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教案 >

高中政治教案5篇

网友发表时间 41929

发表时间

【序言】由三一刀客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中政治教案5篇”教学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案【第一篇】

国家财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国家财政》这一框承接了上一课个人收入分配这部分内容,是对国民收入的延展和深入。同时又引出了下框税收,因为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本框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可以为学生积极参与经济生活注入新的动力。

(二)学情分析

有关财政领域知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较陌生的,平常生活中是较少关注的。另外,财政知识是较为宏观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也较难。这需要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在情境中构建知识、情感升华,以达到知情融合。

本人根据以上新课标、本课的地位及学情,结合高一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基础,联系生活,确定本课时需达成三个目标: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财政、预算、决算、财政收支的含义,理解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及财政的巨大作用。

能力目标:联系国家财政政策的材料,说明财政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事物内部联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教学重点: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这点,才能理解和掌握财政及为以后《税收》打下基础。

教学难点:财政的作用

难点的依据:对于财政为什么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理论性比较强,牵涉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二、教法、学法分析:

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本节课我打算:在教法上,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运用了直观演示法、学生辩论、分组讨论、事例分析、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在学法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自体验、由理论到实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接下来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畅所欲言》

通过让学生回忆不平凡的2008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国家都投入了巨大资金,引导学生得出这些投资都是来源于国家财政的结论,从而引入新课。

回首过去的2008年,它带给了人们无限的感伤和无限的快乐,在这一年中,真的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让人难以忘怀,不知在咱们同学的心目中,08年的哪些事情让你至今仍记忆犹新呢?(学生发言)

多媒体展示:

①08年雨雪冰冻灾害,国家投入抗灾重建资金360亿元

②国家抗震救灾总投资亿元,09年在投入1000亿进行灾后重建恢复工作

③神七研制总投资300多亿元

④奥运场馆总造价为205亿元人民币,奥运会总投资4500多亿元

⑤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计划总投资达40000亿元

问题:国家投入的大量的资金从哪里来的?从而引入国家财政的话题。(板书)

(二)新课探究:

活动一:(学生阅读课本,然后回答问题)

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64页的内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什么是国家财政?

②财政的目的是什么?

③财政的本质是什么?(板书)

在学生对财政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后,我通过一段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财政汇报材料引出本课的第二部分理论,国家预算、国家决算、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含义便呼之欲出。

活动二:(阅读材料,小组讨论)

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亿元,完成预算的%。全国财政支出%亿元,完成预算的%。预计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65720亿,比2008年增长8%,财政支出预算总额将达到万亿元。

提出问题分组讨论:①在材料中出现的数字与数字说明的是我国的什么情况?而数字65720和数字万亿又说明我国的什么情况?

②材料中数字和数字65720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而数字和数字万亿共同代表的是什么?

通过第一个问题,得出结论:说明的分别是国家决算和国家预算,并由学生找出含义

通过第二个问题,得出结论:共同代表的分别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然后指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它们的含义,完成定义的教学。通过具体的数字,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形象直观,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板书)

在定义教学完成后,我会继续引导学生分析08年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情况,从而引入财政收支关系的教学。

活动三:(对比分析,展开辩论)

通过小组讨论,正确得出财政收支关系:①支出>收入→财政赤字②收入>支出→财政盈余③财政收支平衡

然后把学生分成正反两组进行辩论:论题为:财政出现赤字好不好?辩论后教师进行总结性发言,指出如何正确的看待财政赤字。(板书)

在学生充分了解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后,引导学生分析财政收入的来源和财政支出的分类

活动四:(分组讨论,角色扮演)

情境分析: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获得收入?你又如何分配这些收入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派出代表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上台进行自我演讲。得出收入的来源和支出的分类,然后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最后的总结,得出结论。(板书)

随后引导学生通过观看08年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构成结构图片加深学生印象。

在对财政的来源和支出分类做到详细的了解后,我会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财政的作用

活动五:(材料展示,分组讨论)

在这个板块中我会用多媒体展示三段材料,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出财政的三个主要的作用。

材料一: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2006年:全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是536亿元,全国免除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200万名学生的学杂费。

2007年: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使农村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

2008年:我国从2008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这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

此外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的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家电下乡,种粮补贴等惠民活动火热进行中。

探究问题:上述材料体现了财政有什么作用?

得出结论: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板书)

材料二:南水北调总投资343多亿元,青藏铁路总投资339多亿元

西电东送总投资700多亿元,西气东输总投资940多亿元

这些都属于基础建设行业,利国利民,但是却存在着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利润不高的特点

探究问题:这类项目个人愿不愿意去投资?没人投资行不行?国家的投资说明财

政有什么作用?

得出结论: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板书)

材料三:目前,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逐步显现,为此国家拿出4万亿的财政支出,目的是为了刺激国内的需求,保持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探究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板书)

四、课堂小结和反馈练习:

在课堂小结中我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做到自我的反思和总结,这样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反馈练习:

1、在我国财政收入的形式中(B)

A、利润收入是所有企业税后利润中按规定交给国家的部分

B、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稳定可靠的形式

C、债务收入是国家财政通过借贷的形式从国外取得的。

D、利润收入是财政收入中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形式。

2、影响财政收入的基础性因素是(D)

A、税、利、债、费B、国家政治权力

C、国家的分配政策D、经济发展水平

3、财政赤字意味着(C)

A、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B、财政收入大于支出

C、财政支出主要依靠借债来维持,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D、国家财政收入计划未能完成。

五、板书设计

含义目的本质

国家财政财政的作用

实现形式分类

国家预算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国家决算财政支出支出分类

支出>收入财政收支关系收入>支出

财政赤字收支平衡财政盈余

高中政治优秀教学设计【第二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属于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第一框题,分为两目: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第一目在介绍价值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明确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为最后一框题《实现人生价值》的学习提供理论依据。

2、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两个问题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这两个问题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鉴于当前思想多元化,各种不良文化对中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本课的难点问题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课时的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价值、价值观的含义

②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价值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

三、教法和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计划采取一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景探究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四、教学流程:

整体思路:

(1)展示故事,情境导入

(2)讲述明星成龙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3)搜集地震中正反两方面的素材,对比钟南山和犯罪分子事例,感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感悟先进人物的事迹,树立奉献意识。

分步思路:

(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小故事,飓风洪水中救人

一位平民被困在洪水浸泡的树上已经六七个小时。救援队接到任务后马上派出直升机和救援人员。风疾水猛,还有树枝叉的阻挠。直升机上绳索吊下的救援人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甚至一度直升机也面临着坠毁危险。但是,他们依然行动。经过艰难万险,救援终于取得成功。

这件事情过后,在社会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问:用几个人的生命和直升机坠毁的危险作为代价去救援一个人,是否值得。

(设置学生探究活动,展开讨论,学生代表回答)

老师总结:不论是同学们持哪一种观点,其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那么究竟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价值与价值观

(二)开始新课

第一目、人的价值,其逻辑顺序是价值的基本含义———人的价值的内涵———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

探究活动1、关于价值的基本含义的教学:探究活动1图片展示今年8月8日台风莫拉克袭击台湾造成特大水灾、大陆在第一时间捐助钱、食物、板房以及两岸三地的演艺明星义演赈灾。

设置探究问题:

①这些物资和演艺明星的义演对灾区人民有什么样的价值;

②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事务的价值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总结概括出具体事物的价值与哲学价值的区别和哲学价值的含义。

板书:

1、价值的含义、区分哲学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

设计依据:以最新的热点材料切入,容易引起学生兴趣,通过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2、关于人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这一部分是本框的重点。本部分的教学通过情境设置和合作探究来突出这一重点。

探究活动2:图片展示8月17日两岸三地的演艺明星义演赈灾,介绍影星成龙为赈灾晚会负担所有开支(420万新台币)。有数据表明,成龙前后共捐慈善款8亿3千万左右。在中国共捐建了75所学校。

播放视频:访问成龙,汶川大地震后第一个到达灾区的成龙说,公益慈善事业有起点,但没有终点,要一直做下去,直到不能做为止。在成龙的电影中,主题都在宣传正义和善良,同时他又不断的宣传中国化的东西,又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早在2003年,成龙就当选感动中国人物,推荐委员们对成龙的评价是:成龙在好莱坞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英雄的概念,然而最打动人心的是成龙的公益心;成龙在国际演艺界为中国争了光,他热心公益,不忘回馈社会,这是难能可贵的。

设置探究问题:

①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一样吗?

②从成龙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价值是什么?

③如何评价人的价值?(学生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熟悉的明星的事例设置情景,容易引起共鸣,通过讨论和合作探究问题,自然得出结论: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贡献和索取,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板书: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贡献和索取,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第二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其逻辑顺序是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导向作用的两方面的表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本目题主要设想,通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和课上探究活动,锻炼其动手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价值观的基本含义和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的表现,并初步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探究活动3:课前把全班分为2组,搜集汶川地震中灾区正反两方面人物的表现,然后每组出一名代表上讲台展示,说明搜集理由并做简单评价。

设置探究问题:事例中的同学和老师的活动受什么观念的支配?是什么使这些同学和老师在危难之中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搜集材料和课上的合作探究,理解价值观的含义和对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导向作用。

板书:

1、价值观的含义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对认识和改造世界

3、对于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作用,

探究活动4:图片展示科学家钟南山在抗击非典和甲型流感方面的事迹和最近原赤峰市市长徐国元受贿审判案。

设置探究问题:上述图片体现了价值观的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得出结论: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板书: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教师小结:价值观是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重大的反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我们要向先进人物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奉献,回馈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就是正确的价值观。

(三)课堂总结。通过“我的收获”环节的设置,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回顾本课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知识,谈谈自己本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同时在思想认识上得到升华。

(四)回归生活、运用本课所学知识,结合案例,撰写小论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真谛》

高中政治教案参考【第三篇】

作者/黄京

一、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但是学生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本质、基本要求以及和以德治国方略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没有系统的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懂得依法治国的含义、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及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同时,本节课又是在学习了第二课“树立宪法知识”之后,所以学习这课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对崇尚宪法的深入理解,又为以后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

2.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虽说已经具备了一些认识问题的经验,但是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还不强;而且针对治理国家,学生虽已有一些零星生活经验,但学生对这些知识仅仅停留在一个表象阶段,很多还模糊不清,而且学生从情感上也渴望了解关于治理国家的问题,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认同“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并自觉运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但是,由于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思维方式简单,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同学生一起编写课本剧,通过课上的展示、交流讨论到课中的头脑风暴及实践平台活动,使学习活动变被动为主动,变枯燥为生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树立法制观念;

(2)理解依法治国基本要求的意义,能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3)了解健全法律监督机制的重要性,学会正确行使监督权。

2.能力目标: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及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的学习,增强法制观念;

(2)学会正确行使法律监督权,逐步树立国家主人的公民意识,关心国家及社区的事,增强公民的责任感。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依法治国的含义、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及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教学难点: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认同“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并自觉运用于实际生活。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贯穿教师教学流程和学生思维发展两条线。首先是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这个环节的教学我首先向学生展示课本剧(师生共同创作的视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断案上钦差大臣说了算?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从而为引入本节课做铺垫。

教师:古代的“法”,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也就是所谓的“人治”(“君王即为法”)。

思考:是否有比“人治”更理想的治理国家的策略?

设计意图引发思考,突破难点。

教师归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究竟以何种方式来治国安邦,曾是无数政治家和思想家苦苦思索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明的不断发展,当代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法治是最为安全、代价最小,最能保证社会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

(二)对比分析、总结归纳。

首先我引导学生要想了解依法治国问题,(教案 ) 让我们先来看看法治的内涵。

概念区分:法治与法制。

(PPT出示:法治——“法的统治”,相对于“人治”而言。法制——法律制度,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制度而言。)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物、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从法治的内涵导出法治与法制的区分。帮助学生提升归纳总结能力,落实教学重点。

(三)小组学习、合作探讨。

小组讨论:如何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教师出示三个问题:由谁来“依法治国”?依据什么法?怎样理解“治”?

由怎样理解“治”,引导出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设计意图此环节展开如何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等三个问题的讨论,得出依法治国的主体、本质及基本要求。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合作的快乐。

(四)头脑风暴、培养能力。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课本剧中的案情发生在新发地商品批发市场,又会是怎样呢?让学生对比课本剧中说到的“人治”进行思考。(师生共同讨论)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案【第四篇】

《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一、教学构思

1、教材分析

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三课第一框的内容,是对第一单元公民政治生活的延伸,又为第四课政府权力的行使的教学内容做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教学目标:明确我国政府的性质和主要职能;理解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感受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从而做出了解政府、相信政府、支持和监督政府的价值选择。

③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政府的职能。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政府履行职能不能缺位、错位和越位以及“政府万能论”的错误。

2、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身边的政府不是很关注,学习本课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政府;政治生活对学生而言比较枯燥,在教学设计上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兴趣。

3、教法学法分析

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而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对新知识的领悟。

二、教学环节

本课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四幅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环节二:阅读文本理解重点

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一、二知识点,知晓政府性质和职能,指导学生分析环节一的四幅图片,回答三个问题,明确政府的性质和职能。让学生看课本第37页的图,自己举例自己分析,加深对政府性质和职能的把握,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再给出关于“汶川地震三周年”的事例材料,引导学生回答设置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检验学生对政府职能的把握,第二个问题让学生领悟政府为什么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履行这些职能,同时教师也必须指出即使不发生这些事件,政府也会履行自己的职能,这是由政府的性质(人民的公仆)和政府的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以及政府的作用(便民利民)决定的。最后,教师再强调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主要职能是管理与服务,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并指出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存在职能交叉,比如公共服务职能,有社会领域的公共服务也有经济领域的公共服务。

环节三:激发思维突破难点

以漫画的形式,引起学生对有些政府履行职能的效果产生质疑,教师分析漫画指出这是一种典型的政府越位现象,说明有些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没有很好履行职能,没有便民利民,这与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管理与服务相违背的,也与我国政府是人民的公仆相违背的,我们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人们对政府机关的地位和特点的误解产生的“政府万能论”。这样达到释疑解惑。再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瘦肉精事件”材料里体现政府的缺位和错位现象。使学生更加明确我国政府是人民的公仆,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政府履行职能不能缺位、错位和越位以及“政府万能论”的错误。从而使难点达到突破。

环节四:畅所欲言内化情感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感受政府的作用: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和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让学生分组讨论:《政府,有事呼我?》,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讨论题第⑤题“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需不需要“呼”政府、怎么“呼”政府,教师总结对于人们就业一方面政府会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另一方面需要人们提高自身素质转变就业观念。目的:检验学生对“政府万能论”的学习效果,体会政府是人民的公仆,感受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

环节五:提高升华课后探究

设置两个课后探究题。目的:加深学生对政府的认识,扩展思维,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本,对本课知识进行清点,提高自悟能力。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一、说教材:

本框题是第七课第二节第二框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家庭消费的内容》这一框知识的延伸,同时又为讲授《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做好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另外,该课题与高一新教材《经济生活》的第一课《生活与消费》密切联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修内容。教材围绕为什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及怎样树立正确消费观念依次展开,介绍了五点:不抑制消费;不超前消费;注重精神消费;科学消费;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教材首先从提倡适度消费入手,适度消费是正确的消费观念的重要内容,教材主要指明了消费主要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既不滞后又不超前消费。其次提出要注重精神消费,提出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家庭消费只注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文化消费这种不平衡、不协调的消费现象,指出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必须协调发展,不可一轻一重。接着要求要提高消费的科学性,科学消费是正确的消费观念的重要内容,教材主要提到在现实生活中,落后、愚昧、无知、不文明、不卫生的消费仍然大量存在,因此要求要改变这些落后的消费习惯。最后,教材提出要发扬艰苦奋壮斗、勤俭节约精神。这一点实际是对“树立正确消费观”这一问题的归纳和总结,也是正确的消费观的本质和中心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运用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问题时,采用问题解答法,情境导入法等。同时能结合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合理、不科学的消费现象,使学生认清其危害,从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分析、审视自己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鼓励学生敢于剖析自己、修正自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内容在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确立的依据主要是要依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

本节的难点主要在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确立的依据是这部分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较难理解。

四、说学情

经过一个学期多的高中生活的学习,学生已经能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对于如何学习政治这一科也都有自己的方法,但由于本校属于农村中学,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原有的知识储备较少,在理解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比较有难度,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纯粹讲理论,不在理论上做太大突破,只是点到为止。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消费观的教育。

五、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考虑采用以下教法:

(一)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正是针对学生蕴藏着的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设计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抽象理论知识,从而使学习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的学习。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现象的分析、学生生活的情境联系起来,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二)问题教学法。在本部分的学习中,本人贯彻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采用问题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采用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学—导—学,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多媒体教学法。根据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原则,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四)讨论法。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经过几个人共同的讨论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同时讨论法也是贯彻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主要步骤。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利用活动,设定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唤起学生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基础。针对本框的内容,结合学生本地的实际,本人利用学生回答本校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秦始皇是否使用过手机。通过这一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这一设定的情境中,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能够把学生引入这一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问题设疑,导议相依,情境解答

“学贵有疑”,精心设计问题,以疑导入,启发思考,层层诱导,讲议结合。

关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学生通过情景思考,可以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几种正确消费观的教学。在本部分的教学中,本人主要设计了几个情景,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相关材料,自主的学习,解答。在这一环节中,本人主要设计如下五个问题:1、正确的消费观主要有哪些内容?2、什么是适度消费?如何判断一种行为是否是适度消费?3、阅读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分析她们两种消费行为?4、观看漫画“小儿麻痹症”,分析漫画讽刺社会上哪种错误的消费行为?5、读图,想想这样的消费观对吗?

通过对第1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学生能够对本框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正确的消费观有哪些,同时由于本问题比较简单,适合于分层次的教学。第2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什么是适度消费,以及如何判断一种消费行为是否是适度而设置。通过解答,学生能够清楚什么是适度消费,可以区分超前消费和抑制消费这两种消费形式。第3个问题主要是对第2个问题的延伸,通过一个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故事,使学生理解信用消费,区分信用消费和超前消费。设置第2个和第3个问题的解答,主要是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学生在前面学习基础上了解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但具体来说还不太明确,通过对超前消费和信用消费的学习,可以更清楚消费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意义。第4个问题主要是通过漫画“小儿麻痹症”的,使学生清楚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关系。什么样的消费观才是科学的?学生往往很模糊,本人主要通过呈现几张有代表性的图片,在回答第5个问题中,让学生在看漫画和老师的讲解中了解什么是科学消费观。

正确的消费观最后的一点是要求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在这方面本人主要是略讲的方式,没有大量的进行说教,主要是让学生明确要求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并不是要做为一种消费方式,而是一种精神在贯彻着的。

(三)以讨论为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讨论阶段,通过事先对本班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了解,再经过对呈现问题的讨论,可以起到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自己所学应用于生活中来。本人设置的讨论题目是“结合自已的亲身体会,以及今天所学想想学校为什么要开展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的活动?”。学生在上课前的情境激起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在结束前再对先前的情境进行思考,从而加深了学习的印象。

(四)练习及作业布置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练习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多样化,但要以能提高学生技能、发展能力为目标。因此本人主要设置了两种练习,一种是高考问答题,一种是辨析题,学生结合自已的亲身体会,以及今天所学知识,学生对开放性试题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高中政治教案【第五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什么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什么?什么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能力目标

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教学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三、教学方式

讲授法、学生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反思:学生对这一问题有很强的想象能力,但没有一个理性的把握。要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对一些问题自己总结,本框内容比较复杂,要详细分析,并要控制好课堂纪律。

(一)导入:

某位学者问一位民工:“你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追求什么?”

民工回答:“打工,家在深山里,追求富裕。你追求什么?”

学者说:“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

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吗?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不同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以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二)进入新课:

一、唯物主义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分歧):

对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⑴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⑵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解决探究

2、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

三种形态正确性局限性共同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A.具有猜测性,

B.没有科学依据;

C.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上,都坚持物质决定意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A.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B.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辨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都是唯物辩证的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希腊的泰勒斯,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第一开创人,他首先摆脱了神创论的观点,提出并探讨了世界的本原问题。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接着,赫拉克利特又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而在中国,则存在“五行”学说(水、火、木、金、土杂,以成万物)。这些古代的哲学家把哲学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形态,坚持了以“物”为本。但是这却把世界的复杂简单化。他们对世界观本原的认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由于当时科学发展的限制,不可能被科学证实。这便是哲学的第一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见上表,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7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是不同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当时科学所能达到的对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的认识,因而,人们就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单位,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各种元素的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转化。

哲学家用这一理论来研究世界的本质,得出:世界就是原子,原子就是世界的本质。这就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时,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开始站不住脚。对它影响最深的是物理学领域的两大发现。

A、放射性现象:具有放射性现象的元素在放射过程中,一种元素会转化为另一种元素。比如镭。在放射过程中,它会生成惰性气体氦和氡。由此可见,原子是不是不变的?

B、电子的发现: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微粒呢?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