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大单元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优秀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数学大单元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优秀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单元整体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第一篇】
为解决一线教师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困惑,促进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好研网组织全省高中语文教师"单元整体教学实践"在线研讨的活动。以下是我对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以前我们的学习总会把课文当作重点,单元导语曾经受到过不屑一顾的冷遇,原因是以前没有认识到单元导语蕴含的内在价值和对学生的指引作用。但在的单元整体教学,首先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单元导语,让学生根据单元导语,制定自己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并且引导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课文,并将这一单元列出提纲。看了单元整组教学的介绍,才知道我们在教学新的单元时,不能将每篇课文单独来备课,而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单元,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个单元学什么,自己将要经历什么,兴趣点与疑惑点在哪里,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一个相对大的范围内确定学习目标。我们将"单元整体感知"独立成一个课时,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通过学习我还发现单元整体教学还具有以下优点:
(一)这种"单元整体教学"与学生自学、分组教学相结合,能有助于学生的全员参与,整体提高。单元教学的时候,都要求学生先自学每篇课文,找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提出并交流。由于交流阶段一般在自学基础上进行。交流内容一般为:学懂学会了什么;提 https:/// 出不懂的问题或值得讨论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的放矢地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以求得到解决。全班同学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由于单元教学的速度快,效率高,因此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指导,进一步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较强的自学能力。不但有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还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通过这次"单元整体教学实践"在线研讨的活动,我感觉到单元整体教学不仅是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也是对学生们的一次考验。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一定更加努力的在学习中探索,在总结中提高使自己更快的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语文大单元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第二篇】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XX市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培训。经过一天半的学习,听讲座,观摩评议课活动和优质课,受益匪浅。
01
—专业讲座含金量高,提升了我的业务和理论水平—
首先,靳志艳老师关于咬文嚼字式主题精讲的报告,让我对主题精讲和咬文嚼字式主题精讲,有了更加系统而深入的认识。明确了主题精讲的概念,了解了咬文嚼字式主题精讲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流程。报告涉及教学目标的确立、精讲的时机、精讲问题的设计、精讲的语言和精讲的活动安排等等,内容精细到备课授课各个环节。让我深入的了解了何为精讲教学以及精讲教学该如何操作。这是一场集专业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高水准报告。
随后李芳老师关于《让笔在纸上谨慎行走》的作文专项报告,让我明确了作文该怎么教。首先是卖出审题的第一步,明确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第二是颜值秒杀一切,给作文洗洗脸,也就是书写至关重要。书写最基本的要做到卷面工整,不出格,不歪斜,不连笔,不勾抹涂改。教师向学生提出的要求,先由字慢用力方正开始,再由整齐努力向漂亮发展。第三是第一时间征服读者,让开头吸引读者的目光。比较好的开头,有以下几种:短促有力的、景物描写的、运用诗句的、直接入题的、题记出色的、点题定位的、文采飞扬的等等。第四,突破选材瓶颈,找到兴趣特长爱好,描写属于自己的生活,巧借材料,改头换面。第五,美好的语言迅速占领读者的内心。让语言生动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色彩搭配,调整句式,缩短句子,景物描写,百用不厌的比喻,祈使句提气,用文言字词,口语接地气,给万物以名称等等。第六,梳梳头发,理清思路,布局工整,力求让读者秒懂。第七起承转合,重在转。转的媒介可以是一物,比如一棵树,一丛草,一朵云,一朵花,一垛墙,一个广告牌子等等。第八,没有重点,哪来中心要注意详略,第九,扣紧扣子擦亮鞋子,紧扣主题,第十,让感动沐浴我们,让感动拯救我们,唯有真情动人心。最后李老师动员大家要打一场漂亮的文字仗,同时还以自己多年的从教经历以及对语文的热爱,告诉我们老师要有一份厨娘的热情。
下午的报告是庞老师和席惠敏老师就大单元备课进行了系统又细致入微的讲解。提升了我们备课的站位和深度,有利于我们的实际教学。
02
大单元备课教研评议活动,研之有理,研之有效
八年级语文组各位老师就八上第四单元散文这一单元进行了集体备课活动。站在大单元备课的视野之下,就三位主备老师的教学设计,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出了中肯的有效的改良建议。主备老师也听取了大家的建议,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了的改进。他们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是大单元备课,什么是有效的集体教研。在以后的教研活动,自己该怎样思考,该怎样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整个备课过程让我感到了集体的智慧。而且大家的智慧都是集中一点,有的放矢。在大单元备课的角度下,进行了自己的思索,才能提出更有效的建议。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随后的课后评议活动,更是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评课议课的视角。主评老师们分成了不同的角度,由导入到问题的设置到提问的时机到教学的语言到版书的设计到学生主体活动等等,这样分角度观课议课。效率更高。
03
优质课精彩纷呈
闫贺老师执教《背影》,她的设计思路让我耳目一新。同时也感觉这个思路要更顺畅,更能攻克教学的重难点。由真实的父爱的故事,导入课题,代入感非常强。后直接到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分析背影,体会父亲的难,体会父爱的深沉。接着分析父爱子子不解,儿子并没有体会到这份父爱,也没有理解这份父爱。然后有分析道,父爱子子怜父。推出父子关系大事表从18岁到32岁。结合着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理解了最后父子的和解。同时拓展到学生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自己该如何与父母相处。思路清晰,又重点突出更不乏新颖的点睛之处。咬文嚼字的精讲教学理念在这个课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亚敬老师执教的《白杨礼赞》更是让我惊叹。抓住两个字,一个那一个这就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并把托物言志以及情感的变化都一并清晰的捋了出来。找点之准,构思之巧让人赞叹不已。更让人望尘莫及的是,她对文章朗读的指导。精心设计朗读教学活动,读出远近,读出强调,读出情感,三个不同的层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指导的精准又到位。
丁国斌老师执教的作文课《发现我的特点》,副标是素材扩展,这节课是针对目前学生在写作上的一个素材瓶颈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引导。这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每个学生都是一次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由例文《这就是我》来分析,我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明确特长爱好才是第一素材库。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素材到底从哪里来?这节课让我耳目一新的同时也意识到了作文素材的瓶颈该如何突破。
总之,这一次的学习让我明确了语文精讲教学的思路,同时也开始有意识的站在大单元备课的角度去思考自己课前的备课活动,确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环节。作文也在素材方面,在作文的整体教学辅导方面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的和清晰的思路。
单元主题教学培训感悟心得【第三篇】
今天是我进行第二次教育技术培训,今天的主题是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主题单元设计可以帮助我清晰地归纳、解析主题单元教学的学习内容和教学内容。它可以:
1、帮助我指导学生仔细读单元主题,带着单元主题走进每个环节。
2、老师在指导学习每个环节时,紧扣单元主题,让学生从模块中构建思路。
3、学完内容要进行梳理总结时,围绕单元主题,抓住内容引导学生巩固与综合运用。
4、同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构建创新思维模式,为学生学习、研究及自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我根据要求设计了主题单元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模板,制作了研究性学习教学简案和网络课件,参与网络研修并积极发言,学习的过程是专业知 识不断完善提升的过程。通过此次学习,我了解了单元学习规划的重要性,使我对如何利用好课程资源。
数学大单元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第四篇】
在寒风瑟瑟中,我们远赴江苏常州,参加了第30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聆听了名师的精彩课例和基于课例的课后分享报告。通过名师的课堂和报告,我学习到了当今小学数学前沿的研究成果、课堂教学改革方向,以及研究教材的方法、教学策略的使用等等。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三位老师的课例和报告。
第一部分:小学数学大单元主题学习
吴正宪老师执教的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及报告《以课为例,谈大单元主题教学》。虽然听课教室异常寒冷,但听了吴老师的课后,感觉激情满怀,跃跃欲试,预感小学数学将会迎来新的变革。这个变革就是《大单元主题教学》。
说实话,对于大单元主题教学早有耳闻,疫情期间,山东省教研室组织的线上研讨活动中,青岛刘仍轩老师曾经介绍过“单元统整”教学课题研究。这次听了吴正宪老师的报告后发现,新的课程标准正在修订,大单元主题教学是改革的重点,而之所以有这样的改革,目的就是“减负提质”“深度学习”更加强调“心中有人”,要时刻想着儿童。
那么大单元主题教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结合吴老师的课例,谈谈自己的理解。
图片
首先:确定主题,建构‘大单元’的教学意识
例如:四年级时,学生要学习运算律,内容涉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五种运算律的学习均需要学生从具体实例入手,经历猜想、验证的不完全归纳过程,最终获得一般性结论。所以,归纳推理的思想贯穿单元始终。我们就应该沿着归纳推理的思想主线,形成新的单元教学结构,以求最大化地发挥归纳推理的带动作用。在单元教学中,引导儿童经历思想方法的感悟、生长及深化的过程,促进他们对思想方法的领悟与迁移。
再如学习《多边形的面积》一单元时,我们的单元主线是“转化”,我们就可以按照这个主线重新进行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转化”的过程,推理的过程,最后得到结论这样一系列学习研究的方法,并且延续到“圆的面积”学习中。
我想这就是大单元主题教学意识。
其次:抓住核心问题,探求本质
在吴正宪老师的《分数初步认识》一课中,吴老师确定了单元大问题,那就是分数就是研究一种关系,“即分的总份数和其中几份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本质问题,吴老师将分数的“率”含义、倍数、比等知识串联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例如:1/2就是研究1份是2份的二分之一,也可以说2份是1份的2倍。1/2也可以说成二分之一倍,但一般不这么说。这样分数就和除法之间建立了连接,知识跨度到了五年级。
图片
第三:引向深入,引发深度学习
吴老师不但引领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还通过涂一涂画一画的方式,让学生看到1个1/4是1/4,2个1/4是2/4,3个1/4是3/4。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是数出来了,是以1/4为计数单位数出来的,但点到不说破,让孩子意识到就停止。接下来,吴老师大胆发问:1/2和1/3谁大?引导学生去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这是五年级学习的内容,学生解决起来毫无压力。追问:大多少呢?引导学生通过对两个分数进行重叠比较,发现大的部分是1/3的一半,也就是1/3的1/2,再次细分,得到大1/6,从三年级的初步认识讲到了六年级的分数乘法。学生的学习逐步深入,一次次挑战自我,“学习真正发生”。分数一课还可以这样上,实在是让人神奇和惊讶。
在报告中,吴教师强调在教学中要善于帮助学生建好“承重墙”,打通“隔断墙”。建立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建构,使得知识结构化。
第二部分:深度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
如果说吴老师的课给我带来了前沿的知识,那么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射线直线角》一课带给我的就是非常意外。因为在这节课上,张老师采取了“小组合作形式”开展课堂学习环节。引作文吧导学生借助“研究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课堂大部分时间还给了学生。而小组活动不是一声令下,而是步步精设!
如:1:保证每个人都能看到你的作业,每个人都能听到你的想法。齐华老师走近学生,坐到中间,直接给学生演示,包括虚假的合作,包括真正的合作,几句“点到哪儿,看到哪儿,看到哪儿,想到哪儿,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一下子揪出了合作的本质,同时给了学生具体的方法,操作性很强。
2:他们(我)可能是假懂,追问是最好的办法。怎么追问?张老师又举了例子,比如:“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追问:“还有一端为什么没有端点?”
3:只有另外3个小伙伴都学会了,你们团队才算真成功。齐华老师没有放弃一个孩子,精英教育重要,全民教育更重要。而且,也让我们教师能深省到,不要仅靠一己之力教会所有学生,“一帮一”“一带多”…这样的学法,又拓宽了我们的教法。通过以上记叙,我们不难发现像,在小组合作前,对于小组合作如何围坐,如何发言,如何倾听,如何提问,如何解决“假懂”“小组捆绑评价”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安排。然后有15分钟是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小组学习结束后,张老师并没有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而是引导学生提出真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在以后去探究。最后当堂检测,学生掌握非常扎实透彻。
课后张齐华老师做了《社会化学习:机会、深度与素养》的精彩报告。张老师之所以这样去做,基于他们团队进行的一项课题研究,课堂中我们始终关注一位学生,你会发现学生听得最多,做的较多,但说的极少,而“说”需要思维的提升,语言的再次组织,是较难的。常规课、公开课、优质课等课堂上大多是学霸和老师的表演,而多数学生充当了观众“听”的角色。这样的学习状况,怎么会不产生学困生?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何能够改变和提升呢?张齐华老师的报告对我触动很大,感悟很深。结合我的课堂教学,我想,如果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多采取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学困生有更多发言的机会,重塑学困生的信心,学困生人数将会大大减少,小组合作学习将不再流于形式。
第三部分:抓住本质去伪存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指出:“数学教学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自己寻求知识产生的起因,探索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寻求规律、获得结论。“在俞正强老师的课上,我对这段话有了深入的理解。俞正强老师执教的是《面积的认识》。课上,俞老师通过以下几个核心问题开展教学引领:
1,分享你讲过的一个面。2、把你想说的面画下来?3、这些面中,那些面最特别,特别在哪里?4、面除了画下来还能怎么做?5、面能撕下来吗?6、面有轻重吗?7。面比较长短还是大小?第一个环节中的“一个面”三个字,请学生举例生活中看到的面,课桌面,封面,墙面、脸面等等。发现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表面。第二个环节:这些面怎么到纸上来?可以画下来,印下来,拍下来,就形成了图形。哪些面最特别?平的和凸的,引出平面图形。一步步抽象出面的本质特征。接下来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去伪存真:一个面可以撕下来吗?面有轻重吗?面比长短还是比大小?通过辩论,发现面的本质属性,为后续学习并区别“体”和“线”做足了准备。
课后分享中,俞老师说:“只要老师们上好三节课《面》《体》《线》,后续学生就不会出现周长、面积、体积混淆的状况”。并且俞老师引导学生“脑会思,心会感”。
直到俞老师做了课后分享,我才理解俞老师这节课为什么这样去设计,这就是抓数学本质。如果这样的学习在课堂上经常发生,学生的认知将会少走很多弯路。同时我非常佩服俞老师这种研究精神和态度。这种深挖教材,重新解读教材的工作作风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