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2585

发表时间

【导言】此例“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归纳整理“因数和倍数”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认知结构。

2、技能目标:亲历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概念间的联系和发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归纳和整理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课前活动:

1、要求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意义理解并熟练掌握。

2、把自己的整理情况写在作业本上。

本章知识点:

1、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2、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2的倍数特征

4、奇数、偶数的概念

5、5的倍数特征

6、3的倍数特征

7、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区别

复习提纲:

教学程序: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完因数和倍数这章知识,老师这有两个问题想考考你们,看谁的反应快,你们愿不愿意?

师:你能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描述一下4这个数吗?

(4是自然数,合数、偶数,是8的因数,4是2的倍数)

师:你又能描述一下5吗?

(5是奇数,是10的质因数)

小结:同学们很聪明!不过,这些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还有很多联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一步整理复习这些内容,理顺它们之间的联系。

(板书: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

第二步:发放复习提纲,布置复习任务

1、发放提纲

2、作要求

第三步:自主复习,回顾旧知识

先自己想一想,要怎么做这些题,如何回答?怎样举例?考虑之后就可以在组内交流。

第四步:合作学习、质疑问难

1、合作交流学习

2、师巡视指导

第五步:展示交流,师适时补充点拔

1、展示汇报

2、师适时点拔,补充(老师也做了相应的整理,我们一起看看板书)

第六步:知识巩固、拓展训练

技能训练题:

1、按要求填数,在1—10的自然数中,选择合适的数填入圈内。

质数 合数 偶数 奇数

既是质数又是偶数 既是合数又是奇数

2、判断

(1)12是倍数,2是因数。( )

(2)1是奇数也是质数。( )

(3)奇数都是质数,偶数都是合数。( )

(4)质数没有因数,合数有无数个因数。( )

(5)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3、我的手机号码是:A B C D E F G H I J K ,注意每个字母代表一个数字,愿不愿意知道老师的手机号码:

A——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B——最小的奇数的3倍( )

C——5的最小倍数( )

D——比最小的质数大5( )

E——8的最大因数( )

F——3的最小倍数( )

G——最小的偶数( )

H——最小的偶数( )

I——2和5之间的奇数( )

J——既是5的倍数又是5的因数( )

K——比最小的合数小1( )

老师的手机号码是:_________

第七步: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特征:质数和合数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如果说有哪些地方弄不清楚,那么你们刚才破译出了老师的手机号码,下来可以拨打我的号码,老师随叫随到,可以帮助你,谢谢同学们的合作。

板书:

因数与倍数

a×b=c(a≠0,b≠0),

数的意义 a和b就是c的因数,

c就是a和b的倍数

因数与倍数

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求一个数的因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数和倍数的方法

2、求一个数的因数,要一对一对地找,看哪两个自然数的积等于这个数,那两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1、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 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的倍数特征

2、奇、偶数: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的倍数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5、3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各个数位上的数 的和是3倍数,这样的数就是2、5、3的倍数

1、质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个因数,这个数叫质数。

质数和合数

2、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合数。

3、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上这5篇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是来自于山草香的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要求

1、根据正方体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和例3的实物模型、投影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看图并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看看各自准备的正方体回答问题。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样?

(3)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合作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①题中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

②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③小组合作,寻找计算方法。

3×3×6或者32×6

=9×6=9×6

=54(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

说明:上面两种做法都对,32表示2个3相乘。

2.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如:投影显示例3,拿出实物模型。

(1)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①售米的木箱是什么体?

②“上面没盖”就是没有哪一个面?

③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2)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计算。

(3)学生讲所列出的算式的含义,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做第27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讲一讲自已是怎样想的,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5、6、7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

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过程:

一、探究发现,总结概念:

1、师:(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2、师: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想像后举手回答。

3、师:同学们再想一下,如果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师:我看到许多同学不用画就已经知道了。(指名说一说)

4、师: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师:确定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5、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并举例说明。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像上面这些数(板书的3、13、7、5、11等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下面的这些数(4、6、8、9、10、12、14、15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那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略)

6、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

7、师: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师出示:73。让学生思考着它是不是质数。

师: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同学们都说“是呀”。)

师: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动手制作质数表。

3、集体交流方法。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四第1、2题。

四、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会求数据的中位数,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平均数或中位数),在与平均数的对比中体现中位数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激励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

教学难点:

恰当选择统计量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中位数

1、故事引入。

李叔叔要去找工作,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找工作时,一般最关注什么?

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的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员工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员工若干。李叔叔一看,待遇不错,就去应聘了。可到了发工资,李叔叔不高兴了。超市老板拿出了员工的工资表。

某某超市员工月工资表单位:元

职 员 月工资

经 理 3000

副经理 20xx

员工A 900

员工B 800

员工C 750

员工D 650

员工E 600

员工F 600

员工G 600

员工H 600

员工 I 600

2、思考与讨论

(1)广告上说员工的月平均工资1000元,正确吗?

(2)但大部分的员工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

(3)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比较合理?

3、交流与沟通

(1)通过计算,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没有错。

(2)部分学生认为此广告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员工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3)这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3000和20xx,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真实地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

生一:600元比较合适,因为得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5人。

生二: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三: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其它数的平均数。

4、提出中位数和众数

同学们分析得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水平,那就是中位数和众数。(板书课题)

(1)按照你们的理草香.shancaoxiang.山草香com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中间的那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强调:先按大小顺序排列。)

工资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共11个数,第6个数是中位数,是650。)

想一想:平均数1000和中位数650哪个数表示员工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点明:平均数会因为一些极端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极端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2)同学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呢?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众是多的意思,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这组数据的众数是600,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李叔叔还应当关心众数。)

二、找中位数和众数

1、求下面每组数据的中位数。

(1)请一列同学(人数是奇数)报体重,记录下数据,数据的大小未排列。

(2)请一列同学(人数是偶数)报最近一次的测试成绩,记录下数据,数据的大小也未排列。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明确: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以上两题都要强调先要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而且比较用平均数和中位数哪个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真实水平。

2、请一小组的同学报年龄,记录下数据,找众数。并比较众数和中位数哪个能更好地反映同学们的年龄状况。

三、知识应用

1、课本89页第一题。

明确:当一组数据中没有出现偏大数或偏小数时,中位数、平均数和众数就会非常接近,甚至相等。这种情况下,这三种数都能用来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2、课本89页第3题。

明白众数是40,不是34。

3、在一次射击比赛中,战士甲和战士乙分别代表两个连队比赛,获得胜利者将代表连队参加全团射击比赛,每人打5发子弹,成绩如下:战士甲的平均分环,战士乙的平均分8环。你想推荐谁?

(1)说明推荐理由。

(2)回放射击过程,战士甲10、9、10、10、0;战士乙7、7、8、10、8。

(3)再次作出选择,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1、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

2、怎样恰当选择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五、小调查

同学们看过电视上很多比赛活动,评委是怎样计算选手的得分的?你认为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再求的平均数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哪个能更好地反映选手的成绩?

六、教学反思

市教科所的领导听课的点评:

1、重难点把握得好,一针见血;

2、基础打得好,明确内涵,理论运用入木三分;

3、学生紧密配合,参与学习,引人入胜;

4、把学习与生活巧妙结合起来,标新立异。

个人遗憾:

1、在同学们报出的实时数据中,众数和中位数的比较还不够突出;

2、练习量较少。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

一、说教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体积与容积》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二、说教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手、眼、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组交流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建立体积和容积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变得直观,容易理解。通过直观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六、说教具

两个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状不同的石块、小正方体、水。有关课件、茶叶罐,可乐瓶等容器。

七、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出示课件乌鸦喝水动画视频。

师:看完了动画片,谁能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水面为什么会上涨呢?是不是原来的水增加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师: 我们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不过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例如,课桌占的空间大,墨水瓶占得空间小;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教室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出示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块,(一块扁状,一块球形的)谁占的空间大呢?,(1)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2)指名说说看法。

师:看来,只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究竟谁占的空间大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演示:将两块石头放入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口答后,师追问: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引导生理解:两块石块在量杯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所占的空间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占空间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从而揭示课题: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同时出示课件)

现在你能用“体积”这个词来分别说说课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吗?如:课桌墨水瓶比,课桌的体积大,墨水瓶的体积小。。。。。。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4、认识容积。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物品,都可以用来装东西。如:可乐瓶,茶叶罐,水杯,胶水瓶,

像量杯、纸箱、可乐瓶,茶叶罐这样能装其它东西的物体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多,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满水的水杯,问:哪个水杯装的水多?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

师:杯子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茶叶罐装满茶叶,茶叶的体积就是这罐子的容积。

5、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用来装小正方体的塑料盒和正方体教具。

师:谁能指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呢?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这两物体体积相同,但正方体教具没有容积。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出示课件: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1、试一试(P42)

出示两个相同小正方体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它们体积的大小。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体积的大小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同时出示课件)

2、课件出示:(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

(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

(学生先独立按要求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搭出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相等,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为下一题的练习打下基础。)

3、说一说。(第42页“练一练”的第1、2题)

(课件出示插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说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