龙血树,有8000多岁。

生:生物还能自卫,有的生物能产生毒素,特殊的气味或披针带刺等等。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所以说的很准确,希望同学们今后更要注意观察我们身边的生物,从而得出更多更新颖的建议。

师:你自己是否也具有这些特征呢?请你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

生:我也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了解了生物的这些特征,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它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看一下珊瑚、珊瑚虫和钟乳石,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生: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钟乳石是非生物。

珊瑚虫是生物。

珊瑚是非生物。

师:学完这节课,你们该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那么,水是生物吗?

生:学完这节课,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有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进行新陈代谢,有生老病死,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活动有规律,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所以水不是生物。

师:了解了这么多的生命现象,当你走在放学的路上,看到路旁的小树、小草,头顶飞过的蜻蜓、蝴蝶和小鸟,你还会小瞧它们,认为它们和你不同吗?

生:不会。因为它们和我一样都是有生命的。

师:让我们共同去珍爱生命,保护生命,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1、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2、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3、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4、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2)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教学难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策略

本节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材料)和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来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从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科学史)中认识细胞的统一性。本节在教学策略上也应该体现这些思路。

本节教学建议用2课时。其中1课时完成观察细胞的实验,1课时完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以及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的学习。

1、领悟原理,细心操作,学会使用高倍镜。

教师应注意提供不同的生物材料,不同生物的各种细胞可以更好地说明细胞的多样性,而不同生物的细胞共有的结构又可以说明细胞的统一性。根据材料的多样性和可行性,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下面的一些材料。

教师也可以展示这些生物细胞的图片,给学生观察时提供参考。

正确使用高倍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是重要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动手能力较差,很可能找不到所要观察的细胞,制作的临时装片也不合格,因此,需要教师详细示范和指导。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步骤见教材图示,但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可以在操作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操作步骤,才能更好地完成观察细胞的任务。

教师针对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可以提出下列问题。

(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提示: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提示: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提示: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微调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另外,临时装片的制作也是难点,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是:用的材料过多;切片太厚;不盖盖玻片,或者盖盖玻片的方法不当;压片的方法不当;气泡太多而不容易观察到细胞,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示范和指导。

使用高倍镜观察各种细胞是手段,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目标,教师应在学生观察之后及时进行总结。

2、比较见异同,出真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学习。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学习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师可先采用“顾名思义”的方法,从字面上分析这两类生物的最主要区别在于细胞核。例如,“原核”是指原始的细胞核,“真核”是指真正的细胞核。这两类细胞的“核”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还有没有其他的区别呢?教师可展示细菌细胞和蓝藻细胞的模式图,让学生识图、辨认、归纳和总结,通过比较,学生很自然地得出原核细胞的“核”叫拟核,教师可进一步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1)细胞核和拟核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2)拟核的成分是什么?与真核细胞的染色体有什么不同?

(3)原核细胞中有什么结构?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哪些结构?

(4)你认为原核细胞的结构简单,还是真核细胞的结构简单?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进一步列表总结:

表5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教学用简表)

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第四篇】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而学校的领导也时常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你有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一碗水,特别是年轻的老师更需要学习。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积极学习。一学期来,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一些培训。另外,我还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了生物新课程标准、有效课堂教学方面的知识、以及相关的文章等。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平时有机会还通过技能培训、网上听课、公开课等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进步。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而且也非常感谢学校为我们报名参加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参加完这个培训,我感觉收获良多,这项培训也给我这个菜鸟班主任带来了许多有用的讯息。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我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好新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生物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我任教八年级的生物课,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五认真”。课前认真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做到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业,不同类型的课, 不同班级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使学生对生物更有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生物水平。另外,授课后根据得失及时写些教后感、教学反思,从短短几句到长长1篇不等,目的是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我还积极和其他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改进教法,突破学法。针对新教材,我也使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方式,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设计了“远离烟酒(调查活动课)“人的性别决定(游戏课)”、“蚯蚓在哪儿爬得快(实验探究)”等课,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生物课的教学,我采用系统性、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使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收获。我也自己动手做了一些教具,搜集了一些教学视频还有做了一些教学PPT,以丰富学生的总之,不管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活动中,我都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力求让生物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高一必修一生物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依据位置能说出人体骨胳结构名称。

2.解释人的骨胳与竖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模型、挂图等各种直观教具的观察,及观察后的演讲,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习惯和表达能力。

2.通过归纳人的骨胳与竖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1.自觉养成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

2.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和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

3.小组观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结构

教材分析

人体主要的骨的名称,人的骨骼与竖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人的骨骼与竖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建议

讲述骨骼时,首先让学生区分骨与骨骼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单独一块具体的叫骨,如肱骨;多块骨通过一定的形式连接而成的整体叫骨骼,如脊柱。接着指出:人体的骨骼是由206块骨连接而成。关于骨胳的组成,从调动学生主体性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角度,建议采用自学的方法:先让学生对照书上的彩图及课文中人体骨骼组成情况表配合观察,一边观察图中主要骨的名称特点,一边体会这块骨在人体的位置。如找到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脑颅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胸骨、肋骨等骨的大致位置。观察完毕后,教师每组请一个学生到前面指着人体骨骼模型要求从整体到局部说出各部骨骼的名称,并给评分,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爱好,又达到对知识的识记的效果。

人的骨骼与竖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对人体骨骼有了清楚的熟悉后,继续让学生观察骨骼的模型,并提出观察问题:(1)脊柱的正面和侧面观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2)观察上肢骨与下肢骨有什么区别?(3)足有什么特点?这些对于人体竖立行走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了解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和下肢比上肢粗壮及形成足弓这些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再分别讲述它们的生理意义。如联系脊柱弯曲异常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发育、体力和体态,说明脊柱四个生理弯曲可以增加脊柱本身的弹性,缓冲剧烈运动时对脑的震荡,有利于维持身体平衡。

最后,教师可视实际情况而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小结。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利用骨骼挂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导入新课:利用骨骼挂图使学生熟悉骨的几种类型:长骨、扁骨、短骨和不规则骨,通过提问骨与骨骼有什么区别引出新课。

板书:第二节 骨骼

根据上述提问,举例区分骨与骨骼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单独一块具体的叫骨,如肱骨;多块骨通过一定的形式连接而成的整体叫骨骼,如脊柱。接着指出:人体的骨骼是由206块骨连接而成。(出示骨骼挂图,引入骨骼组成。)

板书:一、骨骼的组成

教师指图说明人体骨骼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由于各部位功能的不同,骨骼的差别也很大,下面就来观察各部分的骨骼特点。先让学生或以小组为单位对照书上的彩图及课文中人体骨骼组成情况表配合观察,一边观察图中主要骨的名称特点,一边体会这块骨在人体的位置。如找到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脑颅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胸骨、肋骨等骨的大致位置。观察完毕后,教师每组请二个学生到前面指着人体骨骼模型要求从整体到局部说出各部骨骼的名称,并给评分。然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如颅骨围成了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整个颅骨中为什么只有下颌骨能活动。躯干骨中的胸椎与肋骨、胸骨组成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四肢骨主要由什么骨组成,与什么功能相适应;上肢骨与下肢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等等。

学生观察上肢骨和下肢骨区别时,引导学生:下肢骨为什么比上肢骨粗壮呢?这是因为下肢骨与长期支持体重和行走相适应的结果。下肢功能与人竖立行走有关,那么骨骼有哪些特点与竖立行走相适应呢?

板书:二、人体骨骼与竖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继续让学生观察骨骼模型,先观察脊柱的正面,然后慢慢把模型侧放,问:脊柱的正面和侧面观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侧面有弯曲,教师进一步提出脊柱的弯曲都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有什么生理功能?教师指出在颈部、胸部、腰部、骶部各有一弯曲分别称为颈曲、胸曲、腰曲、骶区,这些弯曲可保持人体重心位置,利于维持身体平衡;可增加脊柱的弹性,可以缓冲剧烈运动时对脑的震荡,故称为生理性弯曲,是与人竖立行走相适应的。

板书:1、脊柱有四个生理性弯曲:分别为颈曲、胸曲、腰曲、骶区,可缓冲震荡,维持平衡。接着教师进一步提出:假如脊柱弯曲发生异常会是什么样呢?脊柱为什么会变形呢?脊柱变形后会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等。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参加讨论,最后得出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少年要注重正确姿势,以免发生脊柱变形, 不但姿势形体不美,还会压迫内脏,影响发育。

由于人的竖立,全身重量都要由下肢承受,非凡是足,下面观察足骨。骨骼模型上足弓是明显的,教师可明确足弓的概念,然后提出:人的足形成弓状结构有哪些生理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可概括出足弓的作用。然后讲述扁平足的功能缺陷。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探究人体身高的早晚的变化

[问题] 一个人的身高早晚有变化吗?

[假设]

假如一个人的身高早晚有变化,那么,用身高测量计分别测一个人早晚的身高,测得的数值会不一样。

[设计并完成实验]

设计:用身高测量计或软尺分别测一个人早晚的身高,比较数值。

材料用品:立式身高计或固定于墙壁上的立尺或软尺。

方法步骤

1.受检查者脱去鞋袜和衣帽,仅穿背心和短裤立于身高测量计的平台上(或靠墙壁的地面上),取立正姿势。两眼直视正前方,胸部稍挺起,腹部微微回收,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60度,脚跟、臀部和两肩胛骨三点同时靠着(接触)立柱,头部保持立直位置。

2. 检查者手持立式身高计滑测板轻轻向下滑动,直到板底与受检者颅顶相接触。此时,再检查受检者的姿势是否正确,待校正符合要求后,检查者再读取滑测板底面立柱上所指的数字,以厘米为单位,记录到小数点后一位,即为身高数。

(假如是在墙壁上测,可以用一块硬板与受检者颅顶相接触,并使硬板保持水平。在硬板与墙壁接触处的位置作一记号,用软尺从墙根一直量到标记处,记录数值。)

3.早晚各测量一次,记录数据,比较两次身高是否一致?

4.连续测量一个星期,记录观察数据。

5.把观察数据填入下列表格内, 并求早晚身高的平均值。

星期

早上身高(cm)

晚上身高(cm)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周平均值

6.比较两次身高的平均值,是否一致?假如不一致,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

[实验结果]

身高是指足底到头顶的高度,它可以反映人体骨骼发育的情况。一个人的身高在一天内会有变化,早上高,晚上矮。测量的结果表明,人体身高早晚可相差2厘米左右。

[实验结果的分析]

人的身高早上略高于傍晚,是因为脊柱的椎骨之间都由椎间盘相连接,椎间盘富有弹性,它的形态可以随所受力的变化而不同:受压时,可被压扁;除去压力时,又可恢复原状。当人体经过一天的劳动或长时间的站立、行走、跑步之后,椎间盘会因受压而变扁,整个脊柱的长度也会缩短,身高就降低。但是,经过卧床休息之后,椎间盘因未受压力而恢复原状,脊柱相应地也恢复到原来的长度,身高也就恢复到原来的高度。

[得出结论]人的身高早晚有差异,早上略高于傍晚。

(注重事项:测量人的身高时,检查者的眼睛要与滑测板在一个水平面上,否则读数轻易发生误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