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七年级上册语文《山市》教案设计(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35817

发表时间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山市》教案设计(精编3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初中七年级语文《山市》优质教案1

利津县陈庄三中

教材分析:

《山市》处于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继《〈论语〉十则》后第2篇文言文,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初步。

本文所涉及的是科学现象,蒲松龄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次“山市”的形成、发展和消失的经过,极富想象力。本课学习主要以诵读为主,并能根据描述想象山市美景,了解科学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文言字词不需要重点掌握,但也得作些了解,以帮助理解文意。

基本教学思路:

对诵读目标的处理,我设计了七读(时间是30分钟左右,其中理解读8分钟,背读5分钟,其它各遍读都在3分钟左右):先听师范读,掌握生字新词,再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大声读,把课文读通畅,接着进行默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学生想象读,根据所读到的文字来想象山市美景,坐在此基础上,学生美读全文,深化领悟,最后大声背读。这些步骤使学生渐渐地熟悉理解了课文,反反复复的诵读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对第二个目标的处理(用时10分钟左右),我打算是课上稍提激趣,课下自主解疑。

本课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亮点:一是导入  阶段,用优美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给学生以熏陶;二是讨论反馈阶段,通过做游戏来掌握字词,使困难的文言字词学习变得活泼有趣,符合六年级学生特点;三是深化领悟阶段,在同学和老师的渲染下,学生脑海里有了山市美好景观的画面,此时学生美读,可能掀起一个高潮。四是激趣探究阶段,学生七嘴八舌献计献策,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科学知识。五是作业 布置阶段,给蒲松龄先生写信说明山市的科学成因,既是对课文的巩固和延伸,又是对探究习惯的督促检查。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教学难点 :山市的有关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并能根据文字想象画面。

2、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同学们,感觉到秋天已经来到了吗?天空中秋风飒飒,秋雨潇潇,田野里枯枝颤抖,黄叶飘零,一派秋的庄严。是啊,秋天的满地落红,冬日的漫天飞雪,春时的嫩芽娇花,夏季的绿树浓荫,这些自然现象我们每个人每年都能看到。可是有一种美丽神奇的自然现象却好多年都难得一见,多数人一生都无缘看到。这种自然现象就是海市蜃楼。幸好清代有一位写狐写鬼的文学家蒲松龄,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描绘了一次这样的景观——山市(山市蜃楼),弥补了我们不得一见的遗憾。今天,让我们走进《山市》这篇课文,通过文字描述来欣赏一下这种奇特的景观。

板书题目作者,学生记住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二、诵读施标:

1、初读感知阶段: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标划生字词,并听出师故意读错的生字。然后打出电子词典,指定一学生领读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2至3遍,力争读得声音饱满,通畅无阻。

读完之后,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2、自主学习阶段:

老师先学了这篇课文,觉得这篇课文的目标可以有这两个。大家看同意吗?

打出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并能根据文字想象画面。

2、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3师布置自学任务,出示自学指导:

结合注释默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思考想象“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三幅画面。比一比谁理解得快。时间8分钟。

3、讨论反馈阶段:

○4师生、生生之间以做游戏的形式来检查词句理解情况。

游戏:

甲:我来问,你来答。

某词的意思是什么?

乙:这个问题难不倒我。

……

师与一学生合作举例。如:

师:我来问,你来答。

山市高潮时出现的“危楼”是不是指“快倒的楼”?

生:这个问题难不倒我,“危楼”指的是“高楼”,它还站得好好的。

师:这座高楼是几间的几层的?里面的人在干什么?

生:五间的、数不清几层的。里面的人有的靠着,有的站着,干什么的都有呢!

师:它是怎么一步步消失的?

生:先渐低再渐如常楼渐如高舍,又倏忽如拳如豆消失了。

师:“危楼”一词在哪诗里还学过?

生: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

……

然后学生之间热闹游戏,快乐掌握。师巡回听听。

○5请学生根据文中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一两名学生描绘出画面。

师借机描绘:

你不经意地一抬头,看到不远处,突地出现青塔白楼,楼阁殿堂,街道里巷,并且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然后一阵大风,尘土飞扬,烟雾弥漫,只剩下那座高楼,灯光点点,人影屑屑,可是只一会儿,楼渐低,减低,直至如拳如豆消失不见。的确是很神奇啊!

这么美好的景观,我们得用同样美的朗读读出来。引入下一阶段。

4、深化领悟阶段:

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美读课文——投入感情,放飞想象,如醉如痴,物我两忘。

5、激趣探究阶段:

○6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师生共同想办法探索“山市”成因。

师引导:这样的美景,古人却给它起了个瘆人的名字“鬼市”,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点拨引导:古时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对所看到的现象无法做出解释。另外,多年的迷信思想的控制,叶使人们相信真有所谓鬼神。可是现在,科学的巨手早已揭开了这种景观的神秘面纱。同学们,我们通过什么方式可以了到更多海市蜃楼的知识呢?

学生七嘴八舌献计献策,然后明确:可以通过查字典、上网、《物理》课本、《十万个为什么》等资料。

学生快快行动,查字典,看谁先查到谁读出来。

师引导:你明白这种现象是怎么回事了吗?这个解释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求知欲。同学们,要做明白人,就必须自己动手,探索研究。

那么,交给大家一个光荣的任务:六人一组,课下查阅资料,得到海市蜃楼的有关知识。然后整理成文,给蒲松龄写一封信。

三、作业 布置:

请学生查阅资料后给蒲松龄写一封信,解释“山市”的科学成因。

板书设计 :

要求学生记下板书上的几读,用于以后的文言文学习。

山市

蒲松龄

初读:

大声读:

默读:

想象读:

美读:

背读:

《山市》教案2

内容分析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1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教材简析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用已有的人生经验去与之共鸣是赏析文言文的必要手段。对初一学生而言,要让他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体会感情,进入意境,引起共鸣实属不易。那么,利用开展趣味的记者采访活动的方式,有助于对学生情绪的调动和氛围的营造。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辅以画面、音乐、朗读,也会有所帮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希望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几十个字,更多的,我希望这些孩子能在这堂课中从中国古典文学中体会到“美”,能够自觉地去挖掘“美”,从而丰富他们的内心。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以“小记者”采访及“目击者”被采访、讨论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新鲜感的驱使下不断诵读、体会、表达,从而进入角色。训练其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教学设想及策略

1、情境教学法:儿童心理学家卡哈娜指出:如果儿童在学习前情感已做好准备,能控制自己的冲动,则他的思维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情感是有效发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途径,故选择以小记者采访的方式。目的是:使学生在采访与被采访的氛围中,情感被同化,加以诱导。采用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者作为一个“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帮助者、搭档”,创设研究性学习的气氛。

采用多媒体手段,运用情境教学、愉快教学等方式方法创设情境,增强形象性,从视听角度刺激学生感官,引发其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实施巴甫洛夫经典性学习条件作用学习说:刺激──反应──假设──突破的理论,即让学生触及现象,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学生评议,不标准的答案让学生采用归谬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发现错误,以便强化能力。

3、寓教于乐,知识迁移。

以“以人为本”为教学指导思想,强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创设自由探究、平等讨论的氛围。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因此培养他们的能力最好的途径是:加强迁移能力的训练。

4、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表现空间。

在领悟美的本质这一过程中,请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交流,并逐一展示、共同品味;教师要注重学生表述中思维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从新的方向、新的角度、新的途径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独特的思考能力和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媒体设计

课件特别注意了整体界面的风格,因为课文是文言文,背景就选用的是与其意境相似的中国古典山水画,背景音乐采用的是中国古典民乐,字体采用的是楷书、隶书、行楷等书法字体,整体界面古色古香,充满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这样的气氛可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而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进入课文的意境,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课文。

多媒体设计成可交互式。在教学中,课件与教师讲解交替应用,通过对幻灯片的随时编排,可使放映顺序与教学顺序一致,根据学生特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展示。

课前准备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培养学生的想象、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变化的过程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辅助 教学札记

激趣导入 导语:各位同学,你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首先,向大家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深圳电视台的一名记者。瞧,这是我的记者证。今天来到这里,是想邀请大家和我一起到山东的深山老林里去走走,探访一下,制作一期节目。听说,那里出现了一种类似与“海市蜃楼”的奇景,当地人称它为“山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与我合作,共同完成这个采访任务呢?好,你们这么热情,我更有信心了,那就让我们出发吧! 教师转换身份成为电视台记者,邀请学生进行采访、节目制作工作。激发学生的探询心理,能怀着好奇心,热情地投入到课文学习。展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2),画面出现水墨山水图景,增强教学直观性、形象性。 2分钟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全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参与到各学习小组中进行辅导。纠正个别错误读音。针对学习小组提出的疑问适时点拨。

3、体会山市之“变”。

① 学生动笔,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字词,作出记号。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引导其作出正确的解释。

明确:共同的特点──时间短暂。所以山市奇景是变幻莫测的。突出“变”。

②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市所呈现的景象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找描述景象的关键词。针对学生回答,穿插字音、词语含义的进一步纠正与明确。(如:飞甍、城郭、高垣、睥睨、连亘、霄汉等)

③ 引导学生明确山市变化的几个阶段,能抓特征,用关键词语概括。明确:山市变化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是一个由小变大,由大变小的全过程。

1、学生通过听读课文,把难懂的生字词注音。

2、分学习小组自由朗读课文,相互质疑、相互帮助,思考对山市的初步印象。

3、学生个人朗读,理解,讨论,提问解答。

① 学生们可能作出的回答有:忽见、数年、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

② 学生读相关句子,找出相关描述景象的词语,自由发表看法。

可能作出的回答有:孤塔、禅院、宫殿、碧瓦飞甍、城郭、危楼、常楼、高舍、如拳如豆等。

③ 经解释、分析,由畅所欲言到深入思考。真正感受山市的变幻莫测。 展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3),可以突出重点文言字词的读音、解释,进一步加深印象。

展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4),课文结构以及教学重点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整体感知。 学生的回答可能出现误解。若出现带或类似的回答,可引导学生采用归谬法,通过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语言组织严谨来解决。(8分钟)

探究想象 1、过渡:山市真是奇妙无穷,令人叹为观止。我

简直眼花缭乱,看也看不过来了。好在有大家和我一起亲眼目睹这难得的美景。只好向大家求助。我们一起来分工合作,好不好?

2、想象山市之“奇”。

① 让学生分8个学习小组扮演“目击者”。分阶段谈所看到的山市奇观,提供“小组讨论提纲”。(见“资料卡片一”)

② 选8名学生扮演“小记者”。到各组进行采访。传授采访基本技能,提供采访提纲。(见“资料卡片二”)

③ 教师扮演“大记者”角色。以采访的方式与小记者交谈,了解他们的采访收获。

问题组:

1、你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你采访所了解的山市奇观吗?

2、你觉得这些景象美吗?美在哪些细节?

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总结的能力,进一步边理解这些关键词的含义,边借助图片加深印象,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总结为山市景象“奇”。 1、过渡。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2、想象山市之“奇”。

① 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扮演“目击者”。按“小组讨论提纲”互相描述所看到的山市其中一个阶段的景象。“目击者”尽可能表达清晰,提供多的所看之景的细节。讨论交流,互帮互助,疏通文意,抓住重点。

② 8名学生充当教师(“大记者”)的`助手,接受培训,依据采访提纲,分别到各小组去进行采访工作。采访目击者,及时总结,作好采访笔录。“小记者”注意明确任务,语言精练。

③ 小记者们根据采访笔录汇报所了解的山市景象。注意到的美景可能会有:高插青冥、碧瓦飞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汉、往来屑屑、历历在目、孤塔等。 展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5、10),提供小记者“采访提纲”、板书。

展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6、7、8、9),将高插青冥、碧瓦飞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汉的壮丽奇特景象显现,加深词语理解。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作记录、与人沟通能力、围绕中心阐述话题。

若出现带*或类似的回答肯定有独创思维的回答,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典型特征来总结概括。(25分钟)

研读赏析 1、过渡:今天,真的要感谢大家!在与大家合作采

访的过程当中,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一个变化无穷、奇特神秘、美不胜收的山市蜃景。我要制作的节目初步构思出来了,大家愿不愿意与我一起回味一下?

2、品味山市之“美”。

① 学生赏读课文。

② 教师描述美景。 1、过渡。学生进入欣赏美的状态。

2、品味山市之“美”。

学生伴随着影片欣赏,朗读一段课文,教师有感情地描绘一段,师生共同回味所采访到的山市美景。 展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11),画面、音乐、朗诵共同构成一种美的意境,让学生多角度地感知美。 (6分钟)

拓展延伸 1、过渡:带着这些详实的资料和这个变、奇、美的山市,我想我们是满载而归了。然而临走前还心存疑问。为什么古代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嫩?难道这世界上真的有鬼吗?

2、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自由选择角度在课外查阅资料或向有关学科教师请教,探究“山市”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1、过渡。学生思考、议论、自由发表个人见解。引导明确:古代的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所以才归结为鬼在作怪。实际上我们现代科学已经完全能够解释这一现象了。

2、可以自由组成研讨小组。搜集相应资料或故事,讨论、探究其中科学道理。 (2分钟)

反思小结 1、过渡:初次与大家一起采访,大家就与我合作得如此默契、愉快所以想送给大家一个小礼物。

2、思考下列问题:

① 烟花绽放的全过程美丽却短暂,怎样把这一瞬间的美丽永远留存下来呢?

② 从《山市》当中你发现了什么可借鉴的写作方法吗? 1、过渡。欣赏烟花绽放的美丽情景。

2、自由发表个人见解。比较明确:

① 留存方式。有很多,但从这堂课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更具有想象空间。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象中会更美。

② 写作方法:按时间顺序、抓特征、运用美的语言。 展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12、13),欣赏烟花绽放情景。明确任务布置。 (2分钟)

资料卡片

1、小组讨论提纲:

第一组

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所看到的山市“开端”阶段的景象。

从“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到“始悟为山市”。

第二组

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所看到的山市“发展”阶段的景象。

从“未几,高垣睥睨”到“城市依稀而已”。

第三组

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所看到的山市“高潮”阶段的景象。

从“既而风定天清”到“或凭或立,不一状”。

第四组

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所看到的山市“结局”阶段的景象。

从“逾时,楼渐低”到“遂不可见”。

2、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

请你采访一下山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阶段目击者。提出下列问题:

⑴ 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⑵ 景象有变化吗?怎样的变化呢?

⑶ 你觉得这些景象美吗?美在哪些细节?

任务(作业)布置

1、课外请教老师或查阅有关资料,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2、请借鉴《山市》的写法,有顺序、抓特征、运用美的语言描绘烟花绽放的全过程。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山市

蒲松龄

变 奇 美

开端 忽 孤塔 高插青冥

无何 宫殿 碧瓦飞甍

发展 未几 城郭 高垣睥睨

高潮 既而 危楼 风定天清

逾时 高舍 直接霄汉

结局 倏忽 如拳如豆 暗然缥缈

按时间顺序 抓特征 语言美

《山市》教案3

一、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线索,学习根据时间变化来描写景物的特点。

2、锻炼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对语言的理解的能力。

3、联系上下文揣摩掌握重点词义。

二、重点难点

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对语言的理解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1、请教老师或查阅有关资料,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2、搜集有关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资料。

五、教学内容:

活动一:读——初步感知

一、导语:“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壮观的幻景;“山市”蜃楼你可能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里,蒲松龄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奇异的图画……

二、介绍蒲松龄:

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他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早岁即有文名,多次参加省试,却始终没有考上举人,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除中年一度在江苏宝应做幕客外,都在家乡当塾师,终身郁郁不得志。《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个人自渎

①要求: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流畅、读出停顿、读出情感。

②理解以下字词:

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莽莽然 往来屑屑 或凭或立

2、小组竞读

要求:分组合作,设计美读方案,读齐、读响、读出滋味。

活动二:译——确认理解

1、个人自译

要求: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圈点疑难。

2、同桌对译

要求:互评互补,解决疑难。

3、全班共译

要求:提出疑难,互问互答。

活动三:演——对照转换

1、分组创设

要求:发挥想象,群策群力,编演话剧。

2、佳作展示

要求:选出最佳编演小组登台表演。

活动四:评——鉴赏延伸

要求:

1、自由品评最佳表演者。

2、自由评说以下问题:

①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写的?找出相应的词语并作解释。

明确:以时间为线索描写山市的变化,词语是:“无何”,不久,不一会儿。“未几”,不久。“忽”、忽然。“既而”,不久。“逾时”,过了一段时间。“倏忽”,突然。

②文中山市蜃景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根据这几个阶段,用自己的话复述山市的变化过程。

明确:三个阶段,即初起阶段,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复述内容略。

③孤塔的底部在什么地方?周围有哪些事物?城上有楼吗?城中街道怎样?危楼上有多少人?都在干什么!……根据上述提示,以课文的描写为基础,展开合理的想像,用阿拉文库扩写山市变化的任何一个阶段。(只选一个)字数不少于300字。

④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

(作为问题提出,是为了防止学生以讹传讹,有正视听之意,对所要描述的现象有一定的认识。答题核心:这是种因光反射,折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

⑤请你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⑥请讲一则你所熟悉的《聊斋志异》中的故事。

活动五:练——知识巩固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1)shèn( )景 (2)县邑( )

(3)青冥( ) (4)飞6ng( )

(5)高垣( ) 睥( )nì( )

(6)禅( )院 (7)ú( )时

(8)连gèn( ) (9)倏( )忽

2.下列已含通假字的句子是

A.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B.楼五架,窗扉皆洞开

C.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D.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念/近中/无此禅院

B.然/数年恒/不一见

C.一行有五点/明处

D.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4.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 )

(2)或凭或立,不一状( )( )

(3)层层指数( )

(4)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 )( )

5.填空

(1)《山市》一文选自________一书;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家。

(2)《山市》一文主要叙写了________的过程,是以________为序的。

参考答案

1.(l)蜃 (2)ì (3)éng(4)甍 (5)uán bì 睨 (6)chán(7)逾 (8)亘 (9)shū

2.C(裁通才)

3.A

4.(1)飞檐 才(2)有人,形状(3)指着数数(4)集市 店铺

5.(1)《聊斋志异》 蒲松龄 留仙 柳泉居士 清 小说

(2)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 时间

结束语:

本文是1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山市”,与海市蜃楼一样,是大气层中的光线因折射而形成幻景的一种自然现象。它美丽而又奇特,难得一见。本文就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以时间为序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的生成到消失的过程,即山市的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山市的发展阶段;城市的出现;山市的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结尾照应开头。整篇无论是大笔勾勒,还是工笔描摹,都曲尽甚妙,给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