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教案 >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41523

发表时间

【序言】由三一刀客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初二物理下册教案(优质4篇)”教学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第一篇】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惯性现象》是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六节《惯性惯性定律》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节的学习为后面学习惯性定律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虽然内容相对简单,但对于惯性定律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中,通过有趣的惯性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培养学生有重点地观察实验现象,和准确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的能力。在对惯性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和解释时,纠正学生对惯性概念可能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加强学生使用物理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难点在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实验与讨论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从而达到会用惯性概念解释现象的目的。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为上这节课作铺垫,我提前一周让学生以惯性为题出了一期黑板报,使学生对惯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起到预习的效果,在接受这节课的知识时不会感觉太过生硬。在惯性概念和对惯性现象的解释方法的得出中,采用了学生自主分析、讨论、归纳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解释过程。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对于本课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活动,都采用先猜测,后实验,再分析解释的方法,使学生思维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于知识的不断巩固和理解。

2、分析实例。我们在分析实例时,不仅在于怎样解释现象,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释现象,而及时对解题方法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对铁锹铲沙的现象分析中,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解释:沙子开始和铁锹一同运动,当铁锹在外力作用下突然停止运动时,沙子由于具有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脱离铁锹飞了出去。在具体事例的分析中,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并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

通过活动卡上的练习,使学生能巩固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解题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板书。

§惯性现象

一、惯性概念

一切物体不论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一种维持它原来运动状态(静止也是一种运动状态)的性质,物理学中把这种性质称为惯性

二、解释惯性现象的表述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弄清楚研究的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运动还是静止)

(3)什么原因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7、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结束: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初二物理下学期教案【第二篇】

自由落体运动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

5、推论:Δ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 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 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 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典题与精析

例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精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选项C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BCD

例2 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行观察,发现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 s,他由此估计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间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估算的吗?

精析:粗略估计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体,g取10 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

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则:

vt=gt=10× m/s=15 m/s

h= gt2= ×10× m= m.

绿色通道:学习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学习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都应具体分析。

例3 一自由下落的物体最后1 s下落了25 m,则物体从多高处自由下落?(g取10 m/s2)

精析:本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 N/kg,并且知道了物体最后1 s的位移为25 m,如果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 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则有:

h= gt2 ①

h-25= g(t-1)2 ②

由①②解得:h=45 m,t=3 s

所以,物体从离地45 m高处落下。

绿色通道:把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成两段,寻找等量关系,分别利用自由落体规律列方程,联立求解。

自主广场

●基础达标

1、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

A.在落地前的任一时刻,两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

B.重的石块下落得快、轻的石块下落得慢

C.两石块在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等

D.它们在第1 s、第2 s、第3 s内下落的高度之比为1∶3∶5

答案:ACD

2、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处相隔1 s先后自由下落,则在下落过程中

A.两球速度差始终不变 B.两球速度差越来越大

C.两球距离始终不变 D.两球距离越来越大

答案:AD

3、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与在一半高度时的速度之比是

A. ∶2 B. ∶1

∶1 ∶1

答案:B

4、从同一高度处,先后释放两个重物,甲释放一段时间后,再释放乙,则以乙为参考系,甲的运动形式是

A.自由落体运动 B.匀加速直线运动a

C.匀加速直线运动a>g D.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物体的质量是B物体质量的5倍,A从h高处,B从2h高处同时自由落下,在落地之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下落1 s末,它们的速度相同

B.各自下落1 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

D.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

答案:AB

6、从距离地面80 m的高空自由下落一个小球,若取g=10 m/s2,求小球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

答案:35 m

●综合发展

7、两个物体用长L= m的细绳连接在一起,从同一高度以1 s的时间差先后自由下落,当绳子拉紧时,第二个物体下落的时间是多长?

答案: s

8、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Δt= s内通过高度为Δh=2 m的窗口,求窗口的顶端距屋檐多高?(取g=10 m/s2)

答案: m

9、如图2-4-1所示,竖直悬挂一根长15 m的杆,在杆的下方距杆下端5 m处有一观察点A,当杆自由下落时,从杆的下端经过A点起,试求杆全部通过A点所需的时间。

(g取10 m/s2)

初二物理下学期教案【第三篇】

[教学要求]

1、力的示意图

2、力的分类

[重点难点]

1、力的分类

[教学要求]

1、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意思的图,一为逗乐,二为揭示物体名词的命名方式)

用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在于,力的图示除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外,还表示力的大小。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正好是力的三要素。而力的示意图中并不表示力的大小)

2、力的分类(力有许多种分类方式,比如力可以分成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它的分类方法)

①按力的性质分--重力、摩擦力; 弹力、电场力、磁场力、分子力等(性质力)

②按力的效果分--引力、斥力; 压力、支持力、浮力、动力、阻力、拉力等

(每个分类前两个力的后面之所以用分号分开,目的是说,前面的两个力老师直接给出它们是什么力,也通过这四个力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性质力”什么是“效果力”。后面的力,告诉同学们名称,让同学们试着自己分析是性质力还是效果力。以增强同学们的分析能力。这比直接把几个力都写出来效果好多了。)

(这里还有两个没有学过的知识,老师可以提前简单地做一下介绍。第一个是“弹力”,我告诉同学们说,“弹力”这一概念是中学物理中同学们遇到的第一个难理解的概念,它包括三层含义,先是“变形”二是“恢复原状”,三是“产生弹力”,然后叙述: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第二个是“电场力”,让同学们想象小学学到的“摩擦起电”中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初中学到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实际上物理学上把这种力叫做电场力;同理,磁体间的作用力就叫磁场力。)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性质力一般不超过这六种)

[巩固练习](练习时间:三分钟)

把下列的力按“性质力”和“效果力”进行分类

弹力、重力、动力、摩擦力、磁力、阻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斥力、引力。

教学建议【第四篇】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灯泡发光、电动机砖动”现象提出问题:灯泡发光、电动机转动,都需要电流,那么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在思考后得不出结论的情况下,需要教师的讲解点拨。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教材用水流类比电流、阀门类比开关、涡轮类比电灯、抽水机类比电源、水位差类比电压。让学生体会用“水位差是形成水流的原因”类比“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用“抽水机是形成水位差的原因”类比“电源是形成电源的原因”;用“流动的水冲动水轮机转动”类比“流动的电荷使灯泡发光”。

在学生初步知道电源、电压、电流的作用后,介绍了电压有高低、电压的单位;介绍了生产、生活中的用电器的电压值,是学生感觉到“电压”就在我们身边。

电压概念的初步建立过程充分体现了“类比的'科学方法”,把难懂的概念用通俗的方法说明使学生容易理解。

教法建议

演示一个显示电路通电的实验(小灯泡发光),启发指出电路中有电流。提问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若学生回答是因为电路中接有电源,则可进一步提问:有电源为什么就会有电流呢?学生的回答一般是不完全的,在指出它们的正确方面以后,就此引入新课。

1. 用类比法讲解电流形成电流原因

对初中学生可以采用类比方法,说明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首先作好课本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A、B两杯水面高度不同是形成水流冲动涡轮转动的原因,当水面相平后,水就停止了流动。要让水持续流动,就需要用抽水机把B杯中的水抽到A杯,使两杯水面再次形成液面差。

由以上类比,启发学生归纳出:水的流动是因为有水压,电荷作定向移动是因为有电压。因此可知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使提供电压的装置。

注意:讲授电压时,还需着重指明是那段电路两段的电压。常说的“电路上的电压”,指的是“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2. 电压的高低和单位

先从水压有大小引出电压也应有大小(高低),在做下面的实验:

(1)用1节、2节、3节干电池分别给同一个小灯泡通电(选用额定电压为3。8V的灯泡),小灯泡的亮度不一样。

(2)用手摇发电机给一个小灯泡通电,改变手摇的快慢,小灯泡的亮度不同。从小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不同电源产生的电压不同。

(3)介绍电压的单位:伏特(V)。一接干电池电压1。5V,家庭电路电压220V。比伏大的单位有千伏(kV),高压输电线间的电压达几千伏甚至到几万伏。比伏小的单位友毫伏(mV)。

(4)在讲完电压的单位之后,认真地介绍课本的几种电压值,还可以多介绍一些生产、生活中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值,可以布置查找记录电源、用电器额定电压值的家庭作业,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5)讨论“想象议议”中的问题,可以起到巩固、归纳本节知识的作用:用电器工作需要通过电流,产生电流需要在用电器两端加上电压,提供电压需要电源。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