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关山月》原文【实用4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李白《关山月》原文【实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李白《关山月》鉴赏【第一篇】
李白《关山月》鉴赏
《关山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古诗。此诗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诗文解释
明月从天山升起,出没在苍茫的云海之中。长风吹过几万里,一直吹过玉门关。汉武帝曾经出兵白登,胡人窥视着青海湖。自古以来征战的地方,看不到几个人能够生还。战士们看到这一片凄凉景象,思念家乡多是满脸愁苦。想家中的妻子在高楼上,一定是叹息声不断。
词语解释
天山:甘肃祁连山。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玉门关:古代通西域要道,故址在敦煌西边。
下:出兵。
白登道:指汉高祖与匈奴交战,在白登山被困事。
胡:指吐蕃。
由来:从来。
戍客:驻守边塞的士兵。
苦颜:愁苦的容颜。
高楼:指高楼中的思妇。
未应闲:该是不会停止的。
诗文赏析
在本诗中,诗人李白没有把征人思妇之情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而是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反映出了诗人浩渺的胸襟。用宽广的时空做背景,把眼前的离愁别绪融合进去,从而产生更加深远的意境,这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手笔。诗人在本诗中描写了征战边疆的苦楚,展示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及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从而揭示出本诗反战的主题。本诗层次分明,结构紧凑,意境深远,感人肺腑。
李白《关山月》【第二篇】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唐诗赏析: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象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明代胡应麟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如果把“闲雅”理解为不局促于一时一事,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那么,他的评语是很恰当的。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关山月 李白【第三篇】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韵译:
皎洁的月亮从祁连山升起, 轻轻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长风掀起尘沙席卷几万里, 玉门关早被风沙层层封闭。
白登道那里汉军旌旗林立, 青海湾却是胡人窥视之地。
自古来这征战厮杀的场所, 参战者从来不见有生还的。
守卫边陲的征夫面对现实, 哪个不愁眉苦脸思归故里?
今夜高楼上思夫的妻子们, 又该是当窗不眠叹息不已。
1、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2、胡:这里指吐蕃。 3、高楼:指住在高楼中的戍客之妻。
赏析
李白的《关山月》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开头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中间四句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最后四句描写战士“望归”的愁苦心情。“戍客”“思归”愁肠百结,望着边塞荒凉景色,满面愁容,难以名状。想家中高楼上的妻子、满头白发的'亲娘和瘦骨伶仃的儿郎,一定也在这清冷的茫茫月夜里或站立楼头,或折柳门前。他们举目远眺,思念着“我”这个也许永不能生还的征人。此情此景,似乎可以听到他们一声声揪人心肺的惆怅叹息。诗人将战士的思乡、家人的思亲融于广阔苍茫的景色里,使得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
综观全诗,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如果说李白的诗大多用“月”“旅”“酒”来排泄个人的愤懑的话,那么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
此诗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正如任华在《杂言寄李白》中所说的:“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
唐诗:李白《关山月》【第四篇】
唐诗三百首:李白《关山月》
朝代:
唐代
作者:
李白
原文: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
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围困七日。
①关山月:古乐府诗题,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②天山:指祁连山,位于今青海、甘肃两省交界。
③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④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东北。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
⑤戍客:驻守边疆的`战士。
⑥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