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反思 >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精彩8篇

网友发表时间 87778

发表时间

【导言】此例“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精彩8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第一篇】

世界历史已基本教完,在复习之际,回顾世界历史上的五次瓜分,谈谈对五次瓜分的理解与总结。

在人类历史上,列强对世界的几次主要的瓜分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5世纪-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对世界的瓜分。

1494年,葡、西两国签定了“托尔德西里雅斯条约”,规定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加处,自北极向南极划一条假想的分界线。此线以东新发现的土地归葡萄牙所有,以西归西班牙占有,此即臭名昭著的“教皇子午线”。1529年,西、葡两国又在萨拉哥萨签订新约,将西属土地的西界定在摩鹿加群岛以东17度处。根据以上两个条约,西班牙独占了除巴西以外的整个美洲,葡萄牙则将亚非狂妄地纳入了自己的殖民范围。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对世界的第一次瓜分。

从这一次瓜分中,无论是葡萄牙还是西班牙,所凭借的是先进的军事技术、武力统治、海盗式劫掠和欺骗性贸易。尤其是葡萄牙,它本是一个落后的国家,但是它侵占了地域宽广、文化发达、人口稠密的广大地区,这充分体现了军事技术、武力威胁在当时的绝对作用。

第二阶段:17世纪初—18世纪末,英、法、荷对世界的瓜分,最终是英国取胜。

1581年获得独立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荷兰,以商品和大炮为武器,沉重地打击葡、西的殖民势力,并取代了西、葡。与此同时,英国积极向外扩张,并于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建立海上霸权。随着自身势力的膨胀,英国几次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从而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结果是英国取代了荷兰,成为世界殖民霸主。随后,法国起而与英国竞争,最终通过“七年战争”,英国打败法国,稳居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号称“日不落”大帝国。从此,世界历史进入了“英国时代”。

从这一次对世界的瓜分中我们可以看出:英、法、荷取代西、葡两国,以及英国打败法国,都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战胜封建制度。同时,英、荷之间,虽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最终是以工业资本为基础的英国战胜了以商业资本为基础的荷兰,从而体现了工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必然胜利。可见,在这时期的争斗中,所凭借的不仅仅是武力和军事技术,社会制度的先进与否、经济力量的强与弱也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三阶段:19世纪初—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与俄国对世界的瓜分与争夺。

俄国采用武力扩张的方式对外进行侵略,最终成为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为了满足对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需求,以经济侵略为主、军事力量为辅,先后侵占了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阿富汗、缅甸、中国等地,对新生的拉美国家也加紧了经济渗透。俄英之间,争夺最激烈的要数1853-1856年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结果英国打败了俄国,维护了它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同时也暴露了俄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促使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可见,社会制度的先进与否、经济力量的强与弱,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代了单纯的武装力量的绝对优势,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第四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三次帝国主义战争,即1898年的美西战争、1904-1910年的日俄战争、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体现了其瓜分世界的性质。

德、意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企图凭借雄厚的经济力量与老牌的英、法等国家展开争夺,瓜分世界,于是形成了以德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由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这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经过四年多的争夺,结果是同盟国失败,他们不仅没能瓜分世界,而且连已有的殖民地和自身的领土都被协约国一一瓜分。俄国则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美国则趁此机会,大发横财,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但在综合实力上,仍屈居于英法之下,国际联盟被英法所控制就是一个典型史实。

从这些国家的失败中我们不难发现,单纯的经济优势已失去了决定性的作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必须是以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资源等多方面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美、德虽然在经济方面位于世界第一、二,但是在综合国力上还赶不上老牌的英法国家,所以在争夺中失败。

第五阶段:20世纪中期—20世纪末,美国和苏联对世界的瓜分。

“二战”期间,苏军是抗击德军的主要力量,在打败强大的法西斯德国后,其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受其影响,中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朝鲜等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形成了一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在“二战”前,就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二战”后,随着西欧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西欧国家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两国控制着华约和北约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针锋相对,不断争夺,瓜分世界。

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1991年,苏联在与美国的以高科技为核心的军备竞赛中拖垮了经济实力,导致综合国力的衰退,所以最终是以苏联失败、美国胜利而结束。可见,在综合国力方面,经济是基础,起决定性作用,但高科技是龙头,是整个综合国力强与弱最直接的表现。同时,也说明了社会制度需要不断的改革、发展和完善。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第二篇】

倾心教学,持之以恒

从走上讲台开始,一次次铺陈千年烽烟,一帧帧展示壮观画面,一页页掀开精彩历程……

作为一名xxx员,刘xx老师学习不辍,成为他践行信念与担当的常态。身为历史老师,刘xx酷爱读书,“咀嚼”良书犹如饮蜜般甘甜。“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就努力做一个那样的老师。”

既为自己不断成长,又为促进教学工作,刘xx在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有计划、有方法、有实践地学习,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提高着自身教学能力、素养。他多次参加省高中历史疑难问题教学研讨会,聆听专家报告,吃透教材编写意图。

道虽通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课前,刘xx围绕课改理念,深刻领会课标内涵,准确把握、认真钻研教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课中,他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融整体把握、突出重点、品读史料、感悟历史为一体,实现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他的课因鼓励学生个性地思考而美丽,因教学理念的时尚前卫而精彩。

刘xx多次开出市、县级公开课,获得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还积极参加各级教学比赛,努力提升教学技能和水平。20xx年获xx县课堂教学评比获第一名、台州市课堂教学评比二等奖,20xx年,获xx县中小学教学大比武二等奖,执教《理性与信仰的交织——探秘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一课被评为部级优课。

教学成果上,刘xx同样取得优秀成绩。越有成绩越谦逊,日有所进日有德。由于表现优异,他不断担当起更大的责任:从普通教师到教研组长,从班主任到年级主任,到德育处副主任,但不管处在什么岗位,他的初心从未改变:倾心教学,持之以恒。

倾力教研,学贵有恒

一名教师的成长首先从教学反思开始。刘xx老师坚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每一节课的得与失,也反思其他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经过多角度的反思和留心自己的教学,不断总结经验,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着力实施解决……多年的自我反思、虚心求教、积累与沉淀,为教育科研积淀了基础,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实践素材,也让他进阶为xx县高中历史学科的带头人。

20xx所撰写的论文《基于“主题式”历史教学活动设计》发表在《中学教学参考》第10期,另1篇论文《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选考复习策略与思考》获县二等奖;20xx年,主持xx县教科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历史选考复习策略的研究》获优秀结题;20xx年,论文《析选考试题变化,探高三复习新路径》发表在省级刊物《中学政史地》第10期。20xx年参与市级重点课题《县域高中历史教师“集群—共进”的策略研究》,并撰写论文《“共读、异构、乐享”——探县域高中历史教师“集群—共进”模式新路径》。20xx年7月,论文《例谈历史解释在概念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发表于省级刊物《新课程研究》。9月19日,他在县历史教研会上,做了题为《高三历史备课组最后30天备考经验》的书面发言,总结了选考复习的应试策略和具体措施,为各兄弟学校做出表率,提供借鉴,得到同侪广泛欢迎。

倾情教育,日升月恒

刘xx老师对当班主任有着自己独特的体会:赢得学生内心的尊敬和思念,是教师最大的幸福。他把尊重学生当作自己的言行第一遵守,春风化雨,实行“双向制、民主化”管理模式,提高了班级管理效能,优化管理过程,更是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能动性,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刘xx老师所带的班级,曾经连续三年荣获先进班集体称号,每个月被评为优秀,曾获校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和精神文明队,红歌大合唱一等奖等荣誉。

刘xx说:“我自己与他们好像不是师生关系,而是同一个团队的共生关系,彼此之间同声相合、同气相闻、同心相励、同行相进……”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教育事业上一个永恒的课题。他创新德育思维,实践外国语学校“立标看齐、激情迈进”激励性德育新模式,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主题活动,营造奋进、有序、紧张、和谐的班级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

“把培养一代新人作为最光荣、最圣洁的事”这是他的心里话。刘xx老师一直奋斗在教育教学的最前沿,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精神状态去对待每项工作,不断地完善自我、开拓进取、成就梦想……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第三篇】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_学校_X

有反思,失败才能够成为成功的基石,逆境才能成为人前进的动力,好的环境才会为人的成长带给营养。没有反思,失败会把人打倒,逆境会让人沉沦,好的环境会让人得过且过。因为有反思才会无论在什么状况下都不丢失目标,才会进步。故针对本学期教学反思如下:

1、穿讲历史人物趣事

历史人物的遗闻趣事是绝大多数学生不知或知之甚少的,是他们极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穿讲这些资料,便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比如:讲《新文化运动》(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这节课的时候,我提到晚清怪才辜鸿铭,我向学生介绍了他那个著名的为中国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辩护的言论:中国男人好比茶壶,女人则好比茶杯,世上只有一个茶壶配几个茶杯的事儿,岂有一只茶杯配几个茶壶的道理?学生闻此无不忍俊不禁。如此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进一步理解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2、用口诀法记忆历史知识

许多历史知识枯燥乏味又很难记牢。教师不妨编些生动的口诀以帮忙学生记忆,如此,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里准确掌握知识且经久不忘。我在讲授《天津条约》(必修一政治礼貌历程)资料时,介绍给学生2个记忆法。《天津条约》资料能够记忆为:公使进京丧颜面,增开十处新口岸。自航长江各口岸,破坏内河航运权。内地游历宗教传,巨额赔款乐开颜。十处通商口岸记忆法:天约增开十口岸,长江南镇和九汉。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有琼台淡。学生在会心的微笑中记牢了这一知识点。如此一个重要且难记的知识点就这样迎刃而解了。另外,,中日《马关条约》资料可编为一厂、二亿、三岛,四口。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3、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透过多媒体教学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文字、表格、图片、实物、漫画、影片等等。不但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解知识,也能使历史可看、可摸、可感,从而变得生动搞笑,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用心性和课堂教学质量。

4、设置讨论环节

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往往莫衷一是,各有各的说法。这时候教师可适当组织学生就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讨论,甚至能够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这不但能构成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比如在讲《太平天国运动》(必修一政治礼貌历程)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太平天国运动成功地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其结果会是怎样呢?此问题一提出,便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几分钟后,许多学生自告奋勇讲述自我的看法,有的说将建立一个由农民阶级掌握的政权,有的说将建立一个工农联合专政的政权,也有的说建立的仍是一个地主阶级政权。。。。。。最后我作总结:由于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革命胜利后的农民领袖将会蜕变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建立的仍是一个地主阶级政权,正如历史上其他的农民起义领袖一样。

我要感谢学生,是学生的测评激励了我,鞭策了我,催我奋进,催我在教改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反思,正所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第四篇】

由于本人多年担任高三历史教学,刚接手高一教学时,颇感困惑。新教材以专题形式的编写体例、新颖独特的史学观点都给我们教师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有很多难处,时常感到一节课的内容难于按时完成,上课往往是忙于赶进度,无法很好地完成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学生也抱怨课堂教学内容太多、教学速度太快、知识跨度太大,难以记忆和理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有新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学生的史实知识和学习方法上的问题,也有教师的教学理念问题,但最为关键的还是课堂教学的策略定位问题,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我在落实学校“四程序、八环节”高效课堂教学和集体备课过程中不断反思,着手从以下两方面努力、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在实行新课改后,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完成哪些教学任务呢?特别是文理分科后,我认为关键在于摆正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在新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包括我们以前认定的重点主干知识,现在都被冠以“了解”、“知道”、“感受”、“课外阅读”等要求,一些章节的教学目标中还有“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学生掌握和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及实际的教学时间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如在学习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这样的目标定位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事实上高一学生由于学习水平、学习时间、学习目的的限制,不愿意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1.有效地选择教学的重难点

我认为对高一学生的课堂要求是大致性地了解历史知识的全貌,跨越式地理解重大历史事件,而不必将知识面拓展得太宽、知识点挖掘得太深。在不违背新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课时安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简化教学内容,强化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内容,使学生易于接受,提高课堂的学习的实际效果。在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里,分封制和宗法制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认为在课堂上只需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大致情况,掌握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影响,以便学生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加以落实。而对它们的具体内容、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这些繁杂的内容可一笔带过,甚至不予考虑。否则,即使教师详细分析了,学生也很难做到持久记忆,不仅没有实际效果,反而会使学生冲淡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所以在处理课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范围时,我们要根据高一年级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加以选择,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2.有效地确定教学难度

新教材内容跳越性大、观点新、理论性强,给高一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不少的困难。学生经常抱怨记不住,理解不了,运用不上,学习效果很差。这就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难度太大,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降低难度,将重点主干知识尽可能简化,一些深奥的难点内容没有必要挖掘得很深、很细,让学生了解大体状况、理解主要含义就可以了。例如,必修一专题一以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主,我就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记住几个主要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的重点内容,如秦汉王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只要求学生掌握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度的主要职能和历史影响,而对三公九卿的各个职位的具体职能及其相互关系、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等就不作要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只让学生掌握其运行机制及其影响,对它所产生的原因,六部的具体分工及其相互关系不再提起。这样既可以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又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升一节课的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总之,新教材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我们在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同时,也更要加强集体备课,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第五篇】

《云雀的心愿》是四年级的1篇文章,这篇课文用童话形式,以形象化语言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的所见、所闻、所言,从而让学生明白了森林的重要作用,不能乱砍滥伐。表达了要保护环境的心声,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李华娇老师上的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不错:

1、直奔主题。在引入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小云雀的心愿是什么这样直接而又有效地把学生带进文本,激起了学生内在的需要,从而我想读书成为每个孩子的心声。

2、围绕“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一重点进行教学,每个环节的教学都进行小结,让学生归纳出森林的重要性,抓住重点,突出主题。

3、理解森林为什么会转成水库,学生不但明白了有关森林对环境的作用,还提高了学生的说话潜力。

经过听课,我想提出一些推荐:

1、朗读的训练缺乏有效指导。朗读的有效是这一堂课做得比较不到位的,个性是云雀妈妈和小云雀的对话,因为这些对话既是文章资料的呈现方式,同时也是人物情感的寄托之处。我推荐,李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中,能够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如抓住重点词品读,创设情境引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读x同时,引导学生在评价朗读时关注语言的资料、关键词、提示语,甚至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或自身体验,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自读自评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推敲。

2、本文能够进行两个比较重要的句式训练。在学习森林是水库时能够让学生以“x能够x,x能够x,x能够x”的句式进行说话;在学习森林是空调器部份时,能够进行“森林是个巨大的空调器,夏天x,冬天x”的说话训练。老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出示这两个句式,让学生的小组学习后以这样的句式来汇报学习的结果。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