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教案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实用版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41390

发表时间

【序言】由三一刀客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实用版精编5篇”教学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版1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

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4、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4、了解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举例加以说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

2、教学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相交线是如何定义的?

二、新课引入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平行外,还有哪些呢?

制作教具,通过演示,得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概念、

三、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

(画出图形)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相交;(2)平行、

3、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两个关键:一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举例说明);二是“不相交”、

一个前提:对两条直线而言、

4、平行线的画法

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

四、平行公理

1、利用前面的教具,说明“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提问垂线的性质,并进行比较、

3、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即:如果b∥a,c∥a,那么b∥c、

五、三线八角

由前面的教具演示引出、

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形成的8个角中,其中同位角有4对,内错角有2对,同旁内角有2对、

六、课堂练习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

2、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C、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4、若∠与∠是同旁内角,且∠=50°,则∠的度数是()

A、50°B、130°C、50°或130°D、不能确定

5、下列命题:(1)长方形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平行;(2)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交;(4)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1B、2C、3D、4

6、如图,直线AB,CD被DE所截,则∠1和是同位角,∠1和是内错角,∠1和是同旁内角、如果∠5=∠1,那么∠1∠3、

七、小结

让学生独立总结本节内容,叙述本节的概念和结论、

八、课后作业

1、教材P19第7题;

2、画图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交点情况、

[补充内容]

1、试说明,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仅有两种:相交或平行、但现实空间是立体的,

试想一想在空间中,两条直线会有哪些位置关系呢?(用长方体来说明)

以上内容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您提供的5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一米范文范文的价值所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教学重点:

数轴的概念。

教学难点:

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课本P7的“问题”(学生画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师:对照大家画的图,为了使表达更清楚,我们把0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即用一直线上的点把正数、负数、0都表示出来,也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数轴。

点拨(1)引导学生学会画数轴。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左边为负方向).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据情况而定).

第四步:拿出教学温度计,由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和数轴的结构是否有共同之处。

对比思考原点相当于什么;正方向与什么一致;单位长度又是什么?

(2)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可以来试着定义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做一做学生自己练习画出数轴。

试一试你能利用你自己画的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4,,-3,-2,0吗?

讨论若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又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

小结整数在数轴上都能找到点表示吗?分数呢?

可见,所有的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都在原点的左边,都在原点的右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例2试一试:用你画的`数轴上的点表示4,,-3,-,0.

例3下列语句:

①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整数;②数轴是一条直线;③数轴上的一个点只能表示一个数;④数轴上找不到既不表示正数,又不表示负数的点;⑤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都是有理数。正确的说法有(  )

个个个个

例4在数轴上表示-2和1,并根据数轴指出所有大于-2而小于1的整数。

例5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某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出一条长为20xxcm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的整点有(  )

个或1999个个或20xx个

个或20xx个个或20xx个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数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的内在联系,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想。大家要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画出数轴。提醒大家,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相关点来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规定了、     、的直线叫做数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从用上的点来表示。

从数轴上原点开始,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5个单位长度,此时P点所表示的数是。

3.把数轴上表示2的点移动5个单位长度后,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是(  )

B.-3

或-3 D.不能确定

4.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

A.正数B.负数

C.不是负数D.不是正数

5.数轴上表示5和-5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但它们分别表示。

提升能力

6.与原点距离为个单位长度的点有2个,它们分别是和。

7.画出一条数轴,并把下列数表示在数轴上:

+2,-3,,0,-,4,3.

开放探究

8.在数轴上与-1相距3个单位长度的点有个,为;长为3个单位长度的木条放在数轴上,最多能覆盖个整数点。

9.下列四个数中,在-2到0之间的数是(  )

A.-1 C.-3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本学期数学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模式。最终圆满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

二、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考试情况,发现本班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甚理想。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较差,思路不灵活,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解难题的能力低下。总体上来看,低分很多,两极分化较为严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实数和相交线及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及其证明;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不等式的具体解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抽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发展几何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尤其是自主探索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源自生活实践,最终回归生活。

四、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学习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及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本章的难点在于理解有理数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并将它们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

第六章、实数:本章主要是学习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的法则及整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难点在于理解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本章重点内容是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本章难点在于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及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学习线段和角有关的性质。本章的重点是区别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有关性质和计算;理解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质及应用。本章的难点在于线段和角的有关计算。

五、教学措施

1、潜心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备课,精心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上好每一堂课,阅好每一份试卷,搞好每一节辅导,组织好每一次测验。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调查,向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喻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数学特长生。

3、开展分层教学实验,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使人人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成功感,使优生更优,差生逐渐赶上。

六、课时安排

教学进度计划安排如下:

第一周正数和负数及有理数5课时

第二周有理数的加减法5课时

第三周有理数的乘法5课时

第四周有理数的乘方5课时

第五周第一单元复习与单元测试5课时

第六周测试质量分析及小结 5课时

第七周整式----单项式5课时

第八周整式----多项式5课时

第九周整式的加减5课时

第十周期中复习及段考5课时

第十一周段考测试质量分析及小结 5课时

第十二周从算式到方程5课时第十三周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5课时第十四周解一元一次方程(二)5课时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第十九周

第二十周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学计划4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本学期数学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模式。最终圆满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

二、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考试情况,发现本班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甚理想。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较差,思路不灵活,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解难题的能力低下。总体上来看,低分很多,两极分化较为严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实数和相交线及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及其证明;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不等式的具体解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抽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发展几何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尤其是自主探索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源自生活实践,最终回归生活。

四、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学习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及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本章的难点在于理解有理数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并将它们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

第六章、实数:本章主要是学习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的法则及整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难点在于理解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本章重点内容是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本章难点在于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及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学习线段和角有关的性质。本章的重点是区别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有关性质和计算;理解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质及应用。本章的难点在于线段和角的有关计算。

五、教学措施

1、潜心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备课,精心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上好每一堂课,阅好每一份试卷,搞好每一节辅导,组织好每一次测验。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调查,向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喻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数学特长生。

3、开展分层教学实验,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使人人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成功感,使优生更优,差生逐渐赶上。

六、课时安排

教学进度计划安排如下:

第一周 正数和负数及有理数 5课时

第二周 有理数的加减法 5课时

第三周 有理数的乘法 5课时

第四周 有理数的乘方 5课时

第五周 第一单元复习与单元测试 5课时

第六周 测试质量分析及小结 5课时

第七周 整式----单项式 5课时

第八周 整式----多项式 5课时

第九周 整式的加减 5课时

第十周 期中复习及段考 5课时

第十一周 段考测试质量分析及小结 5课时

第十二周 从算式到方程 5课时 第十三周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5课时 第十四周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5课时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第十九周

第二十周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三单元复习及测试 测试质量分析及小结 多姿多彩的图形及直线 射线、线段、角 期末复习及考试 5课时 5课时 5课时 5课时 5课时 5课时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5

一、基本情况:

本班数学上期期末考试的成绩不很理想,平均分:59分,及格率68%,优生人数9人。学生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苗头。优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数学知识掌握得较牢固;而差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得较差,数学知识上一些基本的内容还很模糊,课堂上参与度不高,有时还需要教师提醒。上学期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发展高度,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学生手中的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辅导书甚少,学生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通过教育与训练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等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与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活跃,积极开动脑筋,学生乐于合作学习,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喜欢动手实验,对老师布置的思考题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学习习惯上,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培养得很不理想,这与我在教学中不提倡课前预习,少做笔记有关,我认为课前预习易使学生囿于教材框定的范围和思考方法,不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敢于大胆思考,课堂上就把时间有在思考问题上,而不应该用在当“打字员”上,本学期要思考如何克服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弊端,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学生对思考规律的小结,及时复习、总结上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课堂上专心致至的听讲,想在老师和同学的前面,及时纠正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表扬和鼓励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学习方法上,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对称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答案,需要加强训练与培养。

二、教材简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7章:三角形;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第10章:实数。

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做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层布置,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差在三类学生。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10、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11、开展课题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的学习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全期教学进度安排

章节课时教学起止时间

第五章13课时第1-3周

第六章7课时第4-5周

第七章10课时第6-8周

第八章10课时第8-10周

第九章13课时第11-13周

第十章8课时第14-15周

复习10课时第16-17周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