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教案 >

初中音乐教案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42182

发表时间

【序言】由三一刀客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初中音乐教案精编5篇”教学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初中音乐教案1

课题:

身边的音乐

教学目标:

1、找出身边的音乐,了解这些音乐的作用;

2、识别音乐的情绪,发挥创造想象力为生活中的不同场景配置背景音乐。

设计思路:

学生发掘自己身边的音乐,对生活中、社会中音乐的功能进行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到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音乐伴随我成长”的道理,并能为生活中的不同场景配置音乐。

教学重点:

在音乐听赏中了解音乐的情绪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为场景配置音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生听音乐进入教室。(音乐为《欢迎进行曲》,由几名学生列队进入,并挥手向其他学生致意。)

2、师生相互问好。

二、感受与探索

1、教师提问:刚才播放的这首音乐大家都很熟悉吧,曲名是什么?那几位同学随音乐进入教室时是什么样的神态呀?谁来模仿一下?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神态呢?

(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的情绪与人的情绪之间的关系)

2、我们再欣赏几段音乐,听完之后,请同学们说说听到这些音乐时的感受,然后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找出身边的音乐)

3、教师播放音乐片段,学生听赏。

(《运动员进行曲》、《摇篮曲》、《国歌》等)

4、学生自己探索,寻找音乐。

教师提示:除了刚才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乐曲以外,还有哪些在你身边的音乐,请大家开动脑筋,找一找,比如你在电视中听到的,在书店听到的,在超市等很多地方都有音乐,你能唱一唱,哼一哼都可以。

5、对找出来的音乐进行简单的情绪情感分析。

6、试对已经分析的音乐设置场景,学生合作表现。

(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表现音乐,在熟悉的音乐中创设场景,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对音乐的兴趣)

三、创作与表现

1、试配场景

刚才我们自己找出了许多身边的音乐,也为找出来的音乐配置了一些场景,下面我们来为场景试着配一配音乐。

2、将学生分组,各小组自行确定要表现的场景,并为场景构思配置什么样的音乐。

(学生讨论,教师下去指导)

3、教师提供音乐片段,学生自由选择音乐。

4、分组展示交流,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

(以学生自评为主,教师只指导学生如何评价,不作结论性的评价,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但都要充分给予肯定)

四、教师小结,下课。

上面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整理出来的5篇《初中音乐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初中优秀经典音乐教案2

教案目标

1、大方自信的齐唱、对唱歌曲,唱出陕北民歌的韵味。

2、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体验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3、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从内心热爱我国的民歌艺术。教案重点

自信演唱《黄河船夫曲》,唱出陕北民歌韵味。

教案难点

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案过程

一、走进西部

1、音乐引路。课件播放电视剧插曲:赶路、放羊、送别、阿宝《山丹开花红艳艳》片段。学生在音乐声中等待上课。

2、导入新课:生活中处处是陕北民歌。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听到的民歌里唱的内容还有印象吗?他们的演唱有什么共同点?(赶路、方言、送别的场景。音调较高。)

师:这些歌曲是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在陕北有这样一句话“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陕北人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喜欢民歌。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民歌,陕北民歌更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

师:其中的演唱者认识吗?

阿宝在农村长大,从小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他对陕北民歌非常钟情,声音能窜高走低,将陕北民歌的魂植入人们的内心。他的声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陕北民歌到底和陕北有什么联系?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陕北,走近陕北民歌。

二、赏析陕北民歌。

1、介绍地域环境。

师:在我国的陕西省,以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成:北部的陕北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就是来自北部的陕北高原。我们来看看黄土地上陕北人的生活环境。这里与我们的城市有什么不同?比较城市—陕北高原,黄河—湘江,配歌曲伴奏。

师:在陕北高原上流淌着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它与我们的湘江有区别吗?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会有着怎样的性格?在这么天宽地阔的高原上,人们说话或是唱歌的声调会有什么特点?

师:赤裸光秃的黄土高原与咆哮怒吼的黄河赋予了陕北人的开朗豪放、淳朴敦厚的性格,在沟壑纵横、天宽地阔的黄土高原上,人们由这山坡可以望见那山坡,可是见个面却要走几个小时的羊肠小道,喊话或对歌成了他们最快捷的交流方式。因此,大自然赋予了他们高亢的声调、嘹亮的歌喉。

2、一听全曲,关注歌词内容。

师:就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黄河上飘来的歌声!

师:黄河上的歌声是谁唱的?他们在干什么?(船夫,边划船边唱歌)

师:生活在黄河上的船夫们,在黄河上艰辛、无畏地划船、拉纤,风浪将他们的脸刻满了皱纹,雨雪将他们的须发染成苍白,但是他们依然不畏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黄河上摆桨撑船。

师:陕北民歌的内容是陕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干活也罢、赶路也罢、放羊也罢、划船也罢,只要心中有感,便放开嗓子唱起来。《黄河船夫曲》唱的正是黄河上船夫们艰辛的生活,体现了他们吃苦耐劳的性格,简单的歌词也许没有太深的含义,但是唱歌为他们枯燥的划船生活消除劳累与疲乏。

3、二听旋律,关注音程跳动。

1)生边听旋律,画旋律线。师: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画出旋律线,请你说说旋律有什么特点?(跳动较大)

2)对比湖南民歌《茉莉花》,分析旋律音程跳动较大原因。

师:对比湖南民歌《茉莉花》,陕北民歌的音程跳动较大,这跟什么有关?(江南人感情细腻、说话柔和。陕北人性格粗犷,声调高亢、嘹亮)

4、三听老师范唱,轻声跟唱曲谱,关注旋律重复。

师:老师来唱第一段歌词,请大家随我轻轻跟唱曲谱,注意观察歌曲的旋律还有什么特点?(重复)出现了几次?(5次)

1)生随琴唱重复旋律

师:刚才在听的时候,同学们已经能基本轻声跟唱,说明这首曲调琅琅上口。尤其是中间这一段,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段旋律。

2)生边做协调有致的划船动作边唱旋律,感受旋律的重复

师:这一句是整首歌曲中最典型、重复次数最多的旋律?我们可以联系船夫们此时的动作,想一想他们一边唱歌一边在(划船)。他们的动作有什么特点?(娴熟、协调有序)

师:让我们模仿船夫娴熟的、重复的划船动作,随琴唱这一句重复出现的旋律。

3)生边做划船动作,边唱歌词,感受四四拍子的强弱规律,表现歌曲的韵味,将歌词每小节第一拍的字放大。

师:歌曲是四四拍,四四拍的强弱关系是怎样的?

(强弱次强弱)

师:划船动作中第一个划开水波的动作是最用力的,注意歌曲的强弱关系。让我们边做划船动作边唱歌曲,注意唱出歌曲的韵味。

5、四听方言、衬词乐句的范唱,了解方言、衬词。

1)分析方言特点。

师: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哪几句让你一听就知道是陕北方言?

师:由于地域及生活习惯的不同,我国的语言形成了丰富的地方特点,即所谓的方言。像这首歌曲产生于陕北高原一带,因而这一带的方言使得陕北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2)分析衬词特点。

师:这首歌曲中,有哎、嗬哟衬词。也是陕北民歌的特点。

师:为什么要加上衬词?要是没有衬词,也可以唱啊。(师示范)

师:歌唱中加入一些衬词,不仅使歌唱语言更加口语化,音乐更加饱满、连贯,而且能使唱者的情绪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3)模仿方言、衬词,跟唱开始和结尾的两句了解演唱形式。

师:每一句最后都加了一个前倚音和一个下滑音记号,前倚音与陕北方言的语音语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下滑音使演唱者的情绪得到更好的发挥。

6、随琴完整演唱,分析唱法:原生态。

师:歌曲的唱法有很多种:通俗唱法、民歌唱法、美声唱法,现在还有一种原生态的演唱方法,《黄河船夫曲》应该采用什么演唱方法?

师:因为歌曲的内容是陕北人生活的写照,他在赶路就唱赶路的歌、分别是唱送别的歌、放羊时唱出自己的心情,划船时唱出心中歌为枯燥的生活解解乏。所以歌曲的唱法应该是随意的、直白的、非常原生态的唱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宣泄自己的情绪。让我们带上对歌曲的理解,有味的唱一唱这首歌。

7、小组对唱,参与律动。

师:整首歌曲有两段歌词?以什么演唱形式出现?(2段、一问一答)

师:让我们扮演黄河上的船夫,按照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唱出歌曲的韵味。

三、小结与延伸

1、小结

师: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能用民歌的形式表达。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乘船行驶在汹涌澎湃的黄河之上,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是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它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生活情感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民歌,陕北民歌反映着人们的生活。

2、欣赏民歌《黄河船夫曲》

师:而今,陕北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陕北民歌同样也随着生活水平的发展而应该有所改变。但是,我们要承认的是不管人们生活水平如何改变,陕北民歌的魂还在,它依然是现代音乐创作的重要音乐素材。经过新的配器、新的演唱形式、加入新的流行元素之后,又赋予了它新时代的气息。

师:同学们,民歌是一个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让我们继续挖掘和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民歌,不断发扬和壮大我国的民族文化!

初中音乐教案3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音乐综合课《叫卖调》。本课选自义务教育北妇版艺术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各行各业》。本课安排了三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

叫卖调是民间风俗歌的一种,也可以算作是民间实用艺术的一种类型,在全国各地都有。叫卖的声调,与当地的语言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结合教材和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了我对学生技能技巧的训练、自主学习过程的斧正以及情感的培养。学生将欣赏、学唱、模仿几种不同地方的叫卖调,感受其中的音乐元素,探究经过艺术加工、提炼后的叫卖调的艺术特色。再经过联系生活,回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场景的创编、表演等,体验市井生活情态,感受“艺术来源与生活,又高与生活”的真谛。具体目标如下:

2、教学目标

(1)欣赏几种不同类型的叫卖调,感受其中的音乐元素和民俗风情。

(2)学唱叫卖调《磨剪子抢菜刀》、《卖茶叶鸡蛋》,在游戏中尝试进行叫卖调的创作。

3、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体会叫卖调。

二、教学方法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听赏法和表演法进行教学。听赏法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关注学生年龄特点和情感需求的教学方法。而表演法则声像一体,形象性强,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实施寓教于乐的教学策略。

三、学法指导

新课程主张自主、创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欣赏、感受、思考、讨论、创编和表演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感受叫卖调的特色。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叫卖行头。

五、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安排得是否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版块:情景导入课堂——模仿与分析叫卖声——感受与学唱叫卖调——创编叫卖调——拓展和提升叫卖调)。

(第一版块)情景导入课堂

我在课前把自己扮成卖馄炖的商贩形象。课堂伊始即模仿商贩的样子高声叫卖:“卖馄炖了,香喷喷、热腾腾的馄炖,两元一份,好吃不贵。.。.。.”同时把学生当成南来北往的客人,招呼他们道:“先生,来一份馄炖吧,先尝后买,不好吃不要钱。.。.。.”

(设计意图:这种情景的创设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进入买卖的角色。使课堂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睛和思维,从而为本节课开一个好头。)

(第二版块)模仿与分析叫卖声

1、学生模仿商贩叫卖

新课标明确指出:体验教学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教师要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所以在这一环节,我将让学生亲身体验做商贩的感觉。

“同学们:你们谁愿意来试着扮演一回小商贩呢?”这时的同学们一定都跃跃欲试,再加上我及时的鼓励,他们肯定按捺不住想来尝试一下。于是我把随身行头交给学生,让他们扮成小商贩的样子,亲身体验做商贩的感觉。并会在他们叫卖的过程中适时提示他们:

①用怎样的声音叫卖可以更好地推销自己的商品?

②试着用家乡方言叫卖以上或者其它商品,会有怎样的体会和效果?

这里学生会随着我的提示把叫卖的声音变得高亢、上扬,也可能会有学生叫卖其它商品,恰好达到教学目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同学们试着叫卖过后,一定有一些切身体会需要表述。我及时给大家营造一个交流的机会:让同学们讨论并总结出叫卖声的特点。由此也就顺理成章地完成了这一版块的第二环节的教学:

2、分析叫卖声的特点

通过亲自体验“叫卖”,师生共同讨论并总结“叫卖声”的特点(板书——叫卖调:声音高亢、音调上扬、反复吆喝、方言特色)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让学生亲自模仿商贩叫卖,从中感受“叫卖声”的特点并对其做出概念性总结。达到“玩中学”的教学目的。)

(第三版块)感受与学唱叫卖调

在这个版块里我首先表演叫卖调“磨剪子来,抢菜刀”,然后提出问题:“这个声音跟刚才的吆喝声有什么不同?”同学们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这句‘吆喝声’有‘节奏’,有‘音高’,具备了‘音乐’的特点。”(我适时板书——节奏、音高,音乐特点)。接着出示课题《叫卖调》,并讲述它是中国民间风俗歌的一种音乐体裁。然后让同学们思考:叫卖调是否具备叫卖声的特点?叫卖声是否具备叫卖调的特点?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并作出总结:叫卖声不具备叫卖调的特点,而叫卖调除了具备叫卖声的特点以外,还有自身独特的特征。接下来,我将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一些其他地区的叫卖调。“同学们:我们一起欣赏一些其它地区的叫卖调,同时我们也验证一下刚才我们对叫卖调作出的结论,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叫卖调曲谱——卖茶叶鸡蛋;卖酒酿,我表演)。在经过这一系列的叫卖调的学习和听赏之后,我引导同学们讨论并分析叫卖调的作用——招揽顾客,推销商品。

(设计意图:这一版块旨在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唱、听、看”等有效方法,让学生轻松学唱“叫卖调”。)

(第四版块)拓展

1、创编、表演叫卖调

新课标指出: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因此,在通过以上各个环节的学习和实践后,我让同学们分成小组,自己尝试创编并表演叫卖调。并鼓励同学们大胆想象、大胆创编,要敢于表现和表演。让他们在群体的互动中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得到运用和发挥。

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叫卖调已经作为一种音乐形式,通过媒体广为传播。在这一环节当中,我将运用多媒体播放宝宝金水、康师傅绿茶、王老吉等商品的广告音乐,让同学们通过这些耳熟能详的视听结合的片子感受现代化的“叫卖调”。

还有些叫卖调加入到流行音乐中,更增添了艺术的魅力,为人们所喜爱。我还要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刘欢的《磨刀老头》,让同学们听听里面是否有自己熟悉的叫卖调(播放音乐),可以跟着音乐唱一唱。

3、欣赏歌曲《卖汤圆》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叫卖调在北宋时期就已经非常盛行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它还产生了另外一种形式——‘叫卖歌’。台湾民歌《卖汤圆》就是一首叫卖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首《卖汤圆》(播放音乐)。会唱的同学一起唱。”

(设计意图:我设计本环节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感受“音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五)总结

最后,让同学们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为了提升课堂立意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我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做总结性发言:“同学们,现在推销商品的手段越来越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叫卖调了,但是我们都不希望看到这种传统文化的消失。我想,叫卖调作为一种民间实用艺术能够继续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需要我们共同关注与创新。希望大家能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谢谢大家!下课!”

初中音乐教案4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喜欢我国彝族音乐,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彝族的音乐传统,培养学生热爱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2、通过学习彝族民歌《阿西里西》,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感。

3、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彝族山寨,在欢快、热情的彝族歌曲声中,充分展开想象,了解彝族风俗人情,初探彝族民歌的音乐元素。

2、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

1、有兴趣地学唱歌曲,能用自然圆润、略带弹性的声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阿西里西》,并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设计表现形式。

2、在歌唱中注意音乐基本表现要素的作用,如力度、速度、音色等对歌曲表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通过各种手段的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把《阿西里西》的风格特点恰当自然的表现出来。

二、难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掀起各环节的小高潮,以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红绸、彝族民族服等

教学过程:

导入阶段

课前播放《阿细跳月》的mtv,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走进音乐教室时就走进了彝族山寨。

1、组织学生进行肢体活动节奏型是即兴的,动作采用彝族舞蹈的素材三步一跺、三步一跳、吸跳、击掌等。

2、教师演唱一首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问题:你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联想?是什么因素使你产生了这种联想?

3、根据学生的回答作恰当的总结和评价。

4、对于“彝族”同学们了解多少?

5、教师利用课件梳理有关内容。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省,有十几个支系。

彝族崇尚火,是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

彝族民居、服饰、歌舞、乐器等。

有秩序的进入教室并分组坐好准备上课。

1、学生随教师打节奏作肢体活动。

2、学生欣赏教师的演唱然后各抒己见。

(彝族 啊哩哩 载歌载舞的节日欢庆的场面 节奏感强 欢快热烈……)

3、学生互相点评。

4、学生交流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关彝族风情的知识。

5、聆听教师简介,感受西南风情。

课前几分钟的肢体活动即可以放松师生情绪,拉近师生关系,又可以为下一步的彝族舞蹈创编提供了素材,作好了铺垫。在这一环节中还注意渗透了同学间的合作关系。

教师的真情演唱引出彝族民歌的风格特点,使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去分析感受,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

多媒体课件演示相关内容,为教学创设了意境,学生视听结合走进彝族山寨了解民俗风情。课件的背景音乐是童声合唱《阿西里西》,已经在不自觉中进入到新课教学中。

初中音乐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组中外作品的演唱和欣赏,感受作品流露出的对亲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故乡的云-中学音乐教案。

2、结合具体作品初步理解节奏和旋律是音乐表现的两大要素。能用连贯的气息,圆润和谐的声音,演唱《故乡的亲人》和《故乡的小路》,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3、积极参与《思乡情》诗歌朗诵音乐会的表演和创作实践活动,并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内容:

1、复习《故乡的亲人》、学唱《故乡的小路》

2、听赏《故乡的云》、《那就是我》

3、学生创作和表演

教学重点:感受、比较作品的不同风格。

教学难点:对作品进行对比、联想、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古今中外思乡之情人皆有之。走遍天涯海角,眷眷的思乡情意,总是常驻胸间。唐朝诗人李白有这样一首诗,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课件)

生:跟着朗读

师:现代诗人余光中先生也写过这样的诗,请一位学生朗读一遍。(放背景音乐)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是啊,思乡之作举不胜举,永唱不绝。

(二)复习《故乡的亲人》

聆听歌曲,投影有关图片,音乐教案《故乡的云-中学音乐教案》。

学生齐唱《故乡的亲人》

师:这首歌曲该用哪种情绪来演唱?节奏怎样?

生:回答。

师:这首歌曲表现了什么情感?

生:回答。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来唱《故乡的亲人》。

生:深情、思念地唱《故乡的亲人》。

(三)学唱《故乡的小路》

导入语:刚才我们复习了《故乡的亲人》,通过思念故乡的人来表现思乡之情,那么现在请你听一下这首歌曲是从哪个角度来表现这种情绪的呢?

生:聆听歌曲

师:这首歌曲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情绪怎样?

生:讨论后回答。

师:请你轻声跟唱。

生:跟唱《故乡的小路》。

师:你认为这首歌曲采用哪种演唱形式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独唱、齐唱、领唱合唱)

生:回答。

采用学生选择的演唱形式唱《故乡的小路》

(四)听赏《故乡的云》。

导入语: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好象在对我说,归来吧!归来吧!(出示相应的画面)

生:聆听《故乡的云》

(五)听赏《那就是我》。

师:朗读歌词,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

生:聆听歌曲

师:在这首歌曲中你感受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最使你感动的是哪一句?

生:回答。

(六)比较与分析。

歌曲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