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在2024年全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实现“大钱大方、小钱小气”的关键举措。今天,我们召开全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进会,目的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和省、市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会议精神,了解掌握各县市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安排布置加快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进一步坚定做好预算绩效管理的信心
(一)聚合力,完善顶层体系建设
党委和政府高站位推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市委连续5年将其列为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强力推进。市政府成立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加强组织领导,同时出台预算绩效管理考核问责暂行办法,自2017年起对所有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全面开展预算绩效管理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市委综合考核和市政府目标考核。所属13个县(市)区均成立由政府领导挂帅的领导机构,出台绩效考核相关制度并开展考核。全市构建形成各县(市)区、各部门分工明确、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目标。人大和部门全方位协同。一是健全人大监督机制。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情况、绩效目标和重大项目绩效评价情况,与政府预决算草案同步提交市人大审查。市人大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审查重点,通过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实时监督财政资金绩效,及时发现不足并督促整改。二是健全审计监督机制。将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计划,推进重点部门和单位、重大政策和项目绩效审计全覆盖。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中,财政资金绩效也作为必审内容。三是健全部门协作机制。确定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28项任务清单,明确职责分工和工作举措,其中13项重点推进任务由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等18家部门分别承担,15项日常推进任务由市财政局会同市直各部门共同完成,确保绩效管理改革形成合力。组建30家重大政策主管或执行部门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级层面绩效评估工作专班,按照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原则,及时推进重大政策绩效评估工作,健全低效无效政策调整退出机制。
(二)强推进,构建闭环管理体系
**市紧扣关键环节,做到“七个全覆盖”,实现制度建设、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绩效信息公开闭环管理。强化制度建设,绩效管理流程全覆盖。一是有顶层设计。2019年10月,根据国家和省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印发《**市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施办法》,明确市本级2020年底、县(市)区和开发区2022年底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二是有工作遵循。围绕主要工作环节,先后牵头制定了15项管理制度和6项业务规范,覆盖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和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等全链条管理流程,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等重点领域绩效管理,以及绩效指标库、绩效评价规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等一整套业务规范;同时指导和督促市直部门完善本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机制,形成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与部门内部工作机制相结合、专项管理办法与相关业务规范相结合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保障改革有章可循、有序推进。强化源头管控,事前绩效评估全覆盖。2020年,印发《**市市本级财政支出事前绩效评估管理办法》,明确将市直部门新增300万元以上支出项目及新增政府投资项目、新出台或修订财政支出政策纳入需开展事前绩效评估的范围,实现新增重大项目和政策事前绩效评估全覆盖。建立事前绩效评估与预算评审融合机制,通过多部门预算联审和预算评审,组织职能部门和行业专家结合事前绩效评估报告对新增重大项目进行专业化审核论证。2024年预算编制前,市本级开展事前绩效评估项目127个、涉及财政资金56亿元,经评审后取消项目57个,核减资金26.98亿元、核减率48.18%。强化目标导向,绩效目标管理全覆盖。自2020年预算编制起,全面编制部门整体、政策及项目绩效目标,取消绩效目标编制限额规定,并逐项确定责任人;同步编制“预算+绩效”双草案,项目预算资金数额、项目内容和绩效目标全面提供给人大代表审查,在全省率先实现绩效目标的全面编制、全面审核、全面批复和绩效责任的全面压实。2024年部门预算中,市本级1931个项目和114个部门整体支出全部编制绩效目标,做到每申报一笔钱都有绩效目标要求。全面加强绩效目标质量审核,组建“行业专家+业务骨干”审核小组,探索结合预算项目类别和特点,对支出政策类、公共服务类、政府投资类、设施维修类、专项资产类等不同类型项目绩效目标开展分类分组审核,进一步提升审核效率和审核意见的专业性。经审核,对145个绩效目标审核结果为“差”的项目不予安排预算,从预算的源头体现绩效优先。加强预算绩效指标库建设,通过分析提炼有关行业标准和历史标准,对行业大类、子类、资金用途、具体指标进行扩充完善,目前最新修订的指标体系包括3981个绩效指标,涵盖41个行业领域、134个资金用途,进一步突出实用导向。强化过程管理,绩效运行监控全覆盖。自2017年起,**市按季对所有预算资金执行进度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实行“双监控”,督促部门按计划推进项目实施、健全并有效落实项目及资金管理制度、积极采取节约成本的有效举措、推进预期绩效按期实现,对预算执行缓慢、绩效目标完成程度较低的项目进行通报,督促部门对照目标加快项目实施和预算执行,对因政策调整等项目实施客观条件变化无法实施的,及时收回预算资金并调整绩效目标。2023年,对市本级1951个项目、1154亿元财政资金和95个部门整体支出全面监控,同时结合上级重大决策部署,选取社会关注度高、覆盖面广等42个项目开展财政重点监控,并对其中市级教育转移支付资金项目开展现场实地核查。监控结束后,对因政策调整等客观因素变化无法实施的,及时调整23个项目绩效目标,清理收回预算资金,有效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强化跟踪问效,绩效评价开展全覆盖。一是着力提高绩效自评质量。全面组织预算部门开展项目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自评,逐项形成由项目责任人签署的自评报告。财政部门采取“全面质量评审+实地抽查复核”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行业专家和业务骨干对所有自评报告进行质量审核,形成审核意见反馈部门完善,选取部分部门开展实地抽查复核,通过现场查证,制作工作底稿并出具复核评价报告,有效提升绩效自评内容完整性、结果准确性、结论客观性和建议可行性。2024年,市本级对2023年实施的1996个项目和94个部门整体支出全部开展自评,对61个部门开展实地抽查复核,部门抽查覆盖率达65%。二是不断提升财政评价质效。自2020年起,按年制订财政评价计划,涵盖财政重点评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服务等五大类18项评价重点领域,聚焦社会民生、重大产业、重大科技和重大建设,构建“点线面”一体的财政重点评价模式。2024年,对2023年财政支出重点投入领域点面结合式展开重点评估,“面”上,选取科技创新、战新产业、就业创业、养老事业、城乡交通、乡村振兴、巢湖综合治理等15项重点领域,评估重点领域投入产出和效果、政策兑现流程和效率等情况;“点”上,对2023年重点投入清单管理的重大政策开展重点评估,对其中复杂程度较高的29项政策委托第三方提供技术协作支持,开展上门会商、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查证复核等现场评价。建立“财政部门+指导专家+中介机构+预算部门”四方会审机制,对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报告质量进行“会诊”,加强质量控制。三是建立健全财政支出政策绩效评价机制。制定财政支出政策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围绕政策目标,从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产出、政策效益四方面开展政策综合评价,聚焦政策协同、兑现效率、政策产出与效果,构建25项政策评价指标,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后续政策调整优化提供重要参考。组建市级绩效专班,对部分已阶段性兑现资金的重大政策开展重点绩效评估,打破以往待年度预算执行完毕后开展绩效评价的工作惯性,及时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推动评估结果及时运用。四是加强财政评价指标库建设,涵盖事前绩效评估、部门整体支出、重大政策和项目、重大领域和其他5大类、26小类,包括52个具体框架、1096个具体指标。强化整改提升,评价结果运用全覆盖。一是强化绩效激励约束。评价结果向市人大、市政府专题报告后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改进管理有效衔接,并向社会主动公开。建立财政评价整改台账机制,对已整改的评价问题进行销号管理,对不能即评即改的明确整改措施和时限,持续督促跟进。二是落实绩效挂钩机制。对2023年财政评价结果较差、效果不明显的延续性项目,根据情况核减或取消预算,对一次性安排的项目将其部门预算列入预算审核重点对象,加大预算评审力度;对财政重点评价发现问题不进行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项目,根据情况调减预算或整改到位后再予安排。三是加强绩效管理考核。创新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得分按50%权重纳入部门绩效管理考核,将部门预算支出财政重点评价结果作为政府目标考核依据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参考。强化社会监督,绩效信息公开全覆盖。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在全省率先推进绩效信息向社会全面公开,在公开项目总体绩效目标和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实现具体绩效指标和评价报告一并全面公开,覆盖所有非涉密项目。2023年,市本级全部1727个项目共计数万条绩效目标和具体指标,以及上年度1883个项目绩效自评报告和36个财政重点评价报告全面向社会公开。
(三)重创新,提升绩效管理质效
**市坚持以创新为突破口,围绕绩效管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破题”,着力解决和优化当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堵点。探索政策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2017年,创新建立财政支出政策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对众多分散的财政支出政策进行统一分类和动态管理,在全国率先尝试以政策为支撑编制预算,对政策实行“集中储备、预算编制、动态监控、绩效评价”全过程管理。建立政策运行绩效跟踪反馈机制,对政策兑现流程实行全程动态监控,对政策兑现进度较慢的进行督办预警,按季跟踪政策兑现的阶段性产出和效果,提高政策执行的刚性、时效性和精准性。截至目前,在线储备和监控15类162项政策。创新建立厉行节约评价机制。为落实厉行节约过紧日子要求,促进部门单位提高勤俭节约意识,2023年,出台《**市市直部门厉行节约管理暂行办法》,科学设置厉行节约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员经费、行政成本、资产利用、政府采购、财经纪律执行等方面细化设置25项具体评价指标,开展全面评价,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持续创新部门整体支出评价。全新搭建部门整体支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创新将12个财务检查要点、25项厉行节约评价指标全面融入部门整体支出评价,设置预算变动率、支付进度率、一般性支出压减率等反映部门预算执行效率指标以及总支出、项目支出、行政运行人均成本等成本控制指标,在聚焦部门整体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基础上,既注重财务管理规范性,又突出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健全绩效评价“四方协作机制”。针对绩效评价涉及面广、相关方多、技术性强等难题,建立“财政部门+指导专家+中介机构+预算部门”的“四方协作机制”,加强评价质量控制。财政部门作为“牵头人”,负责评价工作统筹组织和培训指导;中介机构作为“实施人”,负责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制定评价方案和评价指标并客观公正开展评价;预算部门作为“协作方”,负责做好配合工作;指导专家作为“智囊团”,充分参与评价方案和指标体系设计、评价报告“联审会诊”。推进预算和绩效一体化融合。以预算管理一体化业务规范和技术规范为基准,结合**市绩效管理工作实际,创新设立绩效管理9大业务模块,构建“强制+预警”多维校验体系,设置49项系统审核校验规则,实现绩效目标全程线上申报、线上审核,预算审核从“经验式”向“精准化”转变;将41大类、3981个具体指标全部导入一体化系统,实现绩效指标智能推荐,指标库应用由“线下”升级为“线上”;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线上监控、线上自评,改变以往线下填报、人工收集的形式,通过数据自动抓取和单位自行填报相结合的方式,力促绩效管理工作更加精准高效。
二、正视问题,切实增强做好预算绩效管理的紧迫感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随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全面深入推进,**市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得以有效提升,但也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部门对“讲求绩效”的主体认识尚不到位。
(一)部门主体绩效责任意识不够。一是“重要钱、轻节约”,缺乏全市绩效“一盘棋”理念。部分单位未从财政紧平衡的大局出发,不考虑项目实施的成本效益,单纯依赖增加投入来提高效果。二是“重支出、轻绩效”,缺乏讲求绩效的行动自觉。大部分单位未能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关注“绩”和“效”的结果,工作重点仍停留在将如何快速花完钱作为“首要任务”。三是“重分数、轻问题”,部分绩效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如绩效评价(自评),大部分单位重点关注项目得分情况,而非项目实际实施效果的客观评价,对问题避重就轻;单位内部绩效管理工作力量薄弱,多数以财务人员牵头开展绩效管理,业务处室参与度不够。
(二)绩效评价质效有待加强。一是部分项目前期评估论证不充分,立项决策不严谨。部分单位立项过程中未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未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原则对项目的紧迫性、财政可承受能力、预期效益进行充分论证和深入分析。二是项目绩效评估不及时,与资金拨付尚未紧密融合。部门绩效评价往往在年度预算执行完毕后开展,对执行过程中一些资金低效无效、闲置沉淀、损失浪费的问题不能及时关注并采取措施,不利于政策项目的及时调整完善。
(三)绩效管理能力建设有待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工作实践中要求预算绩效工作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经验,特别是绩效评价,技术规范强、数据处理和分析量大,目前财政部门、预算单位缺乏高质量预算绩效评价人才,评价业务开展过程中往往存在懂财务不懂业务、懂业务不懂行业,第三方机构水平参差不齐、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能力差别较大,尤其对各项财政政策的了解度和熟悉度不够,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出具的报告模式化内容多、问题建议泛化,影响绩效评价工作质量。
三、靶向施策,不断汇聚做好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合力
下一步,全市财政部门要继续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立足质量和成效努力寻求新的创新和突破,更好发挥预算绩效管理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持续压实部门预算绩效管理主体责任。一是强化部门绩效理念和支出责任,进一步完善预算绩效管理考核机制,督促部门对政策项目资金全程问效。二是优化绩效管理结果运用机制,督促部门从项目立项环节开始层层把好关口,主动压减低效、无效项目预算,真正实现降本、节支、增效。三是推进部门内部业务和财务相融合。各单位要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内部管理,促进部门内部财务和业务工作有效衔接,避免绩效与业务“两张皮”。
(二)多措并举提升绩效评价质效。一是“全过程”和“及时性”相结合,突出绩效评价效用。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健全重大政策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绩效评估机制,加强财政政策动态评估和结果应用;进一步完善跨部门政策协调机制,形成政策评价合力,提升执行效果评价质效,健全低效无效政策退出机制;有效发挥绩效评估专班作用,增强部门协作联动,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和项目推动及时兑现、及时评估、及时报告,及时反映政策实施效果,提出有效意见建议,向党委政府报告,提供决策参考。二是探索推进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结合**实际制定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方案,全面强化财政支出成本效益分析,引导部门加强成本管控约束,有效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同时,依托成本预算绩效分析,充分考虑流程再造、资源整合、技术进步等节支因素,探索形成一批部门支出标准,对试点平稳、符合预算实际的部门支出标准加强预算评审,适时纳入财政支出标准体系;结合各类别财政支出特定功能研究其成本控制和效益分析,以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为突破,逐步建立起分行业、分领域、科学合理、覆盖重点领域的财政支出标准体系;通过优化全过程管理链条,强化成本管控约束和结果应用,以成本管控推动实现管理优化和资金节约,逐步形成权责清晰、务实高效的成本管控机制。
(三)扎实开展绩效管理业务培训。培养和打造一批专业素质高、责任意识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对于提升预算绩效管理建设至关重要。针对财政部门、预算部门、项目实施具体单位及第三方机构相关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常态化组织开展绩效业务培训和绩效评价专项培训,或者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座谈,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知识体系的普及与推广。创新培训形式,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运用以评代培、以审代培、学习考察、服务交流等多种形式,提升绩效管理业务实操水平。
同志们,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