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实用2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实用2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1
1美国次贷危机历程
美国次级房屋抵押贷款是美国金融机构向信用等级较低的购房者提供的一种抵押贷款。美国的利率上升和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是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源。从2005年至2006年6月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准利率从1%提升到%。连续17次加息导致了80%的次级房贷贷款者的每月按揭在不到半年时间里猛增了30%-50%,付不起按揭并被处以罚款的贷款者大量涌现。贷款违约的不断增多使全美多家次级贷款市场放款机构深陷坏账危机。2007年3月13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公布的报告显示,次级房贷市场出现危机。消息传来,美国股市全面下挫。2007年4月2日,美国最大次级抵押贷款企业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标志着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爆发。这一危机扩大并波及到债务担保证券市场,2007年6月,美国知名的贝尔斯登资产管理公司陷于困境。次月,贝尔斯登宣布两只陷于困境的对冲基金已向法院提交文件申请破产保护。7月至8月,次贷危机扩散至股市。投资者的担忧,引发了股市和信贷市场的剧烈波动。全球主要股市每个交易日股价下跌2%以上的事件经常发生。8月至9月,次贷危机造成了全球性信贷紧缩,各国央行被迫入市干预。对美国次贷问题的担忧日益加剧,已远远超越了美国银行业和小型专业贷款机构的范畴。
2次贷危机中的道德风险
次贷申请人的道德风险
2000年至2003年美国推行的低利率政策推动了贷款的增加,过剩的流动性促使物价上升。2003年美国通货膨胀压力显现,为了抑制国内通货膨胀,美联储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的两年间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利率的上升直接导致浮息贷款利率上调,借款者面临的还款压力骤然增加,与此同时房地产业进入萧条期,贷款申请人很难获得新的次贷,即使出售房地产也不能偿还本息。而次贷申请者大多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信用记录也良莠不齐,当他们发现无力还贷的时候,拖欠和违约也就不可避免。即使一部分购房者有能力继续维持还款付息,利率的上升也会削弱其提前偿付的意愿。因此道德风险随着利率的上升逐渐暴露。
住房抵押贷款公司的道德风险
2001年以来的房地产牛市使美国投资房产的热情空前高涨,当大多数美国民众形成对房地产市场长期看多的预期之后,房价震荡上升的格局就很难在短期内被打破。繁荣的房地产市场扩大了购房者对房贷的需求,对房贷的需求人群从原来信用较好的高收入阶层扩展到信用等级相对较低的中低收入阶层。这就促使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向中低收入阶层开拓市场。另一方面,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可以通过发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将风险转移给投资者,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因贷款占用的资本得到释放,回收的资金可以继续扩大贷款,从而加大了房地产投资者的杠杆的乘数,增加收益的同时也使风险成倍的增长;随着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流动性的增强,它们有能力进行业务的创新,这也使得信用等级较低的中低收入阶层有可能成为次级按揭贷款的贷款对象。因此,一方面由于对贷款客户的争夺,另一方面由于可以通过将贷款进行证券化来转移风险,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没有对贷款申请人进行严格的审核,无视贷款申请人的还款能力,鼓励其对现有的抵押贷款进行过度再融资,甚至教唆贷款申请人通过一些技巧和手段在经济条件未发生任何改变的情况下,提高信用分数,从而获得较低利率的贷款。还有一些住房抵押贷款公司为了扩大业务,未根据有关规定向贷款申请人真实、详尽披露有关贷款条款与利率风险的复杂信息。这都使得次贷工具的风险不断升高。
投资银行的道德风险
在传统的资产证券化流程中,发起人将已发行的贷款“真实出售”给特殊目的载体(SPV),形成与该资产组合的“破产隔离”,投资银行根据该发起人剥离资产的情况对现金流进行重组,设计出与资产组合的特征相匹配的次贷担保债务凭证(CDO)产品。在此过程中,由于CDO产品的设计是以资产组合的特征为基础,因此能够更有效地规避风险。但是过热的资本市场使对高收益债券的需求急剧增加,投资银行为了扩大业务,他们会根据不同的信贷标准制定不同的债券条款和利率。此时CDO产品的设计更多地是依据投资者的需求而非资产组合的特征,这就从根本上增加了投资者的风险。
机构投资者的道德风险
投资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将面临四种主要风险,即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提前偿付风险。机构投资者运用复杂的模型和定价工具来评估上述风险,经过计算将次贷定义为低风险高收益的债券而大量增持。但复杂的定价模型也不可能涵盖市场上所有的信息,一旦模型的假设条件不复存在,那么由该模型推导出的理论价值便没有任何的意义。次贷危机是房价改变上涨的趋势引发的引用风险,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对这样的风险估计不足。此外,机构投资者并不完全公开内部核算收益率的模型以及相应得防范风险的方式与能力,因此市场对自身所承担的次贷风险并不了解。
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
信用评级是资产证券化中的重要一环,被证券化的资产组中可能包含众多的单项资产,投资者无法直接了解到投资标的的基本信息,信用评级就成为投资者了解证券风险和收益的重要途径。独立性和客观性是信用评级机构生存的基础,即不被市场的情绪所左右,但是在次贷危机爆发的整个过程中,信用评级机构却没能将市场引向健康的轨道,反而加剧了市场的崩溃。由于评级机构大部分的收入来自发行方支付的评级费用,也就是说评级机构一方面收取咨询手续费,另一方面又对这些产品进行评级,这就出现了委托人和被评估人相同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评级机构难以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此外,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信用评级公正性和客观性降低的一个原因。尽管评级机构十分了解自身设计的评级模型以及如何提高信用评级,但他们在网站上或评级报告中只是简要介绍评级的方法,并不公布评级的数据来源与核心的评级方法。这就导致了评级过程的透明度降低,使得投资者、监管机构与被投资方和评级机构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两端。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市场和监管当局对评级机构的约束作用减弱,难以阻止评级机构通过设计出高评级的证券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样的信用评级无法保证其应有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监管机构的道德风险
监管部门有责任对市场各类参与者进行及时的风险提示,规范各类金融机构,正确处理房地产金融创新和有效管理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原因是监管部门对市场进行早期预警做得不够。
资产证券化本身是一个工具,其结果好坏取决于金融资产质量和整体金融监管环境。由于前些年美国资本市场形势较好,金融机构的竞争比较激烈,使得金融资金流向一些可能在正常情况下得不到融资或者还款能力比较弱的主体,金融资源获得的难度低于正常标准,这就降低了金融资产的质量。若监管当局采取有效措施,将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此次危机的危害还不至于如此之大。但美联储受制于不干涉企业经营活动的惯例,未能及时与相关监管部门合作对已经露出危险苗头的次贷业务进行干预,及时抑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过度放贷和投资银行过度投机的行为,终于酿成危机。监管部门的失职为次贷危机埋下了隐患。
3次贷危机中的道德风险管理启示
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
次贷危机中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和获取信息的高成本,因此解决道德风险的根本途径在于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降低获得信息的成本。因此必须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首先应完善贷款规范,严格审核贷款申请人的财务状况与信用状况,降低日后的违约风险。其次,应促使从事住房抵押贷款的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各类贷款和保险产品的营销中,要向借款人充分披露产品信息让借款者有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借款人权益的损害。推进标准化的合约、贷款审核程序、借贷标准,规范银行贷款和贷后的服务。最后,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管理。信用评级机构主要通过证券评级和企业资信评估来传递信息、控制风险以降低整个社会的信息成本。投资者的信任是投资行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有来自于专业市场机构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即通过信用评级机构对项目评价认可,将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另外,信用评级机构作为专业性的机构,其收集、传递信息的功能较之其他机构更为迅速准确,能够辅助投资者进行信息分析与决策,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失误,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
强化资本市场监管,防范中介机构道德风险
资本市场监管能够剔除市场中的不稳定因素,制约影响市场公平的行为,促进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资本市场监管的重点在于防范中介机构道德风险。这场次贷危机说明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特定的条件下,难免会产生一些参与者以牺牲他人的利益换取自身利益的行为,影响市场的公平和公正。
这就要求监管部门及时更新市场规则,积极对市场加以引导,严厉打击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应严格规范现有中介机构的行为,以建立起一批高质量,具有独立性、公正性、权威性的社会中介机构,使中介组织成为一种能真正具有制约力的、公正的社会公众力量,为投资主体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同时构建完善的金融市场准入机制、金融市场行为监管机制和金融市场退出机制。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2
2007年初,美国爆发了备受全球瞩目的次贷危机,这场危机引发了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和股市的剧烈震荡,并在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市场迅速蔓延,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次贷危机是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之一,又称次级按揭贷款危机或次级债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由次级抵押贷款而引发的一种经济现象,“即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的信贷危机,是由美国金融机构向信贷记录不佳的购房人提供按揭贷款,然后将这些贷款证券化,以较高的回报率卖给机构投资者或个人”。本文首先将对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进行详细考察,在此基础上对这场次贷危机展开客观评价,并引申出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几点有益启示。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虽然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但确确实实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而对这场危机的产生背景、产生根源、演进过程和控制措施进行梳理分析不仅有助于把握次贷危机发生和发展的规律,而且能为金融业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以避免或减少类似危机的发生。
1、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背景。在这场危机爆发之前,美国金融业的一系列并不引人注意的举动看似符合经济市场发展规律,但却为这场金融危机埋下了重重隐患。第一,美联储发布了一系列降息政策。由于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加上“911事件”的冲击,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为了刺激消费和实现经济软着陆,先后进行了13次降息,最终于2003年6月25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1%。降息政策的发布使得美国拥有着大量资金的投资者由购买短期国债转向了融资,而且导致了市场上大量低息贷款需求的出现,大量投资者纷纷涌入华尔街从事金融信贷行为;第二,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由于利用房地产贷款能够获取较大的收益,因此众多投资者纷纷进入美国的房地产贷款市场。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美联储
自2004年又先后进行了17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由1%上调至%。加息政策使房价持续下降,越来越多的人无法偿还借款,只能以房产做抵押,这也就导致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出现;第三,信用风险开始上升。将手中的房贷推向市场的方式是将其证券化,但由于市场有限,加上优级消费者为数不多,因此华尔街开始大量开发次级抵押债券,使得越来越多的次级消费者轻而易举地拥有了房子,直接导致信用风险不断上升。
2、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根源。关于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我国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观点,但一般都认为资本流动飞速增长、金融创新缺乏相应监管、利益驱动下的职业道德缺失、政策导向不切实际、证券化引发泡沫、信用增级推波助澜、交易风险无限放大、投资群体盲目投资、借贷消费毫无节制、实体经济长期失衡等是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上述关于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仅仅只是推断,而且是表面现象的分析,未能触及危机发生的深层次根本原因。虽然上述原因分析都有一定的依据和道理,但不足以令人完全信服,只有借助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危机的科学理论才能客观分析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固有矛盾造成的,是必然中的偶然。由于美国的生产资料是以资本家占有为基础,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不能从根本予以协调,当这种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经济危机必然要爆发。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根源无法彻底消除,而次贷危机的发生仅仅是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之一。正如有学者所言,“被美国信贷消费模式遮掩着的、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消费能力相对缩小的矛盾的积累,是爆发这场危机最根本、深层次的原因”。
3、美国次贷危机的演进过程。美国次贷危机的演进首先是从房地产金融机构的破产开始,并经历了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扩散和向实体经济传导的过程。2007年3月,由于受次贷违约率上升的影响,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出现了严重的次级债坏账,并导致了银行中断其融资渠道,而不得不被迫于2007年4月2日申请破产保护。新世纪金融公司是这场金融危机爆发的起点,此后美国大量的次级贷款商也随后纷纷倒闭或申请破产,迅速发展的次贷风暴立即引发了金融市场的恐慌。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次贷危机逐步从房地产领域扩散到了银行等金融领域,持有大量次级抵押贷款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以及养老基金等机构也纷纷被卷入进去,金融市场流动性短缺和信用紧缩的局面出现。随着2008年房利美、房地美被政府接管,AIG保险公司的国有化,尤其是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对市场心理的`冲击最大,把次贷危机推向了一个高潮,成为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标志。此后,这场经济危机开始向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等实体经济领域传导,并导致了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失业人口增加、通货膨胀剧增、上市公司市值降低等情况出现。
4、美国次贷危机的控制措施。面对次贷危机给美国居民和金融业造成的巨大损失,美国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开始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控制,以求缓解社会舆论压力、减少经济损失和挽救金融市场。这些措施主要包括通过降低利率减轻贷款者的经济负担、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共担机制、弱势美元政策以促进产品出口增加、实施部分抵押贷款利率冻结措施、对大型金融机构实施救援以减少金融动荡、减免税收刺激生产和消费等。上述这些措施的实施所取得的效果并非尽如人意,虽然总体上对抑制次贷危机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没有从根源上分析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因而次贷危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直至今日还未
完全消除。以连续降息为例,虽然降息对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和吸引投资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在短时期内很难表现出来,而且在消费者和投资者在信心受到打击的情况下,降息对于拉动消费和吸引投资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评价
美国的这场次贷危机有其显著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其对美国、世界他国和我国必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可以说,美国次贷危机截至目前还尚未结束,其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1、美国次贷危机的特点。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之所以能够引起全球的关注,并进而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于其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传播速度之快。从发展过程来看,这场危机由次级贷款抵押产品开始,并迅速蔓延到其他金融领域,并冲击着美国整个经济市场。这场次贷危机虽然在2007年春才初露端倪,但在2007年夏就开始爆发,并于2008年秋全面恶化,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造成了美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严重创伤。发展速度之快令美国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始料未及,即使采取措施也很难在短时期内见到实效;第二,影响范围之广。美国这场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是全球性的,而且一开始就具有全球性。由于美国金融市场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核心,他向来自全球的投资者提供了大量的金融产品而且市场容量巨大,因此当美国经济出现动荡时必定引发全球性危机。此外,美元一直以来都是国际货币,一旦发生危机,则会通过美元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第三,造成损失之大。国际货币基金会(IMF)货币和资本市场部门主管卡鲁阿纳在2008年就指出,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带来的更大范围冲击造成的美国资产亏损预计为约1兆美元。“IMF报告称,危机造成全球金融机构的直接损失估计高达万亿美元。股指下跌、失业增加、贸易减少、经济增长放缓等间接影响将更为广泛,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第四,密切联系着房地产市场。纵观整个次贷危机发生的过程,我们会发现,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始终有着密切的联系。若将整个危机发生过程予以简化,则可以清晰地看到次贷危机是否依然继续蔓延主要取决于房价下跌的状况是否继续存在。
2、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对美国经济、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1)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美国这次贷危机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损失,虽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上不明显,但却为市场信心重建和企业融资带来了挑战。“市场信心的丧失”是这场危机最终结果的重要标签,美国整个信用体系面临了一场严峻的考验,投资者的疑虑已经从次级债扩散到企业债、国债、股市等方面,并直接导致美国的外来投资明显缩减。同时,次贷危机引发了信贷市场的资金链发生断裂,收紧融资条件的政策发生变动,融资成本的上升使得“低成本资金时代”出现逆转。在美国经济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受到较强的资本约束,没有了可以支撑其继续创新的经济助力,大多数中小企业纷纷倒闭。
(2)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表现越来越明显,美国这场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以全球出口贸易为例,2008年我国对美出口1,亿美元,虽然同比增长%,但却比上年回落了5个百分点;欧洲各国出口总量和对美出口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仅日本8月份对美出口就锐减了%,对欧洲出口也减少了%。此外,美
国次贷危机还导致了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滑坡、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原材料价格上涨、消费者信心受挫、利率走势不稳等现象的发生。(3)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首先,我国大量投资者拥有着美国的次级债券,导致了许多金融机构在这场次贷危机中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而且导致了国内金融市场投资欲望和信心的低迷,沪深两市银行板块全线暴跌,多达八家银行股跌停;其次,美国次贷危机使得中国的出口开始减少,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个百分点,而且“中国制造”将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再次,由于美元汇率的下滑,大量的热钱即短期投资资金进入了我国市场,从而增加了人民币的发行,直接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大,冲击了人民币汇率制度。
3、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美国这场次贷危机不仅影响范围较广,而且影响时间较长,“即在不考虑外部因素的情况下,本轮美国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要延续到2013年年初才会结束。”尽管各国都针对美国这场次贷危机及时采取了应对策略,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次贷危机仍然在影响着当今全球的经济。虽然次贷危机在全球继续蔓延的局面得到了控制,事实也证明了恶性蔓延不存在可能性,但其间接影响却依然存在。如由于受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受挫、金融体系难以弥补创伤和美元汇率的不断贬值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市场风险将继续加大;由于通货膨胀的加大和失业人口的增加,国际商品价格也将不断上涨;由于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逐步减弱,加上次贷危机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带来了创伤,世界经济的增速也将会明显放缓。尽管我国对这场次贷危机何时能够完全结束仍抱有疑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次贷危机已经得到了控制,金融市场已出现了回暖,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三、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作为引起全球金融业发生动荡的导火线,除了对我国金融业产生了一定影响之外,也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有益启示。当然,最重要的工作是预防危机的产生。我们可以做什么呢?现在每个人都清楚,应该是更好的信息披露,公司和银行有更多的“透明度”,对金融风险进行更密切的监管,等等。
1、加强金融监管。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与其金融监管的放松是分不开的,因此我国在发展金融业的过程中应做到的就是加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一个流动性约束,加强金融监管意味着在经济体中有较少的消费者能够获取融资或对外借债,以维持较高的消费水平;放松金融监管意味着在经济体中有更多的消费者能够举债以维持账户逆差的居民。”我国目前在金融监管方面由于受信息不对称、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大、金融主体有限理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金融监管体系尚存在被动性、孤立性、事后补救性、缺乏权威性等一些弊端。为此,我国在加强金融监管方面尚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至少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第一,改革金融监管体系,推行监管机构内部专业化分工,在中央建立一个专门的金融监管委员会;第二,推进金融监管创新,明晰监管范围,落实监管责任,强化监管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第三,落实金融监管的公开性原则,及时通过信息披露机制向社会公开有关金融机构的财务、经营、风险管理等状况,以便与社会监管建立起有效的联动机制;第四,对监管人员进行规范管理,明确其职权和职责的范围,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强化监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第五,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或区域性金融监管活动,加强与世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信息交流,逐步推进金融监管向国际化发展。
2、慎待金融创新。从这场次贷危机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美国的金融业高度发展的同时表现出了脱离实体经济需要的现象,大规模担保债务凭证、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交易就证明了这一点。由此我们应吸取一个经验就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严格遵守审慎经营规则,这也是我国在法律中明确予以规定的。如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21条就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规则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也可以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前款规定的审慎经营规则包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损失准备金、风险集中关联交易、资产流动性等内容。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严格遵守审慎经营规则。”坚持审慎经营规则,要银行业慎待金融创新,这不仅是对银行业进行业务制度设计的要求,也是银行业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循的准则。为此,我国应全面审慎金融创新,认真定位金融创新的发展方向和服务目标,金融创新不能脱离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一基础。从风险考量方面看,任何金融产品都应该是服务于实体经济需要的,任何逃避监管或脱离市场的“金融创新”都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在金融产品设计和金融合约执行过程中,都应该严格按照“审慎经营”规则来进行,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等方面合理评估无风险约束下的放贷行为与潜在风险之间的平衡,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3、注重风险防范。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和金融风险防范措施的经验告诉我们,注重金融风险防范应从理念和制度方面同时进行建设。在理念上,不仅要求政府监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做到公正执法,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要严格对放款进行审查并做好放款后的跟踪工作,而且要求投资者要理性看待金融市场,切忌盲目跟风投资。郎咸平认为,美国次贷危机中房地产产值占美国总产值的6%,而我国,以北京为例,最高时候的房地产产值已经占到了总产值的58%。可以想象,如果不加强风险防范,我国一旦发生次贷危机,将会对经济产生多么大的影响。以个人投资房地产为例,我国2008年开始对房地产行业融资和购房政策进行了调控,而要投资房产就必须根据每年的浮动利率制定合理的还款方式,从而更加有效地规避风险,达到将自己的经济条件和主观需求相结合的程度。此外,建立健全个人诚信系统对于防范金融风险也是十分必要的。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金融产品开发还没有与个人信用紧密联系起来,这就很难界定不同信用等级的贷款人群所带来的风险。为此,要求商业银行应当运用市场化手段区别对待不同信用等级的贷款者,并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上对贷款者进行区分,从而可以降低不同层次风险之间相互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