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经典常谈》每一章读后感【最新14篇】
每一章深入探讨经典作品,揭示其思想深度与历史背景,激发对人类智慧的思考,值得反复品味与探究。经典如何影响当代?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经典常谈》每一章读后感”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1
这里有本薄薄的绿皮小书,我的指腹轻轻抚过书的每一页。不过短短十三章的内容,却是把那些埋葬于岁月长河中的古典舒展在我的眼前,映入我的心间。
朱自清先生写这部书的本心,是为了给想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让他们在浩瀚如烟的古代典籍中不至于失了方向。若说朱先生的《经典常谈》是一叶小舟,那么它定是一叶能将我引渡到宽广无垠的经典之海的舟。
《经典常谈》无疑是一部闪光的著作,它引领着我,去探寻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经典古籍。书中没有多少朱自清先生自身的理解和感悟,而是引经据典,非常客观的撰写我国古代的经典。它们的创作者、创作背景,乃至更详细的内容分析。况且,能像朱先生这般,在学术书中极少增添自己感触与理解的作者,格外难能可贵。
在朱先生的《经典常谈》中,我最为感兴趣的是有关《诗经》的那一章。我兴致勃勃地将书页展开,翻到《诗经》,细细研磨书中的遣词造句,求知的眼神似乎立即能在轻薄的书页上灼出一个洞来。
一提到《诗经》,我脑海中悠扬回荡、经久不散的是那首“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首《青青子衿》出自《诗经·郑风》。描绘的大概是一位女子在城楼上独自徘徊,焦急等待恋人,责怪恋人没有如期而至的画面。虽说这是一首爱情诗,但我注意到的却不是女子苦待恋人的急切无奈,而是这女子独立自由的人格与男女平等的社会风貌。
女子在古代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没有了做自己的机会,失去太多。而《青青子衿》中这女子却是能责怪恋人的不守信,没有如期到来, 可见是个男女平等,既无封建礼教的太多束缚,也无被封建所荼毒的人的社会。女子有了地位,拥有自主人格。这样的美好社会在那个战火四起,有着剥削压迫的古代,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诗经·郑风》也许只是诗经的一小部分,也许并不能将诗经那绝代风采完全展现出来,但这已经足够了。《经典常谈》是一部“真”著作,它让我在浩瀚的经典之海感受到了经典的博大。它是一叶伟大的舟,一叶引渡之舟。
我摩挲着书的封皮,再次缓缓打开这本绿皮小书,又浸入了叶引渡之舟。
以上就是《经典常谈》读书心得感悟模板的相关范文模板可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读后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阅读材料,同时也可以锻炼读者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希望这些内容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2
常常迷离于世间苍白之中,深感学习之苦。闲暇之时,不如抿一口茶,袭一身素衣,慢下脚步,去阅读《经典常谈》。
著书人名日朱自清,乃中国近代文坛之大师,渊博之学者。他常感中华文化之凋敞,常为中国境遇而担忧,“希望给愿意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当个向导,让他们在面对诸多经典时不至于茫然无措”。
《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收录了中国古代的各类经典文献,并加以编集,是初学经典者的必备读物。
书中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等书,但在我,最愿看《辞赋第十一》。
辞赋,即楚辞和汉赋。楚辞的代表便是屈原的《离骚》,是他因担忧楚怀王而作。“骚”就是忧思的意思,屈原将他的忧刻进了骨子里;便多用美人花草来借喻楚怀王,以表自己的忠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在他的辞中也展现了他勇于求索的伟大人格。
屈原的《离骚》《九章》乃千古之绝唱;到了汉代,人们开始模仿他,出现了各种“骚体”,而模仿得最成功的人便是宋玉。
随着历史的演变发展,辞开始向赋演变,逐渐散文化。“赋”在古语中就是铺陈排叙的意思,“赋”就是古代的散文。
到了汉代,赋开始发展起来,如《一都赋》、《二京赋》和《三都赋》就是其中著名的几篇。
宋代的赋到了鼎盛时期,我最喜爱的便是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饮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几句开头,平实却有深意,仿佛拉近了我们与大家的距离。“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虽绝写景,却意境深远。
此外,赋还有欧阳修的《秋声赋》,他感叹于秋天的凉意,却愿意在秋声中起舞,不惧人生之秋。
“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朱自清在书中如是说。经典常谈,我们能看到屈原掩泪以投江;看到苏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看到政阳修的秋声中凌然……
看遍《经典常谈》,感人生之百态。学文人之气魄,渺沧海之一粟。航着一艘船,我愿在朱自清的领导下,咀英嚼华,漫步,在那经典的长河边。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3
最近我读了朱自清先生撰写的《经典常谈》一书,朱先生 分开我们已有 62 年了,他作为我国现代作家以及他的优秀的 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永垂在我的心中。看了这 本书,就觉得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对其追怀不已,并为其只有 50 岁的生命而可 惜。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 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 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 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 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
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 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工 程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假如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 导。当游客想要参观一个岩洞时,他先在洞外给讲说一番,让 游者心里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 导,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能按真际讲 说,绝不会说这儿是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 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送这样的向导。
我姑且将此书当做教材,按章节课序来介绍书中的题目: 第一课说文解字内容略第二课 第三课尚书内容略第四课诗经内容略 第五课三礼内容略 第六课春秋三传 内容略第七课 四书内容略 第八课战国策内容略 第九课史记汉书 内容略第十课 诸子内容略 第十一课 辞赋内容略 第十二课 诗内容略 第十三课 文内容略 下面以第一课说文解字为例简要介绍一下文中的内容: 相传中国文字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造的。见地上印有兽蹄 和鸟爪的痕迹有了灵感,开场造字。仓颉泄露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 会变机灵,会争着去做那些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 的人变少了。
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害 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 作用的。但此传说是在战国末期才有的,那时的人并不都相 信;如《易》和《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 的。
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文字不断地在演 变,说是一人独创,是万不可能的。识字是教育的初步。
《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他们识 字。秦以前字体非常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罢了。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渐渐淘汰,识字 便简易多了。
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 了《爱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学篇》七章。但字体以当 时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于原来的籀文略有不同。汉初,教书先 生将这3篇合为一书,单称《仓颉篇》秦代的三种字书都不传了。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做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划 时代的字书,囊括了历代的各种书体,他保存了小篆和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朔沿流。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 如今叫文字学。
从前的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 即从文字学入手。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二是指 事;三是会意;四是形声;五是转注;六是假借。详略。
汉字从秦代开场演变成各种书体,真〔正、楷〕,行, 草,隶,篆书体的来历及开展。
就从这第一课的内容来看,应该说很丰富的了。从文字的 产生,开展。文字的构成,各种字体的演变。
介绍得一清二楚,有关的传说故事讲得生动活泼,好似就 在眼前。从这本七万七千字的书中看出作家的知识之渊博,文 笔之圆熟,真令人叹服。读了这本书之后,那句开卷有益的成 语应验了。
我感到受益匪浅:对于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有了更深 一步的认识,更加清楚地理解了何谓经典及这些经典的开展 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朱先生那个时代可能还没有古为今用一 词,但他写这本书的初衷还是为了倡导国民继承祖先为我们留 下的文化遗产,进步国民的文化素质。
因此朱先生把这本书命名为《经典常谈》,既然是常谈, 就是说我们不能忘记这些经典,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学习 这些经典都是有用处的。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4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不仅仅是所谓的经典常谈,更 是一本对于经典着作的导读。
纵观世界,如今全球一体化已经深化我们的内心,世界市 场也已经初具规模,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新的文化,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已经越来越少的在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 越来越少的家庭会给自己的孩子承受最传统的教育,越来越少 的孩子理解我国古代还有如此精妙的作品,当然这也包括我自 己。在读《经典常谈》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我国古代有一段 时期百家争鸣那段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我并不理解它们,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我国古代的作品,是我国 历史上最璀璨,也是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一笔财富。
虽然,我们目前无法改变这些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衰 败的现状,但我相信就目前而言经典是不会消失的。假如我把经典比作一个景点,那么这一景点一定需要一个向导,而朱自清先生的这一本书正好充当了这一角色,他在这本书中详细介 绍了何谓经典,更介绍了这些经典可以流传千古的原因,在这 本夹叙夹议的书中,我理解了我国古代经典的博大精深。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5
近日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这本《经典常谈》,该书主要是介绍讲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书的自序上也说这本书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典籍,也可以称作为“国学入门书”。既然能够称得上“国学入门书”,其分量可谓不言自喻。这本书的出现也为各个阶层的人群翻阅史籍做了一个很好的指引。
朱先生这部书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的“四书五经”,“十三经”等著作。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广为流传,最为经典的著作。在朱先生的这本书的书目编排顺序上依次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第,文第。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所以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纵观通篇,朱先生不但对每一本著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释,并且在对某些著作的阐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认识。比如在《礼》第五中,朱先生说道:“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在《尚书》中,朱先生对几千年来关于《尚书》的真伪也做了自己的考证,确定伏生的《尚书》为最原始的真本,但即便如此,朱先生还是建议我们对这29篇要分别看,因为中间也有一些文章是战国时人托古之作。所以,这样严谨的态度也恰恰可以为一些刚接触这些著作,或者即将接触这些著作的人提供了一个更为客观、更为辩证地来了解、认识这些著作的渠道。
朱先生的这本书虽然称作为“经典常谈”,但在我看来其实这本书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经典常谈”,更深远地来看,其实还包含着“经典导读”这更深一层次的含义。众所周知,在国际化程度不断地深入每个人生活时,我们的生活也充斥着许多新生文化,以至于年轻一代对我们华夏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面对日益增多的“泊来”文化,已经很少在有家庭再给孩子接受“传统教育”了。所以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为我们的古代文化做一个诠释、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让我们的华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毕竟,我们的华夏文化还是需要下一代来传播。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6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 20 世纪 30 年代末到 40 年初代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分。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识,还包括了朱自清先生对四 书五经的独有的理解。
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全书共 13主要包括《说文解字》,《周 易》,《尚书》,《诗经》,《三里》,《春秋三传》,《四书》,《战 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还有 系统性的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这本书,内容简洁精辟,语言流畅不仅 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还有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 的书。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较为强等。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文》因 为文字不同,体现出了国家和民族的书面表达方式和思维是不一样的。文字使人们进入有历史记录的文明社会。而且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是不可 缺少的部分。
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这本书后,我更加深入的理解了读经典的意义。读经典不仅仅是要学习知识而是通过阅读古代经典汲取先贤的智慧,丰 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
这本书的主题思想是为了给希望读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 读的门径,让他们面对豪如烟海的古代典籍?至于茫然无措。
这本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更是白华 文通俗流畅的典范,容易激发读者阅读经典的兴趣,从而亲近经典,了解经典。可以说是《经典常谈》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如果你们喜欢阅读经典书籍,我向你们推荐这本书希望大家能喜欢。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7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 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 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我一直在考虑, 什么是好的语文教育?引导学生在汉语言文字世界中探究语文 之美,让语文之美在孩子们心间生根发芽。再读《经典常 谈》,突然了悟,朱先生已先行久矣,我辈之幸,终能在《经 典常谈》里体悟先生良苦用心和为师之道,终于明白这才是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将经典之美种植在少年之心的正途大道。
静夜掩卷,我仿佛看到朱先生伏案凝思,把那些宏伟而磅 礴的羁绊,一笔一划地写到纸上,沧海觅遗珠,将中华文化经 典深深化画在历史的岁月与时空,让经典之美悄然勃发。朱先 生薄弱的身形于光里摇曳,仿佛是瑰丽山水中巨人的背影。
经典之美,美在气势雄壮,字、词、句、段、章无不绽放 出别样的华彩;经典之美,美在灵动秀丽,诗词歌赋中都在吟 哦着悲欢离合的传奇;经典之美,美在它既见证了历史,又升华 了历史;经典之美,还美在它既来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经典之 美,美不胜收!而自古以来,经典就是人们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 文化。
____说:“站立在 960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 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 13 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 比深沉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 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一个民族之 所以在世界文明之林享誉千年,在于它独特而充满魅力的文 化。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之所以充满希望坚实向前,是因 为国人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有大美于心。
因此,作为语文人,我们更应该传承并弘扬中华传统经典 之美,以之滋养身心和灵魂,修养文化底蕴,坚决民族底气,让经典之美于在更多人的心灵盛放,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8
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 触的义务。 —-朱自清
学生年代已然过去廿余年,再读朱自清先生《经典常谈》是在从事中学语文教育二十二年后的今天。不知不觉,忙到飞 起的这个暑假,已悄然过了大半,也只有在静夜才得以单独沉 浸于朱先生凝练简洁的文字中,感受先生 80 年前在浩繁艰晦 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皓首穷经,青灯文字的良苦用心,领略先生 的经纬之才。 书中,朱先生开宗明义,本书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典籍,亦 可称之为“国学入门书”。于我而言,既称得上“国学入门 书”,其分量自不必赘述。何谓经典?先生言:经典就是我国 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先生大才槃槃, 在浩瀚典籍中觅沧海遗珠,所选经典囊括了经、史、子、集四 部中最广为流传的经典著作,既沿袭传统顺序精编了经典书籍 十三种,又以教育大家的高瞻远瞩,自《说文解字》始,五经四书、《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诸子经典、辞赋、 诗歌、散文,玉振金声,用夹叙夹议的行文,微言大义,以清 隽沉郁的文风、洗练秀丽的文笔,从十三种书籍作者、产生原 因、内容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等方面娓娓道来,简直是一部小 而精的经典学史。在我看来,这本书既可看做散文集,亦可看 做教科书,完全是读者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绝好入门指南。
撰写《经典常谈》,朱先生心中应该有一个宏大的信念, 那就是启发一般人亲近经典的兴趣,将他们引到经典的大路 上,使年轻一代理解整个传统文化,造就通才。朱先生言: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工程。经 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在隔着时空和岁月与先生求学,走进《经典常谈》如入宝 山,在先生的引导下,在中华古代文化经典的瑰丽山水中,按 图索骥,探究着文字的起,知晓了《尚书》流传的曲折,感受 着太史公的坎坷和坚守梦想的执着……朱先生以大教育家的 深沉功力,高屋建瓴又极懂人心,这部《经典常谈》,以“指 南”为主旨,却只是引导你想去探寻。从先生谈《史记》就可 窥其一斑:不说流传千古的列传本纪,只讲太史公一生如何坎 坷,如何发愤,如何终成一家之言,在史记的大背景中刻画出 司马迁枯瘦却如铁的身影,直言他和《史记》一样伟大,如此这般,直让人不禁想去探一探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华彩。
再读《经典常谈》,在这样一部厚重的学术著作中,先生以大智慧,在平和的幽默中将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妙趣横生处 是简练质朴的文笔。《战国策》里,苏秦连横失败,“妻子、 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于是发奋努力,夜里读书“倦了 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后来合纵功成,“父母 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世态人情,只 在寥寥几笔;屈原著《离骚》,言说屈原“是个富于感情的 人”,悲愤而发,“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 句”,“就像人在疲倦或痛苦的时候,叫‘妈呀!’‘天 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 甚么组织的”,俏皮易懂的几句话语,让读者把《离骚》的韵 律特点和屈原的感性形象一览无余……讲历史,讲古人,讲 文化,是“常谈”而不是“长谈”,有趣而饱满,不啰嗦亦不 说教,只是告诉你,那边放着一些书,它们很老,很旧,里面沉淀着许多东西,欢送你去看。先生如此笔触既保存了原著的 神秘,又从更立体和广泛的角度挖掘这些经典背后的故事,让 孜孜的读者不仅能理出经典流变的根本脉络,更能学到做学问 的一般方法,引导更多的读者去向往经典,去研读经典,足见 其用心之良苦,笔力之精道。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9
朱自清先生出了这样一本书,没想到现在才有缘读到,实在不该。 这本书不是对中国经典著作的概论,也不是导读,按照朱先生自己的话 来说: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 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书非常薄,如果比作船,也像是一叶接引船,引导到更大的船只,驶向远方。
书一共分为13篇,前面9篇分别论述了《说文解字》、《周易》、 《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四书》、《战国策》、 《史记》、《汉书》,后面的4篇分别从类别展开,诸子百家、辞赋、 诗和文。真是难得的对经典的入门介绍,相比起一般的导读,朱先生的 对考据的史实更加重视,其中又不去过多的添加上自己的感慨,实属难得。
所谓经典的入门,就是要从客观的角度介绍这本经典的行程,前因后果,中间所经历的一些变迁等等,如果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他进行现代化的阐述,那不叫导读,叫跟着我读。市面上多的是这样的读 后感书籍,凭着自己的人生感悟,让字里行间按上个人的理想抱负,甚至加上哲学思考,乍一看很有学识和见解,其实抛开所依附的经典本身,也可以独立成书。这种作风和诸子百家为推行自己的学说强行拉古人来站台是一个道理。
客观,是本书所呈现的一大主体。比如现在大力推崇的《论语》,在书中仅仅是《四书》1篇的几个段落而已,从时间来看,《论语》没 有前面的《周易》、《尚书》等来的久远,从现在包容兼并的角度来看,孔子一家之言也没有强行推崇的必要,因此,在经典介绍中,朱先生秉 承着尽量和其他著作平起平坐的态度对他进行了客观介绍。对于《论语》,朱先生的评价也是相当客观: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 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 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 终身应用的。
对于经典的入门书籍,最忌讳的就是加入自己的感情判断,如果在 整本书中《论语》或者《周易》被扩大篇幅,不停地赘述他们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那势必会对读者产生一定的误导,既然入门,就让给出事 实,让读者自己去推开经典的大门,让他们去取舍其中的奥秘。儒家未 必周全,八卦也未必无用,做到能够让书籍回归书籍本来的位置,才是 朱先生本书最大的用意所在。
除开对于经典书籍的介绍,书中的后面几篇对诗、辞和文的历史演变也做了一次梳理,在详细得学习“举头望明月”之前实在是非常有必要,不然就只记得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连来龙去脉都搞不清楚,就有点吃瓜吞核的糊涂了。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10
《经典常谈》是介绍我国经典的著作。包括对于经典书目的内容提要,及诸子百家、历代诗文的情况。书中对于经史子集四大门类的具体分析,使我震撼陶醉。
回顾整本书,《史记汉书第九》是我最喜欢的一章,尤其是对史记的记叙。阅读这章时,“历史事实”“个人情感”等词语一一在我脑中蹦现。司马迁的阅历和他那宽广的胸襟使我称赞;朝庭中奸臣的陷害与他人人云亦云的态度使我愤恨;司马迁那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令我敬佩;最后《史记》的完成与流传使我长舒了一口气……《史记》一书中传神的语言,高度的概括,情节的跌宕无疑是对司马迁实力的证明。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一个落脚点,使中华传统的血液淌向远方。
一本本经典书籍,1篇篇深入解读,一句句娓娓到来的话语……字里行间透露着朱自清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不禁令我想到了当代社会很多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他们中,有的是年过八旬的老者,将岁月的流逝抛向脑后,仍起早贪黑,积极指导着后一辈的传承人;有的是青年知识分子,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转而投入文化的整理与宣扬事业中;还有的是自媒体自发将这些代有民族特色的事物拍成短片,发布到国际网站上,让经典文化走出国界,他们在用实际行动保护着中华民族的命脉。“伟人”这个称号,他们值得!
听过一句话“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人们的心,徐徐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变了,更紧密了,书的价值也便凸显出来了。”读完本书,我对经典书目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同时书中所流露出的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一股强烈自豪感与荣誉感涌上我的心头。它好像一股强烈的劲在推着我前进,没有人能够阻挡。
身在新时代的我们,要亲近典籍,进而含英咀华,汲取生命中的养分。抬眼望去,在那灯光下的《经典常谈》,此刻,光芒万丈!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11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如果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导。当游客想要参观一个岩洞时,他先在洞外给讲说一番,让游者心里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能按真际讲说,绝不会说这儿是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向导。
《经典常谈》可以算是一部“指南”,朱先生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粹一一梳理成篇,仿佛列了一个书单。而他对这份指南的度把握得也非常耐人寻味。论《尚书》,他不征引这部被称为“中国最古的记言历史”的古典中的人言,却不惜笔墨地叙述《尚书》流传的曲折,探究今古文之争的渊源,让人不禁好奇,是怎样的一部《尚书》,能在千百年里演绎出如此惊心动魄的史迹。谈《史记》,他也不拿那些流传千古的列传本纪说事,却讲太史公一生如何坎坷,如何发愤,如何终成一家之言,在史记的大身影下画出了司马迁的小身影——他和《史记》一样伟大。这也让读者不禁想去窥一窥那部“无韵之离骚”的华彩。
朱先生无疑是很懂人心的,他的这部《经典常谈》,虽为“指南”,却只告诉你南方很有趣,而不告诉你南方的具体模样。他只跟读者介绍经典,却不把经典直接搬出来给读者看,既保留了原著的神秘,又从更立体的角度推广了那些著作,引导更多的读者去向往经典,读后感去研读经典,足见其用心之良苦,笔力之精道。在读完《经典常谈》后,我就去把书柜里积灰了的那套《史记》重新翻了出来。很久以前对它只是粗粗略读,如今我依着朱先生所说,去书中品读那些作者对“天道的无常,世道的无常”有感而发的抑扬之辞,体会到了过去未曾感悟到的、历史之外的情韵。“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我想我所体会到的那种意外的情韵,也许正是朱先生所指文化里的一部分。经典不仅是学术的,历史的,它更是人文的,智慧的,是一个民族的情怀。
朱先生是作家,也是诗人,更是一名学者,他对经典的理解,以及在著书时的考究都非常严谨。因此对于这本《经典常谈》,我觉得光拜读是不够的,拜读完了还要百度——去找寻那些原著篇章、青史典故细细品味。书中提到的《四书》《五经》《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典籍,任何一部都是常人穷毕生之力也难以研读透彻的。一叶可障目,一叶亦可知秋。朱先生敢于编撰这样一本《经典常谈》,足见其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的底气,也能让人感受到他对国学、对中华文化的一种坚持和珍爱,实乃学者典范,让我十分敬佩。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12
厚积薄发方见识深——读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有感 1500 字: 浩瀚的书海一直延展至天际,终于凝缩成一个点。在宇宙 般无垠的书海中求索、吸收、消化,萃取精华凝成一本书,那 就是我正捧在手心里的《经典常谈》。这宏大的工程,全凭一 个人的努力来完成。这伟大的工程师,就是朱自清先生。 人有如沧海一粟,但集天地之精华。《经典常谈》亦如灵 气的人一般,乃浩瀚书海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经典常谈》以通俗流畅的文字,按历史开展的脉络梳理 了从仓颉造字开场到《周易》《诗经》《春秋》、四书五经、 诗、辞、文、赋的经典内容,为读者提供通览国学精华的指南。
其中所呈现的内容,有我曾用心通读过的,有偶然翻阅未曾细细品味的,还有从未涉猎的。朱先生在文中提到,担忧一 些人以为读了这本书就不必再读书中所罗列的原著了。我倒觉得这种担忧大可不必。因为正如本书作者的写作宗旨——使经 典普及于一般人。
人们假设想从经典中汲取一定的营养,对此有个大概的理解,那么此书已将各类经典之精华一一呈现,读之自然受益匪 浅;假设是国学的一般爱好者,正能从此书中得些经历,激发 一探原著的兴趣——我对其中一些已经粗略读过的著作又提起 了再读的兴致,而某部尚未接触过的那么已然排入我的读书方 案之内,这也应当是作者的初衷之一吧;假设要对其中某些或 是所有的经典内容进展研究的,那此书那么更能助力研究人 员,使其易于把握方向、紧扣主题,无论是研究前的热身、研 究过程中的比对,还是研究即将出成果时的总结,都值得借 鉴。由此可见,朱先生研究国学经典而凝成的这本精华巨著,对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人都会大有助益,真乃善莫大焉!
在《经典常谈》的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常被朱先生的研究 精神、独到见解所感动,也不时为书中所介绍的一些经典作品 的成书过程以及精彩内容所打动。司马迁因受李陵案牵连,在 遭受污及祖先、见笑亲友的宫刑之后,忍辱负重,继承先业, 综括三千多年君臣士庶的行事,“合一炉而冶之”,历时十四 年之久,终于写就一部大书——《史记》,“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了完成先父遗志,为了表达自身价值,司马迁不轻言放弃,甘愿忍受屈辱,让自己死得其 所,“重于泰山”,其中的艰辛困苦有谁知!
从朱先生的介绍中得知,“四书”〔《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为古人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那时先 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不但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 只要囫囵吞枣地念,囫囵吞枣地背;不懂不要紧,将来用得 着,自然会懂的。这不无科学道理,脑神经科学研究说明,孩 子的小学阶段即 6 到 13 岁,正是人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在这 个阶段选择古代圣贤的智能精华,进展经典诵读,加强知识积 累,将经典内容存入大脑记忆,会烙印在潜意识里,会受到经 典的潜移默化,能陶冶性情,使心性向善、向上。朱子认为, 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 抑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是成人。滋 养心根,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做事。作为小学老师,我们从 先贤身上所获得的何止是知识,所感受的何止是人格魅力,更 有一些永不过时的观念和方法。读《经典常谈》,所获是多角 度多方面的。
另外,本书的附录《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在全书中也 占了相当重的分量。朱先生以自己的博学多才,为我们一一呈 现了泱泱诗海中的精华所在,如平仄押韵的诗歌创作方法,用 典的优劣,唐代著名诗人的艺术风格、代表作,以及一些典型诗作的创作背景、意义、与相关作品的比照等等等等。这些, 对提升我们小学语文老师的文学素养、教学才能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读过《经典常谈》,掩卷之余,感慨良多。朱先生潜心研 究的治学精神,为当代所稀缺;朱先生厚积薄发的学者风范, 为我辈所景仰。愿你我在朱先生这位“资深导游”的引领下, 能畅游经典之胜境,汲古代圣贤之智慧,为我所用,为今所用。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13
《经典常谈第一章》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它从很多方面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 髓。它既包括传统文化的历史,又涉及到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
第二段: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比如说,古书中的许多重要的观 点,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影响等等。这些都让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传统 文化有了更好的认识。
第三段:另外,本书也提出了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文化结合的观点,这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传统文化的 发展,也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努力将其发扬光大。
第四段:此外,本书还涉及了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社会评价问题,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 地位以及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得到更多认可等等。只有通过深入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 的作用。
第五段:总之,《经典常谈第一章》这本书,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提出了一些关于传统文 化的实践建议,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作为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参考。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14
我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但我知道读书是我最大的快乐与幸福。 每当读到《经典之谈》,心里就会特别高兴。
读完《经典之谈》的时候,我的感觉是不是很新鲜,就像看到了一部精美绝伦的小说一样,我也觉得有点意味深长,但又有点感慨。
《经典之谈》中的一段,讲得是这样的:“经典之谈,在当今的世 界里,是无处不在的。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生活上的一道亮丽 的风景线。所以它是我们人类生活的主题。”我想,经典的价值在于它 的真实、真实、真情、真心,而不在于它能够在我们这些小生灵中的一 个角落里,去体验它们的美与真。
在读《经典之谈》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应该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不应该只局限在自己的课堂上,还能让自己的思维跟着我们的老师走,而是要从身边做起,去了解我们身边的事,并用心去体验,真正的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